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祝酒歌与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2014-03-29张国芬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9期
关键词:蒙古族客人草原

张国芬

(赤峰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文化旅游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含量非常高的旅游形式.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1世纪中叶占市场份额较大的自然风光旅游产品将会逐渐下降,而文化旅游将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它将与探险旅游等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1].近年来学界、业界致力于文化旅游研究、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颇多.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旅游资源大区,顺应时代的潮流,也开始将探索和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列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1 蒙古族酒文化及其在内蒙古旅游业中的作用

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因为在广袤草原上,他们常常要与风雪、严寒作斗争,同时,地广人稀的环境,使他们更需要和亲朋好友一起纵情交流,而能够亢奋精神、增添豪气的醇酒恰恰可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同时蒙古族举行婚庆或节日喜庆时,更是个个豪饮、人人善歌、在歌中碰杯,来到蒙古族居住地或碰巧遇到蒙古族喜庆场合,会很容易被其敬酒礼节所深深吸引.蒙古族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对客人的敬重与爱戴.虽然蒙古族把酒视为饮食之最,但也不提倡不分年龄随意乱饮,对此,蒙古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喝酒的年龄、敬酒、献酹、请曲等方面,都确立了具体而固定的标准和明确的礼节禁忌,创立了蒙古族独特的酒文化.那么什么是酒文化呢?“从概念上讲酒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酒文化蕴含丰富、自成体系,包括几千年来不断改进和提高的酿酒技术、工艺水平、法律制度、酒俗酒礼、形形色色的饮酒器皿,以及文人墨客所创作的与酒相关的诗文词曲等等;而狭义的酒文化则是一般消费者心目中的酒文化,多指饮酒的礼节、风俗、逸闻、趣事等”[2].

蒙古族酒文化在内蒙古旅游业中的作用有三:其一,近年来蒙古族酒文化凭其独特的优势吸引了大量企业家和观光游客,对吃、住、行、游、购、娱的满足程度历来都是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酒文化作为吃、娱、购的重要对象,当然不能忽视.例如:提到内蒙古的昭君酒,定会联想到呼和浩特八大景点之一——昭君墓,更会想到昭君文化,从而吸引了大批游客观光.另外,呼和浩特、包头等市也多次举办了昭君文化节,融旅游观光、经济贸易、文化传播于一体,极大的推动了本区旅游业的发展.其二,酒文化也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离不开饮食,二者相得益彰.酒道,作为蒙古族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式宴会、习俗宴会、家庭宴会的一种礼仪行为,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游客在畅饮美酒时,既追求物质的享受,又强调精神的修养,在物质生活中渗透着明显的精神内容,从而形成特色的饮食旅游文化.例如人们在饮用马奶酒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想了解其制作过程和饮用时所需的礼仪规范,自然会想到蒙古族的祝酒歌.这无形中就是一种旅游资源,对提升民族的经济文化价值、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历史意义.其三,蒙古族酒文化是内蒙古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将为民俗文化旅游增添更多的卖点、更多的商机和更多的景区吸引力.“蒙古族正宗的昂格丽玛奶酒作为蒙古族酒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之一,在成为本地的一大特产的同时,它又具备了较高的民族文化价值”[3].它将会在招待游客或其他外来人员中充当重要角色,另外在品牌树立以后,还将会有更多的游客了解它,从而为进军和开创本地区以外的远大旅游市场提供一大捷径.

2 蒙古族祝酒歌在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祝酒歌.“祝酒歌为一种或一类歌曲的总称,常用在喜庆的场合和欢迎的宴会上,是一种以祝酒、劝酒为表达美好祝愿和敬意的歌曲,它也是蒙古族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金杯银杯”(金杯里斟满了醇香的奶酒,赛勒勒外冬赛咳,朋友们欢聚一堂尽情干一杯咳,勒勒外冬赛咳,丰盛的宴席上烤全羊鲜美,赛勒勒外冬赛,亲人们欢聚一堂尽情干一杯做客),在敬酒的时候一定要唱,以示主人的敬意与祝福,此外还有祝福酒、洗尘酒、下马酒、上马酒等祝酒歌,支支嘹亮,震撼人心,饱含深情.

