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阳锡伯国的建立、发展与消亡

2014-03-29吴克尧赵国强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双阳锡伯女真

吴克尧,赵国强

(1.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民族经济与理论研究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1;2.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吉林长春130600)

一、双阳锡伯国的建立

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举旗盟誓,揭竿而起,兵锋指处,所向披靡,并对锡伯四大部落(大黄头室韦部、小黄头室韦部、涅剌拏古部、突吕布室韦部)予以征服。“锡伯”为本民族自称。口语称“siwe”,书面语称“sibe”。在汉文史籍中,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写法。西汉末年称“须卜”,东汉以后称“鲜卑”、“西俾”、“犀纰”、“私比”、“师比”等;北魏、隋唐宋时期称“室韦”、“失韦”、“失围”;元明时期称“失必”、“失必尔”;明清以后称“实伯”、“斜婆”、“洗白”、“史伯”、“西伯”、“西北”、“席北”、“席伯”、“锡北”、“锡卜”、“锡窝”、“锡伯”等,皆为“siwe”之同音异写。“锡伯”之称,多见于清代文献。辛亥革命以后,“锡伯”之称基本定型。[1]1-2

(一)金军征服锡伯四大部落

金军对锡伯四大部落的征服始于金天辅元年(1117年),锡伯族先民分布的主要地带遭到了金军的进攻。《金史·宗雄传》载:“斜也攻春州,宗雄与宗干、娄室取金山县。行进白鹰林,获候者七人,纵其一人使归。县人闻大军至,乃溃,遂下金山县,与斜也俱取泰州”[2]卷73。《金史·斜也传》载:“天辅元年,杲(即斜也——笔者注)以兵一万攻泰州,下金山县,女固脾室四部及渤海人皆来降,遂克泰州。”[2]卷73这里的“女固脾室四部”是指大黄头室韦部、小黄头室韦部、涅剌拏古部、突吕布室韦部,亦写为“女古皮室四部”。金军攻取长春州、金山县,使位于洮儿河流域的锡伯先民降服;攻取泰州,使处于绰尔河和乌裕尔河一带的锡伯先民降服。

(二)金军押送锡伯四大部落

为辖制降服的锡伯四大部落先民,金统治者于天辅六年(1122年)将“女古皮室四部”和渤海人内迁至上京会宁府,由“皇弟昂与孛堇稍喝等以兵四千护送,处之岭东,惟西京民安堵如故,且命昂镇守上京路。既而,上闻昂已过上京,而降人复苦其侵扰多叛亡者,遂命孛堇出里底往戒谕之,比至,而诸部已叛去。”[2]卷46“稍喝驻兵不与讨袭,致使降人复归辽主。违命失众,当置重法。若有所疑,则禁锢之,俟师还定议。是时,太宗居守,辞不失副之,辞不失劝太宗因国庆可薄其罚,于是杖昂七十,拘之泰州,而杀稍喝。”[2]卷65可见,“押送”途中“怨叛”为史实。

锡伯四大部落中的大黄头室韦部“怨叛”“复归辽主”[2]卷65。后来成为辽皇族耶律大石的主力部队。涅剌拏古部、突吕不室韦部“怨叛”后,由于金兵不予讨袭,很快又重返原居地,仍居嫩江中下游地域,成为锡伯的主体。

三大部落叛离后,押送锡伯四大部落的四千名金军集中力量看押小黄头室韦部及渤海部兵民。此时,金兵及被押送的两部落“已过上京”、“处之岭东”[2]卷63。“岭东”指张广才岭以东;“上京”为金之会宁府;“上京路即海古之地”;“海古”即是中海古勒水的简称。[2]卷39海古勒水即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境内的海沟河。[3]据《阿城县志》,《黑龙江省舆地图》标明的通河县锡伯河、锡伯河口屯”附近的“太平屯”古城遗址为金代迁徙的小黄头室韦支部所建。[4]717,92

(三)小黄头室韦主部迁徙双阳

天辅六年(1122年),在海古骨肉分离的小黄头室韦支部迁往通河县锡伯河流域的“太平屯”。小黄头室韦主部迁徙到雅达濑水流域,即今双阳河流域。我们可以从一些史料中找出蛛丝马迹。洪皓《松漠纪闻》载,“黄头女真者,皆山居,号合苏馆女真”[5]。《辽金时代室韦变迁》载,“金代黄头室韦称黄头女真……号合苏馆女真……实际上可能是因为女真族为征服者,黄头室韦为被征服者,变为征服者之称呼是完全可能的。”[6]根据这些史料和元明两朝锡伯国与苏完部的存在,可以认定小黄头室韦主部迁徙到双阳。

