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2014-03-29李良彦

关键词:因子大学生态

李良彦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哈尔滨 150001)

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首次定义了生态学的概念,即为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概念和方法的引入,生态学思想、原理和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领域。1976年,生态学应用性分支——教育生态学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正式提出,标志着教育现象、教育一般性规律、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可通过生态学理论进行研究和把握。随着教育生态学逐步成为教育工作者在构建整体课程以及生态化改革课程模式等方面所倚重的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策略、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

一、教育生态学概念解读

教育生态学来源于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整体、联系和平衡等原理与机制,考察系统内部诸结构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的、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1]。国内外教育界的许多研究者们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系统,提出了教育生态系统的概念。它包括宏观生态系统和微观生态系统,前者主要是研究一个国家领域内的大教育系统的问题,后者主要将研究对象缩小到学校、教室、教学设备、课程等对教学有直接具体影响的微观问题[2]。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教育的生态平衡,是指教育系统的综合平衡、运行高效、功能优异及其与社会环境的良好协同[3]。教育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定律、花盆效应(局部生境效应)、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等基本原理被普遍应用于教育现象分析中。

二、目前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因素分析

在教育生态学领域中,课堂教学是对教学结果有直接具体影响的典型微观生态系统。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等多维生态因子在课堂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任一因子发生改变,必然会对整个课堂教学系统带来改变。因此,课堂教学在“平衡—失衡—平衡”的螺旋状态中体现出一种动态的有序性和完整性。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还存在以下失衡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生态因子间动态发展失衡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内部各生态因子在地位上应是平等的。但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在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动态发展是失衡的。具体来说,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处于生态系统的顶端和中心,控制并掌握着教学资源,教师是生态系统中的控制者。无论是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执行过程中,还是在教材、练习的选用上,学生都处于明显的被动地位,教育生态学中要求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同时,学生的自主探索参与和主动沟通交际,学习认知过程中的情感培养、能力开发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直接导致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缺乏生态系统中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二)生态因子个体发展与群体目标失衡

教育生态学中的“花盆效应”来源于生态学的局部生境效应,“花盆”中的人工生态环境使各生态因子的生态阈值下降,生态幅变窄,被迫按照人为设置的群体目标发展,与生态因子的多样性个体发展相抵触,处于失衡状态。保证学生尽可能多地通过四、六级考试是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的主要目标之一。应试教育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这一生态环境产生了强大的“花盆”效应。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四、六级考点为目标,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同时,大学英语教学受到课时安排的限制,不得不通过英语语言机械分解、各相关知识点碎片化来保证快速完成四、六级考点知识的迁移,达到教学目的。学生这一生态因子在“花盆”的教学环境中无法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实践中,只能片面地记住四、六级考点,再加之毕业后就业单位对四、六级证书也有要求,这些群体逆向目标更进一步地阻碍了生态环境中个体的多样性发展,抑制了个体的创造性、开拓性。教育生态过程中的真实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掌握语言技能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弊端凸显。

(三)生态主体与课堂教学生态环境失衡

教育生态理论中的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指出:教育生态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周围生态环境和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和区间。反之,环境亦对教学产生双面影响——有利的小生态环境可以促成个体的超常发挥,不利的小生态环境会阻碍个体的发展[4]。生态环境中各因子的承受力和耐度在生态环境中有明显表现。在有限的教室空间内安排超过生态主体耐受度的生态因子,对课堂生态环境内的群体活动和效能都产生负面影响。教师无法根据不同的受众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难以组织起有效的课堂活动,学生无法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师生间互动交流减少,听、说等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语言实践活动在大班级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机会实施,影响学生应用语言能力的发展,进而影响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生态因子与课堂教学生态环境处于失衡状态。

