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澄清理论”视角下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研究
2014-07-31梅飞
梅飞
(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 团工委, 浙江 桐乡314500)
“价值澄清理论”视角下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研究
梅飞
(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 团工委, 浙江 桐乡314500)
“价值澄清理论”是心理学领域重要理论,它对个体的价值观形成有较为科学的剖析并能很好的指导实践.本文以该理论为视角,深入挖掘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面临的各种影响因素,建立合理的影响因子路径模型,从内化、外化二个维度着手,七条措施齐下,探寻科学择业观实现的可行性路径,更好的服务于毕业季的大学生.
价值澄清;路径模型;择业观;可行性
1 “价值澄清理论”综述
1.1 历史渊源
“价值澄清理论”起源于西方世界的美国,兴起于欧洲.那个时候自由思潮盛行,人们渴望自由、民主的意识较强,在工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残酷的现实和美好的精神追求产生了较为激烈的冲突,人们的价值取向变得迷茫.这时候,有部分社会心理学家试图从人的自身去寻找原因,通过对自我的接纳和认识,不断去适应变化发展着的世界,通过“澄清”自身价值的手段,端正自己的态度,坚定自己的信仰,取得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实践结果.这些结果后来被持续改良,变成了西方风行一时的重要理论.
1.2 理论内涵
“价值澄清理论”有着自身独特的理论内涵,西方的一些著名学者强调:获得概念的过程要比获得概念的结果更重要.体验一种价值的过程比分享这种价值更有收获.人们往往重视价值观的树立而忽略去追寻这种价值观的过程,这是一种比较短浅的做法.还有西方学者指出:“价值澄清的主要的功能不在于教授人们赞成或者反对某种价值观,而在于自身形成某种价值判断时所经历的过程,这种过程对自身认识有潜移默化的提高,会帮助人们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并带着目标和问题积极去体验过程,并达到对价值观的一种全新认识.
1.3 理论特点
1.3.1 现实性.它表现为一种学术,一种极具人文主义情怀的学术,此外,还表现为一种方法,一种澄清并形成自身价值观的方法并积极关注现实.舍弃了过去单纯重视形式忽视内容以及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做法,在内容与形式选择中,更多选择内容;在理论与实践的选择中,更多偏向于对实践的把握,做到以实践检验理论.
1.3.2 修正性.它表现为澄清价值的相关修正,个体在固有的价值观认知下反省自身,在自我认知加深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以前的观念和想法,形成新的认知,由此来适应变化发展的周围,再由周围新的变化出现而做出调整,由此不断形成新的价值观,推动自身的循环科学成长.
1.3.3 预见性.它非常重视对各种价值观的内在分析和外延把握并注重对这种分析价值观能力的培育.这种对价值观问题的处理方式就需要极强的预见性,否则就会陷入到自我否定,在自我精神圈子内无法摆脱的窘境.
综上可见,“价值澄清理论”是通过人们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借助自我内心的觉悟和理性分析而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理论.它主张价值观的形成不是通过机械的理论说教和刻意灌输,而是通过澄清的方法在自我感悟和评价过程中去实现,这样做能有效避免人们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出现误区和混乱,引导人们形成一种理性科学的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提高整体思考和感悟人类价值观的水平.
2 “价值澄清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择业观的特点及成因
2.1 “价值澄清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择业观特点
2.1.1 积极主动的择业观逐渐形成.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和变化,他们不在抱着消极等待的心态,而是积极的去规划人生,迎接竞争和挑战.同时,他们很看重个人的发展机会.相当多同学把“自身提高”放在第一位,把“物质收获”排在第二位,把“工作性质”排在第三位.虽然当下社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态势,但他们仍然非常具有自信并积极努力,通过网络和其他载体,综合对比各种职业的利弊,不断为自己创造机会和条件,去获取未来更具有美好前景的工作.
