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台山自然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及对策

2014-03-30樊晓霞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五台山生态旅游景区

樊晓霞

山西五台山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200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外游客观光朝圣的旅游胜地。旅游淡旺季分明、品种单一,成为当下五台山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五台山是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景区人文景观未有效结合自然景观,以发挥五台山旅游业的最大旅游效用[1]。五台山旅游可持续发展与自然旅游资源开发成为热点问题。如何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将五台山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与宗教人文旅游相结合以提升旅游品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1 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

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以改善当地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游客旅游质量、维护旅游环境质量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

自1985年第一次提出生态旅游概念后,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多种定义。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给出的定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2]。Blamey从不同定义的共同点提炼出了有关生态旅游的三个核心标准:以自然为基础因素、教育性或学习性以及要求可持续性[2]。生态旅游是一种强调以自然为基础、不同于大众旅游的自然旅游方式。同时,生态旅游代表着大众旅游的发展趋势,具有引导大众旅游行为的作用。

2 五台山自然旅游资源概况

五台山地处山西省东北部,界于38°27'~39°15'N ,112°48'~113°55'E 之间,属于太行山支脉,山脉呈北东-南西走向,山体横跨五台、代县和繁峙3县,总面积约有6530 km2。“五台山”由山顶如垒似台的五座海拔2485m-3058m的山峰相互连接环绕而得名,分别是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m,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台怀镇位于五大高峰形成的怀抱之中,海拔1700m,现存寺庙建筑集中分布在这里。五台山的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且独特,具有极高的观赏和体验价值。研究者们从植被、地质、气候等方面对五台山自然旅游资源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

2.1 典型的高山、亚高山草甸景观,在华北地区极具独特性

五台山有典型的高山、亚高山草甸景观,主要分布于2400~3061m的山顶及缓坡地段。山地草甸面积为84391hm2,是华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和相对稳定的典型山地草甸生态系统地区。这里是华北地区重要的高山夏季牧场,野生牧草300-400种,其中优良牧草100种以上,放牧期集中在端午至立秋时节的70-90天内[3]。

2.2 明显的垂直地带性植被类型分布,植被外貌多样化

五台山蕴藏着丰富的植被资源,植被类型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植被类型从高海拔到低海拔为亚高山草甸、山地五花草甸、常绿针叶林及林间草甸、夏绿阔叶林草灌丛、旱生灌木草丛[4]。

2.3 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多样化

五台山是我国少有的前寒武纪地质经典地区之一,在学术界享有盛誉。地质遗迹资源丰富、景观独特,有新生代构造活动地貌、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遗迹、新生代夷平面、冰缘地貌[5]。

2.4 丰富奇特的气象景观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五台山气候复杂多变,形成许多奇特的气象景观。日出、云海、佛光、雨、雪是五台山极具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6]。

3 五台山开发自然旅游资源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开发自然旅游资源有利于五台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1 五台山自然旅游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五台山景区自然旅游主要有两类:一是大众旅游者台顶观光,二是户外旅游者穿越五台。前者需要通过景区的公交车或包车前往,由于班车时间及线路限制等因素,自然旅游内涵不足,游客仅能“到此一游”,台顶观光对大众旅游者的吸引力不足。后者是由户外旅游者自发开辟的,从2007年到2013年,已形成相对成熟的2-3日穿越线路。通过整理分析这些自助旅游资料我们发现:(1)景区对这一群体的旅游活动几乎没有任何约束;(2)穿越线路通常包括公路、土石路、山脊防火带、小路,并且在小路的选择上也比较随意,这些路线贯穿生态环境脆弱的高山草甸核心地带;(3)住宿餐饮以借宿寺庙及斋饭为主,也有部分露营。放任的自然旅游活动会对五台山自然生态系统将造成负面影响。高山、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生产力不高,一旦受到破坏,恢复缓慢;而地质地貌资源更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户外旅游活动强度增加,累积的环境负荷一旦超过生态环境的恢复能力,将造成不可逆的破坏。目前景区对自然旅游资源采取的是保护型策略,即不破坏、不开发,大众游的自然旅游内涵不足。迅速发展的户外旅游促使我们考虑五台山积极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对自然旅游资源实施完善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问题。

3.2 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了五台山景区的完整风貌

五台山佛教文化与其自身的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五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为其成为佛教圣地奠定了基础,也为佛教徒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清修环境[7]。对于以朝圣观光为主的大众旅游来说,宗教人文景观与其所依托的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实现五台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保护寺庙建筑、宗教活动等人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还包括保证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协调发展。

