APP下载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文化建设探析

2014-03-31黄守星李丽娟

关键词:新建院校人才

黄守星, 李丽娟, 黄 莺

(1.廊坊师范学院,河北廊坊 065000;2.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3.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河北廊坊 065000)

党的“十八大”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又把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列入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之一,这充分显示了中央对文化建设的意志决心和文化自觉与自信。而我国中小城市以下地域广,人口众,基础弱,文化建设的空白点也多,这些城市及其广大农村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也是重点和难点。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承担着培育人才、发展科技、传承文化、辐射文明、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重任,他们最靠近基层,最接地气,应该说他们是我国广大基层文化建设繁荣和发展的最基本力量和支撑点,是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也是国家文化建设资源和智力宝库的重要基础部分,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的基本建设和重要工程之一,也是学校提升水平、形成特色、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而且是国家文化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所在区域(城市)文化建设乃至社会经济建设的基本智力支撑。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趋势,文化建设却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难以回避的“软肋”,他们对文化建设的需要更加迫切。全面剖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文化建设,根据不同学校和不同地方的实际与特点,选准目标方向,抓实应对路径举措,已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透视

20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一大批新建本科高校通过合并升本等途径应运而生,成为高等教育中异军突起的生力军。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高校1 166所[1],其中,1999年以来新建本科院校达647所,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的55.3%,占非“211”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的61.3%,河北省现有37所普通本科高校,其中18所为新建本科院校,占本科的近半壁江山。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属地方管理,当地政府重视,资金到位,随着升本,一座座崭新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在不少地级及其以下城市拔地而起,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引领着当地的建设风尚;门类几乎齐全的专业设置,标准化、生活化的校园基础设施,满足了基层百姓子女享受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活的需要,为国家特别是基层社会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因难以回避的历史与现实,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上形成了文化多元但有专业无优势、有规模少特色、有建筑更缺文化的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院校合并升格,不同文化冲突

新建本科院校多数属于多校合并升本,而且合并前的这些学校有专科、中专不同层次,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不同类型,有属部、省、市不同的管理体制,由于他们完成转型时间不长,不少院校还处于过渡时期。因原学校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以及教职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成了他们一种难以割舍的行为习惯和历史文化传统。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办学理念及办学定位的转变,这种原学校固有文化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自觉不自觉的会出现意识反差和行为冲突,与现代化、国际化的本科教育要求在文化上存在很多差异。当然这些不同文化间产生的碰撞会迸发创造新的文化。如何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中寻找平衡、创建和谐、推动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深层次文化冲突与选择,也是这些院校统一学校意志、优化办学资源,实现深度融合、特色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校园基础设施齐全,缺乏文化积淀

全国600余所新建本科院校多半属迁址新建,河北省18所新建本科院校中有13所属迁址新建,这些新建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设备配套、功能齐全,并基本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虽然拥有漂亮的校园,但是许多学校在校园的重新建设中缺乏对学校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探讨,缺乏将自身长期积淀形成的独有文化渗透在校园规划与建筑之中,更没有将学校所在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与建筑之中,使校园建筑片面追求物质环境建设,整体缺乏应有的精神文化气息。

(三)学科专业设置“大而全”,缺乏自身品牌特色

学科建设是一所高校得以发展的基础,更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覆盖面不断扩大,本科专业数不断增多,而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又盲目追求“大而全”,河北省18所新建本科院校除4所原部属院校体现行业背景外,其余14所几乎均为综合院校,涵盖文、理、工、管、教、法、艺等学科门类,尤其英语、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艺术、计算机等教育专业各校均有设置,根据河北近三年本科院校各专业招生人数的统计分析,半数以上新建本科院校集中在英语、中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工程等7个专业,且招生比例明显高于国内本科院校平均水平。[2]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追求“大而全”、学科专业设置趋同和互补性差,且与当地产业和社会需要匹配度不高,缺少灵活性和自主权等问题,使得学校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结构和发展脱节,难以形成自身特色,也是大量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直接原因,更造成了教育投资的严重浪费。加上校园文化的内容、途径、载体零散单一从众,整体缺乏自身独特的个性风格和有效的凝练,从而导致学校缺乏品牌特色。