三、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生态因子良性互动

根据教育生态学基本原理,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子应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与学生作为课堂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两个生态因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学生作为课堂生态系统中的独立个体,应平等、主动地参与到知识迁移的过程中,而不是一味地接受填鸭式的、单向的知识流动。同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知识—并不是由教师所发明创造,只是通过教师这一载体,以合理的方式在生态因子之间转移。所以,生态化的课堂教学中各生态因子应避免单纯的教学关系,而应更多地进行良性互动,教师主要起组织和促进作用,根据学生在求知过程的参与能力和开拓精神,为学生创立宽松、高效的学习情境和自主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身的探索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同样要平等地享有探寻知识的过程,将知识同自身的兴趣、能力有机结合,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体感、思考的过程达到与教师共同进步,和谐发展的生态目的。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为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交互式课内外自主学习和多媒体网络教学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生态化的主要趋势。交互式教学方法实现了从注入式教学方法向交互式教学方法的转变。重视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各生态因子的相互支持和促进,体现教学控制由教师向学生的动态转变。通过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态度、动机和学习策略的调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使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认知风格、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了“互补”。同时,加强了生态因子之间的横向交流和纵向交流,并把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组成网络,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了图、文、声、像合一,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让学习者获取语言知识,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中的交互性。课上,大量的语言输入和新颖生动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语言学习更为直观,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课外,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得到更多原汁原味的语言输入。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平台管理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过程,通过网络布置、批改作业和答疑,进行平等的交流和讨论。

(二)确定生态化课堂教学目标

生态系统理论观点认为,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如果想要保证生存和持续稳定的发展,其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必须实现能量流和信息流在系统内部与外部的交换。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生态学中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也同样要符合这一要求。教育生态学认为,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达到和谐发展,使处于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个体发展与整个生态系统的群体目标相一致,个体发展过程中的认知发展需要、个性发展需求、积极态度培养都要统和在生态系统整体发展目标内,最终实现教育的价值。然而,目前英语课堂教学所面临的花盆式的生态环境无法保证为系统中的个体提供开放的系统,针对四、六级考点的应试教育无法为学生提供提高语言能力所需的语境和情境,与时俱进的信息流和能量流无法在应试教育的系统中完成内外部交换。因此,打破目前英语课堂教学的囿境,为学生设计个性化课程,成为促进个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自然、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必然。

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打破应试教学对学生发展的束缚,注重语言活动的层次性、重复性和丰富性,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尊重个体的个性,因材施教,分层达标。个性化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着力于学院的专业,量身定做课程设计。随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英语的教学过程正逐步缩短,英语教学也应更早地进入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阶段,将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科专业相结合,根据不同院系学生的需求,设计出个性化的课程群。突出课程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外语运用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能,加强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此外,进行英语竞赛、推行英语沙龙、排练英语话剧等课外活动也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个性化地增强学生英语的实践能力。

(三)创立耐度适当的课堂生态空间

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来看,20人左右是外语教学的最佳课堂规模。但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大班化已成为限制英语课堂教学生态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引入合作学习小组,师生共同配合,根据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创立适当的课堂生态空间是引导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合作学习小组规模以10人以下为宜,保护小组中各生态因子的个性,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任务型教学方法和协作型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任务型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变为综合性的语境实践活动,在各小组内和小组间创造丰富的语言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参与互动中提升语言能力。小组内外引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情景模拟对话、小组讨论、辩论、采访、演讲等,为学生创造更多语言实践机会,显著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协作化教学方法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主体相对单一的教学方法,向以协作化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以小组内外活动为基础,力图实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由信息流单向传输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扭转教学结构固定化和教学方式静态化,使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教育生态学的生态平衡原理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只有解决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生态失衡问题,使得师生关系,教学目标和课堂空间等因素达到生态平衡,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1]任凯,白燕.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11-12.

[2]沈双一,陈春梅.“课堂教学生态系统”新概念刍议[J].历史教学问题,2004(5):92 -95.

[3]王晓红.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173-175.

[4]单岩.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175-176.

猜你喜欢

因子大学生态
“留白”是个大学问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生态养生”娱晚年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大学求学的遗憾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影响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