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消极心理探究
2014-03-30刘集成
刘集成
(广东东软学院,广东 佛山 528225)
影响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消极心理探究
刘集成
(广东东软学院,广东 佛山 528225)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一直受到忽视。鉴于此,在细致探讨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消极心理表现形式、原因的基础上,试图提出有效对策来减弱甚至消除这些消极心理,为提高高职大学英语教师专业水平提供建议和对策。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消极心理
一、引言
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国内的一大批知名学者如刘润清(2003)、周燕(2005)、李洁(2006)、吴一安(2007)、董金伟(2010)等从多个角度对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科研能力、教学方法、现代多媒体应用技术水平等做了深入研究和仔细探讨,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本科类院校教师展开,忽视了高职院校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根据统计数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有1300多所,高职院校在校生将近占到中国大学生总量的一半,高职大学英语教师数量也占所有大学英语教师数量的一半左右。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一特殊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问题做深入研究,以提高其专业能力,进而从总体上改善高职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影响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本文试图从消极心理这一角度入手,在细致分析高职大学英语教师消极心理的表现形式、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有效对策,试图帮助教师克服消极心理,提升专业能力,进而促进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消极心理具体体现
实际上,消极心理几乎存在于所有的行业中,而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消极心理又有特殊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尽管我国高职院校有公立和私立之分,但从总体上来看,只要教师在工作中不出现极其严重的错误,高职院校的教师岗位仍然是非常稳定的,一般不会有被辞退的现象。这种制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然而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的积极、主动发展,使教师在对待自己的职业发展时产生了诸多消极心理。
首先这种消极心理表现之一就是“教好教坏一个样”。因为没有太大的职业生存压力,很多高职大学英语教师认为,在教学中,课前精心备课、花大量时间搜集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没有太大意义,因为不管是教得最好还是教得最差,既不会对职业提升有任何的太大帮助,也不会对自己的工资待遇、津贴有任何实质性的提高,甚至对今后的职称评定也没有太大影响。与公司员工待遇和业绩相挂钩的体系不同的是,尽管学校已经开始进行绩效改革,但基本都是流于表面形式,教师只要将课时量完成就可以拿到工资,且教得好的跟教得差得没有任何区别。从笔者与很多教师的平时交谈中可以知道,持这种“教好教坏一个样”或者“基本过得去就行”态度的教师占了很大比例。或者尽管有些教师没有直接表露出这种消极思想和心理,但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反馈中也能看出以上问题的严重性。这种消极心理导致的后果是教师在教学中敷衍学生,不会全身心地将自己的精力、思维、知识、技能、情感等投入到英语教学中,致使教学质量下降,同时还影响到教师自身的精神面貌,阻碍了教学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其次,还有很多教师认为高职大学英语课是公共课,比较简单,自己的水平已经能够完全胜任目前的教学要求,因而没有必要在知识、技能、课堂教学技巧等方面花太多精力和时间来进行自我提升。这种消极心理在很多教师中普遍存在,尤其是一些所谓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有着这类心理的教师没有意识到大学英语课程的目的、复杂性和要求。笔者认为,无论是哪门大学课程,它的根本宗旨都在于精益求精,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要让学生在知识和思维上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尽管学校开设课程的名称上有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区分,但从传授知识、开发思维、开启智性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公共课和非公共课之分,也没有课程难易之分,担任任何一门课程的老师都应该摈弃将课程分为三六九等的错误观念,认真对待自己的课程,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教学手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第三,消极心理表现为“高职英语无用论”,导致很多教师既不认真对待教学,也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很多教师认为,相比名牌大学,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学生很难通过一两年的学习达到高层次的水平,因而英语教学在高职院校中成了一种摆设课。这类教师认为高职学生英语水平难以达到一个高级层次,很难在将来的工作中利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阅读国外最新文献,用英语进行日常工作交流,因而这类教师在思想上已经将自己的学生和教学划为“无太多用”和“不入流”的层次,觉得自己做的工作都没有太大意义。确实,因为种种原因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差,毕业的时候在总体上也很难达到名牌大学毕业生的水平,但是这类教师没有深刻意识到的是,无论是本科教育还是高职教育都应该是精英教育,且大学教育的任务不是要在学生毕业时就将学生培养为专家,而是要为他们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一个比较牢固的基础。况且,如果考察高职毕业生工作中实际运用英语的情况,我们会发现,大多学生无法在实际的工作中使用英语并不是因为英语没有用处,而是英语水平还没有达到正常使用的层次,也就是还不够好,英语真正学得好的还是非常有用的。
第四,很多高职学生自身学习英语的热情不高,态度不积极,影响到教师的职业满足感和自身发展的心理动力,进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产生消极情绪和心理疲乏,缺乏进行自我专业化发展的热情和动力。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扩展势头的继续,尤其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客观上来看高职学生的生源质量比较堪忧。不少地区的高职院校最低招生分数线甚至在两百分左右,很多被录取的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只有五六十分甚至更低。这些学生在面对大学英语这门较难的课程时候经常会产生厌学、沮丧、抵触、混日子、混学分的心理,没有心思也没有能力和基础跟上大学英语的课程要求。很多大学英语教师本来认真准备了课程,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并运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但很难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于教师的课堂讲授、提问、互动探讨、甚至课后作业都采取不配合或者无所谓的态度,久而久而本有着热情的教师也产生教学怠倦的消极心理,以消极的教学方式来应付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形成一种恶性的“互动循环”。
