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校本课程 且行且思考
2014-03-29陆赛娟
陆赛娟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08)
地理校本课程 且行且思考
陆赛娟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08)
目前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然而笔者通过实践及调查发现:在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实践中教师遇到了不少困难,校本课程的开设也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有些校本课程出现了虎头蛇尾乃至中途夭折的现象。笔者通过亲身实践,且行且思考,归纳了地理校本课程开设中遇到的问题,并尝试在实践中寻求解决的途径。
校本课程;问题;解决途径
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课程设置也日趋灵活。现在各类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关注日渐加深,对校本课程的相关研究也逐渐深入。各级学校纷纷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力量,努力尝试开展各种校本课程。然而随着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笔者在开发与实践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并尝试去寻求解决的途径。
一、校本课程的“行”与“思”
笔者在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中主要遇到如下问题:
1.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限制,开发能力有限
通过笔者的调查,目前绝大多数教师都能按照学校要求,初步开展校本课程的各项活动。但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教师很少利用课余时间去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书籍,对校本课程的编写和教学等方面缺少理论上的指导。在我校,地理校本课程正处在初期阶段,教师缺乏开发和实践的经验,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笔者所在学校开发的地理校本课程《旅游与金陵文化》中的有些章节如“探究南京十三中周边自然旅游资源的类型与成因”在内容设计上趣味性不强,创新性也不够,在“寻访南京十三中周边人文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及重要价值”中设计的学生活动缺乏实践性。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本校地理组教师分工合作,取长补短,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
2.部分教师的课程意识不强,观念没有完全转变
高考是每个教师心里的一根刺,它制约着学校的课程开设,升学的压力是教师在从事校本课程开发时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1]部分学校教师的课程观念并没有发生实质的改变,在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依赖统一的教科书,围绕考试说明,按部就班地按照课程计划进行教学,对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思考比较少,在思想上并未真正接受校本课程的新理念。他们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不同学生对学习的不同需求。有不少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是专门的课程专家开发的,自身缺乏课程开发的意识。通过调查,发现还有少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存在着消极心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应试的方法去进行教学,以传统的评价方式去评价学生。例如某学科老师把校本课程课堂变成了“学科拓展题目讲解课堂”,甚至最终的评价也采用了传统的考试方式。
3.地理校本课程资源获取途径有限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学校给予老师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为老师提供各种课程资源。由于地理学科涵盖的范围较广,知识更新也很快,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需要投入相关的教学设施,在组织学生活动时需要一定的经费。但有时由于经费、场地、设施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某些教学活动不能很好地开展,这样也影响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例如在“亲身体验南京十三中周边三日游”中,由于高中生学习紧张,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另外处于安全、经费等方面的考虑,最终活动压缩了时间。
4.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没有满足学生真正的需求
笔者所在学校是通过校园网,学生自行在网络上进行校本课程的选科。当开始选科时,如“观天察地话地理”等几门学科在网络选科开通三分钟内,人数就爆满了,所以被学生戏称为“抢课”。但有不少学生没能选到自己喜爱的校本课程后,只能随便选一门。这说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没有因为学生的需求而开发。有些校本课程仅仅是因为学校要求开设而开设,所以导致这些校本课程只能成为那些没有选择到自己喜爱科目的学生的“被迫选择”,因为若学生不上校本课程,则得不到相应的选修学分。所以这种校本课程的开发失去了意义,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5.校本课程的评价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校本课程的评价表上虽然有很多指标,但校本课程突出的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这些统一的评价表不能很科学地反映每个学生的状况,这对学生校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是有一定影响的。另外,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所以其评价体系也应有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来自于小组成员共同努力而获取的成绩,有时不能很真实地反映每个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展中的真实情况,这些评定也没有关注到每个学生在小组团队中的独特价值。此外,学校的评定往往是在校本课程即将结束时统一进行评定的,没有起到及时激励的作用。
6.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管理上的困难
笔者所在学校的校本课程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的,所有原来的教学班级都打乱了,根据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重新组班。学生在一个重新组建的、一周只见面两节课的班级中,思想上感到新奇。再加上任课老师也往往是不熟悉的老师,所以有些学生在课堂和实践中比较随意。每次上课前,每个学生都要从自己原来的教室赶到上校本课程的相应教室,时间比较紧。而每次课前的点名,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所以教师或者是该班负责考勤的学生不能保证每次课前都有充足的时间去点名,这为少数不自觉的学生创造了机会。甚至有学生在校本课程时间,没有及时去相应的教室上校本课程选修课,这极大地影响了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
7.时间上的有限性影响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质量
笔者所在学校每周只有2节课用于校本课程的开展。有些教学内容因为时间的限制,只能被迫调换教学形式。另外,有些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究实践,但是如果没有时间的保证,效果会大打折扣。承担校本课程教学的老师,平时工作任务也较重,没有更多的时间更好地去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从而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二、校本课程的“思”与“行”
针对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在实践中寻求解决的途径。
1.提高教师的专业和理论水平
在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辅导,提高教师的专业和理论水平。只有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升了,专业水平提高了,才能为开发出更科学,让学生更喜欢的校本课程打下基础。平时,学校应多创造机会,多提供平台,让教师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笔者学校通过“专家讲座”“优秀校本课程展示课”“校本课程同题异构”和“校本课程沙龙”等活动,促进更多的教师去钻研校本课程,去探索多样的教学活动。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笔者学校还开展了一些好书介绍会、读书分享会等活动,促使教师自主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从而为更好地开发高中地理特色校本课程奠定基础。
