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仰教育的实效性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的构建
2014-03-29林晓芳
林晓芳
(浙江海洋学院, 浙江 舟山316000)
浅谈信仰教育的实效性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的构建
林晓芳
(浙江海洋学院, 浙江 舟山316000)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渠道.从当前社会实践活动来看,也存在学生参与缺乏广泛性、活动开展缺乏连续性、活动结果缺乏实效性等问题,导致信仰教育普及面不广、连续性不强、创新性不够等.构建多样化、基地化、课题化的社会实践平台可以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扩大信仰教育的普及面,增强信仰教育的连续性,提高信仰教育的创新性,从而增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信仰教育;实效性;社会实践;平台
大学生信仰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主要内容是“四信”:即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恒久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这种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同样它也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成为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正确认识、思想、观念来源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在社会实践中加强锻炼、增长才干、成长成才,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
1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作用
1.1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社会,了解民生,有利于挖掘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认识和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与评价,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的行为,影响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的价值判断与取向.可以说,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直接关系到了我国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是国家命脉之所系.但是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现在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对我国国情的了解不多,他们对国情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深刻,他们的思想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分析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当前大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脱离,与社会发展相脱离.所以,笔者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作用首先是体现在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进步,了解中国的发展,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挖掘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能了解世情、国情、民情的巨大变化,感受改革开放35年来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体会到习总书记的“中国梦”对社会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勇气,增强对我们党、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信任,增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胜信念.与此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也可以让他们看到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尚待解决的问题与不足:城乡二元体制的坚冰没有完全打破,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仍然存在,社会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改革在深水区艰难前行.这一切,将会激发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地把“中国梦”和“我的梦”结合在一起,在追梦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1.2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增强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在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涯无疑是人一生中发展成长的最关键时期,由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稳定.他们有着强烈的认识社会的欲望,但是又缺乏辨别社会的能力,对社会存在的一些负面问题,往往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缺乏自己辨证的思考,盲目的夸大困难与不足,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甚至会因此对改革失去信心,悲观失望,裹足不前.通过社会实践,他们可以自己去观察、去聆听、去感受,去思考,在最真实的存在中了解社会发展,探索人生真谛,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理解中国崛起的强大信念.当前,只有让大学生深入社会,参与实践,才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增强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1.3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成才,有利于提高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有坚定的信仰.信仰是一种坚持,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剥离了一切外在的东西而存于内心深处的想法,恒久而强大.我们在进行大学生信仰教育时,必须将信仰与学生成长成才一起考虑,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才能对自己进行不断地补充、完善和提高.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须知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大学生只有把自己扎根于社会,深入社会,从社会这个大讲堂里汲取巨大能量,获得知识和见识,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成为一个真正利国利民的有用之人,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2 当前社会实践活动中信仰教育的不足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渠道,对学生个人、对学校,甚至对社会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也看到现实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广泛性的学生参与,导致信仰教育的普及度不够
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环节,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践.但是从目前运行的情况来看,许多高校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团队实践上,抓品牌项目,大搞“三下乡”活动,缺乏个体式的社会实践平台,也没有相关的指导,让社会实践成为了个别优秀学生的专利,不能让全体学生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接受信仰教育.
2.2 活动开展缺乏持续性,导致信仰教育的持续度不够
不少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形成制度化,常常因为学校领导想法的改变、教师指导水平的高低、学校场地、经费等客观因素影响,时断时续.在社会实践的实施过程中,也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规范的运行机制.一些学校并没有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带有随意性和随机性,导致了信仰教育断断续续,缺乏连续性,影响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2.3 活动过程缺乏指导性,导致信仰教育实效性不够
在社会实践中开展信仰教育,需要围绕着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目标展开,更应当结合实际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指导.一些高校对于如何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何确定活动主题,如何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方式等,缺乏正确的指导.同时,对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考核,影响了社会实践的效果,继而影响到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3 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增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实效性
在社会实践中,必须始终突出信仰教育这一主线,增强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提升社会实践的高度,坚定社会实践在信仰教育中的作用.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必须坚持实践育人的教育方针,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时刻把信仰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的理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增强参与“中国梦”的热情和勇气.
3.1 构建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平台,扩大提高信仰教育的普及度,从而提高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构建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平台主要是指把团队实践与个体实践结合,让每一个学生都参加社会实践.所谓团队实践主要是指由学校负责联系实践单位,若干学生自由组合形成一队,人数5到20人不等,学生统一参观、实践、调查,然后撰写考察报告、心得体会等.而个体实践主要强调学生个体积极性的发挥,学生以个人或2-3人组成合作小组,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实践主题可由学生自己选定,调查结束后写出调查报告、心得体会、调查日记,提供社会实践相关照片等.社会调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生遇到困难可以随时与指导教师联系.构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将团队式与个体式实践模式相结合,让每个学生参与实践,得到锻炼,从而提高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3.2 构建基地化的社会实践平台,增强信仰教育的连续性,从而提高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实践教学基地的构建对于信仰教育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开展好信仰教育的重要保障,可以保证信仰教育持续有效地开展.在实践基地的构建中,一方面可以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实践教学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农村建设实践基地、国企改革试点、青年文明号,民俗文化基地、法制宣传基地等;另一方面也可以选择具有比较性的实践教学基地,如开展新渔农村建设实践,既要选择基础建设比较好的村庄,也要选择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村庄,两者之间要有一定的对比性,在对比中实践发展.在社会实践基地的日常运作管理中,可以采取基地挂牌、人员互动,院校共建等方式,推动基地运作良性发展,实现学生、学校、单位和实践基地的共赢.唯有如此,才能让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开展、连续开展,从而增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3.3构建课题化的社会实践平台,以信仰教育的创新性为抓手,提高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构建课题化的社会实践平台主要是指将学生实践活动与科研课题相合,以课题研究形式提高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以申请课题的形式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种形式可以由学校有关部门根据学生当前社会热门话题以及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列出课题主题,限定课题研究的提纲及相关经费,规定每个课题应完成的时间.另一种形式,也可以由学生自选课题,申报科技立项、研究性学习项目等进行研究.这种形式的社会实践需由指导教师批准同意后进行.完成实践之后需撰写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并公开发表或者教师鉴定.通过这种课题式的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兴趣,激发他们创造力,从而增强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社会实践是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扩大信仰教育的普及面,增强信仰教育的连续性,提高信仰教育的创新性,从而可以增强信仰教育的实效性,使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信仰教育.
〔1〕汪勇.论新时期的大学生信仰教育[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4
〔2〕纪望平.大学生的社会化与社会实践[J].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8(2):30-34.
〔3〕宋俊成,刘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17-19.
〔4〕杨友文,宋之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8(20):113-114.
G645
A
1673-260X(2014)07-0181-02
浙江海洋学院科研计划项目(X 10M 3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