(四)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学术文化氛围淡漠

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建校或升本时间短,高等教育科学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尤其民主管理、教授治学和依法治校的制度体系根本没有建立。这些院校虽然升格,但规章制度多是原有专科管理制度的翻版,有的制度则照搬老的本科学校,而且学校的制度建设少有自下而上的民主集中过程,缺乏群众基础和师生员工的认同,制度威信和效果大大减弱,加上制度的执行又不坚决,人情化现象较为普遍,难以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和群众的行为自觉。此外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对制度文化认识不深刻,缺乏正确的思想导向,只注重制度约束忽视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励和熏陶师生。同时学校由低层次升格而来,科研学术文化制度不健全,缺乏学术氛围和文化底蕴,一个好的学术环境远未形成。

(五)精神文化建设滞后,缺乏大师成长的环境

精神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是长期积淀下来的大学精髓与灵魂,它看似无迹可循却又无处不在,彰显着大学的朝气与品位。精神文化建设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独特、鲜明的个性特色,反映着一所高校的价值追求和科学信念。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历史底蕴不够深厚,各种文化在融合调整之际,共同的精神文化尚未形成。加上升本初期过分重视表面化的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学校竞争软实力难以形成。尤其办学理念、办学定位趋同现象较严重。这些院校大多以合并高校中的主体学校的办学理念为主导,或借鉴名牌高校经验,缺乏体现自身文化的融合发展、创新提升。还有些学校盲目攀高,错误定位,对标综合教学研究型大学,特别是自我陶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助推、政府行为主导使其办学层次得以“指令性转型升级”的机会意识和长期计划模式的传统办学观念之中,并成为一种文化深深印刻在学校的“骨髓”,潜意识形成一种等靠思想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庸文化,严重影响拔尖人才的成长,更难形成稳定和吸引人才的条件与环境。造成“大师”人才缺失、中青年能力弱化、管理队伍缺乏战略眼光和胸怀,尤其有的新建本科院校虽升本十余年仍固步自封,默守传统、名师稀缺、人才匮乏、办学缺乏特色。

(六)高校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相互“无视”

长期以来,因我国计划体制下政府而非市场配置资源,形成教育、文化管理和领导体制与拨款渠道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高校与所在地各自为政,基础建设与文化资源相互“无视”,城市文化设施建设特别是包括文化、图书、艺术、展览、博物、体育等场馆在内的公共文化艺体设施大都由政府投资远离高校建设,服务于文体赛事和社会群众,较长时间闲置,使用率低,而高校大学生作为文化艺体消费的最大群体却对社会的优质资源无权或无条件享用。本区域内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传统技艺等优秀历史文化闲置,高校与地方“各行其道”,造成社会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高校需要又缺少文体艺术资源的局面。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文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一)化解冲突,注重优势整合

文化差异与冲突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合并升本院校难以回避又在短期内难以消除的事实,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放任自由,必须根据高校不同情况认真应对,力求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在价值观一致的情况下,对合并院校的原有文化进行分析整合,在保留各自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升华;二是坚持取长补短的原则,尊重原有各个学校的独特文化,取其精华,调整、“嫁接”、优化,形成新的学校优势文化;三是坚持多元并存,突出主导原则,承认各校文化的多元性和合理性,形成百花齐放,全面发展,不同二级学院各有特色的文化建设,但是必须坚持统一的文化理念、主导的精神文化内核。

(二)夯实学校物质文化基础,努力提高环境育人效能

一是科学调整学校建设规划。学校建设规划是学校发展的基本蓝图,具有基础性、思想性、前瞻性等特点,也是学校特色、风格、形象的体现,甚至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整体与长远效益的根本。如香港科技大学仅用十几年的时间就建设成世界一流学府,不少专家认为其成功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大学建立之初放弃了“百货公司”模式,采取了“精品店”战略的发展规划。[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学习香港科大经验,瞄准区域或地方社会经济特别是产业优势,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弘扬传统、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打造精品的发展战略,做好学校建设发展的规划与调整;二是精心设计校园及其建筑,提升环境育人的品位与层次。哈佛大学的校园古树参天,楼房林立,几百栋建筑错落有致,尤其校园内的哈佛广场、魏登纳纪念馆、图书馆、博物馆、教学建筑等风格各异,处处反映着古典美与现代美相结合的学府气氛,营造了宽松而浓厚的学术氛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没有厚重的历史,更没有实力和必要搞“人造景观”,但校园改造和新建筑的设计上,应借鉴哈佛经验,建设体现当地和本校风格与特点的独有的特色建筑,将本校和当地特有的精神文化融入其中,让校园的建筑设施除了具备使用功能,还渗透着浓浓的人文与教育气息,力求成为充满希冀、内敛、蕴涵丰富、“会说话”的教育艺术品。既赋予建筑设施更深的教育功能,又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当地与学校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三)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发挥制度文化的激励作用

