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与创新相结合 提高俄语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
——《语言文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总结

2014-03-30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俄语语料学术

刘 宏

(大连外国语大学 俄语系,辽宁 大连 116044)

基础与创新相结合 提高俄语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
——《语言文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总结

刘 宏

(大连外国语大学 俄语系,辽宁 大连 116044)

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根据培养创新型俄语人才的实际需要和教学现状,我们对《语言文化学》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坚持基础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以六个“一”教学模式为核心,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实施多元课程考核办法,培养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基础;创新;六个“一”教学模式;教学质量[1]

学术主持人语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大批优秀创新人才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其中具有良好语言基础和创新思维的外语人才培养是我国当前外语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和任务。外语教育工作者应该勇挑重担,从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再塑造开始,适应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汲取多学科给养,培养跨学科意识和思维,注重外语教育研究的本土化,变革外语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外语教育中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为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满足国家需要多做贡献。本刊专门开辟了探讨日、俄、韩三个东北亚国家的语言在我国的教育、教学问题专栏。本期刊出的论文涉及三个语种的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的宏观问题,同时也讨论了三个语种语言教学过程中的微观问题。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具备跨文化交际和对话能力,是实现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关键之处。希望我们的专栏引起讨论和思考,共同促进三个语种语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刘 宏

一、引言

《语言文化学》是目前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语言与文化方向的专业主干课之一,同时与《语言的文化阐释》和《跨文化交际与俄语教学》等相关课程构成语言与文化方向课程模块。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正确认识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能够扎实掌握语言文化学基础理论并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语言文化现象,具备跨学科意识,从而提高研究能力,具备创新性思维。为达到该课程培养目标,结合当前我国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要求,我们开展了为期两年的课程教学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教学理念,由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单向教学运动趋势向师生互动的双向教学运动趋势转变,以六个“一”教学模式,即一次课堂精讲、一次俄文原著阅读、一次论文研读、一次课堂研讨、一个博客小结、一篇专题论文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强调基础与创新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六个“一”教学模式的实践促使我们改变了研究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师生实现教学相长,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成效。教师成为课程学习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成为课程学习的实践者和执行者。课程学习激发了学生对俄语学科的热爱,促进他们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培养研究生的严谨意识、规范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六个“一”教学模式

针对以往《语言文化学》课程上教师主讲的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学改革设计了六个“一”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中强调师生的互动和对研究问题的共同关切,即每个主题问题讲授与学习都由一次课堂精讲、一次俄文原著阅读、一次论文研读、一次课堂研讨、一个博客小结、一篇专题论文构成,精讲和研讨两个环节由教师和学生在课上共同完成,原著阅读、论文研读、博客主题和课程主题论文环节由学生课下完成。

(一)一次课堂精讲

一次课堂精讲,是指教师针对《语言文化学》课程中所涉及的词汇背景理论、语言文化学学科建立、语言世界图景、文化观念、语言个性、语言文化意义单位(语言信息单位、语言文化单位、先例现象、民族社会文化常规范型)、语言意识、联想理论等问题进行讲解和阐释。语言文化学具有跨学科性质,与语言国情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等语言学内部分支学科密切相关。在教师进行主题精讲的过程中,主要注重不同学者对同一概念或术语的解析,对不同术语相似性的阐释,同时要对不同流派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和解释。在精讲的过程中,注重对俄罗斯、欧美及国内学者研究方法的对比,统一对术语的翻译与使用,强化对语言文化学研究中的跨学科意识和整体研究视角,拓宽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思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国际视野。在教师的精讲过程中,充满着对学者们个人印象的描述,对相关学术会议精彩发言的回忆,对相关最新学术观点的阐释,同时也时常为学生提出各种思考问题。精讲的过程既是让学生了解学术基础理论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们对学术敬仰和尊重的过程。教师在精讲的过程中会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和结论,通过释放大量的学术信息,激发学生们进一步进行研究和学习的兴趣,为学生们阅读俄文专著和研读学术论文打下坚实基础。

