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照与李鱓、金农交游考论
2014-03-29梁骥
梁 骥
(1.鞍山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2.吉林大学 古籍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12)
张照与李鱓、金农交游考论
梁 骥1,2
(1.鞍山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2.吉林大学 古籍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12)
张照是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官员,也是乾隆朝官样书风的代表人物。在康熙年间,他曾与李鱓有交往,并为李鱓画作题诗;乾隆元年(1736),张照又与应试都门的金农有交往,并对金农的隶书予以高度的评价。
张照;李鱓;金农;交往
张照(1691-1745),字得天,号泾南,江苏娄县(今属上海市松江区)人,清代著名书法家,清早期帖学代表人物。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雍正十一年(1733)官刑部尚书,雍正十三年(1735)因抚定苗疆无功被革职拿问,乾隆七年(1742)复任刑部尚书,乾隆十年(1745)卒,谥文敏。张照以书法得大名于当时,启功论张照书法言:“有清八法,康、雍时初尚董派,乃沿晚明物论也。张照崛兴,以颜米植基,泽以赵董,遂成乾隆一朝官样书风。”[1]作为清乾隆朝官样书风代表的张照,与扬州八怪中的李鱓(1682-1756)、金农(1687-1763)交往于何时?他们的艺术观念在交往中有着怎样的体现?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张照与李鱓的交往
李鱓(1686-1757),字宗杨,号复堂,又号懊道人、木头老子,江苏兴化(今属江苏省兴化县)人。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任内廷供奉,乾隆三年(1738)任山东滕县知县。学画于蒋廷锡、高其佩,用笔挥洒自如,泼墨酣畅淋漓,为“扬州八怪”之一。
有清一代,很多文人、画家向帝王献诗、献画,以期获得皇帝的欣赏,得到赠官而平步青云。李鱓为康熙帝欣赏也是通过这个途径。李鱓于画中自题曰:“癸巳九月,献诗口外,圣主仁皇帝谓:‘李鱓花卉去得,交常熟相公,教习徐熙黄荃工细一派。’”[2]李鱓在其它一些画作款识中也记录了献画康熙帝而入内廷的事情,如《壮陶阁书画录》中有《李鱓画卷》,其款识曰:“癸巳献画口外,蒙圣祖仁皇帝御试,交常熟相公教习,以此绘事得名。”[3]从李鱓自己的记录来看,他献给康熙帝的画应该是以工稳为主的花卉,故康熙帝有“李鱓花卉去得”的评价,并使其随当时的宫廷画家蒋廷锡学习工细一派的绘画。
蒋廷锡(1669-1732),幼名酉君,字扬孙,号南沙,又号西谷,别称青桐居士,常熟人(今属江苏省常熟市)。康熙四十二年(1703)特选进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加封太子太傅,赐一等轻车都尉世袭职衔,卒谥文肃。蒋廷锡与张照十分友善,二人书画诗文唱和十分繁密,后来张照还将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了蒋廷锡的孙子,张、蒋两家有了姻亲关系。张照与李鱓的交往即使不是源于蒋廷锡,也必与其有关。
