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村民自治、教育提升与农业产业化的协同发展——以贵州铜仁市碧江区为例

2014-03-30戚敏

当代经济 2014年11期
关键词:碧江区产业化村级

○戚敏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铜仁 554300)

碧江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中部,与湘、渝、鄂三省相邻,古有“黔东各郡邑,独美于铜仁”的赞誉,今有“黔东明珠”、“黔东门户”之称号,是铜仁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和省列“经济强县”,同时也是武陵山扶贫规划中6个重点建设的中心城市之一。全区国土总面积1012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办事处)、70个行政村、20个社区,总人口为301648人(2012年末户籍总数)。其中,城区建成面积3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0万。区内聚居着汉、苗、土家、侗、仡佬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

一、碧江区村民自治的实质进展

1、村级监督机构实现全覆盖,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为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机制,加强村级民主监督工作,完善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贵州铜仁市碧江区以第九届村(居)“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在全区70个行政村、20个社区推选产生了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以建立村级监督委员会为切入点,着力于实现“五有三化”目标(办公有场所、对外有牌子、工作有印章、经费有保障、监督有档案,监督工作实现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及民主法制建设,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村(居)监事会等村级监督力量加以整合,选好配强班子,建立健全制度,注重培训和锤炼,使村级监督机构建立实现全覆盖,确保村级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

自2012年开展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试点工作以来,区纪委监察局在保障顺利运行、重视作用发挥方面加强调研和总结,为全面深入推进村级监督积累了宝贵经验。截至目前,全区90个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共推选产生主任90人、委员180人,其中女委员24人;党员32人;大学文化3人、中专文化4人、高中文化31人,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此外,区委、区政府还高度重视,强化保障,将村(居)监督委员会工作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并从18万元提高到32.4万元,在2013年的基础上翻了将近一番。

2、总结出“三会一卡制”等比较典型的做法,村民自治能力进一步提高

碧江区村民自治涌现出不少典型,其中最突出的当属“三会制”。“三会制”起源于碧江区环北办事处铜江村。该村地处城郊,随着新区开发和城市扩建,该村成了“城中村”,大量土地被征用,半数农民失去了土地。为谋求发展,村“两委”通过土地入股、项目引进、村民参股等形式兴办了建筑公司、预制厂、加油站等村办企业,集体经济逐渐壮大,村民越来越关注集体的钱到底有多少、怎样开支、如何分配。1999年,铜江村大胆地把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引入村级事务管理,成立了村民代表大会,审议村委会工作报告,决定村级财务预算,决定本村重大问题;成立理事会,将村委会职能并入理事会,执行村民代表大会的决定,负责村级日常事务的管理;成立监事会,监督理事会履行职能的情况,审核财务开支情况。“三会”制将村民自治权力分解为决定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探索出了一整套规范、科学、有效的民主管理运行机制,引领了村级民主管理的先河,先后获得中组部、贵州省委的表彰。

2006年5月,在认真总结铜江村村级民主管理“三会制”的基础上,时中共铜仁地委决定,在全区农村全面推行“三会制”并下发了实施意见。

2010年,铜江村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三会制”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建立了“三会一卡”制,并在第十届二次村民大会结束后,及时将党务、村务“一卡通”发放到群众手中,从一张巴掌大小的卡片上,群众就能全面地了解到村里上年度的收支情况、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以及下年度工作目标、工作安排、收入计划、重点项目建设等情况,使党务村务置于群众监督之下。

3、全面完成104个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项目

铜仁碧江区自2010年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以来,至2012年11月底,已全部完成104个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项目。项目覆盖全区13个乡镇、办事处,505个自然村寨。各村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自主决定实施了一大批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完成了漾头镇、桐木平乡、恶滩等村民组的安全饮水工程,修建了花园大桥,完成了茶园山、六竹坪通组公路改造和扩建;完成了铜鼓滩、洋坳、溪房、黄家寨等村民组连户路硬化,切实解决了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全面启动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完善了通讯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电话、村村有移动信号,村村通电视,这些项目投入使用后,极大地方便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通过发动群众议事,组织群众投劳,解决项目实施进程中一个个具体问题,村支两委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不断提升。

二、碧江区村民自治、农业产业化和教育水平的实证关系

从调研情况看,碧江区村民自治与农业产业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协调共进关系。村民自治和教育水平的互促关系在“两委”部分较明显,在普通村民部分的实证支持不明显。农业产业化和教育水平有互促倾向。

1、村民自治与农业产业化

笔者调研碧江区村民自治时的一个直观印象就是:经济相对发达的村寨村民自治发展得较好,而经济相对欠发达的村落村民自治往往差强人意。

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经济文化欠发达的村落,往往农民在村级、乡级社会事务中的主人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缺乏,依附观念浓厚。农民群众往往不把自己作为权利的主体,而是寄希望于“领导”为己作主;宗族宗法观念在农民头脑中依然根深蒂固;当“官”的享有特权在农民中尚有一定市场,农民知政、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对于民主知识和技能知道的不多,对非民主的观念和行为还缺乏应有的识别能力和抵制力。更限于文化水平和生活窘境,易受封建思想左右和侵蚀,民主观念淡薄,民主意志易动摇,农民的民主素质层次较低。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得较好、经济较发达的村落,农民思想更开阔,对民主权利的要求更强。乡镇企业中的工人、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回乡知识青年、个体私营业主、“打工仔”等“见过世面”的农民特别是农村科技教育领域的农民知识分子等,民主意志往往比较坚定,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看问题较全面、较深刻,这些农民敢于直言,知政、议政、参政的水平较高,民主素质和能力较强。

