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水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工作
——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为例
2014-03-29黄正福
黄正福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浙江 杭州310018)
将水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工作
——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为例
黄正福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浙江 杭州310018)
将水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工作,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使其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大学生深入了解水文化内涵,及其精髓,自觉学习水的品质,弘扬水的精神,是高校育人的有益实践,文章从水精神要义,通过何种途径,实现以水育人,以文化人,做了初步探讨.
水精神;高校;育人;实践
亿万年来,水,不见其形,不见其色,不见其味.但它一直在见证着地球历史的更替变迁.它更是万物生命的源泉,是万物生存的活力.
人类自诞生那一刻起,就傍水而居,依水而存,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可以说就是一部生动的水历史.
水,常常不拘泥自己的形态,而随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但无论如何改变,它依然可以至静、至净,依然那么至善、至明,依然如此至韧、至强,依然不失至谦、至容,这是水的品性,也是水赋予的自然意义所在和丰富的文化蕴含.
人类在与水长期相处、共生共存的过程中,开始不断认识水、了解水、开发水、利用水,进而逐渐形成了影响和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文化形态之一——水文化.我国古代就有许多知名学者对水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老子曰:“上善若水,他认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该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孔子说:“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
所谓水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水为载体,获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一切与水为载体的文化现象的统称.水文化的精髓、核心和灵魂是水精神.[1]
文化是人创造的,反过来又影响人、熏陶人、塑造人.文化对人具有全方位的影响,它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人类几千年与水相处所形成的水文化,和其核心本质——水精神,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演替和发展影响深远.
将水精神融入高校学生思政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使其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大学生深入了解水文化内涵,及其精髓,自觉学习水的品质,弘扬水的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水精神的要义
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引用宜都太守严山松的话说:“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已于千古矣”,认为水是有灵气的,而且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水之灵气所折射出的就是水的精神.水的精神内容可以十分丰富,远至大禹开创治水成功的“大禹精神”,近至“九八抗洪精神”,但综其要义,则为:
1.1 东流入海、滴水穿石的坚韧精神
史称宋朝时,有个叫张乖崖的县令,一天,他见一个管仓库的库吏,从仓库里出来时,顺手将一文铜币丢进自己的口袋里,便叫住库吏追问盘查,发现铜币是库吏从仓库里偷出来的,于是下令拷打.库吏不服:“不就这么一个铜钱吗,有什么了不起!”县令不听则已,一听,想起当时县内的风气之坏,决定从重惩罚,于是提笔批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一日偷一钱,千日就是千钱.时间一久,绳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当即下令将库吏斩首.
水,自山脉之间,由点滴汇成山泉、小溪乃至江河奔腾而下,无论是高山还是险壑,它劈开山门,冲破重重险阻,千山万壑难阻它奔流不息,直至浩浩荡荡流入大海;水,自檐角飞落而下,一点一滴,不懈努力,积聚力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击穿顽石而过.
这是水精神的要义之一,水的坚韧,水之坚持.水虽为世间柔软之物,世人甚至以水的柔软形容女子——女人如水,天下柔者莫过于水.却不知水虽为至柔之物,但能攻坚者又莫胜于水.水,具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前赴后继,奔赴往前的顽强、坚韧之神.
1.2 浮天载地、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水,叮叮咚咚,在山间蜿蜒前行,浩浩荡荡,在峡谷奔流前行,它永远地跟随地形随时改变自我,没有一丝怨言,从不问途径之地,是清是浊,不拒绝任何加盟的沙石、物障,始终以自己的身体,包容着所有承载着它的事物,以自己的胸怀接纳所有!管仲在《管子·形势解》中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水,川流不息,遇曲则曲,逢方则方,直能成线,曲可龙旋,能顺应形势,随物成形,变换成任何一款形状.水,又能因时而变,入夜凝结,栖荷成珠,晨飞飘散,化身雾霭,夏可成雨,冬成冰雪.