(二)一次俄文原著阅读

在每次的主题问题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精讲之后,教师布置学生阅读俄罗斯代表学者的原著章节。在语言理论的学习过程中,阅读著名学者的代表性作品在培养学生的术语意识和逻辑分析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俄语语言文学专业要求研究生运用俄文进行论文写作,在原著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感知俄文科学语体的写作风格,理解语言文化学概念的俄文释义,理解各学者理论观点的渊源。例如,在学习“语言文化单位”(лингвoкyльTypeмa)这一专题时,让学生阅读俄罗斯学者В.В.Вopoбьeв的专著《ЛингвoкyльTypoлoгия. Teopия и мeToды》(1997)中涉及“语言文化单位”和 语言文化场“俄罗斯民族个性”的章节。作者对俄罗斯民族个性六个组成要素的精准分析展示了语言文化场的层级结构和丰富的俄语语言文化单位。通过对原著的研读,学生在了解语言文化场分析方法的同时,熟悉了大量以俄罗斯文学经典片段、俄罗斯先哲经典名言为语料的语言文化单位,通过具体详实的语料证实了语言文化单位的双重属性,从而体会语言文化学学科本身的跨学科性。俄文原著阅读是在教师精讲之后进行,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观点已有所了解,在原著阅读过程中再次加强了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与掌握。

(三)一次论文研读

在精讲和原著阅读基础上,教师会布置学生研读近十年发表的与所学专题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在语言文化学学习的近十个专题中,每个专题需要研读的论文数量均在7-8篇,研读论文总数约为80篇左右。这些论文通常发表在国内中文核心或外语类核心杂志上,其中大部分被CSSCi收录,主要有《外语与外语教学》、《中国外语》、《中国俄语教学》等。在研读论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内语言文化学领域主要研究者的观点及研究特点和趋势;二是学习用汉语撰写论文的规则和要求;三是培养逻辑分析能力和综述能力;四是学习搜集、整理和分析语料的能力。通过中文论文研读过程,不断开拓学生们的学术视野,避免出现学生因用俄语撰写毕业论文而不适应用中文写作的现状,为学生就职或继续深造学习打下良好的学术基础。

(四)一次课堂研讨

在前三个课内外基础知识学习和资料研读的基础上,要求参与学习的研究生对所学习的主题组织一次课堂讨论,学生针对所涉猎的内容自选发言题目。自选题目的原则通常从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术兴趣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参加《语言文化学》课程学习的学生通常来自不同的研究方向,如俄语教学法、俄语语法、俄罗斯文学、语言与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等。学生们通常结合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对所学专题的兴趣点,选择讨论的发言题目。例如,在讨论先例现象的主题时,不同方向的学生们将《先例现象与文学文本的关系》、《先例现象的翻译问题》及《先例现象的教学研究》等作为自己的发言题目。教师要求每次课堂讨论设置一名主持人。讨论前主持人需将每个人的自选题目与大家进行沟通,避免讨论话题的重复性。同时主持人要在讨论的过程中对每个人的发言作出自己的评价并组织交叉提问环节。最后,由教师对大家的发言内容及提问环节进行总结。通过总结环节,提出学生们发言过程中存在的学术问题及语言问题,并对学生们的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和指导。整个课堂讨论的环节是模拟一次微型学术会议的过程。为准备课堂讨论,学生们在教师精讲环节要注意听讲并认真记录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在俄文原著阅读和论文研读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同时对大量的学术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形成自己的讨论题目和内容。这个过程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学术兴趣,受到学生们的好评和欢迎。

(五)一次博客总结

课堂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求主持人负责将各位参与讨论同学的发言以书面形式发表在为课程所设置的博客上。博客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将课堂讨论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一是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二是便于学生们彼此的沟通与学习;三是为其他年级和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每次课堂讨论后一周之内,教师会在博客上对每个学生的书面发言做出回应,弥补在课堂讨论时由于时间短暂、思维欠缺等未来得及与学生进行沟通的弊端。博客总结阶段是将课堂口头讨论转化为笔头写作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们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区别于课程论文,学生们可以更加言简意赅地以讨论提纲的形式对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消化和总结。同时博客上的内容对上下年级的研究生开放,便于不同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之间开展学术上的互动交流。

