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2014-03-29刘体峰
○ 刘体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这一重要论述,澄清了人们在党性和人民性关系上的模糊认识,深刻揭示了党的建设内在规律,表明了在新形势下新的舆论格局和党的一贯主张,这对凝聚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的意志,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同心共筑民族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党性和人民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从本质上讲,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人民性的生命力源于党性。从没有离开人民性去讲党性的,也没有离开党性去讲人民性的。失去党性的人民性,不是真正的人民性;失去人民性的党性,不是真正的党性。坚持党性和人民性,二者从来就是一致的、统一的,也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二者统一好、一致起来,坚定不移地走好党的群众路线,才能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
一、党性和人民性在党的宗旨意识上具有一致性
党性,是指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特征。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它的党员应该站在人民大众之中,而绝不应该站在人民之上”,讲明了党性的内涵;江泽民指出,“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讲明了党性的最高原则;胡锦涛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讲明了党性是执政之本;习近平指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讲明了党性的具体内容。那么,什么是人民性呢?从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看,人民群众是我们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我国古人讲的“心中有人”,也是承认人民的主体地位。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政权才能坚如磐石。
中国共产党是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奋斗中诞生、发展、成熟和壮大起来的。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的一条基本经验和重要法宝。历史反复证明,一个政党也好,一个政权也好,得民心则兴,失民心则亡。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所以说,人民性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一个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就是对人民性的科学概括。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一切为人民服务,一切代表人民的利益,一切保护人民权利,是为人民谋福祉,造福、创建美满生活的;人民性是以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这种关系的存在,就把党性和人民性统一在一起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邓小平讲:“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够改变的。”坚持党的领导,坚决执行党的宗旨,才有正确的方向;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党的领导才有不竭的力量,才无往而不胜。只有充分发挥党的先锋队作用和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党的宗旨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坚持人民性是党宗旨本质的要求,坚持党性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保证。党员干部,不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党性原则就会空洞无物,毫无意义。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做到了在党的根本宗旨上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并把它始终贯彻于党的全部工作和全部活动之中,才使我们的党从胜利走向胜利,伟大的祖国才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才越来越幸福美满。
二、党性和人民性在精神家园上具有一致性
“精神家园”是一个人在文化认同基础上产生的精神寄托和归宿,是人类灵魂的栖息地和加油站。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共产党人精气神的源泉。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彰显了高尚的先进精神追求,凝聚了一系列成熟化、成型化、社会化、人格化的伟大精神,既是民族精神的彰显,又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一直是鼓舞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弘扬和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保持思想的纯洁性,把这些优良作风和崇高品格发扬光大,始终坚守精神家园,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人永葆政治本色的根本。一个人有了精气神,就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党员队伍有了精气神,方能生机盎然、活力四射。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高度统一的,党性的精神世界和人民性的精神状态是一致的。人民性有着“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党性就有着坚持共产主义大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信仰信念信心;人民性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情怀,党性就有着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牢记“两个务必”、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人民性有着“国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理念,党性就有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有,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品位;人民性有着为政“富国”、“以政裕民”、“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政治取向,党性就有着躬逢盛世、高歌以咏、擘画未来、励精图志、万事民为先、一心为人民的献身情操;人民性有着“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每思危亡以自戒惧”、“天下稍安,尤须兢慎”的政治识见,党性就有着“常怀忧党之心,恪守兴党之责”的政治责任心;人民性有着“劳而不怨”、“欲而不贪”的政治态度,党性就有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克己奉公,一丝不苟勤奋工作,一心为公乐在其中”的高昂正气;人民性有着“当须至公理天下”、“公道达而私门塞”的从政原则,党性就有着“玉碎不改白、竹焚不改节,人贫不失志、从政不丢德”的高尚风范;人民性有着“廉者政之本也”、“以廉为贵”、“以不贪为宝”的廉政观念,党性就有着“以公为矛、锐不可挡,以廉为盾、坚不可摧”的廉政担当;人民性有着“知礼义”、“知辞让”、“知廉耻”、“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的荣辱规诫,党性就有着“八荣八耻”的人格魄力;人民性有着“奢侈者可以为戒,节约者可以为师”、“俭以养德”的尚俭思想,党性就有着“心俭才能从政,心浊难以为民”的气节。
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深深熔铸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也深深烙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印记里。90多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努力创造形成的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就是因为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立场、群众观点和群众工作路线,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领群众,从而把中国各民族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才自立于世界之林。同时,中国共产党以党性为阳光雨露,培育出了以党性为内涵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等,这一党性和人民性闪耀的精神光辉,体现着民族精神的华彩。同时,党性、人民性培育出了成千上万个为公、为民、为国、为党的民族精英。领导干部树立良好作风,就必须带头发扬共产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忘我奋斗精神,具备了这样的思想作风和高度的精神境界,为人民服务的作风才能真正树立起来。党性和人民性形成的精神共同体,始终焕发着整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些伟大的精神财富,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和攻坚克难的巨大力量。今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和感召下,党性和人民性的精神力量必将成为实现中国梦巨大的、威力无比的正能量。