将小黄头室韦主部安置在雅达濑水曷苏馆旧址,原因如下:

其一,金朝大将完颜娄室及所部“治所”在双阳,便于管理小黄头室韦主部。之所以说完颜娄室及所部“治所”在双阳,是因为“娄室父亦白答,七水部长。祖洽鲁直,由原住地阿注虎水之源徙雅达濑水。”[2]卷72有关白答为雅达濑水人(或曰耶挞澜水人、拽挞懒人、雅达兰水人、雅挞澜水人、牙塔懒人)的史料还有《中国东北史》[7]、《辽代女真的分布》[8]、《金史论稿》[9],而“雅挞澜水当为今双阳河。”[10]116和娄室率领的女真部落治所“在雅挞濑水,今长春石碑岭附近”[10]142是孙进己等专家论定的。可见,金朝将小黄头室韦主部迁徙双阳有利于完颜娄室的管理。

其二,金朝大将完颜娄室曾招抚过黄头室韦人,将小黄头室韦主部迁到双阳以便于控制。《金史》[2]卷72和《金代女真研究》[11]112-113记载的史实显示,完颜娄室参与了对黄头室韦诸部的征战与招服,非常熟悉黄头室韦人。完颜娄室对黄头室韦人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将小黄头室韦主部迁到双阳便于完颜娄室的控制。

其三,驻扎双阳地域的完颜娄室猛安是合扎猛安,是皇家直属的机动主力军队,将小黄头室韦主部迁到双阳,便于驱使小黄头室韦人充当硬军作战。《金代女真研究》记载,“天辅五年,帝别领合扎猛安,受金牌。”[2]卷19,[11]426

其四,在双阳驻扎的至少两个猛安可协助完颜娄室监视小黄头室韦主部。从《德惠县文物志》记载的“拽挞懒河猛安”[10]200,[12]印、《金代官印集》记载的“拽挞懒猛安”[13]印以及《金史》“纳坦谋嘉,上京路牙塔懒猛安人”[2]卷104可以确定,当时在双阳驻扎着拽挞懒猛安和拽挞懒河猛安。从出土的地点看,应是从今双阳调防到今九台和今德惠两地的猛安。这两个猛安可协助完颜娄室监视小黄头室韦主部。

其五,雅挞澜水女真部迁徙到辽阳之南,为安置小黄头室韦主部提供了条件。《金史》载,“天辅六年二月,都统果遣使来奏……诏曰:‘汝等提兵于外,克副所任,攻下城邑,抚安人民,朕甚嘉之。所言分遣将士招降山前诸部,计悉已抚定,续遣来报。山后若未可往,即营田牧马,俟及秋成,乃图大事。更当熟议,见可则行。如欲益兵,具数来上,不可恃一战之胜,辄有驰慢。新降附者当善抚存,宜谕将士,使知朕意。’”[2]卷2将迁徙时间定为冬季是正确的,因“秋成”以后进入冬季,江河结冰,免去摆渡备舟之烦。雅挞澜水女真部的曷苏馆迁徙到辽阳之南后所遗弃的大量城堡可就地被小黄头室韦主部利用。

二、双阳锡伯国的发展

小黄头室韦主部迁徙到雅达濑水后,金朝廷采取赈助政策,将其封为锡伯国。金亡以后,锡伯国改投蒙古,为元朝效力,于元中期发展到鼎盛阶段,至元末衰微。明初,锡伯国喜获纳齐布禄辅佐,势力有所恢复,后因纳齐布禄叛逃和王位之争,国力锐减。明末,同族后裔复归夺取王位,成立了新锡伯国,亦即苏完部。

(一)金代双阳锡伯国发展

为避免逃逸、反叛事件发生,金朝廷对锡伯人实施一系列赈助措施。《金史》记述,“天辅七年二月……诏谙版勃极烈曰:‘郡县今皆抚定,有逃散未降者,已释其罪,更宜招谕之。前后起迁户民,去乡未久,岂无怀土之心?可令所在有司,深加存恤,毋辄有骚动。衣食不足者,官赈贷之。’”[2]卷2又述:“天辅七年四月,赈上京路、西北路降者及徙岭东之人。太宗即位,大赦中外,改天辅七年为天会元年。癸酉,发卷州粟,赈降人之徙于上京者。戊寅,诏诸猛安赋米,给户口在内地匮乏者”[2]卷2。金朝的扶持政策,让双阳锡伯人度过了困难时期,得到了不断发展。其早期自称为“曷苏馆女真”,发展壮大后被封为锡伯国,修筑的王城、拱卫城和村落达到一定规模。

