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武士精神的挽歌——浅析电影文本《最后的武士》
2014-03-29王木祥刘胜男
王木祥 刘胜男
一曲武士精神的挽歌——浅析电影文本《最后的武士》
王木祥 刘胜男
(广西大学文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4)
电影文本《最后的武士》展示了一幅美国人眼中的近代日本形象,即注重于军事和经济等物质因素的发展,忽视甚至摧毁了民族精神的根基——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在批评和否定日本形象的同时,也折射出美国人对于自身的反思,即不断地对外族发动侵略战争的同时也背弃了美国人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民族精神。这些批判和反思对当今中国有启示作用,即只有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才不至于在多元的世界格局中迷失自我,才能找到未来的自我发展方向。
文学形象学;《最后的武士》;武士道
《最后的武士》是一部2003年11月上映的、由美国人作为导演拍摄的、关于日本武士道的影片。它讲述了一个叫纳森•欧格仁的美国上尉军官,多次参加国内战争,领略了战争的残酷后,精神的迷失与彷徨。尤其是有一次参加的与印地安人的战争,作为指挥官的中校卡斯特命令士兵们突袭印地安人的村庄,杀死了所有无辜的妇女和小孩。这一事件给纳森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和创伤。
除了对滥杀无辜、不讲人道的卡斯特怀有深深的恨意外,纳森也因为内疚而每晚做噩梦。他对笃信的上帝产生了质疑,也丧失了作为一个军人的荣誉感,于是每日喝酒买醉,浑浑噩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介绍给日本军方,并帮助其训练现代化的军队来对付日本国内的“叛军”胜元。在士兵还没有完全训练好的情况下,纳森被要求去剿灭胜元。当面对彪悍而勇猛的胜元军队,纳森吃了败仗,并被俘虏了。
在作为俘虏的日子里,他受到了胜元部落的优待,并喜欢上了传统的日本武士道。在那个有点原始的部落里,他穿上了日本和服,学习说日本话,练习日本武士刀法,他已经喜欢上了部落里的一切。当日本政府的军队再次和胜元的部队开战时,纳森站在了胜元这边,为护卫他迷恋的传统武士道精神抗争。
《最后的武士》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个美国军官迷恋上日本武士道的故事。而故事的另一个主角胜元,是有历史原型的,那就是日本有名的西乡隆盛。在日本明治十年(即1877年)2月至9月间,以西乡隆盛为首的旧萨摩藩士族发动了反政府的武装叛乱,结局是西乡隆盛战败,史称“西南战争”。电影《最后的武士》就是根据西乡隆盛及其领导的这次西南战争的史实而改编的。
虽然是由史实改编的,但却进行了想象和改写,比如插入了一个美国军官。该电影文本就是以一个美国军官的视角来看待日本形象和日本武士道的,在描述和表现“日本”这一异国形象的时候,也同时表现了美国和美国人自身的形象。正如巴柔教授所说:“‘我’注视他者,而他者形象同时也传递了‘我’这个注视者、言说者、书写者的某种形象。”在电影文本中,处于1877年前后的日本,致力于建设现代化的日本,在物质方面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精神领域却在倒退,这就是近代日本在美国人眼中的异国形象。当时的美国和日本一样存在着民族精神失落的问题。美国人不断地对外族发动侵略,背弃了他们讲求自由平等的民族精神。所以在电影文本中,展现美国人眼中的日本形象时,也传递了自己民族精神的失落。
一、重物质而轻精神的日本形象
电影文本《最后的武士》中,表现出了一个重物质轻精神的日本形象。
(一)在物质建设方面
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物质建设决定精神建设,精神建设又反过来制约物质建设。近代日本的明治政府也是这样认为的。在电影中,明治天皇说过这样的话:“我一直梦想日本能够成为现代强国,独立进步。”而当时的日本也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日本政府迫切希望能向西方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此提高日本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加快军队建设和交通建设。在他们看来,只有像西方一样,注重物质建设,才能使日本成为独立进步的现代强国,不再受西方各国的欺负。
1.建设现代化的军队
根据电影文本可以看出,作为日本政府的代表——大村,为了加快日本的军队建设,高薪从美国聘请了有经验的教官,来帮助他们训练军队。而且从以大村为代表的政府军与胜元为代表的“叛军”两次交战的经历来看,相比于第一次交战,第二次交战时政府军的射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不仅如此,他们还从西方购买了一些先进的重型武器,比如旋转式机关枪和大炮。以上都说明日本政府的军队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2.修建铁路
修建铁路和开通火车是近代运输的一次重大发明。日本政府通过修建铁路,使得偏僻的地方和大城市之间能畅通交流,也能加强政府对于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如同在电影中所描述的——“胜元在他的家乡破坏铁路”,这让大村内心不安。因为铁路破坏后,交通运输被切断,万一这些村民发生暴动,那么政府将难以尽快地派遣军队和输送与战争相关的物资,无法有效地管理这些村庄。所以当得知铁路线得到破坏后,大村立刻命令军队进行反击。由上可以看出,铁路在政府眼中的重要性。
(二)在精神建设方面
在精神建设方面,主要是废除了传统的武士道,引入了西方式的现代议会制度。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文化之魂。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这本书中说到:“武士道,是要求或教导武士们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从这一点以及武士道的渊源和发展来看,武士道由最初的针对武士而提出的一些行为规范,后来慢慢地得到了大多数日本人的认同。如同俗语“花是樱花,人是武士”所传达的含义,人们已经把武士和武士遵循的那套道德规范作为做人的最好的要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近代的日本政府已经意识到原有的文化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武士道下的武士以刀为武器,就如同电影文本中胜元所带领的军队,不屑于使用枪炮,所用的还是比较原始的箭和武士刀。因此,日本政府知道要想赶超英美强国,发展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必须废除传统的武士道。
