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以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例
2014-03-29蔡灶林
倪 燕,蔡灶林
(合肥工业大学 图书馆,安徽 合肥 230009)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综合了自动识别技术和无线电射频通信技术的综合应用.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1].RFID主要由电子标签 (Tag)、读取器 (Reader)和相关应用系统(Application System)所组成.RFID智能管理系统在高校图书馆管理领域的应用,挑战了传统的条码技术,完善了图书馆管理的安全机制,加快了现代图书馆管理自动化的进程.
技术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图书馆的发展,面对新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读者群体特点及需求的不断变化,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必然要发展、创新,这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同时更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RFID项目系统建设已经引起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关注.
我校屯溪路校区馆已于去年三月份开始实施RFID一期项目建设,去年下半年全部投入运行,配套建设的“RFID智能馆藏系统”也建成并投入运行.同时今年三月份,在翡翠湖校区馆实施RFID二期项目建设,至五月份已建成并投入试运行.
本文以我馆实施RFID智能馆藏管理系统为依托,理论联系实践,对运用RFID技术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为顺利实施RFID项目系统建设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1 高校图书馆RFID系统的组成
RFID电子标签:电子标签是RFID系统的操作对象,主要用于记录图书信息,具有安全防盗功能,RFID馆员工作站:主要完成对读者办证、检索、查询、图书借还、续借等日常服务.
RFID标签转换站:主要用于对图书标签的初始化加工,将图书中原先条码信息转换到RFID标签,即完成从条形码向RFID转换的操作[2].电子标签通过转换,获取原先系统内的图书信息,完成图书流通前的处理.自助借还机:主要用于图书的自助借阅、归还、续借及借阅查询,能够有效识别校园一卡通及条形码借书证等证件.读者按照操作流程,通过触摸屏提示,完成自助借书、还书、图书续借、查询、最大可借书量、应归还图书等信息,一次可完成多本图书的借还.
24小时自助借还机:可24小时接收读者归还的图书,实现对粘贴有RFID标签的图书进行全天候的自助归还、续借及借阅状态查询等功能,提高图书利用率与周转率.
图书定位系统:目前图书定位数据采集最有效的手段是RFID定位数据采集技术,通过系统将RFID标签所存储的图书所在库房的层位、架位和图书数据存入到定位数据库,具有采集精准、快捷等优点.读者通过定位数据库的查询,获取图书具体定位信息.
图书盘点系统:该系统是采用超高频RFID技术而开发的一种通过标签与手持式天线、读写模块之间双向通信,实现图书馆在架图书的盘点、倒架、顺架以及新到图书上架等操作的设备.
安全门禁系统:安全门禁系统是一款高性能的电子标签通道机,系统采用RFID超高频技术,配备高性能主副通道天线,可快速检测经过通道的多标签,并对非法标签进行声光报警.
2 我校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前后的比较
2.1 简化借还书程序,减少人力资源
图书馆传统条码技术中,工作人员需要对读者所借还的图书进行逐一扫描条形码.由于条码识读器和人为操作等原因,经常会出现重复或漏扫的现象,以致读者借书时,发生错借、漏借,还书时,没有归还上等现象.给读者带来许多不便,增加了图书馆管理的难度,使工作效率降低.采用RFID智能馆藏管理系统后,读者最大可一次处理完成9本图书,极大缩短了借还书时间.RFID系统的使用,使信息用户认识到图书馆自助借阅的方便性,大大延长了图书馆借阅服务的时间,在节省读者借阅等待时间和方便读者的同时,服务方式也显得更加自由、灵活、便利[3].同时,不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手工操作,简化了借还手续,避免了手工操作失误,提高了工作效率.以翡翠湖校区馆为例,由于引进RFID自助借还系统,一楼还书岗位上4位老师及二楼、三楼借还书岗位上12位老师都可以从繁重、重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缓解目前因自然减员所带来的人力资源紧张的压力.
2.2 减少错架、乱架现象,提高盘点准确率
传统条码技术中,对图书架位的排放、检查,需要通过人工方式进行逐本排放与检查.现在使用RFID盘点系统,使整理书架和检查工作也变得简单,能够进一步改善错架、乱架现象,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读者所反馈的检索到的图书,架位上找不到的问题.
图书馆工作人员定期运用RFID点检仪,在书架上扫描架位层标,错架图书就会发出报警提示,根据提示,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使图书按序排放,便于读者能够很快找到所需要的图书,降低读者借书的时间成本,提高了信息用户利用图书馆的效率.
在对图书进行固定资产盘点时,只需馆员手持阅读器,对所有粘贴RFID标签的馆藏图书进行扫描,资产信息随即扫描进了系统数据库,相对人工清点的方式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准确度.
2.3 加强图书的安全防盗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大部分采用的都是磁条防盗,需要在每本书中粘贴磁条,在借出图书时,进行消磁,归还图书时,再进行充磁,操作繁琐,工作效率较低.
