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社会视角下的中国灾害教育述论
2014-03-29蔡勤禹
蔡勤禹 高 铭
(中国海洋大学 社会科学部,山东 青岛 266100)
灾害教育是以培养灾害意识为核心,以培养人们具有一定的防灾减灾知识和一定的应对灾害能力为目的,以便能正确认识灾害发生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1]灾害教育既是普及灾害知识和灾害意识的知识教育,又是培养人们掌握一定的避灾技能的能力教育。近年来,由于各种类型的灾害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触目惊心,给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造成了难以挽回损失,因而,灾害教育重要性在我国日益得到重视。本文主要从国家与社会视角,探讨政府和社会组织如何在灾害教育中发挥各自作用,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公众有机配合的多途径灾害教育方式,促进我国灾害教育发展。
一、政府主导灾害教育事业发展
灾害教育是面向全社会公民的教育,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贯穿于人生各个阶段,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政府在整个灾害教育过程中,进行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尤为重要。
1.建立和完善灾害教育的法律法规
在法制社会,政府利用法律手段推进灾害教育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鉴于灾害教育的交叉性、系统性,政府应当整合与灾害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专门的灾害教育法,进一步明确灾害教育主体责任和权力与义务分担。然而,在当下中国,我们的灾害教育缺乏明确规定,即使有规定也是分散在其它法规之中。比如,我国的教育立法已形成了教育基本法、教育单行法、教育行政法规及教育规章组成的不同层次、对应着不同教育阶段的法律体系。这些教育法规中都涉及教育要保证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享受相应的获得保护生命能力的教育、接受职业培训、增强职业能力的教育等内容,但并没有专门的避免和防止灾害的规定。所以,我国在以后教育法规的修改完善过程中,应该特别明确地加上灾害教育内容,更明确地强调灾害教育的重要性,这不仅关乎人的健康发展,也关乎整个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再比如,突发事件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我国自2003年“非典”事件后应对突发事件的法规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据统计,我国到2007年底已经制定的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35 件、行政法规37 件、部门规章55 件、有关文件111 件,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也相继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2007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无疑是突发事件应对中的里程碑,它的颁布实施不仅标志着我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也使我国灾害教育有了相对接近的法律,但它毕竟不是灾害教育法,灾害教育专门法的制定需要引起政府立法部门重视,并尽早提上立法日程。
要言之,我们强调依法治国,需要各个方面的法律制定和完善,在灾害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尤其要加紧起草制定灾害教育法,使其他法规与之相配套,从而奠定灾害教育法律基础,为公民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提供灾害教育的必要基础
灾害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计划、组织、协调、管理。具体来说,需要政府做好人才和技术等工作,为灾害教育奠定必要基础。
首先,开发人力资源,为灾害教育事业提供人才基础。开展灾害教育主要目的是提高公民的灾害意识及防灾减灾技能,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现实是我们缺乏专门从事灾害教育的“灾害教育者”,即懂得灾害教育的相关专业人才奇缺,这就需要国家在政策层面为这类人才的培养进行规划和设计,培养一批既懂教育又有灾害知识和懂得避灾技能的人才,建设一支专门的灾害教育人才队伍。同时要充分挖掘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利用他们对于灾害知识和技术的了解,鼓励他们服务社会,通过走进厂矿、学校、社区等方式,来普及灾害知识,投高公众灾害技能,减少社会不必要的灾害损失。
其次,加强灾害教育相关技术研究。以海洋灾害教育为例,涉及海洋环境、防灾减灾、教育技术等领域,新科技在这几大领域获得突出进步:比如伴随数字地球而出现的数字海洋,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及地理信息系统,对海洋家底调查日益清楚;防灾减灾的综合模拟程序、模拟演练也有开发。这是各领域分散的技术成就,而针对灾害教育这一综合系统,政府需要倡导相关方的合作与共享,智力整合,知识共享,使灾害教育在海洋技术进步过程中及时跟进,分享技术进步给海洋灾害教育带来的成果。再比如,学校要提高灾害教育的实效性,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其中的“产品”就需来自技术研发和设计。同时,结合不同年龄段及特点的教育,还需相应的调整技术产品的难易梯度——针对青少年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设计“动态、形象化”的人机互动模式;着眼青少年抽象及逻辑思维不断增长的实际,为更高阶段的学生设计研发提高学习效率和实效的灾害教育产品。上述研究和成果,需要政府从宏观上来沟通协调,促进灾害教育的技术进步。