(六)一篇专题论文

六个“一”教学模式最后要求学生撰写一篇专题论文,要求学生按照完整的论文格式撰写4-5千字论文,所有的主题学习结束后一共应提交7-8篇专题论文。历经了以上五个教学环节,撰写一篇专题论文所需要的理论素材和进行综述的材料已经为学生所掌握。布置撰写专题论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强调在语料选取上的创新能力和对语料的综合分析能力。这个教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在日常纷繁的语言事实中,到处都会显现语言文化学理论所阐释的内容和原理,关键是要学会观察和记录日常言语实践中的语料事实。一个语料事实代表一类语料的存在,沿着一个语料事实追究下去往往会获得无尽的学术宝藏。在这个创新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自我学术能力将充分得到体现,在追究大量语料事实的过程中学会体验科研的兴趣。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对论文摘要的提炼,了解参考文献的撰写规范,培养了严谨规范的学术精神。

三、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一)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和充实

历经六个”一”教学模式,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获得比课程改革前更多的知识内容和信息,通过课上与课下的共同参与,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充实。本课程教师具有教授此课程十年的经历和经验,发表了有关语言与文化研究的相关论文40余篇,同时出版了专著《俄语语言与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2012)。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对本课程所涉及的近十个主题进一步进行了整合研究,拓宽了语言文化学与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对跨学科概念“文化观念”(кoнцeпT) 和“语言意识”(языкoвoe coзнaниe)问题研究,大大丰富了语言文化学的学科内涵。同时,为适应教学法研究方向的学生对语言文化学的应用需求,任课教师加大了对语言文化学相关理论的应用研究,进一步强化了教学法研究中的“文化对话”趋势。通过两年的课程教学改革,授课教师进一步发挥了在俄语学科建设中的作用,践行了我校俄语学科开展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并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在六个“一”教学模式引导下,对语言文化学学科发展历程有了清晰认识,对比了不同学者观点的异同,形成了流派意识、术语意识和语料意识;更为重要的是以该课程为媒介,学生们在寻找语料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大量的俄罗斯文学文本片段、成语、谚语、俗语、名言警句、俄罗斯歌曲、俄罗斯电影对白、报刊文本等,大大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内容和俄语言语经验,深化了对俄罗斯文化观念的认识,作为俄语语言个性的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二) 学生的参与度显著提高

六个“一”教学模式中,除教师精讲环节以外,其它五个教学环节都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了研究生教学理念的彻底转变。教学模式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课上有限课时和课下自主学习的深度融合,学生们的参与度显著提高。我们对比了改革前后学生参与的主动度与被动度。改革前的学生学习状态具有明显的被动性,按时听课和完成课程论文的过程没有更多机会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研究语料和对比研究方法的能力,学生的课程学习多数时间处于被动状态。在六个“一”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作为积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完成学习全过程。课堂讨论和主持环节对多数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挑战,没有课下的努力和功夫,就无法达到课上全面的观点综述和对问题的精准概括。教师与学生们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构建了学术交流与互动的情景氛围,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学术敏感度,与课程学习中的六个“一”教学环节形成了丝丝相扣的良性互动。以下是我们关于课程改革调查问卷中学生对课堂讨论环节的评价:“在课堂讨论中,我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的认知。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观点,使我能更独立地思考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课堂讨论改变常规教学,使我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创造性更大”;“课堂讨论环节的设置增加了自己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研究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同时也锻炼了自身对理论知识探索和理解的能力”;“课堂讨论拓宽了自己的思路,提升了自己搜集和选择资料以及归纳、总结和表达思想的能力。特别是在讨论中老师给予及时的指导,使自己对学术科研更加感兴趣”。学生发自肺腑的评价可以证明,他们喜欢、愿意学习该课程,并喜欢和愿意在其中作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完成学习全过程。

