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困境及可行性路径研究
2014-03-29刘翠霞郑旭东
刘翠霞,郑旭东
(郑州大学 商学院, 河南 郑州450001)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困境及可行性路径研究
刘翠霞,郑旭东
(郑州大学 商学院, 河南 郑州450001)
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变化使得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文章分析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瓶颈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即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制造、全面提升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全力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和发展战略.
制造业;转型升级;困境;路径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其中制造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以后,中国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主动承接转移世界制造业,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放眼全球,我国制造业在总量上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制造国.随着我国不断学习外国先进的制造业管理经验,引进出众的制造工艺技能,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制造产业工人,我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攀升,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殊荣.
但近年来,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全球竞争不断加剧,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球范围内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能源供应紧张,这使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下降,所得的利润也越来越少.这一局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生产体系中承担着制造组装的工作,没有上游的定价权,同样也没有下游的营销渠道,因此制造业企业不得不降低利润,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就会面临巨大的困境.制造业企业唯一可行的出路就是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从价值链低端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
2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效益显著提高.目前,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已经达到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可以说我国是个制造大国.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还存在阶段性的差距.一是劳动生产率低.据统计,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千美元/人年) 为97.3,日本为104.731,德国为76.55,而我国仅为4.25,约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我国制造业总体上还处于劳动密集阶段,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二是工业增加值低.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大多还停留在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工业增加值也低的领域,美国的工业增加值为49.31%、日本为38.01%、德国为48.44%、而我国仅有26.32%.我国的工业增加值远远低于这些发达国家[1].三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不强.装备制造业是我国重要的高铁、轻轨、地铁等全系列机车生产基地,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推动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装备产品的智能化、精密化水平不高,精密加工领域缺乏核心技术,系统成套能力较弱等,使得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强.
2.2 我国制造业的高消耗和低效率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强有力地牵引GDP高速增长,但是我国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为主,从整体来看,我国的制造业没能走出高消耗和低效率的困境,这阻碍了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一是高耗能和高排放的传统制造业占比重.和交通、商用、民用能源相比,我国制造业年耗能很高,成为第一大高碳排放行业.此外,我国“煤多、气少、油寡”,这决定了高耗能、高排放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我国整体产业结构中仍占很大比重.从制造业总产值来看,中国已是制造大国,但是伴随着高耗能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制造业排放大量污染物导致生态环境恶化[2].二是发展模式粗放,制造业效率低.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整体规模不断扩大,但是资源消耗型的产业居多,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如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失衡等.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较低,仅相当于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远不及国际先进水平,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亟需提高[3].
2.3 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多年来我国制造业企业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引进大量先进设备,极大得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但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缺乏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关键技术主要依靠进口的状况没有改观.原因在于,一是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重点在于关键技术的突破,而这些突破是靠经费支撑的.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无法进行大量的基础研发,将会影响产品与技术的开发,难以实现产品的持续创新和发展.二是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关键依靠专业技术人才,而我国的高端经营型人才、科技创新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高端人才,虽然有一定数量,但规模较小,远远不能满足和引领发展的迫切需要.三是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不浓厚.我国制造业虽然不断学习引进先进技术,但是只注重模仿,不注重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没有从根本上形成开发和创新能力.自主创新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还有可能失败,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一些决心开展自主创新的企业不但没有得到鼓励反而受到怀疑,这样的社会氛围阻碍了创新.
2.4 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源开发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劳动力素质决定了制造业产品的整体质量,因而制造业人才成为其发展和壮大的必备基石.目前,我国制造业的人才开发与激励机制尚不完善,阻碍了制造业产品质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一是制造业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完善.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企业没能建立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体系,除了工人自身的义务教育,没能及时提供高质量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从工人自身来讲,我国制造业工人不仅社会地位不高,也没能得到较为满意的劳动报酬,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新一代的劳动工人很难积极主动地去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因此我国制造业极其缺乏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制造业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近些年我国制造业的人才资源激励制度改革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是还存在着激励制度陈旧、激励手段单一、激励结果低效等诸多问题.如许多企业没能更好地完善激励制度,未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没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很多高素质人才都集中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而非制造行业.
3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可行性路径
3.1 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信息技术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已进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依靠信息化支撑的智能化、数字化是未来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新时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一方面信息化加速我国制造业生产方式变革.全球产业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产品、技术、人才的竞争,也是生产方式的竞争.备受关注的3D打印制造,融合了软件、网络、智能装备等信息化成果,信息化进入制造业领域可以推进先进理念、工具软件和管理系统的快速普及,使制造业朝着网络制造、智能制造、数字制造等全新的生产方式发展.另一方面信息化为制造企业创新带来机遇.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流程和管理体系有机地融合起来,构建了先机的管理思想,有效的管理平台和数字化的运行模式.信息技术还应融入制造企业生产经营、研发设计等各个环节,有助于提升企业研发效率和研发能力,使研发手段和研发流程得到创新.
3.2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制造
长期以来,传统制造业追求的是降低成本、提高产量、获取最大利润,很少考虑制造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如今能源、资源日益紧张,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们渐渐开始关注环保节能,各国都在制定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应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使制造业朝着绿色化方向发展.一是实现能源替代和能耗减量.用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氢燃料电池等新型能源来替代煤、石油,大力发展电力电子技术,从而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二是发展生态工厂技术.生态工厂技术主要指工厂的生产设备、工作环境、生产布局、运行控制等技术符合生态环境的要求,废弃物达到或接近零排放,其生产的产品是应满足环境和资源要求的绿色产品.企业是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循环利用的主力,应积极发展生态工厂技术.三是加强绿色制造研究.合理选择绿色材料是实现绿色制造的前提,其次应考虑产品的长寿命、节能型、可回收性、可重复利用性等绿色设计理念,还应采用对人体和环境无污染,可回收利用的绿色包装.
3.3 全面提升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
经验表明,单纯地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而不发挥自主创新的能力只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尴尬局面.只有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推进知识的运用、积累和创造,积极发挥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使我国的制造业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政府应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经费的投入.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应逐年加大R&D经费的投入,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基金的支持力度.同时,引导企业建立研究基础性和应用性技术的重点实验室,重点支持企业对关键技术、材料、元器件的研发,争取在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另一方面,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应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共建技术研究中心,鼓励企业家与高校科研人员相互兼职,推行高校研究生双导师制度,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科研技术能力的人才队伍.同时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国外科研人员和海外留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相关的技术指导,提高我国制造业技术人员的自主研发能力[4].
3.4 全力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和发展战略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偏低,高层次研究人员的研发能力不足,这严重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因此我国制造业应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满足企业人才发展的需求.从国家教育机构层面来看,国家教育机构应取消文科和工科的设置,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同时高等院校除了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还应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应设置一些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符的专业,培养一批专业性人才;从企业的层面来看,应该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引导企业员工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为员工提供自我提升的学习机构,培养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不仅如此,企业还应培养一批优秀的高层管理者,使其引导企业其他员工积极创造价值,建立长期企业人才发展战略.从政府的层面来看,政府应颁布鼓励人才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优化优秀人才就业与创业的市场环境,营造优良的人才培养平台.
〔1〕龚婷.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1(20).
〔2〕熊英,马海燕.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3(9).
〔3〕黄焕然.新形势下制造业创新发展路径分析[J].河南科技,2012(10).
〔4〕胡迟.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J].经济纵横,2013 (1).
F424
A
1673-260X(2014)07-00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