3.完善灾害教育的监督机制
灾害教育在目前并没有成为一项公民必修课,所以,很多单位和部门没有重视灾害教育,有的有规定但并不认真实施,这就需要监督。针对灾害教育而言,政府要建立灾害教育监督体系,对灾害教育的执行进行跟踪检查,保证发挥落实督促作用。不可忽视的是,当前“群龙管海”“群龙闹海”也是开展灾害教育需克服的因素。各部门都认为灾害教育是灾害管理部门的事情,自己单位没有明显的灾害危害发生,对灾害教育便不重视,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要知道灾害多种多样,灾害也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维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全社会的使命,所以,政府需要来统一规范灾害教育的履行。在政府职能部门中如安全部门中专门列出灾害教育管理和监督职责,来督促各类单位和社区来定期进行灾害教育和处置灾害的技能培训,化解和减少灾害发生。同时,政府应该牵头建立一个由官员、专家、学习主体、社区管理员等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进行一系列的灾害素养调查,检测教育效果,对此做出评价分析,规范和监督灾害教育发展。[3]
综上所言,政府在灾害教育中不仅不能缺位,而且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通过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发挥宏观规划、政策引导、组织协调、有效监督的作用,保障灾害教育实效性。这是现代政府关注民生、体现责任的重要表现。
二、社会有效参与灾害教育
由社会来推动的灾害教育或曰社会灾害教育,可借助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
1.非营利组织可以在灾害教育中承担重要作用
社会组织是人在社会中存在的一种形态,这既包含初级群体如家庭、家族、村落等,也包括各类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非营利组织等次级群体。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论述非营利性组织在灾害教育中作用。非营利组织按其功能可分为研究型、行业型、公益型等类型。下面以涉海组织为例,对这三类涉海组织在海洋灾害教育中的作用简要论述。
涉海研究型社会组织主要指由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为促进学术交流、成果转换、培养人才的科技学术性团体,例如,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泊学会等。根据其科技人才优势,在灾害教育中,这类涉海组织在研发新技术、做好成果转化等科普教育中应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可通过刊物,开辟专栏,开设网站、微信等形式,加强海洋灾害教育相关知识的普及,及时将相关科技理论转化为群众需要的科普知识,满足群众对新的海洋灾害认识了解。
涉海行业型社会组织主要是自愿成立的经济团体即行业协会。在灾害教育中,行业协会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将政府有关灾害教育的政策等传达下来,并结合行业实际,通过职业培训等相关环节组织本行业的灾害教育,尤其是涉海的渔业生产行业,可普及倡导科学养殖,有效避免海水养殖造成的富营养化等问题;涉海的油气开发行业协会、涉海运输行业协会可以进行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加强相关安全生产教育,规范生产标准,并辅之本行业的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演练,提高员工素质与技能,从而大大减少由人为疏忽、操作不当引发的事故、酿成的灾祸等。
涉海公益型组织主要面向社会大众,组织开发项目活动,并辅之日常生活中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加强相关灾害常识及技能的普及。同时,将肆虐的灾害、温情的募捐、奉献的志愿者等相关素材拍摄记录下来,增强宣传的效果。以全国性的从事人道主义服务的社会团体红十字会为例,要求结合各省实际,开展应急救灾演练。同时,注重加强对各级各类救援队伍的救援能力培训,制定明确的标准手册,严格执行,开展相应的培训演习演练,切实提高其救援能力。[4]此外,像上海海洋保护志愿者组织、三亚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等海洋公益组织在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海洋灾害发生中都发挥了积极地作用。
我们仅从海洋灾害教育中就可以看到社会组织通过自身的组织特点和服务人群,可以发挥各自优势,为灾害教育贡献一份力量。今后,要探索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助合作,以及与政府组织的协调配合,并形成长效的合作体制机制,协调联动,共同推动灾害教育事业的发展。
2.学校应将灾害教育作为一项必备内容
学校灾害教育体系应结合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对不同年龄段受教育者采取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灾害教育。对学龄前儿童应从生活出发,给予直观性教育,并教之以简单的求救技能。而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要进行灾害的科普教育,从中培养灾害意识及简单的避灾技能。伴随青少年认知心理的发展逻辑思维、理性思维的形成,到中等教育阶段应该整合灾害知识,使学生系统学习灾害的基础理论,学习灾害伦理,掌握较高的避灾技能,提高相应的自救互救技能,并教育其担负应对灾害的相应责任。而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则从学科综合的角度上学习灾害理论,涉及灾害预防,灾害的应对管理,灾害的评估救助,灾害伦理等知识,提高应对灾害的理论水平和科学应对能力。
