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中“举三反一”的应用

2014-03-29胡永泉

地理教学 2014年15期
关键词:分异区位规律

胡永泉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北京 101100)

高中地理教学中“举三反一”的应用

胡永泉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北京 101100)

英国学者R.J.约翰斯顿在《哲学与人文地理学》中说:“科学的功能……就是建立普遍规律来概括所论科学关注的经验事件或客体的行为,从而使我们将关于孤立的已知事件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对未知做出可靠的预测。”地理科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对地球表面的地理事实、地理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并运用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做出科学的预测。因此,归纳推理是地理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举三反一”中的“三”是“个案”“个例”“个性”,“一”是“共性”“规律”,“举三反一”的学习方法就是从若干的“个案”“个例”“个性”中,找到其中蕴含的“共性”“规律”。“举三反一”的学习方法是归纳推理的具体体现。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研究方法和掌握一定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举三反一”的学习方法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

一、“举三反一”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手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指出:“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这说明,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发现一些教师在这方面做的不是很严谨。例如,在“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分析非洲和欧洲西部的自然带分布规律,利用这个个例就提出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在讲“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时,只利用一个城市的案例,就总结出一个道理、规律。教师的这些做法,不仅很没有说服力,而且是很危险的,容易使学生养成以偏概全的习惯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地理科学规律必须基于大量的地理事实,穷尽所有个案,由此总结的规律是最有普遍性的。但是,这是很难做到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可是,事实的个案数越多,归纳的规律就越有说服力,即“举三反一”中的“三”表示的数越多,归纳出的规律越具有普遍性。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分析更多的地理事实、地理现象,做出归纳和概括。为了保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科学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师应该本着“主次个案相配合”的原则,即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其他案例辅佐证明。例如,在“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学习中,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分析非洲和欧洲西部的自然带地域分异现象,并分析原因,然后再让学生找到地球上其它地方的类似特点,最后归纳总结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举三反一”有利于加强对地理核心知识的掌握和核心能力的培养

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高中地理的核心能力和核心知识就是地理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这些知识、能力对学生今后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些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就是“举三反一”中的“一”。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地理事实、地理现象、地理例题等是“举三反一”中的“三”,是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总是“就事论事”“就题讲题”,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核心。这样,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分散了学生精力,影响了学生对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某地地中海气候的成因时,教师只引导学生分析到该地冬季气温较低、降水较多,原因是获得太阳辐射比较少和受西风的影响;夏季气温炎热,降水较少,原因是获得太阳辐射较多,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教师没有把该地气候的成因提升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核心知识上,这可能导致学生孤立地记忆多种气候的成因。根据心理学的重复定律“任何的行为和思维,只要你不断的重复就会得到不断的强化。在你的潜意识当中,只要你能够不断地重复一些人、事、物,他们就会在潜意识里变成事实”。“举三反一”的学习方法,非常符合重复定律。在地理学习中,分析“举三反一”中“三”(地理事实、地理现象、地理例题)的内容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出“一”的内容,即地理核心知识和技能。这样,就可以对核心知识和能力从不同层次、不同视角多次的重复、再认识,达到深层次的理解。比如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的塑造”等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物质运动都是循环运动,物质的循环运动都有一定的过程和能量的支撑,都伴随着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传输。

三、“举三反一”是“举一反三”的基础,有助于地理知识的触类旁通,活学活用

认识论的观点认为,人们的认识遵循“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举三反一”的“三”代表的是“实践”,“一”代表的是“认识”。从这里很容易看出“举一反三”就是从认识到实践,它只强调了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而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即“举三反一”的作用。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举一反三”,但是,没有“举三反一”过程,“举一反三”就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高中地理教学中强调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就是强调学习要从地理实践入手,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在现实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依然有部分教师的教学从“举一反三”开始,先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结论(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再组织学生解释、认识、理解结论。比如,在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教师先给出农业区位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政策、交通、劳动力、技术等,然后,再解释为什么这些因素影响着农业区位选择,最后给出几个例子,判断影响其区位的主导因素。这样的教学,农业区位因素不是学生自己归纳出的,学生很容易忘记,也应用不好。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地理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学习中,应该从地理事实、地理现象、地理问题等地理实践入手,引导学生对其分析、总结、概括,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再运用这些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去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做出预测。例如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某工厂的搬迁实例,分析原来区位的优势和不足,新区位的优势和不足,说明工厂搬迁的原因。再让学生说说他们熟悉的工厂生产时所需要的条件,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工业分布的区位因素,再利用这些区位因素,给一些工厂选择合理的位置。

“举三反一”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大家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广泛地加以应用,实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

猜你喜欢

分异区位规律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郑州:紧抓区位优势 未来发展可期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蒙元京畿区位论
重庆市臭氧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巧解规律
地理区位
平泉县下营坊杂岩体分异演化及其成岩成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