现代大学制度不仅是当代全球大学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且是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的重要制度保证,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核心,也曾使我国清末民初的高等教育在西学东渐大潮中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转型,有力地推动和保持了动荡年代高等教育的自主独立发展,成为当时我国培育民族栋梁的摇篮。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特色化、市场化激烈竞争的大趋势,高等教育特别是占本科高校近半壁江山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冲破来自地方社会和传统的“行政化”、“官本位”、“人情化”管理文化的束缚,根据自身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政府社会的支持下实现新的转型升级,自主发展,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新建本科高校实现科学管理、依法办学的制度机制保障。尤其结合新建本科高校的现状,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标准,在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更要在加强专家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相关组织制度体制机制建设的同时,加强师生制度文化培育,发挥制度文化的熏染、激励、凝聚功能,形成用制度机制推动和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的文化习惯。

(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充实大学生活、锻炼能力、锤炼思想火花的平台和第二课堂,也是塑造学校形象、引领社会风尚、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标志。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在百余年的历史发展中享誉世界,其原因之一是将自己的使命定位于利用校园强大的资源,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开展富有特色且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支持学生大胆设想,鼓励学生“努力的学、尽情地玩”,学生不仅学习好,也热爱实践,积极参加社团的体育、音乐、艺术等文化娱乐活动。[4]学生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博学,也依赖于非学业的拓展与追求、永不言败的进取精神,这成就了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作为面向基层一线培养应用技术人才为首要职能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该借鉴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经验,围绕本校资源特色和专业优势,通过拓展第二课堂的校园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开拓进取、永不言败的进取精神,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弥漫在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全方位体现高校育人为根本的宗旨,并真正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一种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

(五)凝练创新办学理念,着力打造办学特色

办学理念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灵魂,它反映着一所高校的价值追求和科学信念。办学特色是高校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彰显学校发展优势、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体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大都发展历史短,办学理念模糊,缺少特色,如果他们按照常规方式发展很难形成后发优势,也会与老牌院校的差距越来越大,很难赶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步伐。如何经受来自国际高校的竞争、老牌本科院校的挤压与高职院校的追赶,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是新建本科高校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必须打破常规,创新理念,打造特色。

1.在人才建设上要有新思路

古今中外得人者得天下,以师资为中心的人才建设是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这些学校的师资队伍除数量不足、结构严重失调外,尤其缺乏领军人才。为此急需全校上下解放思想,排除阻力,确立“事业兴衰人才为本”的理念,抓紧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一是要公开招聘领军人才。借鉴我国南方高校“高薪引才”的做法,抓住目前的“海归潮”,面向全球公开招聘学校发展对接地方产业急需的领军人才或人才团队,为学校服务地方、特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是激励现有人才。尽快完善优才高聘厚待的激励机制、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吸引稳定人才的服务保障机制,激发优秀人才的创造潜能,激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三是借智社会优秀人才。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通过聘请客座或兼职教授,以名家论坛、合作研发、指导青年教师等形式,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四是重视地方本土人才的开发利用,特别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本地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能工巧匠,以“软引进”的方式纳入学校人才队伍,统一使用管理,既可改变学校的人才结构,又可加强学校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上述四种形式是新建本科高校最直接最有效的人才战略,应该成为政府和学校上下的共识,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快落实。

2.在专业设置上要有新观念

要破除传统专业设置的框框束缚,克服盲目攀高求全跟风的思想,根据自身优势和所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与政府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立足地方需要,针对本地区特有产业、行业的特殊需要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急需,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选准方向,确定突破口,为地区、行业提供特定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并建立共建机制,打造自身独特的优势。