2、村民自治与教育水平

因为碧江区各个村落普通村民平均教育水平相差不大,很难在实证上直接证明村民自治水平和村民平均教育水平之间的关系。但是村“两委”成员及监督机构成员基本上都囊括了当地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员,而教育水平较低的人员,即使有参与的机会,也缺乏参与的能力。寨桂某村民自己就讲:“想自己治村,没那个料水,还是听别个的。”实证上至少可以说明一点:教育水平较高的村民更有参政议政意识,同时,也有更高的参政议政水平,容易在村民自治中有一定的话语权。

实际上,村民自治发展得较好的村寨,对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作用也很明显。如漾头镇、和平乡和平村、桐木坪乡卜口村、六龙山乡的小冬云村等,在村民自治“一事一议”中,村居村貌都有了崭新的变化,村民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风貌在短短几年内都有显著的改善。

3、农业产业化与教育水平

调研中,这二者的正相关性表现得比较典型。比如和平乡和平村,2011年蔬菜基地建成后,栽种辣椒、茄子、南瓜、西红柿、莲花白、莴苣等多种蔬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还辐射带动周边村组,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拉长了产业链条。当地农民实现土地流转、就地务工,学到蔬菜生产技术。村民杨某夫妇全年在蔬菜基地务工,两人收入近三万元。当地蔬菜种植大户聂某在本村承包65亩土地种菜,净收入达到十几万元。农民在产业化中学习了新的知识和新的文化,教育水平提升了,经济水平上去了,对自身和下一代的教育投资也进一步增加,进而又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注入正能量。

三、村民自治、教育提升和农业产业化的协同发展

分析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历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直观的结论:产业化最初在农村自主萌芽发展,后经国家引导走上迅猛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农民自主领导、自主发展、自主创新的能力不断得到了锻炼,农业产业化自主发展的过程也为村民自治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同时,农民的教育水平也得到不断提升,三者互为助益。在碧江区三者协调发展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断健全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农村民主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各项经济社会权利

进一步深入推进“三会一卡制”等典型经验,探索因地制宜的村民自治方略,完善“两委”与农民之间的双向政治沟通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政治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强化和提高广大农民民主素质和能力。村民自治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和发展动力。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既在一定程度上为合作制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一个制度环境,又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这两种经济制度的创新。作为一个稍带一点偏向农民的现实主义的仲裁者,在合作社发育迟缓的地方和时期,村委会正常发挥作用,可以有效地保护弱者,使农业产业化能够在良性轨道上运行。村民自治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协调演进,才能更好地实现制度绩效,才能加总进而放大制度协调实施的正外部性。

2、培育和完善合作社等专业机构,探索整合农村金融资源,助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以增加农村经济总量,为提高广大农民民主素质创造经济条件。我们经常提培育龙头企业,要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实际上,基地、品牌、精品、环境都很重要,“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也不可忽视。目前碧江区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90多个,涵盖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多个领域,碧江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而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不完善的状况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合作社组织的平等民主的制度特点,会影响到成员的民主意识和理念,合作社组织所倡导的教育原则也有助于提高农民社员的整体素质,对推进农村民主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针对农业产业化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农村金融短缺的情况,村民自治组织可探索相关的政策引导整合农村金融资源,尝试建立合作金融,同时,为了防范和制约在金融合作中出现的道德风险,可出台具体有效的村规进行约束和管理,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上升到法律层次,由村级试点逐步扩大为跨村、跨县甚至更广范围内的农村金融合作。碧江区坝黄镇、川硐镇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相继成立,瓦屋乡也在建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试点,这对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理念也具有实践上的一致性。

3、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提高全体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具有较高的知识素质,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农民都建立了职业准入制度。各国普遍重视职业农民培养,突出强调培训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针对碧江区的情况,建议充分利用碧江区内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和一所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新农民的培育。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普及型的初级职业教育培训。通过增设阶段性的培训课程、技术指导等方式,提高现有农民的知识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改善其农业经营管理能力。第二,中等层次的农民培训。在农村地区的高中、中专等开设农业课程,培训对象一般为青年学生,也允许准备务农的青壮年农民旁听,主要教授种植养殖技术和农机具的使用方法,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第三,高等职业农民培训。培养创新型和专业型农业人才,重点采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培养达到一定专业水平的农业经营者、农业技术员及农业科研人员。现在的铜仁市政府和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的三农订单班是有益的尝试。

通过立法和舆论手段推进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通过立法促进农民参加职业农民培训,规范培训市场,保障农民在职业培训中的基本利益不受侵害。同时,通过舆论力量,引导、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培训领域,形成多方筹资的经费体制,确保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充足,正常运行。

本质上说,我国农村仍处于制度供给待完善的境况,而发展村民自治,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积极探索发展集体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途径,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提高全体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能力,增强农民的自身素质,也可以在发展集体经济上取得新突破,奠定村民自治的物质基础,增强村级政治组织的服务功能。可以这样讲:村民自治为农民教育提升、农村产业化提供更优良的发展环境和途径,农民教育提升、农村产业化发展则会为村民自治的发展注入活力和能量。

[1]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2008.

[2]冯开文:农民合作社的农业一体化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许竹青、刘冬梅:发达国家是怎样培养职业农民的[N].经济参考报,2013-08-06.

猜你喜欢

碧江区产业化村级
村级义务消防队值得一试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村级审计亟待加强
系统产业化之路
铜仁市碧江区珍珠花生中10种农药残留测定
“1234”工作法——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探索建立关爱留守儿童服务体系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