2.改变观念、增强意识和创设氛围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要更深入地推进,必须需要所有的教师都能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校本课程开设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有创新意识,增强课程意识。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把“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牢记心里,积极开展多种活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另外,在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和家长的态度对校本课程的实施也有很大的影响。刚开始笔者学校的一些家长对校本课程不了解,以为校本课程就是让学生“玩”的课程,所以家长的“冷淡”也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后来学校加强了宣传,积极营造氛围,让学生和家长了解校本课程。其作为必修课程的补充和拓展不仅表现在知识内容上,更表现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建构途径上。[2]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生长远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地理校本课程《旅游与金陵文化》不仅仅增强学生对南京“山、水、城、林”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感受,重要的是深化了必修教材的相关地理知识,能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选修模块的学习储备相应知识。当家长了解了校本课程,懂得校本课程虽然短时期内不一定能明显地看到成效,但是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进而提升文化成绩。当家长和学生都积极投入到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中后,教师的积极性就更高了,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当然也更佳。
3.借助课程专家,多途径获取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学校要注意充分挖掘校内现有的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服务于课程改革,不求所有,但求所用。[3]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自主开发,体现学校特色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各个学校都“闭门盲做”,相互间要多学习、多借鉴,可以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借助一些课程开发的名师、骨干教师,共同开发课程,多途径获取课程资源。虽然校本课程是每个学校的特色,但大家可以在共性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特色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进行修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形成本校的特色校本课程。此外,课程资源可以借助于学生、家长等多途径获取。例如,笔者参与的校本课程“南京十三中周边旅游规划与线路设计”借助了旅游局的相关专家,同时学生的家长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4.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要调查学生的需求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设,是面对全体学生,满足其不同学习需求而开设的。让自由成为每所学校的承诺。[4]在学生选科时,绝对不能出现让学生“被选择”某门校本课程,否则也就失去了校本课程开设的意义。所以在校本课程开设之前,要充分调查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及学生对相关知识的需求。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是一门与社会紧密结合的课程,所以开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当前社会的形势及需求。校本课程要凸显学校的特色,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的特色,学校的发展需求及学校目前的条件。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最终决定校本课程的开发,这样才有利于校本课程的持续发展。例如地理校本课程《旅游与金陵文化》充分利用了学校周边的旅游资源,如紫金山、玄武湖、明城墙等,同时又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还比较受学生欢迎。
5.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制度
在高中地理特色校本课程实践中,笔者发现评价标准有一些弊端,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在校本课程实践中的真实情况,从而不能很好地起到激励作用。因此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制度,更好地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进行监控和检验。科学有效合理的评价体系能使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及时发现优缺点,及时进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这对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者指出“生本教学是地理教学发展的必然走向”。[5]因此在评价体系中,要突出“以生为本”,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这个过程性评价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这种评价既有对知识的评价,又要有对实践的评价。既要有当前的评价,又要有长期的记录式的评价。同时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对教师的评价,除了有学校对教师的课程方案和课程实施的评价,还要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是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学生的直接感受和评价往往是真切的。教师的自我评价主要是教师对特色校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及教学成果的反思。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在后面的校本课程开展中不断地改进,才能使得校本课程的生命之树常青。
6.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加强管理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评价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每个新组建的校本课程班级中,除了有班长外,还要分设其他的班委。笔者在校本课程开设中,按照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等互补原则,帮助学生组建了固定的学习型小组,每个学习型小组都有相应的组长。在校本课程实践中,突出学习型小组的功能,利用学习型小组进一步加强对每一个学生的约束和管理。
7.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繁杂且涉及学校各部门的工作。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往往一方面要忙于各种常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要应付学校的各种评价考核。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负担,在繁忙的工作中要另外抽出时间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但在开展工作中,又得不到重视,有些问题学校不能及时解决。例如笔者带领学生进行学校周边旅游资源规划时,需要不定期的借助于学校的网络教室,但是管理网络教室的教师认为这给她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麻烦,需要笔者自行想办法解决。最后笔者只能布置学生回家后利用家里的网络进行查找分析。这样成效也大打折扣了。所以要保证校本课程顺利的开展,学校必须要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凡是和校本课程开发有关的教师,根据其投入的程度、承担的任务和教学成效等,进行评定,并纳入到教师的工作量、绩效工资、评优评先等考核中,以此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针对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承担重要任务的教师,要适当地减少其常规教学的工作量,以确保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对于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除了给予时间的保障,学校还要充分满足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展过程中所需的基础设施、经费等方面的需求。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办学特色,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需要得到社会、学校的大力支持,需要师生合作、共同努力去实现,需要大家且行且思考,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再实践。笔者结合在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初步途径。当然校本课程是针对各个学校的特色形成的,是在动态发展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并结合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地完善,从而使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能持续发展,能凸显其开发与实践的意义。
参考资料:
[1] 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2] 章晓燕.地理学科视角下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6):6-8.
[3] 李永生.新课程背景下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4,(3):8-11.
[4] 张康桥.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常华锋,王民.生本教学:地理教学的必然走向[J].地理教学,2011,(13):4-7.
(责任编校:普布卓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