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中谣言传播的特点、动因及对策分析
2014-03-29鲍洁
鲍洁
(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 芜湖241000)
大学生群体中谣言传播的特点、动因及对策分析
鲍洁
(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 芜湖241000)
信息的高速发展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接触与传播谣言的风险.谣言本身具有的预兆少,传播快,传播渠道多的特点使防控工作难以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为了降低谣言给高校学生带来的危害,本文通过对谣言传播的特点及传播动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学生群体;谣言;传播渠道
随着网络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交互量都在急速的提升,这种积极效应同时也为谣言的传播带来了便利.近年来,谣言频出,并引发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2013年堪称中国打击网络谣言的元年,中国对网络谣言重拳出击,惩处了一批散布谣言的网络名人,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
在社会治理谣言工作如火如荼的同时,大学生群体作为谣言的易感人群之一,高校中谣言防治工作也不容忽视.
1 大学生群体特点与谣言传播
美国社会学家希布塔尼对谣言的定义是:“谣言是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谣言是一种集体行动.”
大学生群体在高校中不仅具备了高密度的群体性环境,同时又脱离了家长的管束,极容易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和受害者.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来看,他们是接收和传播谣言的高危人群.
1.1 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普及率高
大多的谣言起源于网络.而网络也是谣言快速传播的一个主要渠道.中国目前有网民接近6亿,从总人口比例来看接近50%.而大学生的网络普及率显然要远远高于此.虽然没有官方数据,但是部分抽样数据显示,大学生的网络普及率应该超过90%.因此从风险敞口上来看,大学生群体接触和传播谣言的风险要远远高于其他群体.而网络的虚拟性和难以监管追责的特征也放纵了大学生对谣言的接近.这似乎也说明了为什么很多谣言起源于高校或者通过高校的BBS等被放大.
1.2 大学生群体的受教育程度高但三观不成熟
谣言在群体中肆意传播很大一个原因是对谣言的盲信.大学生群体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本应该是抵制谣言的重要人群,是止谣言的智者.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大学生群体虽然具有一定的教育程度,却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历练,经常沦为谣言的受害者和传播帮凶.
1.3 大学生群体处在性格叛逆期且责任感不足
大学生群体中大多数都是刚刚离开父母,且年龄段正处在刚成年的阶段.他们不论从事实上还是法理上,都成为了独立自由的个体.中学时期在家庭中被压抑的个性往往在高校会释放出来.很多时候,他们明知道是谣言,但是仍然选择继续传播,甚至添油加醋.他们缺乏足够的法律意识,他们只是盲目的认为谣言传播难以追责且法不责众,不清楚传播谣言并造成严重后果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1.4 大学生群体关系网广泛且联系积极
社会上谣言的传播主要通过网络这个平台,从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其他的信息传播方式不足,例如经常被人诟病的邻里之间可能从来没有串过门,缺乏沟通.而大学生群体则完全没有这种问题存在,他们不仅在宿舍内称兄道弟,也会跑到其他宿舍谈天说地.有的学生甚至可以认识整个宿舍楼的同学.人际关系的熟络也给谣言传播打开了一条新的路径.
加之在校园中被大家热衷的社团、老乡会等组织,使学生的交际网络进一步的开阔.错综的联系网,频繁的沟通频率,配合现在流行的各种网络工具,如QQ群、微博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可以使一条信息短时间内传遍全校.当谣言侵入这个网络时,它的传播速度也是惊人的.
1.5 大学生群体所处的小环境容易引发共振
社会中谣言的传播对象极广,且不同群体之间对谣言的敏感度不同,因此传播往往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大学生群体信息网紧密,对信息的活跃度高,谣言一般会在短时间内集中传播.而且在校园这个小环境内谣言反复折射传播,容易引起信息的共振.当接收者第一次接收到谣言时,他可能并不会选择相信;或者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后,发现这是一个谣言.但是如果他在短时间内通过其他信息渠道一遍又一遍接收到类似谣言时,往往会使他来不及判断真伪,转而相信并进行传播.
1.6 大学生群体容易被谣言煽动引发群体性事件
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有活力的群体之一,也是最富行动力的群体之一.正因为此,他们容易受到别有用心者的蛊惑和煽动,而这往往也是通过利用谣言的方式来达成.因此,防控大学生群体中的谣言传播,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2 大学生群体传播谣言的动因
2.1 对真相不明的附和
有些谣言,为了达到其隐藏的目的,往往会装出一副伪善的面孔.而很多大学生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差,却又古道热肠,于是就在不自觉间充当了谣言的传播者.
去年年底,学校很多班级的QQ群中开始流传这么一个消息,说某专业09级学生深陷传销组织,现在打着某某公司的旗号来学校诱骗学弟学妹,让大家警惕.这条信息很多都是班干部看到之后,出于提醒同学的目的,在班级群中发出的.但最终经过辟谣,这是一条彻头彻尾的假消息,不仅没有这个学生,学校也没有所谓的这个专业.这些善意的假消息实际上也在一定的群体中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情绪.
