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易经精神比较
2014-03-29董蕴菡
董 蕴 菡
(青岛大学 师范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庄子与易经精神比较
董 蕴 菡
(青岛大学 师范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道家庄子与易经精神有许多相互沟通之处,如齐物论“天籁地籁人籁”与易经八卦、天运黄帝咸池张乐与易经阴阳思想以及庄子外杂篇与易经卦象的沟通等。以通的原则来解释庄子与易经的精神,可以诠释他们的精神内涵和“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气质。
庄子;易经;齐物论;天籁地籁人籁;八卦;天运;阴阳
道家庄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易经的“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极深而研几”相互激荡。杨义先生言:庄子定为楚国王族而流落宋之蒙地。[1](P16)在庄子的倜傥疏诡的精神中,他对于人世的认识以及高远的逍遥齐物之旨,洞见微识,而周易的“易简”之论与庄子的人世分析相得益彰,所以庄子是受过周易影响的并且他的精神与八卦六十四卦精神相互激荡从而生发出先秦的重要的精神高度。所以将庄子与周易作比较就是应有之义。
一、“天籁地籁人籁”与周易八卦
庄子内篇构造了人间﹑学道﹑逍遥﹑议论﹑应帝王的讨论与思维构架。而庄子外杂篇就庄子思想的应用,从对于儒家的批判与继承,对于人间的变化的认识与应对之方,绝地天通的儒家修道观,道家的阴阳易简理论这些思想与周易的阴阳八卦理论相互照耀,在周易中,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它对于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贡献与微独烛照。虽然庄子“芴漠无涯”但是其匠心独运的思维与精神都映照千古。他的倜傥的精神将文字挥洒自如的运笔于文章之中,在千古真精神的映照下,有不可磨灭的思想。《庄子·齐物论》[2](P40-48),是庄子关于天籁﹑地籁﹑人籁的文章。这篇文章与易经的八卦相互沟通,则可以生发出新的思想,其中,“咸其自取,怒者其谁”的思想是重要的。
这种寓言似的文章表达,展示了人间的重要景像:天风吹来,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观察位置以及不同经济地位﹑学识身份中获得不同的思想,从而对于天风做出不同的反应,就像大树的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而庄子的天籁则是:“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孔子讲:“君子不器。”这些窍穴就像不同的容器,而人在社会中,就像不同的容器装不同的东西一样有着自己的作用,所以人就成为了不同的容器,所以对于天风就有不同的反应:“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易经的阴阳八卦思想正是庄子这种天籁地籁人籁的具体化。易经讲究天地人三才的时与位的排列。“山泽通气,雷风不相射”,“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八卦中,乾为天为马,坤为地为母马,坎为水,离为日,震为雷,艮为山,兑为泽,巽为风。八卦的象分别是:
乾:君子以自强不息[2](P4)
坤:君子以厚德载物[3](P18)
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3](P154)
离:大人以继明照四方[3](P157)
震:君子以恐惧修省[3](P259)
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3](P263)
兑:君子以朋友讲习[3](P292)
巽:君子以申命行事[3](P287)
如果说庄子的天籁地籁人籁形象地展示了社会各阶层发出的不同声音,那么,易经的八卦则是君子贤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位表现出的不同思想与行为方式。坎是遇到困难的时候,离是掌握权力的时候,震是勇于行动的时候,艮是自我防卫自我保护独善其身的时候,兑是快乐的时候,巽是有权利的时候。八卦不同的位展示了不同的时刻,而不同的时刻中,人们以不同的行为方式来应对世界,解决问题,保卫自身,谋求发展。
八卦的这种根据不同时位界定自己不同行为方式的方法是中国文化中的智慧。这种方法通过不同的行为方式表达了生命个体对世界的理解以及对治国﹑治身的不同解释方式,这种解释与行为已成为中国人代代遗传的生命密码。而这种八卦的思想在天地人三籁中体现得尤其丰富。“咸其自取,怒者其谁?”在人对于自身的理解中,人就像装满水的容器,当敲响他时,他会发出音阶;如果会敲,他就发出好听的旋律。如果没有善听的耳朵,也就不能听到美丽的音乐,相反只会听到一些无意义的喃喃声,或者是噪声。但如果有善于倾听的耳朵,不管是八卦还是天籁地籁人籁,都会传达人类最智慧的音乐。这种庄子与周易的精神是包含着治国治身并且包含着天地精神的,“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以天下沉浊,不可与庄语”,故“芴漠无涯”“连卞无伤”的言说。而这种看似浑浊的言说,却珠玉生辉;八卦的声音就像智者的注脚,汩汩流出。
