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传媒对婴幼儿安全感的影响
——以儿童电视节目为例

2014-03-30况泉徐东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暴力婴幼儿婴儿

况泉,徐东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电子传媒对婴幼儿安全感的影响
——以儿童电视节目为例

况泉,徐东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传媒的发展,电视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但电子传媒对婴幼儿的安全感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婴幼儿安全依恋关系的形成,增加婴幼儿的暴力行为与攻击行为,影响婴幼儿对物质的需要。针对这些负面影响,应建立稳定的安全型依恋,强化孩子对电子媒介的属性意识,尽量避免收看暴力视频,树立正确的电视消费需求观念,以减少电视对婴幼儿的负面影响。

电子传媒;婴幼儿;安全感

一、对儿童电视节目的认识

随着电子传媒时代的来临,电子传媒中电视已成为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但电视传媒过多地关注商业利益,受市场导向影响明显。人们过多地追求电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忽略了电视对社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电视影响着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身心健康。尤其对儿童来说,它利用儿童的脆弱,破坏儿童的个体性,摧毁儿童的纯真。电视使儿童对信息的获取不再是靠阅读学习,取而代之的是已经事先被别人消化、重拾合成、再打包的信息,最后准确无误地发送到孩子的起居室。而孩子只是作为被俘获的受众坐在电视机前,咀嚼各种被加工过的信息,没有思考与探索。从传播学视角来看,传媒是人类传递、获取、交流、存储信息的工具或渠道。[1]3电子媒介也叫电子传媒,它是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条件,通过电波将声音或声音和图像同时传送和接收的传播工具。[2]218同印刷媒体相比,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其中电视就是运用声波把声音、图像同时传送和接收的视听结合的传播工具,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大众传播媒体。电视自20世纪30年代发明以来,以其声画的动感优势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而受到千家万户的喜爱,成为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媒体。

电视节目根据收视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成人节目和儿童节目。儿童电视节目的收视对象主要就是儿童。[3]1儿童电视节目所表现的对象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有利于增长儿童知识、寓教于乐、寓智于乐,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都是其表现对象。儿童电视节目的形态是儿童化的且应得到社会的认可,具有大众性和社会性。它是从儿童的视点、趣味出发来制作的节目,同时是儿童喜欢的、可接受的。儿童观看的儿童电视频道有:少儿栏目、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少儿频道、动画频道等。

在生活中,人们为了达到个人的满足和现实需要,对电子媒介就具有不同的需求。“由于人们生活环境的不同,所以不同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人对媒介的不同需要。”[4]而人对媒介的不同需要,对媒介的使用就会不同,进而导致不同的效果。对于儿童来说,儿童个体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差异也会造成儿童对媒介的不同需求。在儿童与媒介的关系中,儿童是主动的选择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儿童通过对媒介的使用来满足其心理需要或社会需要。然而这一切电视就做到了,它能满足儿童的交往需要、学习需要、新闻需要、情绪刺激需要、缓解焦虑需要和消磨时间需要。因此电视在满足儿童的媒介需要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儿童来说电视是最重要也是最有用的媒介。

二、儿童电视节目对婴幼儿安全感的影响

安全感是让自己或自己最亲密的人感到在物质、精神等方面有保障、保护和不易受伤害的一种心理状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需求。不良的亲子依恋关系、对物质需要的缺乏都会影响人们安全感的获得。反之,安全感的缺失也会影响亲子依恋,影响人们对物质的需要以及影响人的暴力行为和攻击行为。

对于电视时代出生的人们来说,“电视是他们首选的、最容易接近的老师”,同时,在他们中的很多人看来,“电视也是他们最可靠的伙伴和朋友”[5]71。没有什么人会因为年幼而被禁止看电视,也没有什么人不受电视的影响。从本质论的观点来理解童年与电子媒体之间的关系,大多数的情况下都被界定为负面的,“电子媒体被认为拥有某种独一无二的力量”[6]43,它摧毁孩子最宝贵的纯真。

