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衔接对策
2014-03-29张伟
○张伟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3)
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衔接对策
○张伟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3)
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高等学校的会计信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制度的规定下,高校固定资产的相关规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以新版《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为背景,分析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造成的影响,提出新旧制度过渡期间固定资产管理的衔接对策,更好地落实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要求,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
高等学校 会计制度 固定资产 管理 衔接
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近年来呈现出生源多、类型宽、覆盖面广的特点。实行义务教育政策以来,大部分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高校继续深造。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对人才的渴求,高校近年来逐步扩大招生,在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过去高校会计工作的开展主要参照1997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及旧版《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与高校现在所处的发展背景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差异体现在固定资产的管理方式上,旧版制度中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其指导思想是认为高等学校固定资产不以盈利为目的,且不创造经济效益,因此任何的折旧都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体现。如今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虽然高等学校仍然是公益职能单位,但是传统的以固定资产原值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固定资产管理的需要,改变迫在眉睫。新版《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重点强化了固定资产的管理办法,以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指导思想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重新进行了定义。新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参照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办法,对部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的实施表明,政府逐步重视高校对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考察固定资产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的经济效益,通过折旧等一系列企业式的管理办法来促进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效率。
一、新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在2014年初正式施行,同十几年前的旧版制度相比,新制度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更高,对会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改变。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是财政部重点改动的环节,表明了政府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期望。
1、更加准确的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质量中的准确性是会计工作最基础的目标。虽然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但是由于制度的缺陷使得会计人员在生产会计信息时难以准确地反映出高校固定资产的真实状态。该种情况下会计信息准确性的缺失是由旧制度规定所导致,会计从业人员无法避免。新制度针对管理办法的落后,对相应规定做出了调整。新制度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原则,更加准确地反映出固定资产的价值。权责发生制同收付实现制相比,有效抑制了固定资产虚增,按照经济业务实质对固定资产进行入账,并且准确反映出后期维修、改造资产价值增加等情况。权责发生制关注固定资产经济业务发生时间,明确了固定资产后续折旧、改造等情形的节点,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固定资产会计信息。权责发生制在高校的运用尚属首次,因此对会计人员在思想、专业技能水平、管理方式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范围缩小,管理从严
以前固定资产的管理范围较广、明细较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呈现出多而杂的特点。新制度为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果,以少而精的指导思想,对固定资产重新做了定义。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得到提高,并且把一些数额较大,但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资产列为了存货,减少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数量,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更加合理。如今固定资产少而精的管理方式要求会计人员集中精力管理好固定资产。虽然固定资产的范围有所减小,但是对管理方式和方法的要求都提升了一大截,对管理人员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3、合理确定折旧方法和年限
新制度要求高校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准确反映固定资产每年损耗,在资产负债表中真实体现固定资产价值。过去16年里,高校会计从业人员从未对固定资产计提过折旧,这份工作对于高校员工来说非常陌生,给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会计人员在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的选择、折旧年限的确定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困难。会计人员需要针对固定资产实际情况进行主观判断,要求其不断加深对新制度的理解和学习。
4、提高各部门协调性
固定资产的管理涉及高校内的很多部门,包括固定资产申报购置时的使用部门、采购时的物资部门、入库时的仓库部门。财务部门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离不开上述部门的配合,因此协调工作十分重要。固定资产入账时间、资产价值需要采购部门提供资料,折旧需要依据使用部门定时汇报的资产状态进行计提。由此可见,为了管理好固定资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必不可少。
