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会通
2014-03-30易棉阳廖伦培
易棉阳,廖伦培
(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所谓会通,意即融会贯通。自司马迁首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学术精神之后,会通便成为中国学术的主要特征。近代以降,随着中国融入世界及西学的东渐,中国学术会通的含义在会通古今之外又加上了会通中西,20世纪以后,数学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研究,文理会通便成为现代学术会通的第三层含义。中外学术史表明,会通是学术进步的不竭动力,每一次会通必定会推动学术的向前发展,每一次学术的向前发展也必定是新的会通所影响。学术史的经验是否可以移植到教学之中来呢?是否存在于教学上的会通也必定会推动教学的进步呢?笔者的实践对此可做出完全肯定的回答!笔者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已逾十年,听众既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还有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在职人员,西方经济学本是十分抽象且比较深奥的理论课,不少学生谈西经就色变,但是笔者十余年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一直受到各层次听众的广泛欢迎。总结其中之奥秘,乃会通之故。本文从四个方面总结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会通,以就教于同仁,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 理论层面:会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不是自然科学,因此,经济学的教育既是意识形态的教育,也是分析工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课堂上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应旗帜鲜明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指导地位[1]。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捍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值得深入思考。鸣放式的批判、老大式的训导、冷冰冰的说教等方式,不但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反而把具有逆反心理的青年学生推向接受西方经济学而排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道路,可取的方法是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两种经济学理论进行比较教学,通过深入的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白西方经济学并非唯一正确的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在总体上并不适合中国但许多观点又是可以借鉴吸收的。笔者近年来探索的会通两种经济学的教学实际,既达到了使学生更加信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又能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效果。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怎样会通两种经济学理论呢?
(一)会通两种理论的源头
为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西方经济学,我在给本科生讲西方经济学时,宏观经济学的第一讲的内容就是西方经济学发展脉络,在给研究生讲授西方经济学的第一讲就是西方经济学说简史。西方经济学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与凯恩斯经济学综合,告知学生我们所学习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基本对应着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宏观经济学一部分来源于凯恩斯经济学,另一部分来源于新古典与凯恩斯经济学综合,而我们所学习的经典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对应着学生们所学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渊源就是古典经济学,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应着学生们所学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综合了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精髓的结果。把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源头一会通,学生就明确了这两种理论不是对立的,以信服的心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不再以对立的态度来对待,也不以盲从的态度对待西方经济学。
(二)会通两种理论的优长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青年学生产生了一种误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适用于计划经济时期不适用于市场经济时期,中国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需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只需要西方经济学。我在教学中还发现,甚至有学生把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发展的落后归因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错误指导,把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和发达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归因于西方经济学的正确指导,神化西方经济学,贬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斥为一无是处的政治说教。我在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当中,从不对两种理论做优劣评价,而是会通两者之优长。我给学生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思考:在张村和李村,各划出自然条件相同的1000亩地,都投入100各劳动力和相同的资本要素,如果在张村搞地主经济制,在李村实行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农场制度,哪个村发展得更好?学生都认为是李村,因为张村的剥削制度不如集体经济制度好。我再问:李村搞集体农场制度,张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哪个村发展得更好?学生们认为是张村,原因是张村的制度更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我接着又问?张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李村却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公司+农户的现代经营制度,哪个村发展得更好?学生们认为是李村,原因是李村的经营制度是在发展现代农业。最后我问:在投入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两个村在发展绩效有差异?原因在于不同经济制度的选择,经济制度就是一个生产关系的问题。所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不但要研究生产力发展理论而且要研究生产关系理论,两者缺一不可,西方经济学主要是研究生产力理论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生产关系的科学,两者一个巴掌的两面,各有优长。
(三)会通两种理论的具体要点
新古典综合派旗手、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界最后一个通才的萨缪尔森也承认,尽管数学被广泛运用于西方经济学但西方经济学仍然不是科学。正因为如此,经济学上的任何一个理论问题不无唯一正确解,有些西方经济学教师把西方经济学理论当作唯一正确解传授给学生,这是对学生的误导!我在讲授西方经济学时,每讲完一个理论要点,都对其他经济学流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这个问题的看法列出来,供学生思考与讨论,以达到会通理论要点之效。如会通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会通西方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会通西方经济学分配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配论、会通西方经济学的垄断竞争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垄断竞争论、会通西方经济通货膨胀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货膨胀论等等。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理论层面的会通,主要是两个目的:一是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指导作用,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学理论观,不唯书,不盲从。理论层面的会通,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积累与思考。
二 应用层面:会通西方经济学理论与经济现实
目前,我国全部的经济学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公共管理专业都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而且被视为是第一专业基础课。那么,本科阶段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本科生从西方经济学那里到底要学到什么东西?笔者认为包括三个目的:一是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就要盯紧西方经济学的前沿理论),二是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解释经济社会实际,三是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逐步形成思辨能力①。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掌握不牢,一切都是空谈,不过,学习经济学理论不是为了背诵理论而是为了运用理论解读实际。因此,第一个目的是第二个目的的基础,第二个目的又是第一个目的的目标,经济学思维方式和思辨能力是在学习理论和解释实际中自然形成,不可刻意追求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学习经济学的人一生的追求,在本科阶段仅是起步。所以,上述三个目的中,本科阶段应重在第一、二两个目的的实现,实现这两个目的,就要求西方经济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停留在以理论解释理论的层次,而必须具备以经济理论解释经济实际、以经济实际实证经济理论的能力,这实际上就是要求西方经济学教师去会通西方经济学理论与经济现实。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怎样会通经济学理论与经济现实呢?