三、党性和人民性在利益格局上具有一致性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各项工作都始终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和政治原则。党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事业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党所领导并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之不懈奋斗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为的就是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是不断达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就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就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利益大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除此之外,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代表人民利益和人民自身利益是一致的。严格来说,讲党的利益,指的是党只能代表人民的利益,党自身不存在任何利益;党代表人民利益的目的,是为人民利益而工作而奋斗。单纯讲党的利益,这不具备政治上的合理性,也不符合社会的实际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无产者不同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党没有自身利益,但党绝对不是不讲利益的。作为一个政党,如果不讲利益,那么怎样为人民谋福祉、去造福于人民呢?这就是说,党的本身不存在自身利益,但作为执政的党而言,她的出发点、归宿点,又都在为人民谋利益上,所以,每一个执政的马列主义政党都是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去工作的。
胡锦涛指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以说,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党以人民的需要为动力,以人民的愿望为目标,一切利益是属于人民的。一切公共权力的主体是人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员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为人民所用。如果党员干部置人民的利益而不顾,专讲个人的利益,就是损害党所代表的人民利益,是党性不纯的表现,是个人主义在作祟。领导干部如果因权力因素而为个人,那么不仅在他当权的时候会遭到人民群众的蔑视,当失去权力的时候,更会遭到人民群众的蔑视。十分明显,党性和人民性在人民利益上是一致的,不过,一个是代表人民利益,一个是利益的享受者。代表也好,享受也好,人民利益都要统一在党的群众路线、党的宗旨观念上,统一到对上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的一致性上。那种“是为党说话还是为老百姓说话”的言论,是把党代表人民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分割开了,认为共产党人只有为党说话才是相信党、忠于党、跟党走,而为老百姓说话就是不听党的话、是对党不忠诚,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党代表人民利益与服务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是大错而特错的。实践党的宗旨的着力点,或者说衡量党员干部是不是在干党和人民需要干的事情,要看党员干部能不能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和维护困难群众的利益。实践党的宗旨,为党的目标而奋斗,必须聚焦和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上。党是为着人民利益而产生、而存在、而生存、而发展的,党执政之后,它所开展的各项工作都是为了保证国家和人民利益。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党除了为人民服务之外,党没有其他目的和特殊性,这应成为全党和人民的共识。
四、党性和人民性在群众立场上具有一致性
坚持党性,不仅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由坚持人民性的群众立场决定的;坚持人民性,是由党的宗旨决定的,也是由党性的群众立场作保证的。党性有立场原则,人民性也有立场原则,二者的立场原则取决于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立场问题是首要的根本问题,群众立场问题是决定我们党性质的具有根本性的重大政治问题。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和判断是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分水岭和试金石。替谁说话、给谁办事、为谁谋利,不仅是态度问题、感情问题,更是政治本色、政治立场问题。我们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根本原因就是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个人或少数人的立场上说话办事,就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某个人或某一部分人的利益。具体来讲,立场是人们认识问题和担当解决问题的立足点,是政治坚定性和解决问题的态度、意志、信心。党性出立场,立场坚定党性;有什么样的党性,就有什么样的立场。党性反映党的性质和理想,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习近平指出,“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央的考虑,是要为人民做事”。这一讲话,用语朴实简洁,态度鲜明有力,内容提纲挈领,讲明了党性的原则立场,不仅重申了党的一贯主张,而且有现实针对性,道出了共产党人在新形势下必须坚守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
90多年来,无论是革命年代“唤起工农千百万”、筑起“真正的铜墙铁壁”,还是改革时期“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推动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走过万水千山,群众立场始终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保证。群众立场树得牢不牢、群众利益维护得好不好、群众路线走得正不正,体现在党性、人民性的统一,折射出人品,反映着官德。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中延伸出来的,并确定为党性观念和群众立场。人民性的根本所在,在于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永不动摇,坚持人民性说到底就是坚持群众立场要重如泰山。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强化政治意识,自觉履职尽责,兢兢业业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工作,坚定地站在党性和党的原则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抓落实。
从党性的立场性和人民性的立场性看问题,党性和人民性都要统一在群众的立场上。新时期坚持和践行党性和人民性一致的原则,就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真正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做到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当前,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意识形态领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及所谓“普世价值”、西方宪政民主等错误思潮,这些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都是要使中国脱离社会主义轨道,脱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有重大危害,我们绝不能忽视。在党性与人民性立场上出现的一些错误看法,有的是认识模糊,有的是思想方法问题,有的则是政治立场问题。但无论是哪种原因导致的,都可能会使我们党在争取民心这个关键和要害问题上陷于被动。所以说,坚持人民性,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立场,这也是政治立场;坚持党性,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人民群众支持。实践证明,只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作为坚持党性原则来对待,把恪守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统一于以民为本的工作实践中,把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融为一体、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好、发展好。
(作者系河南省西华县纪委书记)
(责任编辑 楚 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