这是水精神的要义之一,水的包容,水之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以其不争、不弃,无欲、无求,以其宽广的胸怀,大度的包容,利万物于世.
1.3 滋养生命、善利万物的奉献精神
世间万物,无水不生,无水不长,无水不成.水,孕育生命,养育绿色.水,春夏为雨,润土泽物,冬可为雪,温被大地,滋养万物.在地球,这个美丽的星球上,水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但水利万物却不与万物争权夺利,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里低就往哪里去,哪里深邃,越往哪里寻求宁静.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则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
人类在水实践中,亦不乏奉献之歌.大禹治水,公而忘私,三过家门不入,他起早贪黑,露宿野餐,粗衣淡饭,兢兢业业,风里来雨里去,丝毫没有懈怠,一心扑在治水上,终于治水成功.
这是水精神的要义之一,水的奉献,水之无私.水,以浩大的心胸,以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之气魄,且容而不争之心成其伟大.
1.4 流而不腐、水清如镜的清廉精神
东汉·班固《汉书·郑崇传》中有一“臣心如水”的典故.官居西汉尚书仆射的郑崇,为人耿直,对皇上做出的错误决定都敢于谏言.他曾两次劝阻汉哀帝不要无故封爵,也因此得罪了皇帝和皇亲国戚.皇帝非常生气,问郑崇:“君门如市人,何以能禁切主上.”郑崇对曰:“臣门如市,臣心如水.愿得考覆.”意思是说:虽然臣门如市,但是我忠君之心像水一样明澈见底,丝毫没有二心.[2]
世间所见,有脏水、污水、浑水、浊水、乃至臭水,然其兼非水之本质,去其包容之物,水依然清澈透明,至清至纯.水,更可入万物,荡涤污垢,洗涤污淖.孔子有言:“夫水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
这是水精神的要义之一,水的至清,水的至纯.无论世间变迁如何,水依然一泓清水,透明清纯.世间万物兼可以水为镜,以水为鉴.
2 以水育人,以文化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3].与此同时,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高校承载着育人成才的必然任务,如何结合水的品性,水的精神,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成为一个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具有较强生态文明意识的,对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意义深远.
将水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工作,以水育人,以文化人,就必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要做人如水,学会包容,乐于奉献;要做事如水,学会感恩,甘为清廉;要做学问如水,学会坚持,锲而不舍.通过水文化、水教育的熏陶,将水精神融入大学校园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构建系统的水教育体系,实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从课程教材、社会实践、科技服务等多个角度系统推进,教育培养青年学生像水一样,心怀包容,胸襟宽广,公私分明;像水一样,心怀感恩,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像水一样,勤奋刻苦,坚持不懈,面对困难依然不屈不挠,身处逆境敢于开拓进取,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以水育人,以文化人,就必须将水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程教学体系、融入学生第二课堂,实现水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社会,通过一定的课程知识教学、课内知识熏陶,课外的水环境渲染、水实践体验,以及专业培养上的循循渗透和行业感染,使广大青年学生感受水文化的博大精深,水精神的崇高.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尊重大自然,爱护生态环境,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采取适当行动力所能及地去践行生态文明,带着保护生态的睿智去服务于经济建设,并通过大学生传播和践行生态文明的先锋和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引领全社会形成人人自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推动全社会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动力源泉.
3 实施途径
3.1开设水教育课程,促使学生学习水文化,感悟水精神
高校应开设水教育类相关课程,以必修或选修的方式,以系统的课程知识体系,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水历史、水资源、水警示、水法规、水利科技、节水知识等,激发学生知水、爱水、惜水、护水,感悟水的品性、水的精神.