二、《天运》“咸池张乐”与易经阴阳思想
《庄子·天运》中,“咸池张乐”[2](P510-516)是黄帝给北门成演奏的音乐,他演奏的首先是文武伦经﹑人伦之乐,然后是阴阳之乐,最后是和北门成相互交流的音乐。咸池张乐是人伦社会﹑阴阳智慧﹑交往智慧的表现,它充分表达了音乐的社会教化作用。但是音乐所展示的世界“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这三段音乐对于社会人生的展示与周易的阴阳思想互相辉映。易以道阴阳,而阴阳首先就是日月,咸池张乐的第二段音乐即用阴阳之烛照亮全篇,可以相互参照。
咸池张乐首先奏的是“人伦文武”之乐,然后奏的是阴阳之乐,最后奏的是与北门成的交流之乐。其中的阴阳之乐,“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阬满阬;涂郤守神,以物为量”,正与周易的阴阳思想相应。老子向来以柔弱胜刚强而著称,易经在乾卦第一爻即说潜龙勿用,意即:在刚开始与事物接触时,不宜过分表现自己的主张,而是要先观察并且了解,能够体会自己所处环境并进而适应环境。所谓“涂却守神,以物为量”,“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阬满阬;涂郤守神,以物为量”。易经的阴阳思想是说世界有恩亦有害,要“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而不是“知进不知退,知存不知亡”。易经阴阳思想是初步辩证法思想,有进退存亡﹑阴阳动静的分别。这种思想以为,事物总是有其矛盾,矛盾向对立面转化,而矛盾的解决是更高层次的平衡,但是平衡之后又有新的矛盾。举例说,八卦的乾坤﹑坎离﹑震艮﹑兑巽都是成对的矛盾,它们互相转化,并进一步推动发展,从而使事物走向自我否定和否定之否定。
阴阳思想中,宋代有陈抟的阴阳鱼太极图。老子云:“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鱼中,阴中有一阳鱼眼,阳中有一阴鱼眼,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是中国古老的辩证法思想,阴阳是对立的,但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二者可以相互转化。阳是动,是明,是主动,是积极,是向上发展;阴是静,是暗,是被动,是消极,是待机而动,或者以静制动。这是中国哲学在总结了许多实际具体的经验之后抽象出来的事物发展趋势。正因为阴阳不是绝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事物的阴阳运动就是一种在动态中求平衡的过程。因为有了阴阳的对立﹑阴阳的相互包含﹑阴阳的相互转化,所以事物总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而热力第二定律熵的理论说:“事物总是由热力趋向冷却,由运动趋向静止,冷却静止是绝对的,热力和运动是相对的。”这个理论是可以商榷的。将自然科学理论引入人类社会现象,不能生搬硬套,需要因地制宜。所以中国的阴阳理论是总结天地人三才的规律,尤其是总结人类的社会斗争现象,通过分析人类性格,发展到分析社会阶层运动﹑分析社会发展运动。如果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照顾到理论模型,才能够行之有效。
三、《庄子·外/杂》篇寓言与易经卦爻辞
《庄子·外/杂》篇的寓言,也可以与易经卦爻辞相互阐发。在《庄子·外/杂》篇中,庄子与庄子后学们创造了一个丰富的寓言世界。《庄子·外/杂》篇是《庄子·内篇》的具体运用,只是由于篇章侧重点的不同,所以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下文就几点来略微勾勒,以表述笔者观点: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2](P675)
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曰,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2](P705)
“痀偻承蜩”之理可见易经恒(巽下震上)卦:“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象》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3](P167)