张照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考中进士并入翰林院,康熙五十四年(1715)四月入直南书房。李鱓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向康熙帝献画得到肯定,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任内廷供奉。张、李二人交往,应该始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李鱓任职内廷之时。张照《得天居士集》中有《题李复堂画册十二首》云:“阿母平生最所悭,小儿偷吃一何顽。夺来放在溪藤上,总是神仙不得攀(桃);沈香亭子化为烟,破研还依李谪仙。唤取玉环来研侧,燕支只费半文钱(牡丹);花气熏人似酒甜,蜜蜂腰重蝶须黏。谁家吃罢藤花饼,自起拈针绣夹衫(紫藤);碧空宛有大江涛,知在天台第几桥。俗眼不知龙半爪,诮他浑似一团茅(松);少年曾到云林寺,正值斋厨最寂寥。五百法筵龙象泉,过堂惟吃一茎菱(芋、菱白);老树著花寒彻骨,浓香直走诉青冥。其间老衲青厓叟,踏破寒香只眼青(梅花);忘忧自合结同心,男女根尘底处寻。智能男儿端正女,由来只是一观音(萱、兰);瓤生子嫩著心酸,白汗如浆赤日炎。甜到中边凉到骨,西风八月响茆檐(西瓜);屐齿泥黏百和香,翠风红雨换春光。篱边忽遇中黄老,为道壶中日月长(黄蔷薇);日炙风吹雨更淋,众香国土忽平沈。浑无色相空心老,宜雨宜晴又耐阴(竹);猩唇凤髓紫驼峰,翠瀣涛翻琥珀钟。醉饮饱却藜藿味,一丸萝卜火其宫(萝卜);三千掷过大须弥,贴骨难禁这一丝。稽首仙人天竺子,相于腊尽岁除时。(天竺水仙)”又有《题李鱓竹石》云:“薄云拖雨过僧寮,翠竹菩提直一超。此石了非心内外,双眸才动吃藤条。”[4]检《扬州八怪书画年表》,康熙五十三年(1714),李鱓曾作《花果》册(十二开)于热河,分别为:《月季》、《荷花》、《枇杷》、《芙蓉》、《绣球》、《桃》、《竹雀》、《松芝》、《牡丹》、《紫绡缨络》、《兰》、《菊花佛手》,也是工细一路的风格。上述张照题李鱓十二册页花卉,应是李鱓在内廷任职时期的画作,大抵也是工细一类的作品。张照所题是应蒋廷锡之介,还是李鱓直接所请,目前已不得知,但这些至少能够证明二人之间曾经有过一段交往。
李鱓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离开内廷,其原因应是在宫中遭人猜忌、排挤而被迫离开。郑板桥曾有诗《饮李复堂宅赋赠》云:“四月十五月在树,淡风清影摇窗户。举酒欲饮心事来,主客无言客起去。主人起家最少年,骅骝初试珊瑚鞭。护跸出入古北口,橐笔侍直仁皇前。才雄颇为世所忌,口虽赞叹心不然。萧萧匹马离都市,锦衣江上寻歌妓。声色荒淫二十年,丹青纵横三千里。两婴世网破其家,黄金散尽妻孥恚。剥啄催租恼吏频,水田千亩翻为累。途穷卖画画益贱,佣儿贾竖论非是。昨画双松半未成,醉来怒裂澄心纸。去年翻思踏软尘,一官聊以庇其身。几遍花开上林树,十年不见京华春。此中滋味淡如水,未忍明良径贱贫。”[5]诗中对李鱓在古北口献画,为康熙帝所喜,在宫中因才遭嫉,最终寂然离开等作了详尽的描绘。郑燮与李鱓友善,观此诗可知李鱓当时的境况。李鱓的离开系遭人嫉妒排挤已无疑问,但其离开是由于李鱓为人的原因还是其画作不能符合宫廷画的主流而遭排挤,是值得探讨的。李鱓在自作《花鸟》屏条的自序中谈到:“余幼学子久山水,从震男兄之嫂王媛学花卉。癸巳九月,献诗口外,圣主仁皇帝谓:‘李鱓花卉去得,交常熟相公,教习徐熙黄荃工细一派。’给假归里,画学写意。写生起元朝,而盛于明代,白石翁之苍古,天池生之幽怪,汉阳太守之老辣,陆包山之稳当。国初有陈道山,得诸公一铢半两,皆可传世。不徇索画者之意,亦不固执己意,兴之所至,笔即随之。”[2]他在《冷艳幽香图》中亦记述曰:“苏、米、倪、黄盛于元宋。有明若文衡山之文秀。白石翁之苍老,天池生之幽怪,白阳山人之老辣,陆包山之稳当,得其一铢半两,皆可名世。本朝虞山夫子,画苑传人。高司寇指头生活,另开生面。八大山人长于笔,清湘大涤子长于墨,至予则长于水,水为笔墨之介绍,用之得法,乃凝于神。甚矣笔墨之难也。”[2]从李鱓自述可知,他在内心里更倾向于“兴之所至,笔即随之”的绘画,对画家则欣赏石涛八大的画风。而这些也必然和工稳细致的宫廷画派相抵触。李鱓离开内廷,由此可隐见其因。
李鱓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离开内廷后,于雍正八年(1730)又入京,仍作宫廷画师,师事高其佩。雍正十二年(1734),李鱓再次离开宫廷。这期间,张照与李鱓是否有交往已不得而知。
二、张照与金农的交往