(一)对婴幼儿依恋的影响

母亲对于婴儿来说是婴儿生存、发展的“第一重要他人”,是婴儿日常生活的主要照料者。[7]326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在现在的家庭状况中,婴儿从一出生就在母亲的怀抱中成为“收视”的孩子。通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母亲将婴儿放置在一旁将电视开着,自己去做事,让婴儿独自暴露于电视机前。而婴儿在第四个月时的视觉已接近成人的视觉能力,并且这时婴儿的颜色感知能力已接近成人水平,甚至表现出对某种颜色的偏好,到半岁左右时婴儿的视觉能力达到成人正常水平。3~6个月的婴儿的视听能力已发展到能使他辨别视听信息是否一致的水平。所以,婴儿会对电视屏幕中动态的画面、多彩的图像、闪烁的光线、奇怪的声音感到新鲜,但是这些画面、声音对于婴儿来说都是一种潜在的危机。电视中恐怖的、刺耳的声音对于婴儿来说是一种“背景噪音”[8]191。婴儿最喜爱的是母亲熟悉的心跳声、温柔的呵护声、充满关怀的面容,而电视中的声音与画面带来的只有陌生感与紧张的情绪。

许多母亲认为将幼儿放置于电视机前至少能为他提供一个玩伴而不至于那么孤单。殊不知对于年幼的婴儿来说母亲对孩子的肌肤接触安慰是母亲给予婴儿最好的安慰,是婴儿的镇静剂。母亲与婴儿的反复多次分离违背了依恋者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亲近的特征,不利于婴儿与母亲之间建立强烈的相互依存的依恋情感。“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实质上是婴儿对现实世界信任感的集中体现”[9]194,不安全依恋会导致不安全感,导致信任感的丧失。虽然婴儿与母亲的短期分离不会对婴儿以后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但伤害却是创伤性的。这种依恋关系的断点会损坏婴儿的安全感,即使在日后能形成新的依恋,也会表现出与现实生活压力无关的焦虑和失望。

(二)对婴幼儿暴力行为与攻击行为的影响

我国绝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工作繁忙,父母便习惯于把孩子封锁在家庭的狭小空间里。孩子在家中除了玩耍的时间,其余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电视机前,而“人的自然本能总是倾向于感官刺激,倾向于轻松和享受”,并且“儿童使用电视是为了满足放松、逃避现实、情绪刺激的需要”以及“实现交往诉求、快乐诉求和现实性的需要”[10],从而使孩子暂时忘记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

在儿童电视节目中以孩子为对象的动作片、动画片占了主要地位。虽然这些节目中杀人、血腥的场面相对较少,但是暴力镜头的出现频率却相对较高,包括肢体暴力、语言暴力、外物暴力、恐怖音乐等。动画片以它的趣味性、形象性、唯美化和理想化的特点受到婴幼儿的喜爱,但却是孩子接受暴力最多的媒介。惊恐和令人毛骨悚然的镜头,怪物或杀人凶手的行为会引起婴幼儿内心严重的惶恐不安,而这种不安情绪很难通过游戏或运动减轻。并且随着收看虚构暴力经验的积累,孩子对于虚构暴力的感受可能会变得“迟钝”,会使孩子对于不真实的东西所产生的恐惧同真实的东西给他们造成的恐惧完全一样,且容易在头脑中形成先入为主的定性的观念,认为现实世界就是这样的。

婴幼儿具有强烈的模仿倾向,容易模仿周围的人和事。在收看有暴力情景的节目时很可能对电视中的“暴力英雄”“反面角色”产生崇拜,当成自己的偶像,并去模仿这些偶像的行为与动作,对偶像产生信任甚至盲从。这些暴力和攻击行为是激发幼儿攻击的重要因素,具有榜样性启动的性质。例如当幼儿间发生物品争夺时,就会认为自己只要有正当的理由就可以甚至应该使用暴力,头脑中就会重现之前自己看过的暴力情景,模仿那些攻击动作,从而发生攻击行为。对于婴儿来说影响更严重,他们对行为与后果间的联系不甚了解,无法根据行为的意图来区分行动及后果。而随着婴幼儿攻击行为的直接行使,这种攻击行为的直接学习又会对他们攻击行为的产生起到即时强化的作用。