庄子中往往用很无用或很普通的人讲出大道理,痀偻丈人就是这样一个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庄子通过痀偻丈人抓知了这件小事,阐明了持之以恒﹑恒久而若神的大道理。而周易恒卦的“久也”完全相通于痀偻丈人的“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圣人久于其道,则可以化成天下,这是周易的道理。普通人如果能够久于其道,亦可掌握一技一术,足以糊口致富。所以雷风恒是重要的。
再如梓庆削木为鐻篇,此篇讲凝神不分乃可参天道﹑至神功。这也是周易感卦的作用:
咸(艮下兑上),亨,利贞,取女吉。《象》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説,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3](P161)
梓庆削木为鐻时,先斋心,三日﹑五日,以至七日,疏瀹五脏,澡雪精神;然后不敢怀庆赏爵禄,不敢怀非誉巧拙,最后辄然而忘其有四枝形体也。这种斋心的过程,正是从内部将自己的感觉梳理打通。能够内观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然后才可以排除杂念,将自己情感疏通,一步一步用感的方式去梳理,最后达到技艺与外物相和的程度。这种见者犹惊鬼神的状态是不断的内化和内讼造成的。庄子这种内心的修养过程,是与易经感卦的理念相通的,二者都是内心所感的过程。这种感不是向外营求,而是从内心的欲望与思虑开始梳理与净化,将要做的事在内心中呈现出来。但在展现出事物的样子之前,将杂念排除开来是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胸有成竹,真正从内心体现出自己所要的形象,才能够在手上完成,从而达到技艺的最高境界。
总之,易经与庄子都是中国先秦的古典智慧,它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总结了政治与人生的经验。尽管从行文和思考方面看,它们是明显不同的,但二者都是人生和政治经验的总结,所以在其智慧中就有共同的思考和一致的问题旨归。就像天籁地籁人籁,庄子总结为天风吹来,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身份﹑阶层﹑角度发出不同的声音;而周易则总结为政治经验的八卦,以为在天外来风之处还有有规律的行为。再如《庄子》中咸池张乐的三种音乐,也与阴阳思想相合:咸池有五官皆备而天机不张的思考,有阴阳的思考,有文武伦经四时相和的思想,“粗识轩辕奏乐声”也就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境界。而“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孔子,与咸池张乐中的轩辕黄帝都表现出同一种政治理想:“春风舞雩吾与点,南华秋水我知鱼。”又如《庄子》寓言中的痀偻承蜩与梓庆为鐻,它们分别与周易的恒卦与感卦相通,从形象上对周易思想进行了更为具象的说明。虽然《易经》与《庄子》是不同的文化体系,但魏晋时期将《易》《老》《庄》并为三玄说的做法是有其道理的,易经精神与庄子寓言的相互沟通﹑相互辉映也是应有之义。对这方面的研究古人已有很多,本文再陈己见,以待方家指正。
[1] 杨义.庄子还原[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 王叔岷校诠. 庄子校诠[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2] 余敦康. 周易现代解读[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
责任编辑:潘文竹
A Comparison Between Zhuangzi and the Spirit of The Book of Changes
DONG Yun-han
( Teachers'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
Zhuangzi of the Taoist school had many ideas similar to the spirit of The Book of Changes. Explaining the spirit of Zhuangzi and The Book of Changes on the principle of interlinking can account for their spiritual connot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in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and spirit.
Zhuangzi;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equality of things; eight diagrams; heavenly movement; yin and yang
B22
A
1005-7110(2014)05-0065-04
2013-10-30
董蕴菡(1972-),女,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