1.自称“曷苏馆女真”

小黄头室韦主部迁徙雅挞澜水(今双阳河)流域后,自称为“曷苏馆女真”。洪皓《松漠纪闻》载,“黄头女真……号合苏馆女真”[5]。《辽金时代室韦变迁》指出,“金代黄头室韦称黄头女真……号合苏馆女真……实际上可能是因为女真族为征服者,黄头室韦为被征服者”[6]。记载辽代曷苏馆为“强宗大姓”的书籍有《三朝北盟会编》和《中国民族史》。《三朝北盟会编》指出,“契丹虑女真为患,乃诱其强宗大姓数千户移置辽阳之南,以分其势,使不得相通。迁入辽阳著籍者,名曰合苏款,所谓熟女真是也。”[14]《中国民族史》曾分析道,女真人被辽太祖阿保机征服后,“虑女真为患”,将其社会发展较快、政治地位较高的数千户“强宗大姓”迁居到今辽宁省辽阳市以南地区,编入辽的户籍,直接统治,称之为“熟女真”,又曰“曷苏馆”。[15]笔者认为,小黄头室韦主部号称曷苏馆,是为了提升降部的政治地位,便于在女真林立的环境中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

2.世封锡伯国

《扈伦传奇》载,“锡伯部原是金朝所封之国,地在今吉林省中部,吉林市西南部,长春市东南。刷觇河为其聚居地。刷觇又称苏瓦延、苏斡延,名虽异而地同,大概是今天的双阳一带。锡伯部主瓜勒察氏,清代改为瓜尔佳氏,汉译为关。这瓜勒察氏是金代望族(古代古里甲氏),世封锡伯。”又载,锡伯国王城“周围用土墙围起,算是城堡。一条‘多尔吉束湾必拉’从城南缓缓流过北面青山屏蔽,气候宜人,景色秀丽,古代是个出美女的地方。王城中央有一片青砖灰瓦的房舍,周围是土墙,称做王宫。”[16]《乌拉简史》载,锡伯国的中心地区是“多尔吉必拉束湾哈达[17]”。经查《锡汉教学词典》确认,“多尔吉”音拼为“dorgi”,译成汉语是“内、内部”之意;“束湾”音拼为“suwayan”,译成汉语是“黄”之意;“必拉”音拼为“bira”,译成汉语是“河”之意;“哈达”音拼为“hada”,译成汉语为“山峰”之意。[18]“多尔吉束湾必拉”译成汉语为(饮马河)内河黄河,亦即双阳河。称双阳河为黄河的史料有《扈从东巡日录》[19]。“多尔吉逼拉束湾哈达”就是(饮马河)内河(流域)的黄色山岗。这点得到“关俊彦家谱”的证实:“我辈发源之处曰多尔吉逼拉束湾哈达”[1]141。新疆派到长春市学习的赵福庆同志翻译“多尔吉”为内,“逼拉”为河,“哈达”为山峰(或高原)。这句话全部意思是“发源之处在内河束湾高原”。一些学者经过考证,认为今之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县城附近“高岗地带就是锡伯部的故地”[17]。笔者踏查了双阳河全境,只有双阳东山与上述描述相符合。综上所述,金代锡伯国王城位置应在今双阳东山及其南麓。

3.拱卫城堡及屯落

金代锡伯国利用金朝廷给予的宽松政策,修筑了王城的拱卫城堡和屯落。拱卫城堡和屯落主要位于今南城子古城遗址、二道梁子屯落遗址、殡仪馆南屯落遗址处。

南城子古城遗址“呈正方形,每边墙500米,方向35度,南北二墙东部各一城门,北门距东北角180米,并有瓮城痕迹,南门距东南角121米,两门宽皆10米……从断面看,城墙为夯土板筑,夯层8厘米,残基宽8~11米不等,顶宽1.5~2.5米。南北二墙各有马面二个,但均在城门两侧,东西二墙各有相互对称的马面四个,马面的直径4~6米不等,高出墙0.5~1米,凸出墙外1~2米,此城四角均见角楼迹象,墙外未见护城河痕迹……根据城内采集的器物鉴定,此城当为金代政治、经济、生产、军事等诸方面一重要城址。”[20]61-63

