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方法论

2014-03-29王英杰

地方治理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特色建设

王英杰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哲学社会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方法论

王英杰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哲学社会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从方法论层面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内在逻辑、思维原则和实践特点,可以使我们更明晰、更自觉、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谋划,坚持客观性与能动性相统一、整体性与重点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共同性与特色性相统一、先进性与群众性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原则,反映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思维智慧和执政方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学方法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思维智慧和执政方略,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从方法论的层面深刻把握这一宏伟蓝图的内在逻辑、思维原则和实践特点,可以使我们更明晰、更自觉、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一、坚持客观性与能动性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同时要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我们党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遵循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新要求。十六大、十七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从国际国内大势来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党不失时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既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又立足现实、切实可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小康社会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需要我们“甩开膀子”,积极主动、扎扎实实地努力建设。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埋头苦干、顽强拼搏;亿万人民要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足岗位、勤勉奉献;全社会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提升精神状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汇集起强大力量。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既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如期实现宏伟目标。

二、坚持整体性与重点性相统一

现代系统论把研究对象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系统整体结构功能的最优化;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起着特定的作用,特别是重点要素对系统功能的发挥更为关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谋划布局,充分体现了现代系统论的科学思维方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方面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系统整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要素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要素的有机配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任一方面出问题、任一要素“掉链子”,都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体目标的实现。

实现系统整体功能优化,要善于抓住重点要素。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系统中,经济建设无疑是基础性、决定性的要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而在经济建设中,我们又要把经济领域看作是一个整体系统,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条“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有它的主攻方向——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而扩大内需是这一战略调整的基点。

把对象看成系统,在系统中抓重点要素,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是这样,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中同样体现着这一原则。整体谋划、抓住重点,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思维方法之一。

三、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扬弃,既保留又克服,既继承又创新,既坚持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又不断革除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推动事物发展到新的阶段。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行动指南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既继承又创新的伟大理论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创新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个“必须坚持”是我们党勇于实践、不懈探索而总结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的不竭源泉。

推进当代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还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许多不足,正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面对发展中依然突出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解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对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的问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水平;为解决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问题,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努力建设美丽中国;面对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问题,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新的胜利,既要善于继承又要勇于创新,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大力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四、坚持共同性与特色性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认为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愿景规划。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既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顺应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又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同时又对历史发展道路的具体多样性给予了充分关注。我们必须在遵从社会发展共同规律的前提下,根据我国特殊国情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上,我们已经得出了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同样渗透着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既坚持共同性又强调特色性,既顺应共同趋势又凸显中国特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既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既顺应现代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实现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又突出党委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主导作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既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上,既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又坚决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共同性与特色性相统一的中国发展道路、发展理论、发展实践,反映出中华民族正以崭新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五、坚持先进性与群众性相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上具有影响作用,特别是先进政党、先进人物对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坚持人民群众和先进个人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广纳群言、广集民智,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强调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先进示范作用。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不断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先进性和群众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伟大实践活动中。现阶段,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顺利完成这一重任,就要求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就要求不断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们就幸福安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亿万人民团结一心、不懈奋斗,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兢兢业业、奋发有为。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开拓出更为广阔美好的发展前景。

责任编辑郑百灵

D616

A

1008-6463(2014)02-0049-03

2014-12-10

王英杰(1971-),男,河北河间人,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哲学社会学部副主任,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社会管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特色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医的特色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