二、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新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处于衔接期的高校,目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与新制度的要求存在差距,为了更快适应新制度的有关要求,首先应当对资产管理现状有清晰的认识。
1、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不匹配
高校在过去采购财务软件时,并未考虑固定资产折旧功能模块。除此之外,财务部门使用的财务软件同资产部门使用的管理软件缺少对接接口,两个系统较为分裂,使得财务部门无法及时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信息,加大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难度。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信息衔接的不通畅会带来许多问题。首先,财务处无法通过系统及时查询到固定资产的使用状态以及耗损情况,导致固定资产在折旧时缺乏可靠的依据;其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不能了解到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价值的确认情况,导致财务部门与管理部门同一资产价值出现不匹配的现象,给管理造成了困难。
2、账目、账实不符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固定资产在管理过程中做到账目、账实相符。由于旧会计制度中并不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因此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通常局限于固定资产入账时点,固定资产的后续管理严重缺失。正是因为制度的规定以及会计人员的不重视,个别高校甚至未建立固定资产卡片,仅仅通过凭证、账簿来反映高校固定资产。当固定资产毁损、报废时,财务部门无法及时进行记录,并且无法查阅固定资产毁损、报废前状态,极易导致账实不符。除此之外,资产部门、验收部门与财务部门入账时间存在不同步性,导致有账无实、有实无账。
3、固定资产信息化程度落后
高等学校目前已经完全实现了会计信息化,传统的手工记账模式已被取代。然而高校会计信息系统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第一,高校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单机财务软件,未建立集中的数据库管理,使得上级部门审查高校固定资产状况时必须前往高校,降低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第二,学校财务软件的内部封闭性导致固定资产申报购置部门的申报计划难以被高校其它部门的负责人了解,容易盲目购置固定资产,导致浪费。第三,由于没有专人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导致固定资产管理信息更新较慢,偏离了信息化的初衷。
三、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在过渡时期的衔接对策
新版会计制度加大了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固定资产管理的跨度也由固定资产入账时点延伸到了固定资产的后续处理(折旧、减值、处置)期间。目前高校正处于新旧制度的过渡期间,为了更好地达到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必须加大力度做好衔接阶段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1、加强管理团队建设
高校固定资产目前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旧会计制度未对固定资产管理做出严格要求。高校领导在旧制度的影响下,忽视了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对其认识程度不高。为了更好地适应新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要求,首先应当提高领导、管理人员的固定资产管理认识,通过培训使得他们深刻了解在目前高校运营过程中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筹划建立三级管理网络,对学校资产管理职能部门、财务部门和使用单位进行权力和责任的划分。使用部门最为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状态,要及时记录并反馈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根据使用部门提供的固定资产状态,结合经验与判断,分析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减值等情况,及时调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资产管理职能部门定期对固定资产使用状况进行了解,对使用效果进行评价,并组织相关管理工作的教育和培训。高校应当加强管理团队建设,在三级管理网络上各尽职责,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能力。
2、加强清查,理清账目
高校固定资产过去存在着账物不实的情况,为了在新制度下能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数量与价值,应当对过去错误的信息进行纠正,确保新制度执行初期固定资产账实相符。解决好固定资产遗留问题,需要在衔接过渡时期开展固定资产全面清查工作,对高校当前固定资产的存量以及价值准确统计。清查过程中,做好固定资产的分类统计工作,准确区分并记录土地、文物、图书等不进行折旧的资产,确保将来计提折旧数额的准确性,也便于不同固定资产的分类管理。
3、建立开放性固定资产管理共享平台
固定资产管理要建立开放性的信息共享平台。高校要实现部门之间信息的共享,方便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之间信息的调取和查阅。高校内涉及资产管理的人员都应当有权限了解固定资产申报购置、入账价值、后期管理等状况,及时了解固定资产信息。固定资产管理共享平台要由专人进行管理,及时对固定资产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并更新。共享平台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的申报购置、计提折旧等指示应及时处理,并分发到相应资产管理部门。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加强了高校财务工作的管理,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在新旧会计制度过渡期间,高校应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正视当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制度衔接期间解决好固定资产遗留问题,创造良好的固定资产管理环境,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1]徐向丽、章新蓉:高校与医院新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的比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
[2]黄华红:新会计制度下的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J].企业导报,2014(4).
[3]孙思惟: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困境及对策[J].商业会计,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