三、建议与对策
要消除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这些消极心理需要从制度、学生、教师、环境等多方面入手解决。首先,教育应该是一种最具有道德感的职业,然而人与生俱来的惰性和从众心理又使得教育不能完全依靠教师的道德责任感,还必须设立合理的制度来奖励和约束教师,让教师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因此,学校一方面应该设立合理的奖励制度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应该对消极教学的教师进行警示甚至处罚,将“教好教坏一个样”变成“教好教坏不一样”。具体来讲,学校可以定期要求教研室对教师进行授课情况评估,同时组织专人不定期检查教师实际课堂教学情况,结合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来评定教师的教学工作,对于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要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教学效果差的教师也应该作出批评和处理,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好坏不分的状况。制度改革可以给予教师应有的压力,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新教学观念,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进而提升教师自我专业水平,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其次,从教师自身来看,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完全改变对大学英语课程的错误看法,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以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以精益求精的精神态度对待自己的课程。很多大学英语教师认为,英语课无非是讲授单词、语法,将课文意思讲解清楚就算大功告成,因而自己的知识完全可以胜任大学英语教学,没有必要继续提高。实际上,这种看法是极其落后和错误的。高职大学英语课不仅要达到以上最基本的目的,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应该在深入理解和把握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东西方异质文化的了解,使其在今后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效沟通。此外,任何一门大学课程还应该是思维的课程,大学英语教师也应该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如何从批判性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角度来看待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找到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普遍较差的口语、听力和写作技能。因此,高职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提升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它还包括思维、跨文化意识、具体技能的提高,而这些东西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教师只有怀着终身学习的理念进行自我专业知识、思维、技能的更新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教学要求。同时,在弄清了大学英语教育所承载的多种功能和目的后,教师也能认识到即使学生无法在以后的工作场合中直接使用英语,但在英语课程上所获得的思维模式,文化意识以及精神气质也能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英语课并不是“无用”的课,英语也绝不是一种“无用”的语言。
最后,学习的主体在于学生,要采取措施改变学生英语学习不积极的态度,进而促进教师消极心理的消除。与世界上其他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还是采取“严进宽出”的模式,大学教育太松散,尤其是对学生的要求普遍较低,这在高职院校尤其严重。因此,学校应该在本校学生英语水平基础上提高要求,采取严格措施,给予学生学习压力,让学生重视英语学习,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是一个互动过程,学生的反应、配合、反馈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方法和策略。具体来看,学校应该制定具体措施,提高对学生的考核要求,对于那些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实行留级制、延期毕业制甚至淘汰制,促进学生对英语课程的重视,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增强了学习热情才能感染教师,让教师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和精神回报,从而消除教师的消极心理,形成一种良性的师生互动循环。
四、结语
总之,影响高职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消极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高等教育体制的原因,也有教师自身的问题,还有学生自身的原因,这需要我们从学习制度、教师理念、学生管理等多个层面入手解决。通过一系列的变革措施可以有效减弱甚至消除高职大学英语教师的消极心理,进而从整体上促进高职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1]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状况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周燕.高校英语教师发展与需求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206-210.
[3]李洁.大学英语教师个人特征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影响研究[J].外语界,2006(4):48-56.
[4]吴一安.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5]董金伟.外语教师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基于G大学的案例研究[J].英语教师,2010(11):29-34.
[责任编辑 王云江]
On the negative psychology affecting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IU Ji-cheng
(Guangdong Neusoft Institute, Foshan 528225, China)
The issue of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as been always neglected. By exploring the manifestation and causes of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negative psychology in detail, the paper tries to find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alleviate and finally eliminate such negative psychology so as to offer some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gative psychology
10.3969/j.issn.1673-9477.2014.03.034
G718.5
A
1673-9477(2014)03-117-03
[投稿日期]2014-05-19
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13Y14)
刘集成(1980-),女,湖南永州人,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