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游学中的渗透
2014-03-30吴功明
●吴功明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游学中的渗透
●吴功明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虽然在不断完善,但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游学中渗透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笔者进行了具体的实践探索,本文就此进行了阐述。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游学
游学(Study Abroad)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把思想品德教育与游学有机结合起来,在游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可谓意义深远。
一、在游学中渗透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让学生知行合一,在游学中增强见识,开阔视野,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改空洞的说教和强行的灌输为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游学活动,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那么,学生就会在不经意间自觉接受所传授的思想和观念,使这种思想和观念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就会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能充分唤醒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通过游学课程,为青年学生提供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文化探索和发现的旅程,不仅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宽容精神,使青少年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传承本民族和本土的文化与历史传统,而且有利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养成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奠定学生的优良品格,唤醒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即生活的能力。然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绝对不是单纯通过课堂上的讲授来实现的,教师只有把学生带到火热的社会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亲自感悟,才能使政治思想教育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动指南。
(四)有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思想品德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对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的引导,而游学活动中可以拓宽学生们合作与竞争的视角,走出单纯比较成绩的牢笼,让学生们在游学中有更多的发现。
游学活动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在游学活动的路程中,教师就会和孩子们渗透班级内同学之间的合作,小组同学的合作,发现班级同学的一些优点和不足,在相互合作中有更多提高;而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竞争,更可以让同学们发现班级之间的差别,能敢于承认自己班的不足,也敢于赞扬和借鉴其他班级的长处。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
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游学过程中,大多数时间需要学生徒步远足,甚至是长途跋涉,这对学生的意志力和耐受力是极大的考验,也是极好的培养方式。
二、在游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临淄“历史与人生”主题游学
走进中国古车博物馆。中国古车博物馆集中了中国古车的研究成果,荟集了华夏历代车乘的精粹。它包括春秋殉车马展厅和中国古车陈列展厅两部分。游览古车陈列馆时,政治课教师引导学生现场交流探讨以下问题:(1)遵循“时间”这条脉络,你观察到中国古车发生了哪些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假如让你回到古代,你会设计怎样的车马?(2)遵循“文化”这条脉络,关注“秦朝”和“汉代”这两个节点,探讨车马体现的时代文化,同时交流探讨车马形式的“奢靡”与王朝“衰亡”的关系。
走进姜太公祠。姜太公祠是一组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殿堂庙宇建筑。殿壁上的壁画,表现了姜太公的生平事迹,政治课教师引导学生现场交流探讨以下问题:(1)围绕壁画的十二个主题,选择你所熟知的一个故事,讲给小组同学听,并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2)就“姜太公钓鱼”这个故事,从下面四个主题中选择其一,在导师的引导下,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对姜太公“处世哲学”的感悟。
走进齐国历史博物馆。齐国历史博物馆展现形式主要是以齐国历史为总纲,以时代先后为主线,详细介绍了齐国的创建、兴盛、衰亡史以及军事、政治、礼俗等,反映了齐文化在华夏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游览齐国历史博物馆,政治课教师引导学生现场重点探讨以下问题:(1)除序馆外,从其它展厅中选择其一,结合历史知识,描述当时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景象,说明当时社会的显著特征。(2)小组内交流你所感兴趣的一个社会文化现象,说说它在当代社会留下的印迹。(3)整体梳理齐国创建、兴盛、衰亡的社会历史,交流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此类主题游学活动主要是渗透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教育,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二)文化名城临沂主题游学
让学生走进临沂科技馆,徜徉在自然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的海洋里,感受科技魅力,启迪科学思想,提高科学素质。
走进临沂书法广场,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现代雕刻技法与园林景观的自然融合。
参观诸葛亮城、诸葛亮文化旅游区,解读、了解诸葛亮,领略一代智圣的丰功伟绩,汉代的文化气息以及阳都的人杰地灵。
本类主题游学活动主要是渗透了现代科学技术的魅力、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教育。
(三)桂河湿地·方山·火山口远足主题游学
这是一次全校范围的游学活动,为磨炼同学们的坚强意志,培养同学们的团队精神,精心设计了远足活动。根据学生年龄、体质特点分三条路线进行:1-4年级为桂河湿地公园,5-7年级为方山,8-9年级为火山口地质公园。行进过程中,同学们歌声、笑声、口号声不断,激发了同学们的精神和斗志,同学们还发扬了团结互助的优良作风,帮助同学背背包,搀扶体力不支的同学,互相帮助,无一人甘愿掉队,都坚持走完全程,展现出了同学们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青春风采。
远足游学为的是通过体能的锻炼,磨砺学生的坚强意志,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在远足中引导学生与自然亲密接触,在行进中展现青春激情,在游学中激发爱国情感,这会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成长经历,完善学生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涵。
结合政治教育课程,我们组织了大量的游学活动,以上仅仅是几个例举。
三、游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需注意的事项或问题
(一)安全措施放第一
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这在安全性上的确存在一些隐患,这需要在游学之前对游学地点进行详细的考察选择,并对学生的行程进行周密的策划,在活动前就排除一系列可能带来安全隐患的地点,确保游学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对学生方面要反复强调纪律要求,并配备足够的带队老师以便及时处理应急状况。
(二)小步子渗透为关键
在游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切记演变成为“走马观花”,造成学生仅是参观游览,而少了对自身思想品德素养方面的提高;这需要在组织游学之前制定详细的游学方案,在游学过程中按照方案为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每次游学并非要让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飞速提升,这也不现实,而且为学生渗透太多内容也会引起学生的厌烦,这也会给游学活动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总结沉淀是重点
作为青少年,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但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的总结沉淀不足,这需要教师在学生们游学活动结束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沉淀。开展游学征文比赛、游学画展等活动,以深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1]张耀山,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迸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M].法律出版社,2004.
[4]王殿卿,黄秀清.寻求学校德育新定位[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5]苏小斌.论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山西青年,2013.
[6]沈万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
(责任编辑:金传宝)
吴功明/昌乐外国语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