金农(1687-1764),原名司农,字寿门,又字吉金,号冬心先生,别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百二砚田富翁、三朝老民、金二十六郎、之江钓师等,“扬州八怪”之一,浙江仁和(今属浙江省杭州市)人。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就而返。书法工隶、楷,隶以朴厚见长;楷多隶意,自创一格,号称“漆书”。五十岁后始作画,笔墨拙厚淳朴。著有《冬心先生集》等。
金农曾于雍正三年(1725)和乾隆元年(1736)两次赴京师。第一次纯为游历,第二次是应试博学鸿儒。金农与张照的结识就在乾隆元年(1736)。
《美术丛书》初集中《冬心画梅花题记》载:“乾隆元年,应举至都门,与徐亮直翰林过张司寇宅。司寇出观赵王孙墨梅小立幅,冷香清艳,展视撩人,大似予缁尘涴素衣也。今二老仙去,予亦衰颓,追写寒葩,不觉黯然自失,恨不令二老见我横枝满幅。含毫作简斋诗句一,题其上也。”[6]金农所言徐亮直即徐葆光。徐葆光,江苏长洲人。诸生,负盛名。圣祖南巡,伏谒献诗。康熙五十一年(1712)试礼部不第,特赐一体殿试,遂以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册封琉球副使。乞归数年,以御史记名起用。徐氏工诗古文辞、书法,擅交游。乾隆元年(1736),徐葆光陪同金农拜访张照,此应是张照与金农相识之始。之后,张照又回访了金农。《郎潜纪闻二笔》云:“金冬心续集自序,多述其自少至七十所遇前辈诗老闻人,评诗赞美之语,文颇诡玮无绳幅,而感知己,真气在胸,节录数段,以存逸事。……华亭张得天尚书(按:即文敏公名照),曾屏车骑访予樱桃斜街,云,‘昨见君风氏园古松歌,病虎痴龙,造语险怪。君善八分,遐陬外域争购,极类建宁、光和笔法。曷不写《五经》,以继鸿都石刻。吾当言之曲阜上公,请君不吝泓颖之劳。’”[7]建宁、光和为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东汉名碑多有出于此者。张照对金农的八分书十分赞赏,认为他的八分有古风。
张照于书法专攻帖学,以能得米、董笔法得名于康雍乾三朝。检诸文献及流传下来的书作,张照不以隶书擅名,其论书亦未见言汉碑者。张照赞金农八分,似乎有因友人引介而客套为赞的因素,但又不尽于此。若只是客套,言金农书法得建宁、光和笔法即可,又何必“言之曲阜上公,请君不吝泓颖之劳”?张照与曲阜孔氏有姻亲关系,他的女婿孔继涑是孔子六十九代孙,其儿媳孔氏是孔子七十一代女孙。由于有这种姻亲关系,张照与曲阜诸公关系十分密切。以曲阜孔家的地位和影响,张照是不会随意向曲阜诸公推荐金农的。张照既有此说,显然是其内心真正认同了金农的八分书法。而金农的这些记述,为我们认知张照对汉碑书法的认识、对当时隶书创作的审美价值取向也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金农于乾隆元年(1736)八月抵达京师应试,十月离开京师。而张照因苗疆事入狱,于乾隆元年(1736)九月六日方释放出狱,故张照与金农结识当在是年九月至十月间。金农在进京应试博学鸿儒期间,拜访了包括张照在内的很多名人。金农的这种拜访显然是期望这些名流对自己应试博学鸿儒能有所帮助,但最终金农还是无功而返。
关于金农在乾隆元年(1736)进京应试之事,当代学者有文章进行专门研究。关于金农是应试未第、被推未第,还是本就未获得应试资格等问题,多有争议。①然不论试与不试,这个时候的张照都不能给金农太多的帮助。关于博学鸿儒的举荐,雍正皇帝在雍正十三年(1735)二月二十七日曾谕内阁曰:“朕令荐举博学鸿儒,以广育才之典,为督抚学臣者,自应秉公采访,加意搜罗,以副朕爱惜人材之至意。……其在京三品以上之大臣,均有荐举之责,将此一并晓谕知之。”[8]雍正虽有此旨,但当时所举人数很少。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驾崩。乾隆即位后,于雍正十三年(1735)十一月十日谕旨内阁曰:“国家久道化成,人文蔚起,皇考乐育人材,特降谕旨,令直省督抚及在朝大臣各保举博学宏词之士,以备制作之选。乃直省奉诏,已及二年,而所举人数寥寥。……朕用再为申谕:凡在内大臣及各省督抚,务宜悉心延访,速行保荐,定于一年之内,齐集京师,候旨廷试。”[9]按照雍正、乾隆谕旨,京官三品以上方有资格举荐博学鸿儒,而此时张照刚刚被乾隆帝免死出狱,自身已经不具备举荐资格。金农进京如因应试事请张照举荐,结果可以想见。一年来的牢狱之灾,张照自顾尚且不暇,又怎么可能荐举他人为官!或许,张照肯定金农的八分书法,并言及推荐金农去曲阜书写《五经》,已经表达出他对金农足够的尊重和帮助了。