我馆目前所装的防盗磁条不能够进行充、消磁操作,在借出图书时,要求读者经过安全门禁前,必须将所借图书放在工作人员操作台上,只身绕过安全门禁,但是遇到借阅高峰,读者多时,工作人员经常无法按这样的顺序要求读者.更多的时候,完全依靠工作人员凭肉眼与经验判断读者是否有夹带图书出库.特别是冬天,读者所穿的衣服厚重,有时无法判断,可能会引起图书被盗.
RFID安全门禁系统直接对电子标签进行识别、监视和处理,不需要充、消磁操作.RFID安全门禁中装有电子标签识别器,可以读取存储在RFID标签中的信息.当粘贴RFID标签的图书经过安全门禁时,安全门禁中的识别器链接到RFID系统,获取该图书所对应的借阅状态,然后确定是否需要报警,有效地防止图书被盗.
3 RFID技术在我校图书馆的应用过程中,还面临以下方面的问题
RFID技术被称为21世纪现代图书馆技术,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应用模式.我馆引入RFID技术,给图书馆管理和读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图书馆的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3.1 应用频率的选择
目前高校图书馆主要应用高频与超高频两种频率.高频起步较早且应用较多,超高频起步较晚但目前应用发展较快.这两者没有明确的优、劣评判标准,需要各馆结合自身特点和需求选择.频率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频段划分、标准、协议等,直接影响产品设备的互通和性能.
3.2 成本问题
RFID智能馆藏管理系统的自助借还系统及相关设备等价格及维护费价格昂贵,对于图书馆来说经费是一个难题.图书馆RFID投资成本最主要的还是RFID标签,这是与图书数量成正比且需要持续不断投资的[4].普通的磁条成本在0.1元左右,而RFID标签成本高达1元,有的甚至在1元以上.屯溪路校区馆西楼二层、五层两个中图法书库约16万册图书,屯溪路校区馆东楼科图法书库约60万册图书,翡翠湖校区馆二楼、三楼共有图书约70万册左右,其中以中图法编目的图书约30万册左右,科图法编目的图书约40万册左右,两校区馆全部图书约150万册,按每本1元计算,全部粘贴RFID标签成本昂贵.此外,我校图书馆在近几年更新了传统的借还设备,引进门禁系统等设施.短期内若全面实施RFID系统,会面临经费紧张问题,直接制约了RFID系统在高校图书馆的推广及应用.
3.3 安全问题
RFID门禁系统读取灵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金箔包装的图书通过门禁系统时不能识别,若用一张锡纸或手盖住电子标签,用厚些的衣服包裹图书或用水浸湿标签,经过门禁系统时不会报警,会出现信号屏蔽现象.RFID技术工作原理是通过天线来接收和发射芯片中的信号,芯片直接暴露在图书中,容易受到破坏及金属干扰.同时,RFID标签具有存储和定位功能,携带相关附有标签书籍的用户也就存在受追踪的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RFID系统对于本身的信息安全存在漏洞,电子标签可能会被附近的其它识别器所识别,可能会造成用户信息的泄漏,用户隐私被侵犯的可能性也很大.
3.4 对粘贴传统磁条与RFID标签的图书管理
目前较多高校图书馆会选择RFID标签及磁条标签系统,未来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取决于RFID系统安防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传统粘贴磁条的图书与RFID标签的图书分别存在,且要进行通借通还,在正常的情况下,会产生交叉业务模式.RFID标签的图书归还到条形码图书馆,条形码图书归还到RFID图书馆,由于这两种类型图书的存在,会使得整个图书馆流通系统变得相对复杂.对这两种不同标签类型的图书应该如何管理,如何对读者流通,以便让读者能更好地利用这些图书,提高不同类型的图书利用率等问题,需要结合本馆实际,探索解决的途径.
3.5 对馆员的影响
图书馆引进RFID系统在于实现馆藏文献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其中的许多环节读者都可以完全自助实现,甚至不需要工作人员的协助与参与,因此势必会引起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发生转变和对图书馆馆员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实施RFID系统对现有的业务工作量来说并非是减少.目前减少的是借还等基础岗位的人员数量及借还人员机械、简单的重复劳动.相应增加了许多满足读者需求的服务,增加了对读者的咨询服务,增加馆员对架位的定期盘点,定期顺架等服务.图书馆的服务向更高一层的为读者需求服务而展开,对馆员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能因为RFID智能系统所带来的便利,而在思想上产生依赖、懈怠,缺乏主动为读者需求服务的积极性.
4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4.1 超高频RFID技术
目前超高频和高频频段并没有定性的结论,选择的方向仍然取决于更多的应用实践和技术本身的发展.我校图书馆采用的是超高频RFID技术,对图书粘贴RFID标签,不需要对图书中原先的磁条进行剔除,超高频RFID技术可覆盖原有的磁条信息,直接投入使用.
