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永川 幸福民生
2014-03-31
在永川,幸福和美丽相生相伴。
用永川区领导的话说,老百姓要的幸福与美丽,就是要求我们察民情、解民忧、听民意,坚持为民利民便民。
给缺水的群众打一口井,在缺水、少水的乡村修建一座山坪塘,为住在危房里的百姓修建新房,把收入低住房无保障的人们请进公租房,在乡村、集镇建设“人工湿地”营造青山绿水……
因幸福而美丽,因民生而幸福。永川,正在用他们的一个个小行动,践行着办好民生实事这件大事。
坡顶上修起了山坪塘饮水用水不再难
如果一天没有水,生活无法想象。
2013年8月,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办好22件民生实事中,其中一件就是修建一批山坪塘,解决老百姓的饮用水难题。
“今天,再也不用到坡底下的水库去抽水了,家门口就有一塘清水。”永川区五间镇新建村村民王达富马上就满60岁了,今年开始,他再也不用为旱季来临,牲畜、农作物用水紧缺而担心了。
这真正是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其实,不仅是新建村,永川全区于2013年启动规划了1503口山坪塘的建设,其中有700多口已经完成,剩下的也正在陆续建设中,有效地解决了当地人畜、农业灌溉用水难的问题。
不仅是要建“山坪塘”,还要保障人的饮水安全,尤其是农村饮用水安全,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也是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
“你看嘛,这个水好清亮哟!我们村1400多村民都吃上了像我家一样的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了。”7月18日,陈食街道长滩河村石家楼子一农家院子里坐了一大堆人。
57岁的张承书,将水龙头轻轻一拧,一股清洌的自来水喷涌而出。
看着从水龙头里哗哗流出的自来水,张承书咧着嘴憨直的笑了起来。“去年11月13日号弄好的。”张承书清晰的记得这个日子。
为什么会记得这么清楚?张承书和院子里的邻居争相恐后的讲述缘由。
“前几年,村里家家户户都安有自来水,却因为时常爆管停水而到处找水吃。”
在长滩河村生活了大半辈子,今年67岁的付先贵说起村里人吃水的变化深有感触。
“现在好了,自从区水务局为我们村免费更换主水管道后,护河片的1400多村民就告别了吃‘苦水’的日子,喝上了无污染、安全放心的自来水。”付先贵说完这番话不禁再一次竖起大拇指,表扬了永川区水务局为民办的这件贴心事。
人工湿地代替污水池这是在搞绿化
城市里大家居住得很集中,生活污水可以集中进管网,在处理厂净化,乡村集镇怎么办呢?永川区环保局想出了一个赢得百姓称赞的好办法——人工湿地。
“你看嘛,说它是个污水处理池,可能没得几个人信,这更像是一片绿化地。”王丽在这里居住了30多年,她的家就在永川中华梨村宜居园,距离她家大门口约100米处,就是一个日处理污水18立方米的人工湿地。
7月18日上午,在王丽的指引下,记者在距离她家门约100米处,找到了一小片植物茂盛的地方,“你们看嘛,那就是个污水池,我们这个居民点100多户人家,每天的生活污水都在经过那儿处理。”
王丽又走近几步,顺手掀开几颗开得正艳的美人蕉,露出了下面的碎石和污水,“这个办法真好,不仅污水得到了处理,从外面看根本认不出这是个处理生活污水的地方。”
这种治污方法,还有一个学名叫作“人工湿地”。在永川,像这样的“人工湿地”,修在了乡村、集镇旁边。
从成本投入而言,“人工湿地”可以因地制宜,根据人口量、污水量,合理的设置湿地面积大小,即便是未来居住人口增加,也可以通过扩大湿地面积解决。
“人工湿地”的妙处,在很多专家学者眼里,这样的治污方法,更是在以一种“用自然的手法保护自然”。
