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视阈下的中国梦

2014-03-30周小龙

党政干部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群众环境

○ 周小龙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阐述,展现了中华儿女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景。在新形势下如何从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哲学理论高度把握中国梦的提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如何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梦实践路径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在实践中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依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理解中国梦提出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实践既是人类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活动过程,是实现人们目的、意志的精神活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活动过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和认识论,中国梦作为一种思想认识,与理想既有区别又有着紧密联系,中国梦只有在积极的实践当中才能展现出理想的光辉。

(一)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生动历史实践是提出中国梦的基本依据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儿女以满腔热血和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不断地将中国社会的齿轮推向前进,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生动实践所创造出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中国梦的提出奠定了重要基础和最基本依据,概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大的物质基础。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实践,为中国梦的提出创造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GDP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正朝着全面小康迈进;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处在可控的范围并一直保持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增速;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实践,国家外汇储备总量具有强大的优势。所有的这些都为中国梦的提出和实现打下了最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稳定的政治环境。近现代以来的伟大历史实践,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从改革开放开始,我国政治局面日趋稳定。中央领导人远见卓识,从建国以来的历史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稳步推进在经济体制改革基础之上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政治局面,从而为中国梦的提出和实现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三是良好的社会环境。近现代以来,随着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各项实践活动的进行,特别是在网络信息力量的推动下,公民意识进一步提高,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实践范围不断扩大,参与国家事务的实践程度不断加深;人民群众不仅在舆论上支持中国梦的提出,而且在实践中参与中国梦的构筑,从而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四是和平的国际环境。在几十年的积极外交实践积累发展成果的支撑下,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高,中国参与各种国际事务的实践活动全球有目共睹,从而为中国梦的提出和实现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二)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和热情期盼使中国梦的提出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

第一,中国梦的提出具有必要性。“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性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所以需要从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去寻找中国梦提出的必要性。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那么作为一种活动范畴的实践在其基本内涵上就应既具有认识性也具有改造性。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在党中央正确而坚强的带领下进行的改革开放实践,不仅创造了雄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同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推向前进,完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键性一步,这也就从实践的现实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党中央适时提出符合全民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建设繁荣富强伟大祖国的中国梦。当代中国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不仅促使我们认识到中国梦的提出具有必要性,并且赋予了对中国梦这个概念以革命性认识。我们要实现的梦,不是称霸世界的梦而是和平发展的梦,我们要实现的梦不是只注重经济腾飞的梦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梦,我们要实现的梦不仅仅是让每个公民都能过上幸福美满好日子的梦,而是彰显一个具有东方悠久文化传统的大国公民形象的梦。

第二,中国梦的提出具有合理性。“马克思实践范畴具有历史性和动态性,从《德意志形态》中可看出关于实践多层次性特征的阐述”[2]。它为我们寻找中国梦提出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据。包括:第一个层次即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第二个层次即生活资料的再生产,第三个层次即人口的再生产,第四个层次即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中国梦的提出满足了人民群众进一步进行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的需要,满足了人民群众进一步进行生活资料再生产的需要,以更好地改善和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充实物质文化生活。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必然的具有其合理性。更重要的是,中国梦的提出大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善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愿望,那就是创建社会公平、正义,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制度,不断缩小贫富差距,从而不断地促使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进一步完善,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真正平等,让人民过上有尊严、有幸福感的生活。

二、实践在中国梦实现路径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实践是检验中国梦实现路径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不仅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范畴,而且把实践和理论纳入同一个范畴体系来看待。马克思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因此,人们的思维、任何一种理论是否正确可行,是不是客观真理,归根到底只能由实践来检验。目前学界也提出了一些关于中国梦的实践路径之类的看法。如:张富文认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路径”[3];孟东方、王资博认为,“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4]。这些路径为什么能提出,可行与否都必须在实践中才能解答,也只有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才能证明哪些路径是科学可行的。事实一再雄辩地证明,只有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把中国人民带向繁荣富强的大道;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把全国人民引向科学复兴的伟大征途;只有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各项改革同步推进的全面深化的改革才能为我们中华儿女插上实现中国梦腾飞的翅膀。

(二)实践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路径

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有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活动。只有在各项具体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等各领域进行丰富的实践才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路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拉动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体制改革。这不仅证明了党中央在多年改革实践中积累的正确经验,更是生动地证明了实践的作用,也是丰富多彩实践活动的体现。党中央同时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体现出了在实践的具体内容中抓重点的政治智慧。三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还提到,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从大局出发,并明确指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这更加体现了实践在中国梦实践路径中的根本性作用。

(三)实践决定了中国梦实现路径中丰富的社会关系

正如“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5]。由于各项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即人民群众,实践活动主体的特征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活动的条件是一定的现实的社会关系,实践活动的本质在于展现与完善人的自我价值,因此各项实现中国梦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中国梦构筑中丰富的社会关系,在这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中,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得以寄托,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建构与改善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特别是人民群众的财产关系、平等关系等,才能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对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动力,才能挖掘出各种知识、人才、科技竞相迸发的源泉。

三、在实践中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一)在实践中深化改革开放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目标,就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能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我们民族复兴伟大的中国梦。我们不能离开实践来谈论中国梦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如果那样就是无稽之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而要实现中国梦,归根到底要依靠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实践来进行。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基础,必须长期坚持。我们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这是我们在改革实践中必须加以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在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由于实践是人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现实基础,也就要求我们每个公民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要实现“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只有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发展成果,才能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打下坚实基础和重要制度保障。同时,要在当前深化改革新时期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等。以上措施将为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发挥自我价值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和物质支持,同时也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价值进一步扩大,从而实现了广大人民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三)在实践变革中科学处理人与各种环境之间的关系

与旧唯物主义不同,马克思把实践范畴引入历史观,把实践作为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从而科学地阐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为我们正确地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科学向导。当今中国,人民群众都置身于一定的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并为这些环境所制约所影响,同时人民群众又能动地在实践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造着甚至变革着自己所处的这些环境。那么,就必然要求我们每个公民在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参与社会事务的实践中,逐步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健全的公民意识,从完善自身开始来逐渐改善我们每个人所处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构建人与各种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在处理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人和环境的关系时要立足于实践,不断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当前,党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实践下,我们伟大的中国梦一定可以早日实现。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 16-17、19页。

[2]文大稷、秦在东:《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社会主义研究》2010第3期。

[3]张富文:《中国梦的实现路径探析》,《河南社会科学》2013第9期。

[4]孟东方、王资博:《中国梦的内涵、结构与路径优化》,《重庆社会科学》2013第5期。

[5]《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猜你喜欢

群众环境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多让群众咧嘴笑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境
环境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