高频标签的尺寸较大为方形,缺乏隐蔽性,容易被人破坏,对图书进行卷、折等行为也容易导致标签的损坏.超高频标签尺寸较小为细长条,不易被发现和损坏.受标签尺寸和形状所限,高频标签一般粘贴在封面上,超高频标签一般粘贴在书脊里或者嵌在书页靠近书脊处[5].与现有的高频RFID技术相比,超高频RFID技术具有较远的读取距离、能够识别高速移动的物体及多目标识别等特性,读取速度更快、一次读写量大、标签成本低廉等优势.超高频系统可以同时读取多个电子标签的信息,目前多标签同时识读已经成为先进射频识别系统的一个重要标志.
4.2 对利用率较高的图书,进行粘贴RFID标签
我校图书馆同样面临经费紧张问题,为配合图书馆RFID智能馆藏管理系统建设,对中图法编目的新书、流通率、利用率较高的科图法编目的部分图书,实施RFID智能馆藏管理系统,对破旧、利用率较低的图书暂时不实施等措施,从而缓解经费紧张的矛盾.
对屯溪路校区馆西楼中图法编目的新书约16万册及翡翠湖校区馆中图法编目的新书约30万册粘贴RFID标签.对翡翠湖校区馆科图法两个书库,共约44万册图书进行整理.对破损图书进行剔除、更改馆藏地.对复本量较大及借阅率为零的图书保留样本后下架,放置在书库后半部,保证利用率较高的约26万册图书粘贴RFID标签,实施RFID智能馆藏管理系统.屯溪路校区馆东楼科图法书库约60万册图书仍沿用以前的磁条、门禁系统,暂时不实施RFID系统建设.
4.3 RFID技术完善与读者素质的提高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根本
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开展全部工作的物质基础,保障文献资源的安全工作毋庸置疑.目前既有技术逐步完善的过程,也要有文献资源防盗的观念.高校图书馆的设计,注重大开间、全开放,运用RFID技术后,更有利于实施“藏、借、阅、咨”一体化的服务与管理模式,这使得阅览区变得越来越大,图书的安全问题更为重要.一方面RFID系统本身就是将防盗与信息识别结合在一起的新产品.RFID智能馆藏管理系统不是百分之百的安全系统,所有技术设备的防盗都是相对的.另一方面需要通过读者教育,特别是新生的入馆教育,培养读者的综合素质,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安全程度.
4.4 分区域管理应对两种不同标签的图书
基于RFID智能馆藏管理系统的应用,区域内的流通有两种方式可选择:一是在实施RFID标签的图书实行分不同区域管理.屯溪路校区馆在西楼二层、五层两个中图法书库实施RFID智能馆藏管理系统,在东楼科图法书库仍沿用以前的借还模式.在流通管理上相对简单,RFID标签的图书归还到中图法书库,条形码标识的图书归还到科图法书库.
二是对翡翠湖校区馆科图法书库的同一个库房内分成前、后两半部分区域管理,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对粘贴RFID标签的图书放置在书库的前半部分,条形码标识的图书放置在书库的后半部分,与RFID标签的图书进行分隔开.流通管理上,对RFID标签的图书读者可以进行自助借还.对库房后半部分贴条形码的图书以阅览为主,若读者有借出的需求,则对该图书进行粘贴RFID标签,待加工、转换、处理后借出,归还时上架到书库前半部分RFID标签的书库.
4.5 科学合理地安排馆员工作
随着RFID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全方位的自助借还等服务让图书馆真正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推动了图书馆服务的人性化进程,这对图书馆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流通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岗位调整后,逐步从事RFID技术所带来的新工作.他们不仅需要接受有关新技术方面的各种培训,还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不仅在实际操作上,而且在思想层面上,掌握RFID技术的基本要领和思维理念.对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来说,除了掌握RFID系统的使用,还要对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读者咨询时,能够准确解答读者疑问,帮助读者解决问题,不断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我校分别在两个校区图书馆投资引入RFID智能馆藏管理系统,为我校图书馆进一步创新、发展提供科研平台.图书馆馆员在读者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应从基础业务工作的不断完善做起,切实从读者的需求出发,以“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以读者的满意度作为追求目标,积极主动地用务实、创新的发展观念,为我校建设新型、智能化、高水平大学图书馆做出贡献.
〔1〕陈嘉懿.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之道——浅谈高校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新思路[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1):54-58.
〔2〕达莎.RFID在图书馆的运用[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5):30-34.
〔3〕张肖回.图书馆RFID系统建设的成效与发展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2(4):66-70.
〔4〕刘白秋.我国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现状分析与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12):118-121.
〔5〕宓永迪.UHF RFID图书馆应用实践[J].图书馆杂志,2011(2):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