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拜泉县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与经验

2014-03-30张春山

中国水土保持 2014年1期
关键词:坡耕地黑土生态农业

周 宁,张春山

(1.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7; 2.拜泉县水务局,黑龙江 拜泉 161700)

拜泉县作为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点县,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在政府管理层面上,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形成了政府统筹、群众参与的水土流失防治机制;在可持续发展思路上,通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改善农业发展条件,促进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在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上,注重科学规划、综合防治,总结出了“林草果畜粮综合经营”、“粮牧企经庭立体开发”和“坡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等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模式。为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积极探索具有水土保持特色的生态建设新路子,2011年水利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建活动,拜泉县结合自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际,确立了创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目标,在进行自检自查的基础上,于2012年9月通过了省级考评,2013年4月通过了水利部评审,获得了“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称号,成为东北黑土区首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对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具有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

1 县域概况

拜泉县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地处东经125°30′—126°31′、北纬47°20′—47°55′之间,地貌类型为小兴安岭山前倾斜冲积洪积台地,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包括丘陵状台地、波状起伏台地、缓坡倾斜平坦台地和漫滩地等地貌类型,海拔240—280 m。全县总面积3 599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 506 km2。在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侵蚀面积833 km2、中度侵蚀面积2 257 km2、强烈侵蚀面积416 km2。全县耕地面积共2 433 km2,有坡耕地463 km2,其中3°~5°的坡耕地331 km2、5°~15°的坡耕地132 km2。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488 mm,年均蒸发量1 132 mm,年均气温1.2 ℃,年均≥10 ℃的积温2 441 ℃,年均无霜期122 d。在黑龙江省植被区划中,拜泉县属松嫩平原羊草草原区,植被类型主要包括草甸、落叶针阔灌丛和沼泽等。土壤主要有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沼泽土和盐土等。

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背景及思路

20世纪50—70年代,由于过度的毁林毁草和开荒,地表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拜泉县成为黑龙江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至70年代末,县域内形成大小侵蚀沟2.7万条,沟壑密度达0.32 km/km2,土壤侵蚀模数为2 594 t/(km2·a),植被覆被率不足4%,黑土层厚度较大幅度地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降低,水土流失已成为制约全县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起,拜泉县致力于生态农业建设,打造秀美山川、建设和谐家园,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坚持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大力弘扬“靠苦干求发展”的拜泉精神,励精图治,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的探索与实践,围绕构建生态、富裕、文明、和谐、大美“五型拜泉”的发展目标,走以水土保持为依托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布设措施,优化资源结构”的治理思路,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小流域治理等工程项目为重点,以科技为先导,重点在“保水”上下功夫,从“蓄水”上入手,构建工程、土壤、生物“三种水库”,运用工程、植物、农艺三大措施,形成坡顶、坡面、沟道“三道防线”的措施体系,完善和丰富坡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模式,实施以水土保持为主旋律的生态农业建设,在县域内形成较为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

3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

3.1 主要工程建设情况及成效

1992年,拜泉县率先成为全国平原地区人工造林百万亩(15亩为1 hm2,下同)县份,全县人工林面积达到8.2 万hm2,形成了10 629个500 m×500 m的农田防护林网格,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县域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风沙等自然灾害得到初步控制。

2003—2005年,依托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对常胜、徐家沟、老虎岗等26条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万hm2。工程建成后,区域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遏制,探索出了适合当地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和建设管理机制。

2008—2013年,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工程,对3个项目区的14条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 221.78 hm2,建设情况见表1。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遏制了区域内的水土流失,保障了商品粮生产安全,保护了黑土区水土资源。

表1 拜泉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情况

2010、2012年,相继实施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对2个项目区的坡耕地进行了治理,共修筑梯田1 221.78 hm2(表2)。项目实施后,初步形成了“集中连片”的梯田格局,有效控制了坡耕地水土流失,项目区内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表2 拜泉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情况

3.2 多年建设成效

截至2012年底,全县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 460 km2,综合治理程度达70%,其中:治理坡耕地1 485 km2,占坡耕地面积的87%;林草保存面积879 km2,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0%,林草覆被率达到24%;治理侵蚀沟19 373条,其中治理程度在80%以上的小流域面积为2 103 km2,占县域内应治理小流域面积的60%;7°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禁垦坡度以上禁止开荒并全部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措施年可拦蓄径流6 991万m3,拦截泥沙876万t,年土壤侵蚀量减少了60%,年均增产粮食3 963万kg,年产胡枝子枝条4 888万kg,农村人口年人均增收247元。

4 建设经验

4.1 管理机制

拜泉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门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水务、农委、林业、发改、财政等17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建全了水土保持政府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坚持县级领导包乡、包片、包工程、包项目。各乡镇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全县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纳入县、乡、村三级主要领导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兑现奖惩,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水保部门统一规划、各部门通力协作、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水土流失防治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4.2 治理模式

按照“山处者林、水处者渔、谷处者牧、陆处者农、结合者工”的原则,确立6种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即林草果畜粮综合经营模式、畜禽鱼稻良性循环模式、粮牧企经庭立体开发模式、坡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模式、贸科工农一体化模式和资源节约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全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历了初期调整垄向、中期兴修“三田”、近期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现在的立体开发4个阶段。在规划布局上划分为4个区、突出4个重点,即东南丘陵区以治沟治坡为主,北部漫川漫岗区以改造坡耕地为主,西南平原区以植物措施为主,三河沿岸低洼易涝区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坚持以科技为先导,运用工程、植物、农艺三大措施,形成“三道防线”治理模式, “岗、坡、沟”分区兼治、“上、中、下”分线设防,即坡顶建设农田防护林,坡面采取改垄耕作、修筑地埂植物带、坡式梯田和水平梯田等,侵蚀沟采取沟头修跌水、沟底建谷坊、沟坡削坡插柳和育林封沟等措施。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先后有通双小流域综合治理立体配置模式研究等7项科技成果获奖,为松嫩平原漫川漫岗黑土侵蚀区治理提供了实体模型,具有普遍的推广实用价值。

5 结 语

拜泉县多年来的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表明,坚持科学规划为先导的治理理念、水土保持为主导的生态农业发展思路,是取得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其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以及科学合理的防治模式,可为区域同类生态建设提供借鉴,其建设成果对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坡耕地黑土生态农业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添加木本泥炭和膨润土对侵蚀退化黑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的黑土区土壤有效磷反演
坡耕地治理助推西和县万寿菊产业发展
寒地黑土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旅游“井喷”带动生态农业“泉涌”
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助力建平县脱贫攻坚
资阳市雁江区:防治并重 建管结合 创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
河南省坡耕地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