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4-03-30李云鹤

当代经济 2014年11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环境保护环境

○李云鹤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问题受到了党和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关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战略的突出位置,这是新时期对环境保护提出的新要求。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势下,环境审计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日益突显,环境管理职能由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执行,它们履行任务的效果如何,需要环境审计来评判,因此,重视和加强环境审计,监督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是否遵守环境保护政策及法律法规、是否履行相关职责、环保措施是否有效开展,对我国建设两型社会,推动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二、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

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督、评价或鉴证,使之达到管理有效、控制得当,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环境审计可分为环境污染治理审计和生态建设审计。理论与准则方面,我国的环境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体系尚不完善,涉及的领域基本局限在环保专项资金的审计和合规性审计上,对绩效审计通常予以忽略,而国外的环境审计已经形成完善的理论系统与指标体系,普遍以绩效审计为主,并且不少国家已经开始向环境、人口和资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审计转变;环境现状方面,环保事业在引起政府和人们的关注,环保措施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我国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由于净化设施的不完善而直接排出污水和废气,对空气、水资源和土壤的污染十分严重,加之有些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放任不管,使得环境状况愈加恶劣,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2013年北京、上海、武汉等多个城市和地区出现长时间的雾霾天气证实了我国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另外,征收的排污费难以满足污染治理的要求,资金的不足使管理者对环境治理更加力不从心,同时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加大了环境保护的的难度。总的说来,我国对环境保护的监督还不完善,环境审计对环保事业的积极作用还未突显。

三、我国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环境审计起步较晚,正处于理论探索的初级阶段。我国的环境审计与国际环境审计的研究探索水平差距较大,且我国的环境审计主要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为主,检查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管理情况,重点监督其使用的合规性,即资金的使用是否完全遵守了相关环境法律法规,对于其绩效审计未予以重视;而其他发达国家的环境审计以绩效审计为重点,重视政府环境部门职能的行使和环境政策影响的评估。

2、我国的环境审计缺少规范的理论指标体系。一方面环境审计是一种监督评价的活动,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作为评价监督结果、发表意见类型的参考,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完善的理论指标体系难以使环境审计走入正轨;另一方面,指标的缺失也会使审计活动缺乏专业的标准,有失公平,对于审计单位和审计师本身的信誉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3、国民环保意识不强应予以重视。目前虽然环保主义得到了国民的接受和支持,但在实践中却没有得到持续的贯彻落实,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仍然时有发生,部分地区政府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当地化工厂、冶炼厂和煤电厂等废气废水的排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地区环境的恶化,这样不仅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更是对全体人类资源财富与环境的破坏。

4、国家对环境审计投入力度不够,环境审计试点需要扩展。投入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很多企事业单位的排污费用难以弥补污染治理的资金缺口,资金的缺乏增加了环保的难度,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环保的积极性;另外我国目前的环境审计重点关注的领域主要是国家环境保护重点投资的地域,如重点防护林工程、“三河三湖”、退耕还林和部分重点城市等,对于地域广阔、城市众多的中国而言,试点研究的增加,有利于环境审计活动的推广。

5、相对财务会计而言,环境审计的证据难以获得。一是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的滞后,导致环境审计无法像财务审计一样可以获得直观有效的报表证据,加之指标体系的不完善,审计活动开展难度较大;二是环境审计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审计学、环境法、环境经济学、社会学和统计学等,因此培养专业相关人才和保证证据的科学准确性难度较大。

四、关于解决环境审计问题的办法

1、加强环境审计立法。政府应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法律理论,结合本国实际,使我国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同时,向国民强调环境保护与审计的重要性,明确每个公民对环境保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不仅可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起到警示和约束作用,还可以推动环境审计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2、建立符合我国特点的环境审计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积极借鉴深入研究其他国家的环境审计指标体系和工作准则,建立符合我国特点的环境审计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保证环境审计中的工作准则和操作手法的公开化、透明化,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规范审计中的客体,除了明确已有的资金使用的合规性、有效性外,还应明确对环境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程度、采取措施加上环境保护义务履行程度,以及政府环境部门职能的履行程度。

3、加大对环境审计和环保事业的宣传。政府应加大对环境审计和环保事业的宣传,使人们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其与审计之间的联系,提高人们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具体措施可以采取电视新闻、报刊媒体报道、在大学举办环境审计讲座或政府企事业单位内部进行员工培训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不仅可以使环保意识和环境审计知识深入人心,还可以提高国民素质,对于重污染企业的高排放行为利用媒体进行揭露批评,对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4、政府加大投入,积极开展环境审计实践。环境审计是一项高成本的审计活动,国外开展环境审计较多的政府部门和组织大多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力量,通常环保投入达到GNP的1.5%左右即可使经济增长引起的环境污染得到明显的改善。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环保投入较低,因此,政府应加大投入,为环保事业提供资金支持。在试点方面,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环境审计,在国内进行了部分城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点城市排污费和退耕还林试点工作等多项环境审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国家审计署作为亚洲环境审计委员会首任主席单位,更加重视环境审计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在国内增加环境审计城市试点,可提高环境审计在更大范围内对环境保护的促进效应,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5、重视环境审计的人力资源培养。环境审计学科具有交叉性,融审计学、环境法、环境经济学、统计学等为一体,其广度和难度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挑战。目前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审计项目,将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整合在一起,打破专业界限,利用专家的工作,形成一支综合性的环境审计人员队伍。但从长远来看,我们还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利用先进的理论与技术来培养综合性高素质的人才,形成一支具备财务会计、审计、环境法、环境管理、统计学、计算机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有素的审计团队,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更为专业的审计研究,才能适应国际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

[1]卡罗尔·科林:环境审计探索[J].审计文摘,2013(12).

[2]陈正飞、叶璐:我国环境审计研究[J].中国外资,2013(24).

[3]陈正兴主编:环境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环境保护环境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