乾隆元年(1736)十月,金农失意离京。他有长诗记录这次京城之行。“乾隆元年八月,余游京师,十月驱车出国门之曲阜县,展谒孔庙。庙中古柏皆旧时熟识者,徘徊久之,作长歌一首。‘八月飞雪游帝京,栖栖苦面谁相倾。献书懒上公与卿,中朝渐已忘姓名。十月坚冰返堠程,得行便行无阻行。小车一辆喧四更,北风耻作鹖旦鸣。人不送迎山送迎,绵之亘之殊多情。冷光寒翠眉际生,先师儒里瞻尊荣。入庙肃拜安心旌,燃香何必刑牢牲。告曰艺事通微诚,呜呼五经昌且明。吾欲手写承熹平,字画端谨矫俗狞。隶学勿绝用乃亨,刻石嵌壁开喑盲。此间古柏含元精,寿可千岁隶戊庚。左围右列如墉城,弗为火夺惟汝贞。旧时熟识毋率盟,日坐其下繁籁清,恍然奏乐闻竽笙。’”[10]金农离京是十分孤寂的,既感慨于“中朝渐已忘姓名”,又失落于“人不送迎山送迎”。从诗中可知,金农离京时张照并未相送,而金农往曲阜是否为张照言“吾当言之曲阜上公,请君不吝泓颖之劳”事,金农未明言。但金农在曲阜入孔庙祭拜,并且“呜呼五经昌且明”、“吾欲手写承熹平”及“刻石嵌壁开喑盲”似能与张照所言相呼应。这是金农第二次去曲阜。雍正八年(1730),金农四十四岁时曾在曲阜停留四个月,作隶书《王融传》、《王秀册》等。而这次逗留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后,金农返回扬州。张照在乾隆元年(1736)九月出狱后,应乾隆皇帝召,以白衣校书于武英殿,之后又官运亨通,于乾隆七年(1742)复任刑部尚书。他与金农的交往,也仅仅是在金农应试都门时的短暂的数月之间。
[注 释]
①张郁明、李伟铭等有多篇文章就金农应试未第、被荐而未试,抑或本未获得推荐资格等问题展开讨论,可参看《扬州八怪考辨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年。
[1]启功.论书绝句[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74.
[2]蒋华.扬州八怪题画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73,67.
[3]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卷十八[M].上海:中华书局聚珍本,1937.
[4]张照.得天居士集·卷四·丁字编[M].道光戊申秋重刊本.
[5]郑燮.郑板桥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49-50.
[6]金农.冬心先生题画记[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26.
[7]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M].北京:中华书局,1984:483.
[8]李舜臣,欧阳江琳.历代制举史料汇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486.
[9]清实录:第9册·高宗纯皇帝实录(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5:265.
[10]金农.冬心先生续集[M]∥续修四库全书:14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80.
2014-04-19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w2013174)。
梁 骥(1970- ),男,辽宁台安人,鞍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从事书法史、东北地方史研究。
K249
A
2095-7602(2014)05-00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