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教育与我国公民基本文明素养的培育

2014-03-30文建龙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私德道德教育公民

文建龙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2)

道德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意识转化为人们道德品质的关键性活动。道德教育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和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等环节。道德教育关乎公民的基本文明素养,笔者拟就道德教育与我国公民基本文明素养的培育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公民基本文明素养培育任重道远

(一)基本文明素养及其构成

文明素养,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的总和与体现,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品质。文明素养最为关键、最为根本的部分就是基本文明素养,涉及几个重要方面:第一,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公民应该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共产党员必须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共产党员必须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重大政治问题、原则问题上坚持正确的立场,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能自主增强民主意识,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法制法规。第二,良好的品德素质。公民具有良好的言谈举止和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待人处事有风度、讲风格,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能团结并与他人和睦相处;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第三,良好的文化素质。公民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有比较广博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人文修养;具备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审美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第四,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主要指强健的体魄,较强的耐力、反应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最基本的要求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种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并适应社会准则和职业要求的良性状态,包括活泼开朗、热忱和蔼、幽默诙谐、平易近人的个性,真诚善良、诚实守信、坚忍不拔的坚定意志,情绪稳定、心态乐观、热爱生活、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良好的承受挫折和痛苦的能力、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第五,良好的劳动素质。公民要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具有从事自我服务、社会公益、工农业生产等方面劳动的基本知识和初步经验;掌握专业劳动技能;通过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增强劳动纪律,培养创造能力等。

(二)我国公民在基本文明素养方面的表现堪忧

无论是思想政治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还是劳动素质,我国公民表现不好的现象大量存在。比如: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有些人从来不学习马列主义,对马列主义没有任何深入的了解,却经常公开指责马列主义如何不好;有些人不去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不去了解党的主张、方针和政策,却经常在社会上散布对党的不信任情绪;还有些人到了国外,肆意渲染中国的落后、腐败,肆意抹黑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媚洋崇外、丧失国格等等。在品德素质方面,不少人不讲公德、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见危不助、见死不救、缺乏同情心、欺凌和奚落弱小、是非不分、为富不仁等。在文化素质方面,一些人轻视学习,不仅如此,还看不起认真学习的人,不懂装懂等。在劳动素质方面,一些人对劳动没有正确的认识,轻视劳动,轻视体力劳动者等等。

诚然,在基本文明素养方面的不良表现,最常见的是一些人对社会公德的漠视,在很大程度上毁坏着中国的国际形象。我国自古以来一直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是靠中国人在基本文明素养方面的良好表现支撑起来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人的基本文明素养同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相比毫不逊色。明恩溥在描述中国人恪守礼节时曾经这样说:“即使在中国问题方面最为挑剔的批评家也被迫承认,中国人已经把礼节的实践带到了一个完美境界。这种境界,在西方闻所未闻,在亲眼所见之前简直是不可思议、无法想象的。”“中国人对待礼仪就如对待教育,使之成为一种本能而非刻意去学的东西。这个民族的天才,把西方只在宫廷和外交上才使用的繁文缛节,变成了人们日常交际生活中的一部分。”[1]24很显然,明恩溥这里所讲的就是基本文明素养问题。

中国历来重视文明素养教育,中国人在基本文明素养方面确实曾达到过一定的高度。但遗憾的是,今天我国公民在基本文明素养方面的表现与我们所自豪的“文明古国”很不相称,形势不容乐观。公民基本文明素养主要体现在语言、行为等方面,而我国部分公民在这方面问题实在太多。如:办事不自觉排队;在禁烟区吸烟;乱扔垃圾、乱扔烟头、随地吐痰、随处吐口香糖弄脏环境;践踏花草破坏绿化;侵占或故意损坏公物;乘搭公共汽车(或升降电梯)争先恐后不按习惯先下后上(或先出后进);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随处张贴涂鸦;高空掷物;制造噪音深夜扰民;宠物扰人或任由宠物随处大小便;在公众场所穿睡衣、赤膊或穿着不雅;对服务人员态度恶劣;堵塞救生通道或破坏消防设施;服务人员怠慢顾客;开会或观看演出不守时;卖东西以次充好或短斤缺两;在大庭广众不加掩饰抠鼻孔、打喷嚏、剔牙、咳嗽;醉酒闹事;不依序停车排队等候红绿灯、乱插队;驾驶机动车不礼让在斑马线上通行的行人;行人不走人行横道、天桥、地下隧道,随意横穿马路;夜间行车时仍使用远光灯;乱鸣喇叭;非机动车不按道行驶,随意穿插车流;不诚信,等等。