二道梁子遗址“位于二道梁子煤矿砖厂东北……遗址周围多丘陵。遗址东西200米,南北100米。因烧砖取土严重,现地面甚难采获。一九八〇年四月,砖厂工人挖土时,在距地表30厘米深处挖出六耳铁锅、三足铁锅各一口,铁镰四件,菜刀、铁锹、铁凿、铁锛各一件。以上器物均藏于县文管所。”[20]27

双阳殡仪馆南遗址与锡伯国王城遗址紧邻。发掘认定,遗址面积为40000平方米,属辽金代屯寨。

锡伯王国周围的城池和屯落还有后跨家屯古城[20]60、庄家屯古城[20]61、贾家屯辽金遗址[20]61等。

4.叛乱战事

金代早期,完颜娄室的军队是皇家机动部队,军队征召了锡伯国人充当前驱硬军。由于锡伯国人受到严重歧视,发生了复叛战事。复叛战事为求证锡伯国王城在双阳东山提供了依据。这一史实载于《三朝北盟会编》和《松漠纪闻》。《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多黄发、鬓皆黄、目睛绿者,谓之黄头女真。其人戆朴勇鸷,不能辨生死。女真每出战,皆被以重铠令前驱,名曰‘硬军’”。种类虽一,居处绵远,不相统属,自相残杀,各争雄长。……其用兵,则戈为前行人,号曰‘硬军’。人马皆金甲。刀棓自副,弓矢在后,设而不发,非五十步不射……伍长战死,四人皆斩;什长战死,伍长皆斩;百长战死,什长皆斩。负战斗之尸矢以归者,则得其家赀之半”。[14]《松漠纪闻》记载,“黄头女真者,皆山居,号合苏馆女真。其人憨朴勇鸷,不能别死生。金人每出战,皆被以重札,令前驱,谓之硬军。后役之益苛,廪给既少,遇卤掠所得,复夺之,不胜忿,天会十一年遂叛。兴师讨之,但守遏山下,不敢登其巢穴。经二年,出斗而败,复降。[5]文中的“巢穴”,应是双阳东山的锡伯国王城。因叛逃而回到嫩江流域的黄头室韦另二部以及在黑龙江通河创建通河锡伯国的小黄头室韦支部,没有加入金朝皇家机动部队亦即“合札猛安”[2]卷19的可能,只有双阳锡伯国的壮丁具备参加的条件。可见,当时被称为“合苏馆女真”的双阳锡伯国于天会十一年(1133年)发生叛乱事件,被金人“守遏”两年而复降。

5.涌现石伦将军

《金史·古里甲石伦列传》载,“古里甲石伦,隆安人。以武举登第,为人刚悍,颇自用,所在与人不合。宣宗以其勇善战,每任用之。贞祐二年,累升副提控、太原府判官,与从宜都提控……未几,升同知太原府事。四年,升河东宣抚副史……石伦升绛阳军节度使,权经略使,寻知延安府事,兼鄜延路兵马都总管。兴定元年,改河平军节度,兼卫州管内观察使。比授卿三品,且免数罪谴卿。六月,升金安军节度使,行帅府事于葭州。十月,大元兵围青龙堡,诏以石伦权左都监。”[2]卷111

《东三省舆地图说》载,“农安、龙安皆沿隆安,而易其字者也。”[21]隆安辖雅达濑水,古里甲石伦即为雅达濑水锡伯国将军。将军死后之葬地,经踏查,在太平乡将军岭村石羊屯西0.5公里的光屁股山东南缓坡上,有一当地俗称的“将军岭墓”。《双阳县文物志》记述,“1980长春地区文物普查队首次在此发现残砖、石块和石人二尊、石羊两只。石人、石羊头已被砸掉。均为花岗岩雕刻而成。石人站在一长方形底坐之上,残高1.6米,胸宽60厘米,底坐长59厘米,宽34厘米,高10厘米,系采用圆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方法。上身内穿圆领衫,外着方领肥袖朝服,膘复宽带,两手交于胸前,紧抱笏板,足登方头翅尖靴……墓地所见的这组石雕刻的雕造工艺技巧以及雕刻形象与舒兰县小城子金代完颜希尹家族墓群的同类造像基本一致。石人、石羊是金代墓葬常见的陪葬品。据此分析,这里应是一处金代墓葬。”[20]51-52《金史研究论丛》记载,“在长春市先后发现了许多立在墓前的石造像的金代墓葬:例如……双阳区将军岭墓地……都有发现墓前立有石人、石羊……石人一对,文东武西。”[22]金史缺失《凶礼》,缺少有关金代墓志等级制度的记录。“金代丧葬制度也继辽、宋制,遵循非品官不得用墓志的规定,二品以上高官的墓内往往既有墓志,又有墓碑,中下级官吏墓内只有墓志,平民墓内则多置买地券。”[23]《宋史》记载形制:“诸臣丧葬,坟所有石羊、石虎,望柱各二,三品以上加石人二人。”[24]可见,双阳将军岭墓葬应为古里甲石伦的墓葬。