祝酒歌本身就代表着蒙古族的酒文化,也是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可是近几年来内蒙古草原上的祝酒歌已渐渐失去了它原本的特色,几乎处于一种应付状态,具体表现如下:

2.1 祝酒歌单一化

多次去内蒙古旅游的客人都会发现,每去一次草原旅游区都会听到“金杯里斟满了醇香的奶酒,赛勒勒外冬赛咳,朋友们欢聚一堂尽情干一杯咳,勒勒外冬赛咳,丰盛的宴席上烤全羊鲜美,赛勒勒外冬赛,亲人们欢聚一堂尽情干一杯做客……“”清凉酒啊,味儿美呀,好似西河的水;为了贵客来准备呀,咱们大家干一杯”这样的几支蒙古祝酒歌,数目较少,几乎没有别的新意,虽然这几首祝酒歌流传较广,耳熟能详,但同时也会让多次来游览的客人有些厌烦,感觉内蒙古并不像旅游宣传册上说的那样是歌的海洋、歌的故乡.

2.2 祝酒歌庸俗化

近几年来,随着流行歌曲的泛滥,草原上也刮起了流行风,草原旅游区为了迎合一些低级趣味游客的不合理需求,在祝酒时居然唱起了恶俗段子,庸俗致极,亵渎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令游客不堪入耳.如此继续下去,必将使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2.3 民族语减少化

到内蒙古旅游,游客大都向往那辽阔的草原、空旷的环境、嘹亮的蒙古歌声,都是为了追寻那些原汁原味原生态的资源.可是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蒙古语原唱歌曲已非常少,大多是汉语演唱,这多少会让游客有些失望.另外,现在唱祝酒歌大都是为应付游客需要,很少有纯粹的感情表露,表现在语言上,就出现了母语少而汉语多的情况.

2.4 祝酒仪式简单化

蒙古族的祝酒仪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有着很大不同.例如“蒙古族传统的下马酒,当远方客人来临,他们首先会在敖包或毡房内接风.客人未下车(或下马),就会有三五个蒙古族姑娘和歌手迎上来,在马头琴的伴奏下唱起了娓娓动听的草原祝酒歌.一曲即罢,蒙古族姑娘就把手上放着酒杯的托盘高高举过头顶,半屈膝的向客人献酒,然后歌手又不停的唱歌,直到客人把酒喝干”[5].歌声甜润嘹亮,尽管许多歌词游客不一定听懂,但完全能体会到主人的深情厚意.这时客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接过酒杯,即使平时很少沾酒,也会毫不犹豫一饮而尽.但是现在下马酒的祝酒仪式却令我们失望,接风、敬酒环节虽然未少,但仪式却已简单的不可再简.除了接待贵宾以外,大多是三两个着蒙古袍者,拿着哈达,托着酒杯,象征性的敬完酒就草草收场,根本无法让外地游客感受到蒙古族的好客性格及祝酒歌的魅力.当然,在其他的祝酒场合同样存在祝酒仪式简单化的问题.

2.5 酒具和服饰大众化

蒙古族敬酒时的器具和服饰都有一定的要求.酒具一般为银碗、金杯或牛角杯,有的地区也用铜碗;服饰要求小伙子必须头戴帽子,衣着整齐,姑娘必须衣着蒙古族传统服装.这样才会突出蒙古族敬酒的庄重与真诚,可见蒙古族已将祝酒变成了一种艺术.而如今在旅游淡季时,酒具和服饰还能突显民族特色,但到了旅游旺季,酒具和服饰就出现了大众化、泛滥化的趋势,已无民族特色可言.

3 蒙古族祝酒歌在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3.1 生活环境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蒙古人已涌向城市.他们离开了辽阔宽广的大草原,住进了高楼大厦”[6].长期的城市生活使蒙古人对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已逐渐淡化和遗忘,而祝酒歌的创作和传承恰需要特定的环境.面对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和热情好客的蒙古牧民,也许会更容易有创作的灵感.

3.2 市场经济的冲击

市场经济时代人们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从而忽视了精神需求.草原旅游接待点也不例外,经营者向游客推出的大多是如骑马、观看民俗歌舞表演等自费项目,而祝酒歌这种满足游客精神需求的文化形式换不来眼前的经济利益,因此草原接待者只是应付了事,从而影响了祝酒歌的发展.

3.3 季节性的影响

内蒙古地区的大陆性气候特点,使草原旅游区有明显的淡旺季.每年的7月到9月便是旅游旺季,尤其是7、8两月,全国各地甚至外国游客蜂拥而至,使草原接待者应接不暇.所以一些礼节难免被简化或忽略.常常会听到游客的抱怨,如:住宿条件不好,不符合餐标要求等等,这些硬件设施尚且如此,那么祝酒歌及其礼节的应付状态也似乎顺理成章了.