2.1.2 多层次、多样化的择业观倾向非常明显.一个人的择业观方向的选择,能体现出一个人自身对于择业选择的一种态度倾向,是一个人对于择业性质的判断以及择业内容的选择以及择业目标的确定等多方面的协调与统一.广大同学们的择业观取向影响因素主要有对于工作地点的选择,工作岗位性质的选择,工作的行业选择以及工作薪资待遇选择等等.具体表现为有些人想进入体制内工作,有些人想进入外企、国企等收入高的单位,有些人想自主创业,整体的职业选择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选择,这让大学生的择业环境与过去相比变的更加复杂和不稳定,择业观也随之不断进行调整和变化.
2.1.3 现实化、具体化的择业评价标准占据主导.现今大学生所持有的择业衡量指标不在是那么虚空与感性,自由的思想充斥着择业过程的全部阶段.他们表现的非常注重实践效果,非常注重性价比和投入回报率,同时他们非常注重自己选择的择业是否能一直保持稳定,在未来几十年里依旧是理想的“黄金”职业.社会固有的保守稳定的择业观对学生择业亦产生一定的作用,在这种思想指引下,国家行政事业单位、银行、学校等就业岗位备受青睐,而中小公司、私人企业的就业岗位则显得较为冷落.
2.1.4 择业观取向本位化.当今大学生已经在个体择业选择上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实际利益,较多的关注自己获得的价值,较少的去关注社会公共价值;有时过多的考虑着个人的利益,对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考虑较少,职业的远大追求有所减弱,个人利益的获得尤为看重.本位化的职业取向是的大学生们越来越功利化,轻视或者摒弃了大学生应该有的社会担当和职业操守,把个体自身的利益追求与未来职业发展和国家的进步与集体的和谐间接对立了起来.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未来的择业环境必将受到较大影响,对国家的繁荣和进步也会产生阻碍.
2.2 “价值澄清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择业观成因
2.2.1 经济发展对影响着大学生择业观.过去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毕业后计划管理、统一分配,大家始终坚持国家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至高无上,充分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安排,放弃个人利益.这种较为单一的择业观在某种程度上也造就了消极等待、不思进取的依赖思想,严重制约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到改革开放以后,新的经济改革思潮严重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着市场优化资源整合配置的作用,大学生的择业开始变得更加灵活和务实,价值的追求也变得丰富起来,传统的保守择业观念逐渐被取代,新的适应经济时代发展的先进择业理念慢慢形成并影响着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2.2.2 行业间的整合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我们的周围时刻都在面临着产品的更新换代,产业的结构调整.这一方面要求生产者不断调整自身的经营状况,合理科学的进行布局安排,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大学生的择业选择与社会的需求保持一致性提供了机会.过去的择业观强调从业的形式而不忽略职业的内容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各种行业间的精细化分工与协作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要有灵活的思辨能力和科学的择业观,不能仅仅局限与某种行业或者片面的认为自己只适合于某类工作,一定要打破常规思维定势,改变一生只从事一种行业的落后观念,实现个人择业的科学化与多样化.
2.2.3 社会文化变迁影响着大学生择业观.当今社会崇尚个性张扬和个人价值实现,这种文化思潮也是大学生择业观发生偏向和扭曲的重要原因之一.个体成员在自身利益的追求上过分投入,既有的标准和权威不再让他们信服,导致了大学生们更多以自我的个人价值中心来评判周围的人和事,并以此来决定下一步的行动.这样发展下去,一方面使得大学们的内心世界越来越困惑,另一方面也使得大学生择业观选择面临多重考验,缺少一个明确坚定的未来发展方向.
2.2.4 民俗传统对大学生的择业观产生较大影响.传统思想一直是影响我国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至今,一些传统落后的世俗观念仍然存在于周围,例如“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狭隘个人主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现实主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乐主义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影响着一些理性思维能力不强、判断力较弱的大学生,成为他们择业道路上的巨大绊脚石.
3 运用“价值澄清理论”培养大学生科学择业观
3.1 “价值澄清理论”视角下培育大学生科学择业观路径模型
“价值澄清理论”强调对待一件事物的评判要从实践性、过程性与预见性三个方面去把握.而当代大学生存在着诸多不良择业心态与不能对自己进行合理归因判断有很大关系,我们从实践性、过程性和预见性三个特性着手,在源头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建立路径模型.一方面,从内化角度切入,通过调整就业期望、保持健康心态、提高综合素质和树立诚信意识四个维度阐述;另一方面,从外化角度切入,通过构建择业观教育体系,以政治、心理、实践教育为抓手,促成学生摒弃不良择业心态,合理接纳、定位自己,形成积极健康的科学择业观(如下图所示).