(二)元代双阳锡伯国发展

元朝对女真人实行宽松政策,双阳锡伯国有了良好的势头。元朝中后期,双阳锡伯国达到鼎盛阶段,元朝末期,双阳锡伯国走向衰落。

1.双阳锡伯国发展鼎盛

金亡元兴,对女真人实行“因俗而治”[25]的宽松政策。加之双阳锡伯国摆脱了金人统治,势力得到发展,达到鼎盛阶段。《扈伦传奇》记载,“金亡以后,改投蒙古,为元朝效力,子孙世袭,定期朝贡。锡伯部势力日益强大,很多女真部族纷纷来投,元末而日渐衰微,昔日风光不再。……女真族瓜尔佳氏,是一个较大的部族,为金代古里甲氏分化演变而来。元代中期,其中一支建立了锡伯部,又称锡伯国。”[16]《乌拉简史》的记述是:“在扈伦国建立之前,女真人瓜尔佳氏宗族势力强大起来,最强大的一支瓜尔佳氏宗族已入松花江至东辽河的空闲地带,建立了具有国家雏形的地方政权,称做锡伯国,它的中心地区是多尔吉必拉束湾哈达。”[17]

2.纳齐布禄先祖居锡伯

纳齐布禄是明代重要人物,其先祖在元末归附锡伯国,并取得密切姻亲关系。赵东升所著《扈伦四部研究》记载,“纳齐布禄后来到底脱离了锡伯王,逃跑时追兵问其姓名,他‘随口应曰’纳拉氏并不是无根据的瞎说,否则也不能成为后来扈伦四部的共姓。”[26]126“纳拉氏”为金代“拿懒氏”的转音。纳齐布禄虽然称拿懒氏,但也是金朝皇族完颜氏的后代。始祖宗弼,俗名兀术,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海陵王一上台,怕宗室不服,于是残酷地屠杀完颜氏。宗弼功高权重,但已年老,此前怕祸事飞到子孙头上,也解除兵权,以信王(《金史》作沈王)爵位被安置在原宁江州,即今之乌拉古城北。宁江州经过战乱,城池遭毁坏,后又被江水淹没,宗弼只有另筑新城,选择宁江州古城西南靠江处筑城一座,名乌拉洪尼勒城。定居在这里的宗弼子孙完颜氏家族,支派繁衍,已经析置散居。还有一支北迁倭罗孙地方,姓也改为倭罗孙氏,但最后还是被蒙古人赶出了那个地区,举家逃往辉发河流域;这一支里后来出了一个杰出的人物,那就是乌拉国的始祖、扈伦国的奠基人纳齐布禄。《太祖纳齐布禄生平简略》记载,“太祖讳纳齐布禄·倭罗孙。……远祖为大金完颜氏。伊父母祖居锡伯,世为姻亲。”[26]160这点也被《吉林省志·民族志》证实,“较早记载锡伯族活动的是近期发现的《乌拉哈萨虎贝勒后辈家谱档册》,其记载女真乌拉部始祖纳齐布录祖父时,曾栖身于锡伯国,其父娶锡伯女。”[27]上述史料说明,元朝中后期的双阳锡伯国仍有较大势力,否则纳齐布录祖父不会“栖身”锡伯。

3.双阳锡伯国疆域

元代中期的锡伯国东界为刷烟岛城,西界为伊通乌苏城。

记载苏斡延岛城的较早史料有《盛京通志》和《永吉县志》。《盛京通志》对刷烟岛城有这样的记载:“刷烟岛城,城北一百一十里,混同江中有岛,岛上有城,周围一里,南一门。”[28]《永吉县志》称刷烟岛为苏斡延岛城,“苏斡延岛城,旧志作刷烟岛,在县城北一百二十里混同江中苏斡延岛上,周围一里,一门。”[29]224还记载道:“打鱼楼在乡一区苏斡延岛西五里外,有打鱼楼屯、打牲乌拉尝以黄鱼入贡,是楼为藏储黄鱼纲之用,故名焉。屯距县百五里。苏斡延岛古城在乡一区锦州屯西,有山脉自西蜿蜒而来,至是突然崛起。东南两面濒松花江,石壁矗立,名苏斡延岛。北面稍坦,亦山岭绵互,则哈达山支脉也,上有古城,是以扼乌拉国北路咽喉。岛高一千营造尺,其极巅有哈达城。南北长百二十营造尺,东西阔一百营造尺,城周土墙高八九尺,相传谓为辽主洪基所建,用以镇守乌拉国云。”[29]333