3.3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有助于提升五台山人文旅游的品质

五台山大众旅游品种单一、游客数量集中,严重影响到旅游品质。刘智兴等运用质性研究之扎根理论方法对五台山旅游形象感知进行了研究,发现“旅游环境”是第二大消极感知[8]。大众游客集中在台怀镇游览寺院群,嘈杂拥挤的游览环境造成旅游舒适度不高,与游客朝圣净化心灵的诉求不相符。自然旅游资源对人文旅游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其自然属性,承载着人文景观和所有旅游活动,是后者存在的基础;二是协调的自然景观可以烘托、强化人文景观所要传递的信息。除了寺庙内游客引导和管理手段之外,增加自然旅游活动也是提升人文旅游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静谧的山间远眺寺庙群,给游客提供了多角度感受人文景观的机会。

3.4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有助于拓展五台山的旅游空间、分散客流、增加游客逗留天数

五台山旅游旺季时间短(6-9月和节假日),淡旺季游客数量差距大,客流过度集中使景点和景区服务设施面临严峻的挑战,改善客流集中问题有助于五台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除景区票价以及食宿价格调整之外,传统旅游线路增加自然旅游项目也有助于分散客流。首先,增加自然旅游项目,可以游客从人文景点到自然线路的分流。第二,根据游客需求的差异化,丰富旅游活动内容、开发不同的人文旅游和自然旅游线路组合,可以把不同喜好的游客在空间分布上分流到不同的自然旅游线路。第三,如果结合淡旺季推出不同的旅游活动或线路组合,则有利于引导游客在旅游时间、分布上的分流;同时通过线路设计,可以拉长淡季景区游客逗留天数,增加游客粘度。当然,高品质的自然和人文旅游活动是游客粘度提高的前提条件。

4 五台山自然旅游资源开发思路探讨

4.1 运用生态旅游理念指导自然旅游资源开发

首先,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的脆弱性,遵循生态旅游理念和开发模式。选择合乎生态旅游模式的开发设计方案,在施工方式、施工材料、施工强度选择上,要以对自然环境损害最小为原则。在自然旅游线路经营阶段,控制游客数量,使其不超过线路游客容量。实现不同自然旅游线路的互补,及时监测生态环境质量,做好生态保育工作。游客支付该线路的生态补偿费用,用于旅游线路的生态保育。重视旅游参与者的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理念宣传,转变他们的旅游理念,规范他们的旅游行为。

4.2 人文旅游与自然旅游有机结合

五台山景区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应以宗教人文特色为核心,达到自然旅游与人文旅游协调一致。不能出现自然旅游与景区人文气息不协调、相违背的情况。

4.3 丰富旅游产品,引导游客需求

开发自然旅游线路时,既要重视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又不能被游客的需求牵着鼻子走。对于传统的大众旅游者和生态旅游者,应开发不同强度和深度的自然旅游线路。针对大众旅游者,也应细化他们的多样化需求,以筛选出合理且有吸引力的线路组合。

4.4 加强景区管理建设,提高景区管理水平

景区管理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开发五台山自然旅游资源,需要同时规划设计景区管理系统,提高景区的管理水平。景区管理包括环境管理、社区管理和游客管理三个方面。必须建立明确的景区管理框架和体系,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从法制到技术层面实现对整个景区的有效管理,保证其良性运行。

5 结语

五台山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包括两个方面:人文旅游品质提升,自然旅游与人文旅游协调发展。针对五台山旅游发展现状,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在以上两方面都有关键作用。进行合理、适度的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不仅有助于解决游客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过度集中带来的问题,而且有助于规范和管理逐渐壮大的户外旅游市场,保护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开发和管理五台山自然旅游资源,必须遵循生态旅游理念和方法,找出适合五台山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1]张利利,陈建强,刘璐,等.山西五台山风景区生态旅游构想[J].安徽农业科,2011,39(5):2903-2905,2913.

[2]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10.

[3]章异平,江源,刘全儒等.放牧压力下五台山高山、亚高山草甸的退化特征[J].资源科学,2008:30(10):1555-1562.

[4]付子祯,李继赞.山西各山地植被垂直地带性的分析[J].山西林业科技,1976(2):16-23.

[5]曹秀兰,韩军青.山西地质遗迹评价研究初探[J].地下水,2010,32(13):168.

[6]任健美,牛俊杰,胡彩虹,等.五台山旅游气候及其舒适度评价[J].地理研究,2004,23(6):856-862.

[7]魏松峤,李江海.五台山自然环境对佛教发展的影响[J].五台山研究,2013,3:27-31.

[8]刘智兴,马耀峰,高楠,等.山岳型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山地学报,2013,31(3):370-376.

猜你喜欢

五台山生态旅游景区
五台山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五台山掠影
某景区留念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往五台山(外一首)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