2.2 好奇心与虚荣心的驱使
因为不良信息的新奇性,迎合了学生们的猎奇心理.当某个学生说出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时,他马上会成为这个交流圈里的焦点.正因为此,很多学生把知道某某内幕当成自己炫耀的资本,通过传播谣言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旁听者在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之后,往往又会将这一谣言带入另一个圈子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种好奇心与虚荣心的交替助长了谣言的传播,这也是谣言传播动因中最为主要的一个. 2.3为了获取某些利益
通过传播谣言,从而为自己或他人谋利.这类情况主要出自谣言的炮制者.在社会中的谣言里常见于恶性商业竞争等.社会中的这类谣言传播,一般难以选择受众,传播的时间长,获利相对较慢;高校学生群体中,这类谣言的受众集中且单一,传播的针对性强,获利快.因此在高校学生群体中,这类谣言并不鲜见.
例如在班干部选举前,曾有学生在班级流传辅导员已经定好班干部人选了,原来有学生为了增加自己的当选机会,通过在班级里散播这样的消息,让其他同学退缩,从而为自己当选减少对手.随着现在大学生逐利意识增强,这类的谣言已经成为高校谣言中的一个新的特点.
3 相关对策
3.1 建立信息预警机制
因为谣言产生前缺乏征兆,因此在谣言传播前建立预警机制更显必要.在良好的网络论坛里,都会有管理员及时的管理,把不符合规定的帖子删除,以避免不必要的信息传播.但是校园中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使这样管理的难度与成本都加大了.因此预警机制的建设思路应该是从信息源出发,及时发现谣言的信息源,并及时采取措施,才能真正发挥预警的作用.所以预警机制的建立需要通过学生干部或学生会部门深入QQ群,论坛,宿舍等,及时反馈,保持师生共同预警的长效机制.
3.2 深入学生群体了解日常思想状况
大学生群体作为思想活跃的群体,他们时刻关注着社会最新的信息.相对的,他们对这类信息往往又缺乏参考依据和判断标准,极容易引发谣言.深入掌握学生群体的所思所想,可以提早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一定程度上避免谣言的产生与传播.
另外,在部分谣言中带有学生的诉求,他们虽然表达方式不对,但是不能因此忽略他们的诉求.应该及时掌握学生所欲所求,用沟通和实际的解决办法来化解谣言,这也能避免谣言的再次产生.
3.3 加强学生教育
对于学生群体而言,教育是必要的,尤其是加强平时的思想教育,才能有效的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日常的思想教育应该从几个方面入手:(1)法制教育.传播谣言并造成严重后果是触犯法律的行为.现在很多大学生法制观念不强,因此要帮助他们做到知法懂法守法.(2)责任教育.现在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往往在明知道是谣言的情况下,觉得法不责众;或者根本没有想到承担责任,而放肆的传播谣言.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不仅有助于他们纠正自己的行为,也帮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偏离航向.(3)情感教育.有些谣言对部分同学是严重的伤害,但是很多学生仍然会用一种娱乐的心态去传播.现在的90后大学生大多在独生子女的环境下成长,性格上往往缺乏包容.因此加强情感教育,使他们自觉保护别人,抵制谣言(4)科学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科普知识,也是提高他们鉴别真伪的办法之一.
3.4 发挥学生群体中学生领袖的作用
在谣言的传播中,每个人都是接收者,也可能成为传播者.正因为在信息传播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在这里所说的领袖并不需要局限于学生干部,而是包括一切有影响力的学生,尤其是在信息和思想方面有一定影响的学生.
学生中的信息领袖作为信息的一个中枢出现,他们所传达的信息被普遍的学生所接受,具有一定的公信力.例如学生中的一个BBS名人或微博红人,他在信息传播方面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一般学生.如果我们对此加以关注,那么他可以成为谣言的过滤器和真相的公布者,有效的防止谣言的扩散传播.
3.5 建立快速反应工作制度
谣言的传播爆发突然,传播速度快,而在应对这类事件中,应对所花的时间是我们处理是否得当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因此建立一个快速的反应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例如从制度上入手,规定必要的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这样在出现事端之后可以有工作办法遵循,可以有专人进行负责防控,可以有效减少工作初期的时间消耗.同时可以设立相应的学生信息员,完善校园的信息渠道等,这些都应该是快速反应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谣言传播的工作,实际就是和谣言传播速度的赛跑,因此在处理此类事件中,应该首先抓工作效率,同时兼顾工作方法和效果,这样才能有效应对谣言的传播.
〔1〕闫芬,赵雪云,白万英.大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认知的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16-18.
〔2〕黄宇弦.网络谣言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及应对策略研究[J].福建论坛,2012(6):171-175.
〔3〕王国华,方付建,陈强.网络谣言传导:过程、动因与根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4(13):112-115.
〔4〕黎慈.大学生传播网络谣言的诱因与教育管理对策研究[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3(1):71-74.
〔5〕朱亮亮.高校网络谣言危机应对中青年意见领袖的作用[J].理论经纬,2013(03):36-40.
G645
A
1673-260X(2014)07-01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