(三)对婴幼儿物质需要的影响

在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的划分中有一基本需要为“安全的需要”。如果生理需要相对充足地得到了满足,接着就会出现如:安全、稳定,免受恐吓、对体制、秩序法律、界限等的需要。[11]100当人们内心的安全需要缺失时就会产生焦虑。但人的安全感的满足有时要通过物质的获得才能实现。

“儿童电视广告是以电视为媒体发送的儿童使用的产品或儿童参加演示内容的广告”[12],如儿童玩具、儿童用品、儿童食品等。对于3岁前的婴儿来说,还不能完全领会儿童电视广告的内容,但是广告画面中的声光、影像、色彩、物体形状等变化的物品却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而现代传媒的文化属性本身就具有宣传文化价值观念,促使人们消费来达到目的的属性。随着儿童动画片的播放,市场上便充满了各种与该动画有关的服装、食品、图书、杂志、“教育”玩具等产品,以此来促使儿童消费。由于儿童在之前收看动画片时已经对动画中的人物、物品等具有了强烈的好奇心与喜爱之情,当在市场上又见到与之有关的各种物品时,会加剧儿童想要拥有该物品的欲望。

随着现代家庭规模的缩小,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加之家长对孩子越来越疼爱与重视,对孩子物质需求的管制越来越放松。虽然孩子没有自己的可支配收入,消费权几乎完全掌握在成人的手里,但他们却拥有一种“纠缠的权力”,能够对家庭中的其他成员的购买产生巨大影响。当婴儿获得物品的要求遭到拒绝时,就会表现出烦躁、愤怒、哭闹等情绪。这不仅给父母造成心理压力,也使婴儿产生心理的负面效应,引起内心的不安全感。对于婴儿来说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理解广告的意图,更没有概念的意识和成熟的经验水平来理智地选择商品及评价商品信息。而父母一味地满足又会使婴儿形成通过获取物品来满足心理安全的需要,同时对物品产生强烈的占有欲。

三、减少电视对婴幼儿安全感影响的措施

0~3岁是生命成长最关键的时期,孩子在真实的世界中发展和构建自我。把孩子交给屏幕上的虚拟世界,除了能让家长轻松一些,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电视对孩子的影响,家长不仅要寻求保护孩子免于受电视影响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为他们应付这种情况的方法。

(一)建立稳定的安全型依恋

依恋的心理功能在于提供某种安全感。安全型依恋使儿童生活的环境具备了心理意义上的安全保障,它保障了儿童较高的活动安全度,更有利于儿童在生活中自由地探索与交往。

首先,尽量避免将婴儿独自放在电视机前,而应增加父母和孩子的接触和交流。电视不能成为孩子的玩伴,不能代替母亲对孩子的安慰,更不能满足孩子内心对安全感的需求。因为孩子对安全感的需要比起探索周围物体的天性更为强烈。缺少父母对孩子的接触安慰不利于稳定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建立,“接触安慰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中比提供生理需要的能力更重要”[13]151。同时,对于幼儿来说,被独自放在电视机前也使他们错失了许多和同龄幼儿玩耍打闹的机会。

其次,母亲是婴儿最重要的刺激源,是大量、丰富刺激的给予者和调节者,应尽量避免3岁前的婴儿看电视,多给些时间和精力用于帮助孩子,和孩子一起享受户外活动,把和孩子的生活放在更加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事情上。一起聊天、讨论、看书,一起学习有趣的东西,一起去展览馆、博物馆,一起去自然界观察和探索,提高孩子学习建立联系和解决相互间冲突的能力。因为母亲也是婴儿操作、思考、探究的影响者和促进者。

(二)强化孩子对电子媒介的属性意识

在现实中应该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电视总是开着的家庭中的孩子,不管他们在做什么,都会和电视展开竞争。然而这样一来,他们究竟看的是什么,就变得不重要了。杜绝孩子看电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也不能做到完全避免孩子不受电视节目中负面因素的影响。但无论如何,家长都必须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义务,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媒介选择的监管中。