3.4 人员素质的制约

内蒙古的草原旅游业开发较晚,而各种旅游院校也是在90年代以后才逐渐出现,目前草原旅游接待点上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大多都是初高中水平,受过专门培训的较少,人员素质相对其它地区较低,经营者多是当地的牧民不懂得经营之道,只追求经济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很少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因此祝酒歌的单一和缺失也在所难免.

4 蒙古族祝酒歌与草原文化旅游整合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鉴于以上对祝酒歌在草原文化旅游中所起作用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通过对身边几个草原的实地考查,现对蒙古族祝酒歌与草原文化旅游整合提出了几点不成熟的建议,敬请专家学者斧正.

4.1 举行敬酒仪式、唱祝酒歌

4.1.1 游客在抵达草原接待点时必须要举行欢迎仪式,简单的概括为“银碗、哈达、敬酒”.以乌兰布统草原为例,具体的仪式如下:草原上的接待者在接待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酒具和服装要齐全,歌手可以唱一支属于乌兰布统草原自己的祝酒歌,以显示本草原的特色,如“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奶茶、炒米、手扒肉,今天喝个够,克什克腾欢迎你,让我们肝胆相照,友情长久,在这美丽的草原上,共度春秋”.接着身穿蒙古传统服饰的姑娘应双手捧着哈达和银碗(哈达的折叠口朝向客人),伴随着歌声,把香醇的美酒和洁白的哈达献给客人,游客在接受敬酒时也学着蒙古人的样子,用右手的无名指沾酒三下,分别弹向天空、大地和自己,表示敬天、敬地和保佑自己.这样游客才会在敬酒中体会到蒙古族的豪情和柔情;在敬酒中体味到蒙古族的忠诚,感受到蒙古族独特的祝酒文化.

4.1.2 用餐时,祝酒歌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多少酒,便有多少歌,酒歌既是一种劝酒活动,又是招待客人的一种盛情.初到草原,如果游客表现出了几分客气,接待者一定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接着便会有几位歌手唱起蒙古语祝酒歌,歌声浑厚嘹亮,虽然是用蒙古语演唱,大多游客都听不懂,却也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蒙古族民俗文化.另外,用餐时的酒歌不要太单一,通常是一人一支歌,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而唱的;可以一人唱,也可以大家一起唱.但也要注意,在客人有微微醉意唱出不健康的曲子时或要求歌手跟着合唱时,工作人员和歌手不能起哄,要适当提醒,始终保持自己本民族的饮食文化风格.

4.1.3 游客游览完毕返回时,祝酒歌同样不能忽视,“远方的客人请你不要走,盛情的草原将你留,闪光的银碗高高举,请你喝一杯蒙古酒……”“美酒那里甘甜美酒,嗦啦请你请你干一杯这酒,里有我心中的祝福.让我们欢聚一堂、欢聚一堂,祝各位朋友吉祥如意,祝各位朋友一帆风顺.”这两支祝酒歌足以道出了蒙古族的真情实意,会让游客意犹未尽、流连忘返.

4.1.4 面对草原旅游区蒙古语祝酒歌的单一和缺失,也有可能是审美落后、缺乏创新和浮躁的音乐教育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试着去吸收那些对祝酒歌熟悉的人群,比如多年生活在草原上的老牧户或进行过专业教育的学者和歌手.也可以在草原旅游区组建小型的培训组织,吸收和培养一部分新人,争取把祝酒歌传承下去,这样才不会失掉祝酒歌的原本特色,才会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

4.2 创作祝酒歌,传承草原特色文化

蒙古族酒文化犹如一个色彩斑斓的万花筒,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日新月异,不断地更新画面.它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联系着礼仪制度、民风世情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因此它是展示内蒙古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窗口.而蒙古祝酒歌作为蒙古族酒文化的精华部分足以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因此在宏观上,我们要建设民族文化大区,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进行祝酒歌的创作,使祝酒歌更好的为草原文化旅游服务.

〔1〕崔进.旅游文化纵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2〕尹华光.旅游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潘宝明,朱安平.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4〕傅万有,王文元.神秘的鄂尔多斯[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5〕郭雨桥.郭氏蒙古通[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6〕乌云其木格.内蒙古[M].北京:五洲传播出报社,2001.

猜你喜欢

蒙古族客人草原
小客人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做一个好客人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被蛇咬的客人
不常见的客人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