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解与思考

2014-03-31李雪

经济师 2014年2期
关键词:文明资源生态

李雪

编者按: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中央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展示了我国未来的壮丽蓝图。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近日,本刊记者在“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7次年会”上有幸读到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严法善教授的文章,现以访谈的形式摘要整理,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他对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解与思考。

记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我国面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地力下降、资源锐减的严峻形势。严教授,请您谈谈在我国近年来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政府在保护生态方面提出了哪些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

严法善: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而在发展中暴露的问题也日益显现。政府清醒地意识到: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发展经济不能忽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以来,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江泽民同志也在五中全会闭幕会上专门精辟地论述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他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这实际上就是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归结为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走一条使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兼顾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其实质是一个永不停止的发展模式,其目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其要点就是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使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并消除贫困。这实际上是提出人类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应该坚持与自然和谐方式的统一,而不能凭借人们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同时,在当代人创造当前消费和发展的同时,不能允许当代人一时地、片面地、自私地追求当前的消费和发展,从而剥夺后代人享受这些权利的机会。

自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

记者: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在我们党这两次重要的会议中,都提到了“生态文明”这个词,那么请您谈谈您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好吗?

严法善:好的。我先来谈谈这两次会议所提到的“生态文明”的意义。

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充分彰显了一个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将有力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以全新的形式,迎来中国社会的绿色希望。

十八大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是因为我们曾经将改造自然、战胜自然这一豪迈口号用于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然而,随着发展中日益显现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使我们明白了,人定胜天只是一句不切实际的口号,要生存,必须保护自然。我们强调,不仅要保护自然,还要尊重自然,我们更急切地希望修复遭到破坏的自然。过去,我们对自然占用太多,破坏得太重,而现在,我们需要给自然以修复、疗伤的机会。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它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包括三个要素: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体。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生态意识、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等;生态制度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等;生态行为文明是一定的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推动生态文明向前发展的活动,包括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总之,生态文明的提出有利于指导解决我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记者:如您所说,在我国发展的现阶段,建立生态文明的社会日益重要,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之一。那么请您结合我国国情谈谈在我国应该如何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又有哪些新政?

严法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我想从几个方面谈谈。

首先,在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状态下,我们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的工业化,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要身体力行。我们应提倡政府和群众两头抓、两手都要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另外,积极倡导民间力量参与环保事业,开放社会及民众的舆论监督,才能使生态文明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

其次,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任务: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十八大报告要求,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这意味着生态文明不再仅仅是一种指导观念,还将成为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其对各级政府的实际约束会越来越强。通过这种硬约束可以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目前,不少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偏低,税费改革滞后,由此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建立反映市场供需关系的资源价格体系,可以从前端减少生态环境的损害,这也将引导我们的治理模式从末端处理转向前端控制。生态补偿针对的是区域性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领域,是一项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但相关政策进展缓慢,有关生态补偿的补偿标准、资金来源、补偿渠道、补偿方式和保障体系等一系列问题仍有待解决。

记者:在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是如何提出的?对于实现“美丽中国”又提出了哪些措施?

严法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绿水青山”。

如何实现“美丽中国”,十八大报告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就是要做到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不断得到推广。循环发展就是要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低碳发展就是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世界人民经过几十年长期的探索,在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严峻问题基础上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调整、恢复和发展,当时人们普遍将经济增长作为一国经济成就的标志。然而,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自己的生存。上世纪70年代,一些持悲观主义的科学家提出“零增长理论”。上世纪80年代,更多的科学家认识到“持续发展”是21世纪各国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共同战略。特别是1992年6月的“环境与发展”的全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二十一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世界各国一致承诺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将这一道路作为未来长期的共同的发展战略。

在中共中央2012年11月30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保持经济增长,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2013年7月11日李克强总理在广西调研时说:“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调结构能够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两者相辅相成;而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则可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我们在今后经济建设中应该注意产业结构调整,解决过高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我感到我们必须对一些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正本清源,以实现党的十八报告提出的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强调尊重经济规律,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支撑经济增长和发展变化的因素及其结构,不是拍脑袋,不是根据个人主观好恶,而是要在把握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求得最好的发展结果。新一届政府上任伊始就清晰地意识到要破解我国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关键在于推动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记者:严教授,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方面,您有哪些建议或设想?

严法善: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第一,未来城镇化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同工业化一样,城镇化需要大规模的投资,但是由于兼有公共性和商业性的混合型产品将占主导地位,城镇化的资金需要公共资金和商业性资金密切配合使用,这就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提出了新的任务。为此不能指令性地安排城镇化建设,而应该通过产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城镇化发展。

第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走过去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原因很简单,现在环境容量几乎达到饱和,稍一排放就会导致环境恶化,使人们无法生存;同时上个世纪中叶环境污染带来的八大公害事件的后果也让我们不能忽视环境污染问题。一旦环境受到污染,再治理恢复将付出成倍的代价,其费用甚至无法承担,环境也将无法复原。

第三,在经济建设中我们现在强调要自主创新,我觉得这是一个良好的愿望。自主创新就是原创,客观上需要教育和科技的发展,需要较长时期的发展。我感到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上个世纪50代日本花费100亿美元购买各国专利,经过20年时间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如果强调自主创新,那么,日本达到这一水平,大概需要1800亿美元和100年时间。我们应该利用现在的外汇储备尽可能地购买世界各国专利来加快我国建设速度。

第四,调结构就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部门等。问题是发展第三产业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第一第二产业基础上。没有发达的物质资料生产去侈谈发展第三产业只是一厢情愿。目前可行的是利用这次金融危机的机遇,可以将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进行调整,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五,为了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可再生资源来讲,关键是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这些资源能不断再生产出来。要遵守可持续性的输入原则:对于可再生的环境资源输入的获取率,应小于或等于该种资源的再生能力。对于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如石油、煤、金属矿等,如果能以生产性的而不是浪费性的方式来利用,大多数不可再生资源可以维持几个世纪。为此,我们要采取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开发利用。我们可以进行科学研究,找出替代物品;必须进一步提高资源产品的价格,减少对这些资源的浪费和促进对这些资源的深度开采;更为重要的是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进一步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利用。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其回收利用率已达到50%以上,而从事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其利润率可高达40%。这一工作在我国是显然重视不够的。如在上海,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几乎处于盲目状况,只有少数外地民工回收易拉罐和纸板箱,大量的物品被不加区别地进行统一掩埋处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浪费。为了实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化,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制订有效措施和政策对产品回收利用产业进行扶植和帮助,同时应该制订有效方法限制对废弃物的任意排放。对于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客观上就是对环境的保护。为此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对环境污染治理、废物综合利用和自然保护等公益明显的项目,给予税收、信贷、价格优惠。

第六,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快速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这是用不着忌讳的。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现在我们必须继续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不能随便放开生育的限制。至于目前许多学者宣传的中国人口红利已消失,中国劳动力不足等观点其实是不对的。根据中国目前18亿亩耕地红线,大概需要四五千万农业劳动力,目前还有大量的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中国最近不会缺少劳动力。至于结构性的缺少始终都会存在,关键是怎么解决。

记者: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研究和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如果我们能坚持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那么目前出现的种种经济以及生态问题将会得到更好地解决。

非常感谢严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

(责编:郑钊)

猜你喜欢

文明资源生态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