双阳历史上曾叫苏完、苏斡延、刷烟等名,如《吉林通志》载:“苏斡延(黄色也)罔,城西一百六十九里,周百余里。”[30]卷18“迳姚家城子东,苏斡延河自西来入之。苏斡延即苏完也,河以地名。金史世纪有刷水,国语解切以舒斡,缓读之则为二字,急读之则成一音,即此河也。今或曰刷烟,或曰双阳,皆以音近致讹。斡或为斡,则字之误也。源出吉林府西南暖泉屯。”[30]卷22《清史稿》称刷烟为“苏完”和“苏斡延”[31]卷65。

由此可见,苏斡延岛城应是最鼎盛时期的元朝锡伯国部众修筑,元朝的双阳锡伯国东界在“混同江中苏斡延岛上”。

记载伊通乌苏城的史料依据是《吉林通志》:“伊通境内古城:‘乌苏城,周围二里,门濠莫考,城南曰乌苏古辰路,纳殷路北,即古苏完地。’”[30]卷24乌苏城位于今伊通满族自治县城所在地的伊通镇内,地势低洼,伊通河从镇区流过,俗称伊通盆地。今已难以找寻乌苏城即古苏完地的确切遗址。

由此可见,元代双阳锡伯国疆域较大时,东至苏斡延岛城,西至伊通乌苏地。正如《扈伦四部研究》记载的那样,“锡伯部强盛时,永吉、磐石、桦甸、伊通以及长春、吉林两市边缘地带,皆为其领地。”[26]87

(三)明代双阳锡伯国发展

明初,乌拉始祖纳齐布禄曾与锡伯国结亲,成为锡伯国国主女婿,使锡伯国势力有所增加。纳齐布禄逃离和王位之争,致使国力锐减。明末,同族后裔复归夺取王位,成立了新锡伯国,亦即苏完部。

1.纳齐布禄让锡伯国复苏

《太祖纳齐布禄生平简略》载,“太祖讳纳齐布禄·倭罗孙。……太祖少有勇力,善骑射,年十八,保锡伯王,并娶锡伯王女,为驸马。”[26]160纳齐布禄父与锡伯女结姻生下纳齐布禄,时为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纳齐布禄出生后的第二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即皇帝位,国号明,年号洪武。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纳齐布禄18岁时,“始祖伊父母居锡伯部,始祖少有勇力,保锡伯王,并取锡伯王女公主瓜尔佳氏为驸马”[32]。这点也被《吉林省志·民族志》证实,“较早记载锡伯族活动的是近期发现的《乌拉哈萨虎贝勒后辈家谱档册》,其记载女真乌拉部始祖纳齐布录祖父时,曾栖身于锡伯国,其父娶锡伯女。生纳齐布录。纳齐布录有勇力,善骑射,保锡伯王,并娶锡伯王女为妻。”[27]

这说明,纳齐布禄成为锡伯王女婿后,辅佐锡伯王,使锡伯国复苏,逐渐崛起。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纳齐布禄在双阳锡伯国辅佐锡伯王十一年后,脱离锡伯国。

2.明洪武后期锡伯国势力锐减

明洪武后期锡伯国势力锐减原因至少有二:

一是纳齐布禄逃离所致。《吉林省志·民族志》载,“至洪武二十八年(1395)脱离锡伯王,进入松花江与辉发河交汇处的金沙河一带建国称王。在锡伯王的重兵包围下,至乌拉洪尼勒(今永吉县乌拉街一带)重建家园。此时的锡伯族先人已形成为部落联盟,从事农耕与渔猎。”[27]《太祖纳齐布禄生平简略》载,“明洪武二十八年乙亥,太祖脱离锡伯王,立国号为固伦,据有定国军,辉发、牛头山、东京城一带等处,并王吉外郎,据十二年。”[26]160