永川区环保局生态科提供的一组数字,2013年8月,永川响应贯彻为民办实事,推出了建立人工湿地项目,至今已在全区建起了21片这样的“人工湿地”,今年还有30片正在陆续建设中。
找水又造房给老百姓送去安心老百姓住得舒心
办好民生实事,永川区国土房管局把重点放在了为老百姓“找水”和“造房”上。
7月18日,记者在永川区采访中,永川区国土房管局相关负责人做了解释:所谓“找水”,就是依托“红层找水工程”,为零散居住的老白姓打井解决饮水问题;而“造房”则是借助公租房建设,解决群众住房保障。
永川区五间镇合兴村,全村有2000多人,有约三分之二的群众面临缺水问题。“居住分散,集中供水不现实,即便是政府舍得投入,当地老百姓也承受不起集中供水后的水价……”
种种难题面前,打井找水就成了最适宜的办法。
永川区国土房管局依托“红层找水工程”,对合兴村进行了摸底,并用最短时间在村里打了320口井,“每一口井的水质都做了检测,在确保水质安全后,才交给农户。”区国土房管局相关工作人员说。
数据显示,永川区在2013年在全区共打井2198口,受益的群众接近1万人,而在2014年,永川区国土房管局计划在永荣镇、双石镇、红炉镇、朱沱镇、陈食街道和卫星湖街道办事处等7个镇街42个行政村打井3000口,解决1.09万人的饮水困难。目前,他们又已经为村民打了1699口井,给6000多群众带去了实惠。
7月18日,在永川区凤栖阁公租房小区,64岁老人宋全勇现在的日子过得很舒心,“以前,我是自己在城头租房住,现在住进了凤栖阁公租房,小区绿化、健身设施都很齐全,还有物业看护,很不错……”
宋全勇很享受现在的生活,每天都会到楼下与老友们一起闲聊,摆摆龙门阵。
其实,像宋全勇一样,有1550多户住房困难户,分别于去年12月,今年3月陆续住进凤栖阁公租房。
永川区国土房管局相关负责人说,按照市、区计划,2013年,永川区完成了22万方约合4220套公租房建设,而到今年年底,这个数字将增加至5000套,有力保障了永川区居民的保障房需求。
合力改造农村C、D级危房贫困群众住新房开启新生活
18日下午,在跟随永川区城乡建委驱车前往复生桥村采访“农村C、D级危房改造”现场的途中,同行的永川城乡建委一位工作人员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户农家,家里就父子俩,都是单身汉,依托农村D级危房改造,政府补贴了一笔钱,“风雨房”变成了漂亮的新房子。为了还债,儿子不再游手好闲,而是选择了到永川城区打工,挣钱还债的同时,还娶了老婆,老汉也在家务农,条件一天天好转,也有了一个老伴作陪。
“以前,这些事,想都不敢想,哪个女人会嫁给他们俩爷子哟。”这是邻居的玩笑,也是对他们过去生活的一个概括。
在此之前,他家的房子,遇到下雨天是大落大漏,细落细漏,在屋头都要穿筒靴走路,真的算得上是家徒四壁。
这个故事,只是永川区城乡建委在实施农村C、D级危房改造中,遇到的其中一个案例。
同样住的是D级危房,永川复生桥村村民陶光成在原来老房子住的时候,最担心、最害怕的就是刮风下雨,尤其是到了春夏雷雨季节,经常是整夜整夜的不敢入睡,甚至说是没法睡觉。
陶光成今年68了,老伴不在身边,平时就他一个人在家。
“我以前那个房子,风吹大了都怕它会跨……”老陶是个实诚的老农民,没有过多的语言,也没有什么技能,辛辛苦苦一辈子就是背太阳过山,靠种地养家度日,缺少其他收入来源,他想了一辈子修房子,在2013年以前一直未能如愿。
“那得钱来修嘛……”
喜讯在今年初传来了,永川区城乡建委在开展农村D级危房整治中,经审核认定公示,陶光成得到了3.5万元的政府补助,终于推掉了原来的烂房子,修起了一座白墙青瓦的漂亮房子。
“现在,再也不担心刮风下雨房子会倒了。”如今的陶光成,时常会一个人坐在院坝里静静的望着这座新房子,默默看上好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