(一)会通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外经济历史与现实
一个优秀的西方经济学教师,必须熟知中外经济历史与现实,随时运用鲜活案例实证所讲的经济学理论。先举一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例子,比如在讲授谷贱伤农原理时,学生不难理解歉收之年农民利益受损,但对丰收之年农民利益照样受损很是费解。笔者根据统计年鉴整理了1990—2002年12年间中国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量两个变量的变动关系,学生们一看数据,发现这10多年间农产品产量增长速度快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我又把这12年间主要农产品价格变动情况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计算每年农民的平均收入,通过计算并比较,学生们对增产不增收这个现代版的谷贱伤农现象有了深刻的理解。接着我又问学生,防止谷贱伤农的发生要依靠谁的力量,是农民还是政府?抑或是诸如中介组织等其他力量?学生们在思考之后都觉得只能依靠政府,于是我紧接着追问,政府应采取什么措施保护农民在丰收之年利益不受损?学生们在明白了农民收入等于农产品产量与农产品价格之乘积这个公式之后,很自然地想到只有通过提高收购价格才能保护农民利益。通过理论与实际的融会贯通,学生们既掌握了谷贱伤农理论,又深入了解了1990年以来中国农民生活及农业政策演变的情况,还在这种会通式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了经济学的思维能力。宏观经济学比微观经济学更加贴近实际,所以,宏观经济学教学中会通理论与实际的例子俯拾皆是:如讲授GDP时,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为何GDP不代表国民幸福程度、国家富裕程度、经济社会发达程度,我给学生列了两组历史数据,第一组数据是1820年时中国GDP是世界第一,占世界GDP总量的32%,当今美国GDP也不过世界GDP总量的14%;第二组数据是1880年,已经备受列强蹂躏的大清国的GDP仍是世界第一,但1880年的大清国富裕吗?发达吗?国民幸福吗?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我问学生能不能把GDP作为唯一追求指标,学生们不言而喻,而且留给了他们无尽的遐想,引导着他们去深入思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会通西方经济学理论与经济生活实际
西方经济学中的很多理论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实际,正如马歇尔所言“经济学是关于人们普通生活事务的学问”。如需求函数是对消费者需求行为决定因素的抽象,供给函数是对生产者生产行为决定因素的抽象,效用论是对消费者消费心理的抽象,凯恩斯消费函数是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抽象。既然这些经济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那么,理解这些经济理论也必须回到生活实际中去,可以将生动的生活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在会通理论与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学好西方经济学。如边际效用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按教材上的概念和图表进行讲授,学生总是一知半解,笔者构造了这么一个生活故事:腰缠万贯的富翁在大山中迷失方向,艰难地步行了一天一夜,粒米未进,富翁已到绝望之际,就在这时,富翁看到山腰上有一个饭店,于是,富翁走进饭店吃饭。第一碗饭对这个饿了一天一夜的富翁而言意义无比重大,可以说是救命饭,我问学生,富翁从第一碗饭中所得到的满足感高不高?他愿不愿意出高价钱购买这碗饭?学生们都认为富翁得到满足感肯定非常高,既然是救命饭,腰缠万贯的富翁肯定愿意买这碗饭救命。我接着讲,第一碗饭下肚后,富翁已饱了50%,但还是感到饿,于是吃第二碗,我问学生,富翁从第二碗饭中得到满足感能高过第一碗饭吗?对第二碗饭的出价能高过第一碗吗?学生们都认为不可能。我又接着讲,假设富翁的饭量就是两碗,如果有人逼着富翁再吃第三碗,富翁从第三碗中是得到满足感还是受罪感?富翁还愿意为第三碗饭付费吗?学生们都能想到富翁从第三碗饭中得到的是受罪感因为它撑肚子,给人带来副作用的东西富翁怎么会付费?我把富翁消费第一、二、三碗饭的满足感串连起来,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以及效用论者关于价格为何由边际效用决定的观点。
三 教学表达方式层面:会通文字、数学和图形三种方式