二是因为王位之争而离居所致。《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载,“瓜尔佳为满洲著姓,而居苏完者尤著。其先有同胞兄弟三人,长曰佛尔和、次曰尼雅哈齐、三曰珠察,后离居。佛尔和仍居苏完,尼雅哈齐迁席北,珠察由瓦尔咯,再迁西尔希昂阿济哈渡口,后复迁苏完。珠察生素尔达。素尔达生二子,长曰王沙鲁、次曰王扎拉达。王扎拉达生莽喀尼。莽喀尼生罗罗墨尔根。罗罗墨尔根生常喀尼墨尔根。常喀尼墨尔根生二子,长曰尼堪、次曰索尔果。索尔果为苏完部长,有子十人,其族最盛。”[33]《佛满洲苏完瓜尔佳全族宗谱》载,“瓜尔佳氏为满族著姓,而居苏完者尤著。……原生长在松阿里乌拉达林苏完沃野阿拉哈哈达世居,因此为苏完人氏。其一父生三子,长曰佛尔和、次曰尼雅哈齐、三曰珠察。后兄弟三人因争雕翎忿气离居。佛尔和仍居苏完;尼雅哈齐迁西僰(伯)地方,以后成为席北、卦尔察祖;珠察由瓦尔喀再迁西尔希昂阿济尔渡口(或日迁明朝的喜乐温卫),复归苏完。珠察生一子,名曰素尔达(约生明洪武二十一年左右),被定位瓜尔佳氏关姓始祖。珠察六世孙索尔果为苏完部长,世系颇详。”[34]《满洲苏完瓜尔佳全族宗谱》载,“其先一父生三子,原生长在松阿里乌喇达林苏完沃野阿拉哈哈达世居来着,因此为苏完人氏。以此有同胞兄弟三人:长曰佛尔和,次曰尼亚哈齐,三曰珠察。后兄弟三人因捣翎争气离居,佛尔和仍居苏完,尼亚哈齐迁往西僰(伯)地方,珠察由瓦尔喀再迁西尔希昂阿济哈渡口。珠察生一子素尔达。素尔达生二子:长曰王沙鲁,次曰王扎拉达。王扎拉达生一子莽喀尼。莽喀尼生一子罗罗墨尔根。罗罗墨尔根生一子常喀尼墨尔根。常喀尼墨尔根生二子,长曰尼堪,次曰索尔果。索尔果为苏完部长。其尼堪生五子,索尔果生子十人,其族最盛,各迁驻防。”[35]《开原大湾屯锡伯族关氏世谱》记载,“我辈发源之处,名曰多尔济逼拉束湾哈达,由一祖所生三人:长兄名曰佛尔果,次曰尼(雅)哈奇,三曰朱撒。兄弟三人,经征大明时(此句经专家更正,应译为“因斗鹏翅,彼此反目”——笔者注),长兄在束湾(尼)哈达住留(落户),次弟曾(迁)往西伯(地方),三弟朱撒(来)到西尔卡西口处驻防。”[36]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多个族谱记载同一件事,只是因为音转导致姓名和地名略有差异,说明这一家族“离居”情况属史实。这些史料表明,在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左右“争雕翎忿气离居”后,锡伯国势力必然被明显削弱,这为双阳历史上存在锡伯国(部)提供了依据。

3.锡伯国王位被同族掠夺

“争雕翎忿气离居”后,老三珠察率领子孙,迁到瓦尔喀,也就是图们江内外[37]。后来,其后裔四世祖王扎拉达迁徙到乌拉,最后复归到苏完地,落脚到苏完河西岸,成为苏完部。这一家族在奔走过程中,边迁移、边学习。随着其生存技能的提高,人口数量俱增,没过几年,这一家族的势力就超过日益衰退的老锡伯国。由于两国(部)族出了五服,不再念及亲情,摩擦事件经常发生,最后西岸的苏完部越过苏完河,突袭东岸的锡伯国,于是苏完部占领了锡伯国领土,成为锡伯国霸主,虽然改称苏完部,但终究只是权利的更替,仍是本家族掌握主权。

三、双阳锡伯国的消亡

苏完部侵吞原锡伯王领土后日益壮大,但终究乌拉和叶赫两部落发展较快,处于中间地带的苏完部时刻受到两部落威胁。正在这时,努尔哈赤率领的建州部迅速崛起,深谋远虑的锡伯国后裔苏完部部长瓜尔佳·索尔果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毅然率次子费英东等五百户部众投奔到努尔哈赤麾下。

依据一,《清史稿》载,“戊子年(1588年)夏季四月,哈达贝勒扈尔干率领女真人来归顺,苏完部落索尔果率领儿子费英东等、雅尔古寨扈拉虎率领儿子扈尔汉、董鄂部落何和礼一起率领所部来归,努尔哈赤对他们均优厚安抚。”[31]卷1

