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我国县域农村经济建设历史实践与现实思考

2014-03-31李国政

老区建设 2014年2期

提要:我国县域经济的建设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通过分析县域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有利于提出适合当代县域农村经济的发展策略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县域农村经济;历史实践;现实思考

作者简介:李国政(1955-),男,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与农村经济。(黑龙江牡丹江 157041)

一、关于我国县域农村经济建设的历史实践

(一)20世纪30年代的县域农村建设的试验

我国县域农村经济建设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其中以梁漱溟领导的山东邹平县和晏阳初领导的河北定县两个试验区的影响最大。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性乡村建设运动被迫中止。对梁漱溟和晏阳初领导的以县域为单位的农村建设实践可作如下回顾:

1.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

1931年3月,梁漱溟等人在山东省邹平县成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此之前梁漱溟曾在广东倡导“乡治”、在河南尝试“村治”,到山东则改称为“乡村建设”。建设试点之所以选址在邹平县,是因为该县靠近胶济铁路,离济南又不远,县本身既不大也不小,各方面条件有利于乡村建设实验。试验从县域内的行政机构改革开始,邹平县的行政区划经过撤并,整改为14乡。全县整个行政系统实行教育机关化,以教育力量代替行政力量。县以下设乡学,取消乡(镇)公所,几个村或十个村有一乡学,乡学是“政教合一”的机构,乡学下设村学。

梁漱溟认为中国的出路问题,归根结底是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梁漱溟对乡村建设运动的设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建设。二是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组织和构造,其重点是在乡村建立起全新的社会组织,对沿袭多年的“乡村保甲”制度进行改造。梁漱溟提出的乡村建设方案是:从乡村教育、农业改良、行政改革做起,由乡村影响城市,以农业促进工业,逐步建设一个因袭“伦理本位”和“职业分途”传统的新国家。

对于乡村建设运动为农民提供的服务,梁漱溟概括为八个字,即:“团体组织、科学技术”。“团体组织”是把分散谋生农民组织起来,主要是组织合作社,这个方面邹平县做得很好,当时在全国影响很大。“科学技术”是改良农业品种、提倡植树造林等。梁漱溟提出“大家齐心向上,学好求进步”的口号,“大家齐心向上”就是提倡团体精神,其中“向上”指道德礼俗,“求进步”是指生产技术和良好风尚。中国农村长期存在一些陈规陋习,如求神拜佛、吸毒、女孩缠足、男孩早婚等,乡学村学教育就是要纠正这些陋习。事实证明,这些做法确实收到了比较好的实际效果。

2.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运动”

晏阳初在河北定县组织的“平民教育运动”,当时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1923年6月,陶行知、朱其慧等人发起组成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同年8月在北京清华学校召开第一次全国平民教育大会,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朱其慧为董事长,晏阳初为总干事。接着各省也多组成平民教育促进会,促进各省平民教育的发展。从此全国20个省区多办起平民学校、平民读书处和平民问字处,还编印《平民千字课》作为平民学校读本。

晏阳初认为中国的贫穷与落后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人”的问题。只有打好“人”的基础,才能使中国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平民的教育。他认为中国平民教育的重点在于对农民的教育,中国农民普遍存在愚、穷、弱、私的四大痼疾,而相应地,平民教育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和组织力。对于新乡村建设,晏阳初提出了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通过农民合作社、农村自治、农民自卫等工作的开展,培养农民的“公共心”和“团结力”。提出以“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结合并举,“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连环并进的农村改造方案。

20世纪30年代,晏阳初推行的各项平民教育活动都从农民的切身需求出发,着眼于小处。比如,为减少通过饮用水传染的疾病,指导农民修建井盖与围圈,适时消毒灭菌;训练公立师范学生与平民学校学生进行免疫接种;训练助产士代替旧式产婆,向旧式产婆普及医学常识;建立各区保健所,培训合格医生;从平民学校毕业生中培训各村诊所的护士与公共卫生护士;为村民引入优良棉花和蛋鸡品种;组织成立平民学校同学会,建立村民自治组织;改组县乡议会,改造县乡政府。这些举措,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对我国现代新农村建设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二)新时期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设想与实践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继农业合作化、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中共中央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根据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新的战略决策和总体布署。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的战略决策。新农村建设作为一种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全面改造农村社会的制度性安排,包含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内容,它不但为国家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政策目标,也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福利水平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确定了行动方向。

二、关于县域农村经济建设的现实思考

(一)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

1.不断改善农民的生存条件

新农村建设要优先解决包括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燃料)、用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同时改造中小学校舍、卫生所,并帮助农民改厕所、厨房和圈舍;另外在农村中还要建设必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建设必须的垃圾处理场所。

2.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农民能够充分享受现代福利所能带来的好处,做到幼有所托、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靠、闲有所乐。加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贫困救助、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度建设,切实解决农民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

3.搞好农业基本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业基本建设,涉及到国家食品安全、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问题,逐渐由国家和社会承担起建设责任。全面搞好包括农田水利建设、防洪排涝工程、抗旱节水设施、农村电气化工程等在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4.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深化农村改革,完善乡村民主治理结构,健全农村自治机制。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大力推进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等农民自制组织的建设,为建设新农村提供组织制度保障。

(二)关于县域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措施

1.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发展经济需要增加投入,资金来源一般来说有两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国家支持与投入。分两项工作,其一是政策支持,比如取消农村教育收费,实行农产品支持价格政策等。其二是资金支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这是各项农业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第二个方面是农民创收。以优惠政策为先导,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热情和劳动积极性,建设美好家园。

2.搞好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

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程度,直接涉及到农村人口素质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要加大和加强农村教育的投入,尤其要发展农业职业技术类教育,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素质教育。

3.科学管理,提高民主意识

实行民主管理,主要内容是实行管理体制与方法创新。依靠农民群众力量把农民事情办好。要尊重农民意愿,发扬民主,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文化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力度。

4.循序渐进,实行发展模式多样化

各地“三农”问题的现状不尽相同,一定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各地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探索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形式、方法。防止把新农村建设搞成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责任编辑: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