科学择业观培育路径图
3.2 内化方面
3.2.1 调整择业期望,实现科学就业.每个人的价值观都能支配着各自择业方向,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找到一份让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大学生经过几年的系统专业化的学习,不仅投入了很多的金钱和时间,还投入了大量的汗血和努力,他们要比一般人更迫切希望获取一份工资福利好、稳定有前途的职业.但是,很多刚毕业的同学好高骛远,对未来的择业期望有些脱离实际,对工资的要求较高,追求安逸稳定,想名利兼收.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不充分考虑自身的能力水平、气质特点、兴趣喜好,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盲目浮夸的去进行择业追求,将不利于自身未来长远发展.
3.2.2 保持健康心态,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既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自如发挥自身水平的基础,又是大学生在竞争关键时刻充分展现自己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点的保障.切忌脱离社会实际,脱离自身客观状况,盲目乐观、好高骛远的择业态度.大学生要始终保持平和、从容、健康的择业心态,敢于正视现实,做到得之泰然、失之淡然,科学理性的认识自我,通过各种排压减压的方式促使内心平静,为下一次的胜利做好铺垫.
3.2.3 加强自身修炼,提高素质水平.素质水平一直是大学生择业竞争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一切竞争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较强的专业能力素质能让刚就业的大学生更快熟悉业务,增强实际技能,迅速找准自身的定位,为周围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大学生要想在择业高度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得到自己想要的职业,就必须在择业之前积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并着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
3.2.4 培养诚信品行,务实谨慎择业.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一直颂扬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下社会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更是竞争环境下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由于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夸大事实情况,经常失约于用人单位,暴露出诚信危机,给自己的择业带来巨大的麻烦.因此,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注意自身的品德修养,牢牢树立诚信意识,要始终清醒认识到在信息时代的当下,诚信是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不讲诚信就等于失去了立身之本,不可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唯有恪守诚信之道,谨慎踏实做人,才能创造事业的辉煌.
3.3 外化方面
构建完整的择业观教育课程网格.高校课程的科学设计是课程体系科学建设的重要因子,也是大学老师教学目标和培养计划落实的重要平台.面对信息时代大学生择业观的诸多问题,高校管理者应该在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思考,着力搭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择业需求.
3.3.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引领作用.大学生们的择业观念与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紧密联系.学校应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帮助新时期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推动大学生择业观的自我完善.
3.3.2 重视择业心理教育课程.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择业压力逐年增大,一部分大学生感到非常迷茫,工作力不从心,严重影响着未来发展,这就需要进行择业心理教育.择业心理教育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大学生提供服务,帮助大学生形成较为理性的择业观,克服择业过程中的心理偏差,培养良好的择业心理品质,让他们重新找回对工作和未来的自信心,实现自身又好又快的发展.
3.3.3 加强大学生择业观实践教育.大学生择业观教育要积极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不断进行检验纠正,才能更好的指导就业.学校不仅要组成专门或兼职教师队伍全职指导学生就业工作,还要设立专门基金帮助学生顺利开展就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充分融入社会并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动态,在实践活动中升华本领.通过系列实践安排,大学生不仅锻炼了社会应变能力,增加了社会工作的阅历,同时,也让自身直接了解到当下社会对大学生能力和专业的需求,促使大学生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作出调整,不断修正自身的择业观,进一步明确了将来努力的方向.
〔1〕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2010(5).
〔2〕赵野田.价值澄清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0(8).
〔3〕吴国斌.价值澄清理论在德育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
〔4〕刘淑艳.关于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价值论反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
〔5〕张音.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视角分析大学生择业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
〔6〕胡宝华.金融危机过后的大学生职业观特点与对策调研[J].中国高等教育,2011(8).
G645
A
1673-260X(2014)07-018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