古典阶段的西方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历史归纳法是其主要研究方法,因而经济学理论也是以纯粹文字表达的方式展示给世人。被称为古典经济学终结者(或曰集大成者)的李嘉图,在研究方法上来了个完全颠覆,用逻辑推理取代历史归纳,李嘉图把复杂的经济现象高度抽象成几个经济变量,通过构建经济变量之间的数学模型来诠释社会经济实际,熊彼特把李嘉图这种将高度抽象的经济模型直接应用于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的倾向称为“李嘉图恶习”。李嘉图之后的边际学派直接从微积分运用于经济学分析之中,自此以后,数理分析日渐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分析方法。数学公式、图标成为现代经济学教材和著作的一种重要的表示方式,比较高深一点的经济学教材甚至通篇全是数学符号和图形坐标,有些初级西方经济学教材完全不顾初学者的实际情况,也盲目追求以数学公式和图表取代文字,以至于不少学过经济学的人,在提起多年以前上过的经济学课时似乎依然心存恐惧,“全都是那些可怕的公式和图表”[2]。在国外,学生也反对经济学教学的数学化,2000年7月,法国一群学经济学的学生在因特网上发表了一封对教授的请愿书,请愿书旗帜鲜明地反对三项内容,其中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反对目前经济学教学中所流行的没有控制的使用数学,数学本身已成为一种目标。法国学生的请愿活动得到了国际上的回应,2001年6月,英国剑桥大学27名博士生发表公开信赞同法国学生的观点,不久,在美国密苏里——堪萨斯城大学进行的演化经济学年会上,来自22个国家的75名与会学者发表“堪萨斯城建议”,支持法国学生请愿活动和剑桥建议[3]。
中外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教学过度使用数学心存恐惧,这不得不引起西方经济学教师的思考:教师授课是为了学生能轻松地掌握知识,如果教师的授课表达方式不但不能使学生轻松地学习反而造成学生的恐惧,那么,教师是不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主动改变教学表达方式?还是坚持原有的方式?笔者认为,既然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那么,教师教学表达方式应该回应学生需求做相应的调整。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过程中,不再刻意使用数学表达这种所谓高深的表达方式,而是根据每一个教学内容的特点,会通文字、数学和图形三种不同教学表达方式,实践证明这更能激发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怎样会通三种表达方式,笔者的作法是:先用文字表达所讲内容,目的是使学生获取该知识的感性认识,然后以图形加以说明,最后以数学推导加以巩固。即使是数学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听懂文字表达和图形描述,这也意味着基本掌握了所讲知识。
以需求弹性为例,笔者首先列一个思考题:如果黄金价格和食盐价格各下降100%,请问,黄金需求量和食盐需求量的上升幅度可能是200%还是10%?学生们略作思考,黄金需求量上升200%、食盐需求量上升10%的答案。接着我问,200%除以100%是微积分里的一个什么概念,学生们都能回答是弹性,这样很自然地把数学中的弹性概念引入到经济学分析中。我再问学生,价格同样变动100%,为何黄金需求量的增量远远大于食盐需求量的增量?学生们回答因为黄金是奢侈品,价格下降了可以多收藏,而食盐是生活必需品,没有收藏价值,所以即使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增加也很有限。然后,我要学生以价格为纵轴,以需求量为横轴,分别将黄金和食盐变动比例与价格变动比例绘成两个坐标图,学生们会发现富有弹性的商品的需求曲线是平缓的,缺乏弹性的商品的需求曲线是陡峭的。通过师生一问一答和学生自己动手,需求弹性的核心内容实际上就已经讲完。这个环节完成之后,我要求学生自己自学教材内容,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事实证明,融会贯通文字、数学、图形3种表达方式,再辅之以师生合作性学习方式,比冷冰冰地讲授弹性数学公式、描绘五种需求弹性曲线的效果要好得多。
西方经济学教学要实现理论、应用和教学表达方式三个层面的会通,要求西方经济学教师具有三重功力:一是通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以及西方非主流经济学基本理论,二是洞悉经济历史与现实,三是将教材驾驭得炉火纯青。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长期的努力。如果通过西方经济学教师的集体努力,那么西方经济学教学真能实现会通,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必定有大的改观,这也是笔者写作本文的最终目的所在。
①笔者认为,经济学之所以在近100年间取代过去的历史学、文学、哲学等旧显学而成为新显学,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显赫,而在于经济学在300多年的演化中形成了逻辑严密的思维方式,而经济学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所难以企及的。所以,经济学最吸引人的是其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国光.对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看法[J].高校理论战线,2005(9):23-29.
[2]刘金石,刘方健.教学方式创新: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J].中国大学教学,2011(9):87-90.
[3]贾根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西方主流化遭遇重大质疑[J].南开经济研究,2003(3):3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