依据二,《开国方略》载,“万历十六年(1588年)苏完部落酋长索尔果率领本部来归顺太祖努尔哈赤。太祖努尔哈赤让索尔果儿子费英东处理政务。”[38]

依据三,《吉林通志》载,“嘉靖四十六年(1588年)四月,有苏完部落酋长葛尔气唆儿戈,率领本部落军民500户归顺太祖努尔哈赤。太祖努尔哈赤让他儿子费英东为大臣。”[30]卷12

三部史料记载一件事情,只是人名、地名的译法略有出入,可见史实是可靠的。

索尔果的归附,使苏完部落离开故土苏完,即双阳,移居到赫图阿拉城。双阳锡伯国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共历时467年。

综上所述,1122年建国的双阳锡伯国,经过复叛战事等锤炼涌现了出古里甲石伦等豪杰之士,使双阳锡伯国在元朝达到鼎盛时期。明初,在纳齐布禄的辅佐下,双阳锡伯国维持了一段繁荣时期,在明末涌现了索尔果、费英东等英雄豪杰。这段历史对于理清双阳历史上的族系迁徙、分布、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1]佟靖飞,白长有,巴清林.谈古论今话锡伯[M].长春:吉林省民俗协会锡伯族医药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09.

[2]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王禹浪.黑龙江省通河县太平屯古城考[J].北方文物,1985(2).

[4]阿城县志编写委员会.阿城县志[M].黑龙江文史出版社,1988.

[5]洪皓.松漠纪闻·长白丛书(初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21.

[6]冯继钦.辽金时代室韦变迁.辽金史论集(第二辑)[C].北京:书目出版社,1987:204~205.

[7]孙玉良,赵呜岐.中国东北史:第三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556.

[8]孙进已,干志耿.辽代女真的分布[M].油印版,1984.

[9]张伯泉等.金史论稿[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284.

[10]孙进已,孙泓.女真民族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三上次男(日),金启琮译.金代女真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12]德惠县文物志编写组.德惠县文物志[M].长春: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1983:102.

[13]景爱编.金代官印集[M].北京:文献出版社,1991:112.

[14]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卷3.

[15]王锺翰.中国民族史:上册[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768.

[16]赵东升.扈伦传奇[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0.

[17]赵东升,宋占荣.乌拉简史[M].吉林省内部资料,1992:7.

[18]杨震远,伊津太,富伦太.锡汉教学词典[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17-67.

[19]高士奇撰,陈见微点校.扈从东巡日录·长白丛书:初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108.

[20]双阳县文物志编写小组.双阳县文物志[M].长春:吉林省文物编委会编,1986:61-63;27;60;61;51-52.

[21]曹廷杰.东三省舆地图说.辽海丛书[M].沈阳:辽沈书社,1985:7.

[22]鲍海春,王禹浪.金史研究论丛[C].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5:286.

[23]卢青峰.金代墓葬探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7:30.

[24]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122.

[25]宋濂,王祎.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59.

[26]赵东升.扈伦四部研究[C].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126;160;87.

[27]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民族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472.

[28]魏枢为纂修.盛京通志·东北史志[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607.

[29]徐鼐霖主修.永吉县志·长白丛书(二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30]长顺修,李桂林纂.吉林通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31]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2]赵东升.乌拉纳喇氏家谱全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26.

[33]弘昼,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卷1.

[34]佛满洲苏完瓜尔佳氏家谱[M].海城关氏第四次续修理事会,2000:29-30.

[35]赵立静,何溥滢,傅波.满洲苏完瓜尔佳全族宗谱:满族家谱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22.

[36]关鹤童.开原大湾屯锡伯族关氏世谱及其涉及的有关问题.满族研究[J].1990(4).

[37]董万仑.明末清初图们江内外瓦尔喀研究.民族研究[J].2003(1):70-77.

[38]阿桂,梁国治,和珅,等.开国方略[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2.

猜你喜欢

双阳锡伯女真
李双阳书法作品
昌黎县双阳塔维修始末
锡伯语与蒙古语辅音对应关系分析
印刷体锡伯文图像数据集的构建
明代女真者皮船考
女真文——脱胎于契丹字和汉字而自成一格
女真文“契丹”考
自治区民语委(翻译局)科研基地:新疆锡伯语言文字研究中心成立
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锡伯语言文学)
老少双阳红 圆梦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