不仅要提高家长自身的媒介素养,而且更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媒介素养,强化孩子对于电视工具性属性的理解意识,多为孩子讲解电视对生活所带来的正面效应。应注意3~4岁幼儿连续看电视不超过15分钟,4~5岁不超过20分钟,5~6岁不超过30分钟。家长应尽量和孩子一起观看电视节目,帮助孩子分辨儿童电视节目中的“真实”和“虚构”,理解虚幻与现实的差距,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建立真正的认知结构。

(三)尽量避免收看暴力视频

增强家长选取健康媒体素材的责任意识。科技的发达使婴幼儿获取暴力题材的途径变得容易了许多,而科技将获取这些题材的控制权放在家长手中。但许多家长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或足够的责任感来行使控制权,尤其是在一些以“纵容”的教养方式为家庭教育的家庭中,孩子接触媒体暴力的机会更多。而以往的大量证据显示,恐怖的情景的确会使儿童受到惊吓,这样的情绪反应有时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些情景会在儿童的脑海中不断地“回放”。

父母应让孩子远离电视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和欣赏美丽的景色和好听的声音。如参观园林,观看花草树木、日月星空,倾听自然界中的鸟鸣、风声、雨声等。和孩子一起寻找生活中美的事物,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并欣赏美。如去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旅游,一起听音乐,观看孩子喜欢的文艺演出或艺术品,一起讨论和交流对美的感受。用对美的感受来淡化幼儿内心的恐惧与不安。

(四)树立正确的电视消费需求观念

对于成人来说,他们并不总是理性的消费者,人们并不能很明智地将商品与商品所附带的符号价值区分开来。对于婴儿来说更不能理解电视广告中所隐含的消费属性。孩子在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方面,天性是非常执着的。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的实际情况,适当满足孩子的需求,和孩子一起讨论常见产品的用途和弊端及其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帮助孩子理解自己是否是真的需要电视或广告中的产品。可以多为幼儿选择和提供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材料,指导并帮助幼儿制作一些电视中所看到的简易的玩具。这不仅满足了幼儿的需求,还发展了幼儿的探索与动手创造能力。家长要切合实际理解孩子的需要,尽力去理解孩子的想法。这样做的确非常困难,但却强于一味地满足、放纵的教养方式。给予孩子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孩子最需要的。

世界著名奇幻小说家罗尔德·达尔说过:“千万、千万、千万别让孩子靠近你的电视,最好是别购买、安装这最最愚蠢的东西。”英国教育专家马丁·洛森也曾说:“如果你能让你的孩子在12岁之前不看电视,他们将终身受益。”对于现代的生活来说家长只能尽量避免孩子接触电视。总之,对于电视对孩子的危害,不能做到完全杜绝而且也不现实,但应尽量做到减少这种危害,尽量推后孩子接触电视的年龄和时间,减少看电视频率,给予更多正确的引导,尽量维护孩子纯洁、天真的童年。

[1]刘友芝.现代传媒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周鸿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3]陈舒平.儿童电视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4]卜卫.关于儿童媒介需要的研究——以电视、书籍、电子游戏机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3).

[5]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章艳,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大卫·帕金翰.童年之死:在电子媒体时代成长的儿童[M].张建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7]庞丽娟,李辉.婴儿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8]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史安斌,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9]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0]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1]邱吉.道德内化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2]王利.儿童电视广告对0至3岁婴幼儿的影响研究[D].燕山大学学位论文,2011.

[13]Roger R.Hock.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M].白学军,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陆静]

(英文摘要略)

Influence of Electronic Media on Young Children's Sense of Security——Taking Children's TV Program as an Example

KUANG Quan,XU Dong
(College of Education,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 637000,China)

G610

A

2095-0063(2014)05-0136-04

2014-04-23

况泉(1989-),女,四川冕宁人,2013级硕士研究生,从事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学前家庭教育研究。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4.05.036

猜你喜欢

暴力婴幼儿婴儿
艺术家婴儿推车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暴力云与送子鹳
逆境商 从婴幼儿开始培养
纵向发展 应对“婴儿潮”
婴儿为何会发笑?
向暴力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