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探索*
——以语文教学为例
2014-03-30胡春燕
●胡春燕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探索*
——以语文教学为例
●胡春燕
针对中学语文常态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无效或低效现象和师生的精力付出与收效之比极不对等这两大现实问题,我们探索出了五种主要策略——简化目标策略、交互性学习策略、问题教学策略、学法指导策略和教学反思策略,收到良好的效果。
语文课堂;实效性;策略
我们课题组把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之“实”理解为:探索多种课型,开展课题“实践”;研究“课堂实录”,实现效果的“实在”;寻找适宜的策略,实现策略的“实用”;促进师生的成长,赢得效益的“实惠”。我们对“效”的理解是:追求教学策略实施的“效果”,提高既定目标达成的“效率”,赢得师生共同成长的“效益”。“实”和“效”的关系是以“实”促“效”,“效”由“实”生,“实”和“效”是共生共息的。
对于“策略”,我们的界定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预先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的若干对应的方案,以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实际效果,更具有高效率并收到师生共同成长的“效益”,在事先或进行中所采用的一整套教学行为的策划。通过探索实践,我们探究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若干策略。
一、简化目标策略
教学目标分为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两个层次。针对语文课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我们课题组提出简化课程的目标策略,即每节课确定一个培养能力的重点,而不贪多求全,面面俱到。
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目标。语文课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致使语文教学目标庞大冗繁,教学中存在的低效问题严重,就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简化,我们课题组摸索出了一条途径——坚持“一课一得”的原则。根据语文课程的本质和文本特性,我们探索了抓品读教学课型、重朗读教学课型、注重技能训练课型和训练语言运用课型等多种简化课堂教学目标的课型,形成了删改法赏语言运用之妙、朗读法悟内涵表达之切、训练法促实际运用之能、积累法催知能转换之技等多种“一课一得”策略。
简化目标策略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种重要的策略,通过简化目标,实现了语文课堂“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二、交互性学习策略
通过研究,我们课题组探索出了“四环三程交互性学习模式”。
第一过程:学生自己先研究文本,提出自己最困惑的问题。
第二过程:教师研究文本及学生困惑,简化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三四个关键问题,这几个问题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现课堂的实效性。
第三过程:学生作为主体进行课堂探究。
因课堂的问题都是学生最困惑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上他们需要四个环节的磨合:倾听他人的思考结果——分析他人的理解——发表与其不同的观点——达成对问题的共识。教师只在课堂上起引导、点拨作用。
这种交互性学习策略课堂效率高,课前就剔除了那些学生已经理解,不需掌握的知识,课堂上解决的问题是经过教师归纳和充分准备的问题,教师课前不但备教材,更精心“备学生”,课堂效率高,课堂的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困惑或感兴趣的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极高,这一策略既符合语文教学自身规律,又与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一致,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被尊重且与他人有联系。既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又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实施交互性学习策略的过程中,我们还尝试采用分层递进教学策略,我们通过对学生的异质或同质编组,实施分层合作、分层探究、分层教学、分层练习等,以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促使人人成功。
三、问题教学策略
我们课题组探索出了语文问题教学策略的几个关键:设计课堂问题必须“以目标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的、以问题为线索”。
问题教学策略的关键之一是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目标为中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可见,我们的语文课就是要以训练学生们的听、说、读、写、思等的能力为主,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的大目标,但我们执教每一篇课文时又都有具体的目标。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老师曾说过:“从控制论的角度讲,教学目标起着控制课堂教学的‘时’与‘空’的作用,提问就是‘时’与‘空’。”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备课时,对每篇课文都认真钻研,围绕教学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几个问题,课堂上让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以训练,从而养成自己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实现“以训练为主”的教学。
问题教学策略的关键之二是设计课堂“提问”必须坚持“学生为主体”。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语文教师要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转变旧的教育观念。从强调以本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从强调教学生学会转向强调学生会学;从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从注重记忆转向注重思维;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发现等。教师只有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才能在课堂上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理应是主体。教师是为学生搭桥铺路的,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就是为学生搭的“桥”,铺的“路”。
问题教学策略的关键之三是设计课堂“提问”要“以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所有训练,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等的训练,其核心是培训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良好的语文素养。
我们认为“提问”就像一根红线,不仅把一节语文课串起来,同时“提问”这根线索,又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所以说“提问是线索”。
在落实好语文问题教学策略的几个关键的同时,我们对问题教学摸索出了“六于”策略:问题应使学生乐于思考、急于思考、便于思考、易于表达、便于生成并出于学生。
四、学法指导策略
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教学思想启发我们: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加大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我们课题组探索出了“问答法”、“删改法”、“朗读法”和“留白法”等多种品味语言和人文内涵的方法。
(一)“问答法”
当我们要品味一个词、一句话或一段话的时候,我们一般引导学生先自己设三个问题,然后回答,必能达到对语言很好的“品读”。
第一个问题是“写了什么”,也就是需要回答出写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品味必须联系上下文。
第二个问题是“怎样写的”,当要品味的语言中有修辞的运用或写法等有特色时,品味时需揭示。
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写”,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是为了传情达意的,也就是在品味语言时需要点明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课堂上,我们引导学生用“问答法”品味一篇文章的语言,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地对其他文学作品的语言加以品味,培养了学生品味语言运用及其人文内涵的能力。
(二)“删改法”
所谓“删”就是删除掉,而“改”就是更换成别的词句。我们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删改语言的方法品味语言,布置学生课后再用“删改法”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比较、品味,慢慢地学生便能举一反三地品味出其他文学作品语言的精妙之处。
(三)“朗读法”
朱自清在《朗诵与诗》一文中说:“朗读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侧重对学生进行重音、语气、节奏、情感等朗读技巧的指导,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留白法”
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留白艺术”,需要读者用想象去丰富它。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等方法,把无形、无声、无色、无味的事物想象得有形、有声、有色、有味,这样的品味,使学生获得了独特而真实的感受,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在这想象中得以提高。
我们课题组还摸索出训练法、积累法等多种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的学法指导策略。
五、教学反思策略
我们课题组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关键,因此培养反思型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于1989年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基于这一理论我们课题组注重教学反思策略的研究,我们发现反思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教师获得专业提升的有效途径。
我们课题组注重研究“课堂实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研究效果。自课题启动至今,我们跟踪录制了课题组老师的每一节研究课、示范课,收集了第一手研究资料。课题组老师利用两周一次的课题研讨活动时间,继续观摩教师课堂实录,然后各自对执教老师所采取的策略发表见解,寻找出课堂上哪个环节的处理缺乏实效性,并商讨应如何改进等,这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就逐渐丰富。
课堂反思策略还包括学生的反思,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我们课题组研究出了同题异构、一课三研、同题材研究等多种反思课型,踏踏实实开展课题“实践”。
总之,我们课题组根据学校师生的实际,寻找到了适宜学校师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保证了研究策略的“实用”;探索了多种课型,努力开展课题“实践”。通过课题研究实现了教学策略实施的“效果”,提高了既定目标达成的“效率”。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探索,抓住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实施中有规律、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一定的借鉴推广价值。
(责任编辑:陈培瑞)
*本文是苏州市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胡春燕/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中学语文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