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筑幸福通道 善待失地农民:江西省宜春市保障失地农民生活的新探索

2014-03-30汤文财

地球 2014年10期
关键词:宜春市三区失地农民

文/汤文财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解决失地农民的转型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课题。在加快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江西省宜春市认真探索失地农民转型的新途径,积极构建失地农民权益的长效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被征地农民的合法利益,保障并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依法依规征地,严格落实征地补偿

规范征地程序,严格执行征地补偿标准,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加强征地补偿资金管理。各县(市、区)、市“三区”财政都设立征地补偿金专户。补偿款一律由财政专户直接支付至被征地农民所在的村民小组或自然村。

建立征地补偿监督机制。由市监察局牵头,市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等有关部门共同组成专项督查审计工作机构,每年对各地当年征地补偿安置情况进行年度审计。

3、严把土地报批审查关。各地新增建设用地批复文件统一由市国土资源局发放。发放前,各地需提供安置补偿的支付凭证、征收土地补偿费支付清单(按照“一书四方案”征收总额分解明细表划分至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县级政府(市“三区”管委会)足额补偿承诺书、银行出账单(复印件需加盖银行确认章)等相关资料。经市国土资源局审核认可后方可发放。

4、坚决查处违规规征地行为。对征地补偿标准不到位的地方,一经核实,严肃处理。一是对经核实的面积(补偿不到位的征地面积),在下一年扣减该地相应面积的用地指标;二是停止受理该县(市、区)新增建设用地报批工作,在整改并获得督查审计工作机构的认可后恢复报批;三是追究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及相关领导的责任;四是县级政府(市“三区”管委会)制定的征地补偿标准不达标,将对县级政府(市“三区”管委会)领导进行问责。

构建联动机制,确保社会保障到位

宜春市从各个方面保障被征地农民权益,让失地农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和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实惠。

1、确保失地不失业。一是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被征地农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二是启动“免费送失地农民上大学”培训工程,青年农民可以根据自己意愿,报名参加由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学费、住宿费全部由新区财政支付。三是为中年失地农民购买公益性岗位。以政府的名义下文安置,每年安置近200名中年失地农民到在建项目、建成项目工作,同时享受每个月200元的社保补贴,有效解决了这部分失地农民的就业难问题。

2、确保老有所养。被征地后完全失去土地或人均耕地低于0.3亩(含)、年满16周岁(含)以上的农民可自愿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府给予缴费补贴。

3、确保病有所医。对被征地农民已转为城镇户口的,其医疗保障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户籍仍为农村户口的,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范围。

破解安置难题,确保生活舒心幸福

1、尊重失地农民意愿选址。坚守“就地安置,人人享有1比1的拆迁补偿,安置小区绿化率、建筑容积率均优于普通住宅区标准”的安置原则。

2、公共基础设施基本配套。有计划地改造小街小巷,达到路通、灯亮、水畅,方便居民出行,每个社区建设一个居民文化活动室,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投入不少于3万元,确保建成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高品质安置小区。对无房户或面积不足80平方米的,给予一套不少于80平方米的住房,差价比市场价低四分之三,并提供多种面积的安置房供失地农民选择。

3、满足居民大众文化需求。以满足居民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2013年,宜春市举办首届百姓大舞台活动,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人民群众唱主角”的演出形式,涵盖了10个安置社区,参与选手1000余人,参与观众40万次人,广受群众赞誉,百姓大舞台已成为新区最具影响力的群众文化知名品牌之一。在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力度,不仅建起了设施齐全的社区活动中心,还配有多处室外健身场地,方便小区居民健身运动。同时通过开展居民运动会、社区联谊、组建社区腰鼓队等活动,浓厚文化氛围,整合文化资源,着力用文化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用文化团结居民,用文化带动居民,助力“幸福宜春”建设。

猜你喜欢

宜春市三区失地农民
宜春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山西进行渔业养殖“三区”划分
江西省宜春市老年大学校歌
当前经济形势下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方向研究
宜春市油茶科技推广成效与经验
江西省宜春市粮食局 抓住“退城进郊”机遇 提升粮仓新建改造管理
伞兵三区海上起义的前前后后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藏地三区”文学空间的多样性
汽车智能三区空调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