以上所列的现象,当然不是说只是中国才有,外国就没有。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很多人就像上面所罗列的那样在语言、行为方面不注意,既妨害了他人、社会,也搞坏了自身的形象,出国在外的时候,对国家的形象也有损害。

我国近现代以来,很多思想家都关注过中国人的文明素养,对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劣根性”等多有批判。如今,不能说中国人在基本文明素养方面没有进步,但是,也要承认,我国在基本文明素养方面需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公民基本文明素养培育任重道远。

二、道德教育对我国公民基本文明素养培育的意义

基本文明素养问题虽然不能等同于道德问题,但是,不可否认,道德问题是基本文明素养的核心。因为,通过人们的道德表现最能看出其基本文明素养程度。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划、行为活动的总和。因此,培育公民的基本文明素养,可以从道德教育着手。

(一)公民基本文明素养培育离不开道德教育

公民基本文明素养培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应关注三个重要方面:一是公民的言语。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心理活动过程,既包括表达过程,也包括感知与理解过程。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级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者通过特定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言语文明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揭示着言语者的心理状态和道德修养水平,直接关系到言语者周围其他人的感受,也直接关系到言语者自身的社会形象。在评判一个人文明不文明时,言语是否文明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二是公民的行为。行为是指人们一切有目的的活动,由一系列简单动作构成,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的统称。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即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是指客观存在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内在因素主要是指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诸如人们的认识、情感、兴趣、愿望、动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而对人的行为具有直接支配意义的,是人的需要和动机。行为文明与否,是评判一个人文明素养高低的另一个重要标准。三是公民的心理。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是高度有组织的物质脑的特性,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它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想象、思维、感情和意志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好不好,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或扭曲的,是处于善的状态还是恶的状态,往往会影响到他的言语和行动,直接关系到他的言语和行为的文明程度。而人的言语、行为和心理,无一不是道德所要规范的对象。因此,公民的基本文明素养培育是不能离开道德教育的,离开道德教育,公民的基本文明素养培育则会落空。

(二)道德教育在我国公民基本文明素养培育中的作用

道德教育是塑造人们道德面貌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使道德原则转化为人们内在品质和文明素养的关键,也是形成社会道德风尚和道德传统的熔炉。道德教育对于培育公民的基本文明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人的道德品质、文明素养主要是通过教育形成和提高的。一个不接受道德教育的人,是很难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平的,也是很难具有一定的文明素养的。社会的道德风貌、文明程度如何,主要表现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和基本文明素养上。在我国,要加强对公民基本文明素养培育,就必须重视道德教育。

第一,道德教育对公民基本文明素养培育具有引领作用。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应该这样行为或不得这样行为,从而对行为者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公民基本文明素养培育无疑是一种规范人的行为,使人的言语、行为和思想向好的方面转化的过程,需要以道德作为依据。凡是符合道德的行为和行为过程,就是我们要提倡的,反之,就是我们要反对和禁止的。当道德教育在社会上开展起来的时候,它对于公民基本文明素养培育就会起到引领作用,使之既不偏离道德所要求的轨道,还在某种程度上引导它向深入发展。

第二,道德教育对公民基本文明素养培育具有约束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道德教育则是使道德约束作用成为现实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公民基本文明素养培育是建立在道德教育基础上的培养人素质的活动,不让人们的行为“随心所欲”。总之,是要将人们的言行和思想进行规范,使之更文明,更有利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三,道德教育对公民基本文明素养培育具有促进作用。公民基本文明素养培育的核心内容本质上就是道德培育。因为,道德培育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公民在基本文明素养方面的表现,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也就谈不上有所谓的文明素养。而在文化素质、劳动素质等方面,一个人即使有某种缺陷,但是只要道德素质好,我们一般不会认为他缺乏基本文明素养,因为道德素养是最基本最具有决定性的素养。由此可见,道德水平是基本文明素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道德教育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公民基本文明素养培育,但是,它们之间确实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教育必然会对公民基本文明素养培育具有促进作用。