自2007年始,浙江水利水学院(以下简称“浙江水院”)就专门开设了特色水教育课程——《浙江特色水教育》,是全国首家开设这样的课程,以深化学生人水和谐理念、增强学生亲水爱水意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从2011年始,该课程从选修课升级为全校学生必修课,现该课程已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浙江特色水教育研究与实践》荣获了2010年教育部中国教师基金会教育科研成果特等奖.2012年10月,“《特色水教育》资源库”完成建设投入使用,该资源库,根据特色水教育课程建设的需要,采用“导学、赏学、促学”的方式,整合形成从课程教学内容到学生自学测试的整套教学资源,并根据课程内容中的知识点,设计从基础性知识到实践性项目再到仿真环境下的任务教学体系,建立了基于网络平台的行业培训、实践教学系统,实现了可参与式的互动教学功能.
3.2 组织系列水实践,促使学生宣传水文化,体验水精神
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是实践.高校应积极组织开展水文化、水教育、水宣传等方面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系列实践中,传承、弘扬水文化、水精神.
浙江水院,作为一所具有水利行业背景的高校,自2005年始,每年组织或承办浙江省“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每年总能在全省各地看到浙江水院学子的身影,从未间断,每年参与的学生人数超过1000人次,在全省水利系统和全社会引起了较大反响.2011年由学院师生演绎的宣传水法文艺节目——《绍兴莲花落:护水村官竺水宝》,作为浙江省唯一入选节目,参加了水利部“六五”普法启动仪式暨水利法制宣传文艺汇演,受到了水利部领导的高度肯定.自2006年始,则每年组织开展一系列水文化、水教育专题实践活动,将校内活动延伸、扩展至社会,延伸至省内大、中小学,辐射浙江省11个地市,直接参与人数多达万人,新浪网、浙江日报、浙江在线、浙江卫视新闻、钱江电视台、青年时报、钱江晚报、农村信息报、浙江水利网、钱江论坛等等20多家媒体均做过专题报导.每年组织学生实施“双千双百”主题实践教育活动,让广大学生每年利用寒暑假期,深入调研,了解社会,调研行千里;发挥所长,走村访户,宣传进千村;感受艰辛,指引人生,采访百名校友;体验甘苦,激励创业,走进百家校友企业,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激发专业自豪感,深化职业认识,培育职业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感受校友人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磨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和体验水文化的精髓,水精神的博大.该项主题教育活动被评为教育部2012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3.3 开展水专题调研,促使学生了解水环境,感知水精神
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能真正用于实际,用于实践,则可更加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将所学水知识、水文化,通过实践去亲身体验、亲身感悟,通过了解水环境,了解国家水情,进而感知水精神.
浙江水院每年组织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开展水利等相关专业调研,如杭州下沙大学城景观水水质调研,浙江省下山移民工作调查,浙江省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现状调研,杭州市下沙经济开发区降水污染水质调研,我省乡镇居民水利法制意识现状调研等等,让学生深入了解我省水资源、水环境状况,在调研实践中感受水的珍贵,水的重要,感知水的品性,水的精神.
由此建立了“教学欣赏、情感体验、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四位一体的互动合作教育模式[4],使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了解水历史,感受水文化,感悟水精神,自觉学习水的品性,发扬水的精神.让当代大学生,在今后人生中懂得:人生,当如水之韧,如水之容,如水之强,如水之谦,如水之善,如水之清……[5]
水文化、水教育,不应该只是水利类院校才开展的特有文化和教育.水是世间万物之源.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高校都应主动开展水情教育,水文化教育,主动将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的水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工作,引导学生学习水的品性、水的精神,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之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人力保障.
〔1〕李宗新.试论水文化之魂——水精神[J].水利发展研究,2011(3):79-84.
〔2〕百度百科[EB/OL].[2013-01-05].http://baike. baidu.com/view/372063.htm.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闫彦.浙江特色水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11(8):164-166.
〔5〕黄正福.构建常态机制突出实践育人努力推进特色水教育[J].中国科技教育,2012(1):82-83.
G641
A
1673-260X(2014)07-0132-03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2XKGJ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