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务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决策
2014-03-29陈莹
陈莹
(辽宁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辽宁 沈阳111000)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决策
陈莹
(辽宁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辽宁 沈阳111000)
本文针对作者在教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进行了分析与探究,更好的为高校教务工作服务,一方面要建立起完善的教务管理系统,另一方面教务管理工作也是在摸索和进行中的不断创新.并将现代管理理论中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引入到高校教务管理中,教务管理应更重视对教师的激励及学生的服务,从而体现教务管理辅助教育发展的价值.
高校;教务管理;问题
现代高校教务管理是指高校为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学术水平以及促进高校综合发展等预期目标,遵循系统性、开放性、适应性原则,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及先进信息网络技术开展的管理者与教师、学生的共同教学生活.高校教学已进入学分制,这样对高校教务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不断在教学工作中创新,才能给高校的教务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结合作者在教务管理工作中所遇到、见到的问题来做一下探讨.
1 目前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1.1 转变教学理念
高校传统的教务管理系统已经不适应当前教务管理的发展,对教材结构要实现全面构建,要扩大知识面,提高整合性,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但是各个学校面临着师资力量配备不齐、专业教师的溃乏也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一些新兴的学科老师严重的缺乏.知识激增和学科分化是本科教育实施专业教育知识基础,由于知识的无限性,而生命、时间、人的精力和资源的有限性,即使是在专业模式下过分扩展与专业没有内在联系的普通教育课程也是不可行的.在知识总量激增的情况下,人们根据学科规划制度将知识分类整合为一门学科,因此知识越来越高深,这就需要有一套高标准的教务管理系统,这样才能应对高速发展的教务管理的需要.
面临高等教育日趋激烈的同质化竞争的困境,院校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善于分析、发掘自身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善于构筑、强化别人难以模仿的自身特色,擅于捕捉新的教育增长点,在办学类型与办学层次、办学功能与服务面向、学科门类与专业设置、人才规格与培养模式诸方面进行学科定位.在教学体系上,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原则.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坚持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更加注重多样性原则.
1.2 课程设置的问题与专业结构调整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课程的设置的难度问题,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及课程的综合程度等一系列存在的问题.还有课程开发问题,如何设置研究性等学习问题.专业课程综合化、专业设置市场化、专业板块职业化、专业特色品牌化.综合这几专业化,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首先要以人为本,要重视个性的发展,给予学生更多的专业选择机会和专业知识结构重塑的机会.满足了社会的发展需求,社会的需求才能得到更为充分的满足,立足于社会需求,适应时代变化,努力适应变化和市场需求的高等教育专业体系.
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术业有专攻模式”不利于培养现代复合型人才,过早、过细的专门化培养,使学生思维方式、应变能力等受到局限,专业适应性不强.在高校的专业设置上,近年来普遍新增了很多专业,却很难看到取消不适应社会发展现状的专业.专业设置的变动性和适应性明显不足.高校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不高,没有根据专业发展情况做出相应调整.专业设置对市场需求的应变力不强.当前,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设置虽在市场意识上有所提高,但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理解力、判断力还有待增强.专业建设品牌观念欠缺、教育资源浪费.在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一个突出的情况是同一个专业有招生规模和在校生平均规模比较大.各院校之间原有的专业设置区别以及专业特色,不是很明显.
1.3 教学中的策略问题
这使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积极的发挥与应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启发式教学”列在首要位置,在课堂上应当鼓励和及时提出学生的优点,这点老师没有很好的领会,只是没有正确的夸奖,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及指导.没有完全脱离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还一味执行旧的课程体系,没有实用价值,没有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探究问题不精细等.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带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教务管理工作日渐滞后,与高校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严重脱节,只得手工操作,这就阻碍了教务管理工作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1.4 高校教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教务管理工作具有繁杂性、规律重复性,政策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高校若要实现教学过程达到协调化、高效化与最优化,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必须建立适应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务管理系统.完善教务管理系统,健全教务管理信息服务功能.信息分类准确,查询统计方便快捷,保证数据安全,简化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通过教务管理系统达到无纸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使得教务管理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所以教务管理系统及其信息服务功能的完善有利于推进高校更快、更好地发展.
2 加强信息化教务管理,并提高教务管理水平
2.1 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加大教务管理硬件设施的投入
当前很多高校都采用了教务管理系统,但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专人的维护、并级、改造、扩展等.如果教务管理硬件配套设施落后,就会严重影响自身的发展,而且还会阻碍信息资源的畅通.共享程度不高,从而导致管理效率低下.高校应加大在教务管理软件及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并且充分发挥其功能.
2.2 加强教务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信息化应用的能力
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是实现教务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基础,能有效的发挥其作用才是根本.高校应加强对教务管理人员及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消除他们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的疑难心理,能够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去,保持数据的完整,对新知识,新软件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实现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最佳运行模式.
2.3 教务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学分制是以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是以选课为前提,但没有严格的修业年限,只需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当前还没有留级制度,一门课程考试未通过可进行多次重修,学分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有利天因材施教,承认学生个体上的差异,让学生各有所长、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符合人才全面发展的规律,让学生自主选课,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分制的实行使得教务管理的形式与内容有很大的变,但使教务管理工作量有所增加,时效性要求更高,这样现行的教务管理模式将面临新的挑战,对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4 加强教务管理计算机化的建色水平,在软件、技术及计算机设备方面要达到较先进的程度,所取得的成效不但和教务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现代教育理论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教务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有关,这对教务管理人员掌握计算机的水平要求更高,这就要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使他们有熟练掌握电脑基本操作技能,必须加强教务管理人员计算机水平的培训与学习,以提高管理者的自身基本素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还应配备专业对口的计算机管理人员.
3总结
3.1 高校教务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与实践相结合的,是高校管理最基本,但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是高校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和有序进行不可或缺的环节和过程.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和招生人数的逐年递增,使教务信息的手工操作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随着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对高校教务管理采用新的技术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3.2 应加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建设.随着学校规模的发展,基层部门的增多,在管理上容易造成信息传递速度慢、数据失真、工作效率低、管理人员劳动强度大等不良现象,特别是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推行学分制给教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学校应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以本科生教学管理为主,面向学校多个部门(各级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服务的综合信息系统.教务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实现全校信息共享.从而形成多角度、开放化的管理格局.这样,学校通过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有效监控,实现保证教学质量和促进学校教务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发展的双赢局面.
3.3 抓好教学工作是教务处的工作重心,教育教学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在学校工作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务处要员要多付出、敢于承担、要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饯行者、领导者、对我国现有的高校教务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和完善,并促进其快速发展. 3.4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计算机技术已经不是功能系统设计和实现的关键要素,要认识到当前社会和服务对象的需要,跟得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借助学校内部的信息化部门的专业力量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及时更新及时完善.通过维护系统了解整个教学教务工作流程,从而实现信息化技术和教学、教务管理手段相结合的管理创新和改革.
〔1〕邵冬华.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勤[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9).
〔2〕尹跃妮.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
〔3〕包丽颖.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4〕张昕鹏.新形势下高校教务工作的几点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12):124-125.
〔5〕金俊兰.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校教务管理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6〕邱文教.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前沿,2006,6(11).
〔7〕易自力,卢向阳,等.优化高校教务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管理,2006(3):30-34.
〔8〕沈莉.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建设的思考[J].科技交流,2007,5(3).
〔9〕王丽.高校教务管理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报,2009:11-15.
G642
A
1673-260X(2014)07-01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