(三)课程考核方式实现多元化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最大的收获是改变了课程考核方式,即不仅仅凭借几篇课程论文完成对学生的评价。在六个“一”教学模式中,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内外的各种学习表现,实现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团队合作精神、学术道德水平等综合因素进行考核与评价。教师记录学生们在课堂讨论中的主要观点和所使用的具有创新性质的语料,对学生每次发言均会给出百分制评价;对每个学生在博客上提交的内容进行评价并给出分数;通过学生们在讨论和博客中对国内外学者观点的引用与评论,教师可以对他们的原著阅读和论文研读效果做出评价;最后,通过课程主题论文检验学生们的综合学术能力与创新能力并给出具体评价。除此以外,学生会在课程以外的时间对参加学术会议的情况进行汇报;同时课程结束后每个春季举行一次纪念课程结束的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举行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个方面。对学术活动的目的认识与策划、学术活动的组织规范、学术活动发言质量与效果等是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的要素。通过六个“一”教学模式及学术研讨会累积的评价,教师会得出对一个学生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综合评价。这些评价不仅仅成为一门课程的考核结果,更成为对学生就职或接受博士阶段教育的良好推荐评价素材。多元的考核方式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师发现创新人才,对于指导学生的就业领域选择及继续深造学习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四)师生科研水平得到提升

在《语言文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两年时间里,六个“一”教学模式大大促进了师生在双向教与学运动趋势下的科研水平提升。2012年课程主讲教师出版了《语言文化学》专著;2012-2013年发表了关于“先例现象与文化观念”、“跨文化交际与语言意识”、“成语与语言意识的形成”等问题的多篇论文;2012年主讲教师主持省级社科基金项目“俄汉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意识问题研究”;《语言文化学》被评为“2013年辽宁省研究生精品课程”;2013年主讲教师作为带头人的“东北亚地区比较文化”创新团队被评为省级创新团队;2013年主讲教师被评为省级特聘教授。在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两年时间里,有2名学生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语言文化学领域的学术论文;有3名学生获得校级研究生创新项目支持;有2名学生参加第十一届全国俄语语言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有1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有5名学生获得上合组织大学项目资助赴俄交流和进修。

四、小 结

开展《语言文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是适应新时期国家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通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强调基础与创新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实现六个“一”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互动的教学双向运动趋势,增强了教师科研权威性,提升了学生的学术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增强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树立了跨学科的研究意识和问题意识,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得到锻炼。可以说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预期效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真正实现了自身亦师亦友的价值。“师生交往本质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生的人格精神在教育中的相遇”(金生鈜,1997:128)。以下把学生在问卷调查中对课程改革的评价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我对课程改革整体评价为优秀。对我们的学术科研能力培养与提高非常有益。老师的言传身教及为我们量身定制的课程教学模式不仅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学会从事科研活动,也对我们为人处事方面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我很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不仅获得知识,对课程内容有所了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活学活用,尝试写出小论文,加入自己的创新,这样的课程改革更适合我们研究生阶段独立、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我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该课程改革非常成功,十分适合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这种授课模式一改先前以教师为主讲的传统。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激发了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欲望。该授课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理论水平,同时也拓宽了学术视野。定期课程小论文的撰写使我们掌握了论文撰写的基本能力,提高了学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运用博客这一网络介质教学,为我们大家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我们可以及时交流自己的学术思想。总之很喜欢这种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我们的学习变得更轻松,收到的效果更好。”

[1] В.В.Вopoбьeв. 1997. ЛингвoкyльTypoлoгия. Teopия и мeToды[M]. М.: pyДН.

[2] 金生鈜.1997. 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 刘宏. 2012. 俄语语言与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ntegrating Foundation and innovation to Enhance Teaching Quality of Russian Major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 Summary of the Reform on Course Teaching for Linguistic Culture

Teaching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 based on the practical need and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s in training innovative Russian major talents, a two-year course teaching reform has been implemented for the course of Linguistic Culture. The reforming project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 of integrating foundation and innovation, taking “six ones” as the core teaching mode to enrich teaching contents, innovate teaching forms and methods, and implement diverse assessment methods for the course. it aims to enhance the academic and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of Russian major postgraduates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oundation; innovation; “six ones” teaching mode; teaching quality

G642

A

2095-4948(2014)01-0002-05

本文为辽宁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东北亚地区比较文化研究”( WT20130009)、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以提高俄语专业研究生创新与研究能力为目的的俄语语言与文化方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YJG201201)的阶段性成果。

刘宏,女,大连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化学、跨文化交际与俄语教学。

猜你喜欢

俄语语料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Reliability assessment consideringdependent competing failure process and shifting-threshold
俄语称呼语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