从日本的历史资料来看,1871年颁布正式废除封建制度的法令,1876年颁布禁止佩带刀剑的法令。这些法律条文,就是废除传统武士道的证明。这些史料在电影文本中也有涉及,比如胜元的儿子因为在街上佩刀而被警察羞辱。同样,胜元也因为佩刀闯入议会大厅而被软禁起来。在废除了武士道后,大村为代表的改革派引入了西方式的现代议会制度,这一点在电影文本中也有体现。比如胜元带刀闯入会议大厅的时候,日本的政府议员们正围在一起召开会议。也正是由于这种议会制度,使得大村掌握了实权,而天皇却成为了一个傀儡,再也不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了。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电影文本中的日本形象是一个重物质轻精神的形象。近代的日本为了寻求发展的道路,不仅废除了封建制度,还摒弃了传统的武士道精神。由于该电影的导演和主演都是美国人,这一日本形象就体现了美国人眼中的“他者”形象。按照文学现象学的理论来说,巴柔在《形象》一文中说到:“‘我’注视他者,而他者形象同时也传递了‘我’这个注视者、书写者的某种形象。”那么作为一部由美国人导演的影片,片中在表现日本形象的同时也传递了美国人的某种形象,那就是摒弃了美国人最初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民族精神,不断地对外族发动侵略,以满足自己的私欲。另外巴柔还说过,我在“言说他者的同时,这个‘我’趋向于否定他者”。那么该电影文本在言说日本形象这一“他者”的同时,对它也是持否定态度的。电影中的日本形象就是一个重物质轻精神的形象,在谋求国家发展的同时,舍弃了日本文化中的武士道精神。对于这一点,电影的导演爱德华•兹威克也是持否定态度的,因为他本人对于日本文化怀有很大的兴趣,年轻的时候就因为看了黑泽明的《七武士》就想拍一部关于日本武士的电影。
根据上面巴柔教授提到的两个观点,可以看出电影文本在表现“日本”这一异国形象的时候,对于重物质轻精神,舍弃传统日本文化以加快经济的发展,是持否定态度的。同时,在否定这一异国形象的时候,也在否定美国自己。从电影文本,我们可以看到,为了美国人自己的利益,他们对外族发动侵略,比如屠杀印地安人,甚至不放过手无寸铁的无辜妇女和小孩。
二、对于美国自身的反思
美国人在否定电影文本中日本形象的同时,也在言说自我,主要体现在质疑对外族的侵略和向往平静安宁的生活这两个方面。
(一)质疑对外族的侵略
在电影文本中,美国军官纳森•欧格仁在多次参加国内战争后,已经领略到了战争的残酷,也无法从中得到军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相反,在一次突袭印地安人的村庄中,由于目睹了众多无辜的妇女和小孩遭到杀害后,他内心无法得到平静和安宁,每晚都做噩梦,常常酗酒。通过这样一个军人形象,导演和电影文本想表达出对外族侵略行为的质疑。
(二)向往平静安宁的生活
电影文本中,当纳森•欧格仁被俘虏后,渐渐地喜欢上了武士道。他学说日本话、穿日式服装并学习武术刀法,最后当胜元和大村开战时,他站在了胜元一边,成了一位西式的日本武士。电影的结尾也给了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当纳森•欧格仁回到多香所在小村庄时,我们在想,他可能会和多香结婚,并永远的留在那个小乡村。因为在电影中,纳森•欧格仁常常说,住在乡村里的时候,他开始不再做噩梦,他找到了治疗战争创伤的地方,找到了能让自己心灵平静下来的地方。
三、结 语
一曲终了,随着胜元的逝去,武士精神也一去不回返了。但是电影快结尾处,天皇说:“现在我们有了铁路、大炮和西服,但是我们不能忘本,也不能抛弃我们的传统。”这段话同样寄托了导演的美好设想,既是对于日本形象的反思,也是对于美国人自身的反思。对当今中国社会也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中国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强调民主和科学,主张学习西方。改革开放以后,各种思潮和信仰涌入中国。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在国内一直受到打压。相反,儒家文化在亚洲的很多国家受到欢迎并产生了极好的道德效应,比如在韩国。那么在新时期的中国,如何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以完善并形成新时期的中国文化,成为了电影《最后的武士》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1]郭丽.透析影片《最后的武士》中体现的武士道精神[J].安徽文学,2010(5).
[2]刘素花.理性与温情:《最后的武士》之睿智美[J].电影文学,2012(1).
[3]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日]新渡户稻造.武士道[M].周燕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郑宗荣)
An Elegy to Samurai Spirit:
WANG Muxiang LIU Shengnan
The moviereproduces a scene of modern Japan in the eye of American, which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force and economy, ignoring and even destroying Japanese national spirit-the traditional spirit of bushido. While the criticism has been made to Japan at that time, this movie conveyed introspection of Americans themselves that invasions of other countries deviate from the American national spirit of liberty, equality and democracy. At the same time, the criticism and profound consideration are illuminating. Only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our own country discriminatingly can we avoid being lost in the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 world and determine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Imagology of Literature;;Bushido
2013-09-11
王木祥(1982-),男,湖北潜江人,广西大学文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文艺批评。刘胜男(1985-),女,湖北孝感人,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艺术传媒学部辅导员。
J951.1
A
1009-8135(2014)01-01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