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研究述评

2014-03-30萍,邓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适应性农民工

邹 萍,邓 双

(大连大学 师范学院,辽宁 大连116622)

资料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起,流动人口规模以及范围都在与日俱增,至90年代后期,伴随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的明显增强,未成年人占流动人口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据统计,我国流动儿童的规模已近2000万。流动是艰辛的,“居无定所”的流动特征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流动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这是一个已经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研究的简要回顾

流动儿童,即“流动人口”的后代。流动人口,有时又称为外来人口、外来务工人员、暂住人口、农民工或民工等。与“流动人口”相对应,“流动儿童”也有不同的称谓,如流动儿童少年、流动人口子女、外来务工子女、农民工子女等等。根据《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1998年3月)第二条规定:流动儿童是指6至14周岁(或7至18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本文研究对象主要是处于小学教育阶段的流动人口子女,以下简称为“流动儿童”。

1.对流动儿童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探究性阶段。1994年到2000年是流动儿童问题研究的初始阶段,称为探究性阶段。此时期研究大多采用调查报告和对策研究的方式,主要关注的是流动儿童在流入地的现实状况,揭示并初步分析了他们就学难、借读费高等诸多实际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第二个阶段为深入和分化阶段。2001年到2003年是研究的深入和分化阶段,出现了多学科共同参与、相互融合的新局面,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取代了整体的全面调查,由对现象的描述研究转化为原因分析为主的解释性研究。第三阶段为成熟与泛化阶段,2003年至今是流动儿童研究的成熟与泛化阶段,公开发表的文章不仅数量增多,且质量也普遍提高。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开始介入,伴随各学科的专业特点充分显现,研究的问题也开始呈现分支化状况。流动儿童的研究理论在深度和广度上也有了较大突破,分析视角逐步呈现多元化、深入化的趋势,分析更加有据可依,解决对策细致具体,可行性强。

2.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在社会政策方面,偏重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待流动儿童。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流动儿童的社会化程度,社会支持的来源,社会融合情况,偏见与歧视,社会比较、排斥以及所处的社会阶层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等。其次,在学校和家庭方面,这两个大环境的教育对流动儿童来说至关重要。关于学校方面的研究考察了我国流动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如学校教育投资不足、收费高、城市各类学校的不均衡发展都为流动儿童的教育造成了不便。研究还发现,家庭外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流动儿童自尊都有显著的影响。流动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是维持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同时父母的文化水平也是流动儿童自尊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三,在儿童自身方面,也有许多研究。

二、有关流动儿童适应性的研究

1.研究对象

从已有文献可以看出,研究对象集中在跟随父母进城务工的子女,多为6-14周岁的适龄入学儿童,其中既有来自全日制公办学校的,也有来自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例如王晓燕的研究对象是6-15岁的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校的学生,何资桥、蒋相祁(2008)的研究对象是来自七所全日制公办学校初中1-3年级的学生。[1]

2.研究方法与工具

在研究方法方面,已有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问卷多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人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验》(AAT)。该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71-0.86,重测信度为0.75-0.88。崔崴嵬、孟庆茂(2006)等人的研究证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AAT共有三套问卷,适用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每套问卷题项不同。小学阶段一、二年级有5个题项,三、四年级有7个题项,五、六年级有9个题项,初中及高中有12个题项。因此,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对象不同而选择适合的试卷。除AAT外,台湾学者陈英豪等通过综合分析国外11种和国内10种评量学习适应性或学习行为的工具后,所编制形成的《学习适应量表》也被一部分研究所采用。

3.研究内容与结果

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问题直至21世纪初期才逐渐引起关注。经过查询Springer Link数据库后发现,国外研究者主要关注学习困难问题。少数学者较为关注随迁子女社会适应和文化适应的问题。中国学者王涛和李海华(2006)的一项研究系统地探讨了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问题,这标志着对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研究热潮的来临。随后,很多研究者陆续分析了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例如王晓燕(2010)从学校适应、人际适应、心理适应三个方面对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进行了探索。[2]

已有的研究结果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现状及其与常住儿童的差异。和城市常住儿童相比,流通儿童学习适应性不良比率较高,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学习态度指标方面,对课堂节奏和教学语言存在不适应;环境适应指标方面,对校纪班规的约束感较强、身心适应自信度偏低。二是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秩序纪律、自我效能、家庭环境、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和技术等。

三、以往研究的总结与未来研究的设想

综上所述,中国学术界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关于义务教育问题的研究居多,且集中在现状调查和政策性研究方面。主要体现在区域总体状况的调查,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意向的调查,关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调查,对造成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原因的探讨。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探索和研究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包括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还应包括受到比现状更适宜、更良好教育的权利。

鉴于对以往研究的分析,本研究认为应当对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从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各个方面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研究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采用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有助于我们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学习行为状况做出较全面科学的认识和分析,继而改进基础教育工作,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改善儿童学习的不良适应,使流动儿童学会学习,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1]何资桥,曹中平.进城农民工子女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适应性弹性发展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5):114-117.

[2]王晓燕.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性的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1):62-68.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适应性农民工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