学校灾害教育要针对学生活动特点有重点地来安排进行。比如假期是学生发生安全事故的高发时段,学生放暑假后常常结伴在河里或湖泊游泳,或在路边玩耍,极易发生伤亡事故。学校在放假前就要反复组织安全教育,要告知学生到安全有救生员的场所去游泳,不要到野塘野湖去冒险;要注意交通安全,要防止因私自外出或到娱乐场所遭受不法侵害。学校还要让学生参加安全知识竞赛等,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学生的安全常识。学校评选暑期安全小卫士,让学生真正践行安全常识。学校安全教育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前提,只有保障了学生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才能使学生担负起未来建设国家,回报社会的重任。
3.家庭与社区是开展灾害教育的有力载体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灾害教育是社会灾害教育的基本元素。无论对于未成年的孩子,还是成年孩子,父母一直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老师。每个父母,都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孩子应该注意的各种安全问题,不厌其烦地谆谆告诫,这成为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早接受的灾害教育。在日常交往中,父母要为孩子讲解灾害的危害性,强调对灾害预防的重要性,让孩子学会如何使用剪子、锤子,如何使用打火灶及家用电器,出门如何过马路、如何等车,还要教孩子一旦发生火灾时如何逃生。暑假要教育孩子没有大人带领不要去湖泊海塘游泳,要教育孩子一旦溺水掌握基本自救方法。应带领孩子亲自参加一些为灾区开办的灾害宣传活动,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防灾抗灾的重要性,并将这种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社区是基本的社会单元,是社会进步的成果。因此,社区是开展社会灾害教育必要场所。《防灾减灾中长期规划》里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创建5000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并且要为每个基层社区设置1 名灾害信息员,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组织,最终通过创建“平安社区”这一单元来创建“平安社会”这一机体。[5]为此,各社区要结合本社区实际,统领家庭,提高社区民众的参与度,在共建共享中制定本社区的灾害应急预案,并辅之相关演练,使居民真正将防灾减灾知识用到生产生活中。社区可以在日常通过举办安全知识讲座,编辑和发放《居民安全知识手册》等方式,将社区居民常见的用电、用气、用水及危险品防范和应急、地震逃生和交通事故应急等内容,向居民普及,防患于未然。另外,可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做法,组建“社区救急反应队”,并组织他们定期定时开展相关培训,加强临时组织、搜索营救、简单医疗、心理指导方面的能力。可通过及时考核监督,颁发资格证等推行实施。同时,还要着手做好社区内的联合,整合社区的灾害教育资源。例如,发动社区志愿者,与社区内学校合作,邀请专业人员作专题讲座,与社区企业合作,争取资金支持,举办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等。社区要经常组织社区居民进行防灾演练,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安全知识游戏和防灾抗灾竞赛,在丰富社区居民业余生活的同时,又能让居民学到了防灾抗灾的知识,并锻炼抗灾救灾的能力。
灾害教育关系每个生命个体生存质量,不是某个单位或某个部门的事情,是全社会都要关注的事情,因此,需要发挥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的功能,形成既有分工又能够合作的灾害教育方式,从而整体推进灾害教育发展。
4.公民是灾害教育的践行者
人永远是改变灾害的主体,灾害教育归根到底是要公民认识到灾害危害性,同时又要认识到可以通过教育学习,增强防灾减灾技能。社会发展到今天,终身学习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因此,每个公民都应乐于求知,勤于学习:简单实用的防灾技巧、实实在在的自救互救技能,这都是提高自我生存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容。还要通过提高公民意识,倡导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活方式完成灾害教育的任务,实现灾害教育的目的。此外,人类的进步更体现在道德素质的提高上,公民在灾害教育中要培养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综上所述,灾害教育既是知识性教育,又是技能教育。在中国进行灾害教育,应根据中国强政府、弱社会的国情,在灾害教育中,充分发挥政府在灾害教育中宏观主导作用,政府要将灾害教育作为全民的必修课,从法律、政策、行政、监督等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发挥社会作用,在涉及到公共利益问题上,各类社会组织,比如学校、社会组织、社区、家庭等都可以发挥己长具体实施灾害教育,并与政府有机配合,从而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全民灾害教育发展和人们安全系数与生活质量的提高。
[1] 李景霞、张英.中学的灾害教育 [J].城市与减灾.2008(3):9.
[2] 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答记者问[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6457255.html.
[3] 邓美德.论中国灾害教育[J].城市与减灾,2012(5):3.
[4] 尹盼盼,蔡勤禹.社会组织应对突发性灾害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3,(2):68—72.
[5] 未来五年中国将创建500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EB/OL].国际在线网,http://gb.cri.cn/27824/2011/12/09/5311s34691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