三、以道德教育为抓手促进我国公民基本文明素养的培育

(一)重视私德教育,培养公民的私人生活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所谓私德,就是通常所说的个人品德修养。梁启超说:“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2]12陶行知认为:“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3]240“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就是妨害公德的人,所以一个人私德更是要紧,私德更是公德的根本。”[3]506重视和加强私德教育,有利于公德的培养,有利于集体行为与个体行为的统一,有利于知与行的统一,也有利于公民基本文明素养的培育。首先,要充分认识私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传统社会对私德教育是很重视的。传统社会里的道德教育,大都局限于个人正心、修身、加强人格、品德修养等方面,即局限于个人的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不仅要着眼于个人的进步,更要着眼于社会的发展。因此,要充分认识私德教育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的地位和作用,要自觉改变那种狭隘的、局限的私德教育地位观和作用观,树立全面的、科学的私德教育地位观和作用观。其次,要结合新时代新情况与时俱进地更新关于私德教育的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将私德教育目标大都局限于做人的目标,因此,私德教育的内容相应地也就局限于克己、正心、修身、寡欲、诚信等方面,这些在今天仍然需要很好地继承。但是,如今我们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赋予私德教育以新的时代内涵。再次,要结合时代新情况积极探索私德教育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手段。我国传统的私德教育途径、方法和手段涉及读书、修养、榜样示范、笃行实践等等,是行之有效的,在今天还应该继承。但是,我们还应该结合时代发展的新情况进行创新,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私德教育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手段。

(二)重视公德教育,培养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1]1985重视公德教育,就是要突出五项内容的教育:第—,文明礼貌教育。即注重个人文明举止方面的教育,如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语言文明、讲究卫生、遵守各种公共场合的特定要求;教育公民在人际交往中自尊并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民主权利,容许他人有不同的意见,宽容他人偶尔的过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第二,助人为乐教育。即教育公民对他人要有爱心,要有济困扶危、乐于助人的心态,要有见义勇为的境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第三,爱护公物教育。爱护公物是集体主义思想的体现.是尊重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必然要求。要通过爱护公物教育,培养公民珍惜社会一切劳动成果、爱护公共设施和公共财产、尊重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第四,保护环境教育。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教育公民培养环境意识,激发他们自觉保护环境的道德责任感,科学认识大自然,合理利用大自然,全力保护大自然。第五,遵纪守法教育。法纪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团体的纪律、规定、制度两个方面,它们都是维持公共秩序,保持生产、生活、娱乐秩序的必要约定。遵纪守法教育要常抓不懈,要从日常的具体事项抓起,促使公民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大胆行使民主权利,达到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人际关系的目的。

(三)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公民职业生活的道德意识及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4]1985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第一,爱岗敬业。这是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要教育公民热爱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努力掌握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第二,诚实守信。这是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教育公民讲诚信,与人真诚相处,坚持原则,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第三,办事公道。要教育公民顶住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做到在工作中客观公正、按章办事、公平透明、不循私情。第四,服务群众。要教育和引导公民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关心爱护同事、为同事服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帮助其他同事解决困难,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努力为他人排忧解难。第五,奉献社会。要教育公民淡泊个人名利,勇于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

(四)以加强道德教育为契机促进公民文化、劳动等方面素质的提高

作为思想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对于整个社会生活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它始终为产生它的经济基础服务。道德以自己的善恶标准从道义上论证其经济基础的合理性和正义性,促进自身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其次,一切进步的道德总是对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再次,道德还对上层建筑的其他领域以及社会生活秩序起着重要影响。因此,理应以加强道德教育为契机促进公民文化、劳动等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置身于复杂的文化背景之中,道德教育必须发挥其对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承担起道德文化启蒙或新道德文化重建的使命,从而为促进公民的文化、劳动等方面素质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1]明恩溥.中国人的素质[M].林欣,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M]//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6 卷.北京:中华书局,1989.

[3]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G].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私德道德教育公民
论公民美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私德的培育促公德的成长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私德教育
“公德”与“私德”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公德与私德的“先后”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