3.在教学上要有新举措

新建本科院校要根据自身定位和专业特点尤其专业课程教学,借鉴“双元制”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做法,打破传统的教学“三中心”、“班级授课制”的模式,课堂向社会延伸,使师生在生产一线或直接面对市场,将理论知识与应用充分对接,更多地接触实践,了解基层,熟悉社会,磨练自己,提高能力,培养基层需要的应用技术人才。

4.在社会服务与科技研发上要有新路径

新建本科高校要鼓励教师主动出击,面向基层社会企事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难题,特别是方兴未艾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借助国家的惠民政策,利用自身的区位和人才智力优势积极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谋求新农村规划、产业布局、资源开发、技术服务、居民培训、现代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等方面的突破,成为区域科技文化服务中心和人才培训基地。

(六)加强与地方的合作,推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的区域性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特色之一,其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亦需要在凝练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吸纳当地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形成体现本校和地方特色的学校文化,并不断传承创新发扬光大,引领和推动区域地方文化建设。尤其在公共文化体育艺术设施的建设和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及地方传统文化保护与利用上,地方高校更应与所在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整体效益。

1.文化资源设施的共建共享

城市和高校已有的图书、文化、展览、博物、艺术、影剧、体育等场馆应打破体制壁垒,实行资源共享,免费向师生开放,新建场馆应尽量建在校园或周边,实行政府与高校共建共管。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公共文化设施应该成为高校服务社会、传播科技文化、辐射文明的“大舞台”,不仅丰富乡镇文化生活,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效率,而且高校利用自身智力优势服务社会,提升对外形象,增强高校文化辐射能力,实现高校与城市和乡镇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相得益彰。因此,地方高校应抓住国家文化大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借助政府相关政策,在文化场馆设施的建设等方面与地方政府广泛开展有效合作,实现互利双赢。

2.地方文化传承与繁荣的互动

新建本科高校大都以市属师范专科升格为主,为人、为师、为学,传承文化、辐射文明是他们的传统职责,文学、音、体、美等师范教育专业是他们的传统优势,其整体条件与水平应该属当地一流。高校在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应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文化下乡”等形式成为当地培训技艺人才,谋划、组织、指导文化体艺展演的智囊,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挖掘保护传承地方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生态景观打造地方文化特色,并为城镇产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农民及其市民化培训提供智力支撑。此外借鉴浙江湖州“文化走亲”经验[5],地方政府和社会文化艺体组织与高校之间可以优势互补,构建“相熟、相助、相融、相亲”的文化双向交流格局,推动地方与高校文化建设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激活繁荣文化市场,凝练地方文化品牌,以文化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实现政府、高校、社会与百姓的多赢局面。

3.文化产品合作研发

新建本科高校大都座落所在地的中心城市,具有相对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社会影响面广、人口数量大且青年集中、文化需求与消费旺盛等特点,他们对市场最了解,理解的也最深刻,文化创新的欲望和能力也最强,又有方便文化产品研究开发的现代化设备、图书资料信息等丰富的智力资源,尤其在当地相对大容量、高配置、数量多的计算机及其多媒体网络技术软硬件优势,容易创作出具有覆盖面广、获取方便、成本廉价、符合百姓口味的文化产品,满足和促进广大城镇乡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形成文化消费和创新的重要增长点,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民间资本应该与高校合作共同研发文化产品,发展文化产业,不断丰富繁荣地方文化事业。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沉淀的过程,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需要一代代大学人的长期探索,方可有所收获。对新建本科高校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审时度势,有的放矢、脚踏实地,就能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里程碑。

[1]晋浩天.高校,警惕教育资源的挥霍[N].光明日报,2014-03-16(01).

[2]张 芳,艾 静.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3,(5):169~170.

[3]王 鹏.中国大学战略规划的有效性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4]张 鹤.大学是人类的光环和守护者——专访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院长基思·奥尼恩斯爵士[J].世界教育信息,2012,(15):3~5,26.

[5]叶 辉,俞海萍.文化走亲,走出文化大繁荣[N].光明日报,2014-04-08(11).

猜你喜欢

新建院校人才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人才云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