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仇池国与刘宋、北魏的三角关系
2014-03-29张士伟
张士伟
论后仇池国与刘宋、北魏的三角关系
张士伟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史研究中心,甘肃陇南 742500)
魏晋南北朝时,氐族杨定建立的后仇池国位于今甘肃省东南部,处于北魏和刘宋两大势力的夹缝中。为了生存发展,后仇池国分别对这两大势力奉表称臣,过着朝秦暮楚的生活,其目的就是想东食西宿、左右逢源,趁机壮大自己的势力。北魏和刘宋为了相互钳制对方,也尽力拉拢后仇池国,对其实行羁縻政策,双方甚至为争夺仇池而大动干戈,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灾荒所逼,后仇池国两次对刘宋发动战争,结果招来灭顶之灾。
后仇池国;刘宋王朝;北魏
仇池国是魏晋南北朝时氐族杨氏建立的政权,位于今甘肃省东南部,势力一度发展到四川西北和陕西南部,包括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和阴平国五个政权,存在了333年之久,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存在时间最长、起了较大作用、影响南北对立政局的国家,但是史学工作者对其研究的程度远远不够。论著方面,张维和李祖桓各撰有一部《仇池国志》,搜集了散见于史书中有关仇池政治、地理、文化等各方面的零星记载,具有文献参考价值。论文方面,只有寥寥数篇:徐日辉撰有这五个政权的《述论》,分别叙述了五个政权的建立和兴亡史[1]-[5]。郑炳林的《仇池国二十部护军镇考》[6]探索了杨盛所置二十部护军镇的名称及分布情况。王浩、强竹青撰写了《浅析仇池国存在的原因》[7],认为仇池国之所以先后断续存在了三百多年,是与当时特殊的国内政治局面及其优越的地理环境、相对发达的社会经济、优秀的民族精神、完善的政治体制和灵活的外交策略有着重要的关系。樊翔的论文《仇池政权民族关系考述》[8],总结了仇池与匈奴、鲜卑和羌族的关系。学者鲜有对后仇池国与刘宋、北魏政权的关系展开探讨。
一、后仇池国对刘宋奉表称臣
371年,前秦王苻坚灭掉前仇池国。385年,苻坚被羌人姚苌杀害后,国家陷入混乱状态。仇池杨氏名门之胄、前秦王苻坚的女婿杨定趁机回到陇右,“乃将家奔陇右,徙治历城,城在西县界,去仇池百二十里,置仓储于百顷,招合夷、晋,得千余家。”[9]他重振仇池祖业,收复前仇池国领土,建都于历城(今西河一带),自称仇池公、龙骧将军、秦州牧和陇西王,并且遣使向东晋称藩。公元420年,宋武帝刘裕取代东晋政权而自立,改国号宋,史称刘宋,定都建康。424年,刘义隆继位,为宋文帝。
394年,仇池公杨定与西秦乞伏乾归战,失败被杀,死后无子,其堂兄弟杨盛继位。杨盛虽称藩于刘义隆,仍奉东晋永熙年号[10]。杨盛死后,杨玄继承了王位,又私自谥杨盛为惠文王。426年,宋文帝册封杨玄为“使持节、征西将军、平羌校尉、北秦州刺史、武都王。”杨玄于是把年号由东晋的义熙改为元嘉[17]。
虽然后仇池国对刘宋称臣,但决不允许刘宋兼并自己的土地。公元426年十一月,“梁、南秦二州刺史吉翰,遣始平太守庞咨据武兴。氐王杨玄遣其弟难当将兵拒咨,咨击走之。”[11]“又遣将强鹿皮向白水,咨击破难当等,并退走。”[12]
429年初,玄临终谓弟难当日:“今境候未宁,方须抚慰,保宗冲昧,吾授卿国事,其无坠先勋。”难当固辞,请立保宗以辅之[10]。保宗既立,难当从妻之言,妻姚氐谓难当日:“国险宜立长君,反事孺子,非久计。”难当从之。废保宗而自立,称藩于刘义隆[10]。宋文帝并未干预此事,且于430年6月封氐王杨难当为冠军将军、秦州刺史和武都王[13]。宋文帝的目的是利用仇池势力来抗衡宿敌北魏,但是事与愿违,却遭到仇池的兵戈相加。
二、后仇池首次进攻刘宋蜀地,入蜀为寇
杨难当励精图治,注重延揽人才,招徕流民,开垦荒地,发展农桑,经济蒸蒸日上,“为流旧所怀”、“四方流人以仇池丰实,多往依附。”[9]但是好景不长,432年,“仇池大饥”,而“益、梁州丰稔”。[14]仇池遇到了大灾荒,粮食短缺,而临近的四川和陕西汉中一带农业却获得了大丰收。如何渡过灾荒之年?杨难当把目光投向四川。四川东邻两湖,北连陕甘青,南接云贵,西衔西藏,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四川物华天宝,资源丰富,被誉为“天府之国”,三国刘备曾凭借蜀地割据一方,所以仇池国对之垂涎已久,如果将之据为己有,既可以解决饥荒,又可以实力大增,所以势在必得。这时,有利的时机也突然来了。“益州刺史刘道济,粹之弟也,信任长史费谦、别驾张熙等,聚敛兴利,伤政害民,立官冶,禁民鼓铸,而贵卖铁器,商贾失业,吁磋满路。”[15]四川的益州刺史刘道济、长史费谦、别驾张熙、参军杨德年等,都是横征暴敛的酷吏,竭力搜刮民财,民怨沸腾,民皆怨毒。“商旅吁嗟,百姓咸欲为乱。”[16]宋太祖听到后,曾经向道济下诏,告诫他说:“闻卿在任,未尽清省,又颇为殖货,若万一有此,必宜改之。比传人情不甚缉谐,当以法御下,深思自警,以副本望”。[16]道济虽奉此旨,但是政化如初。所以四川民情汹汹,对仇池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但是,仇池如果赤裸裸出兵攻蜀,等于背叛刘宋,必然遭到痛剿,所以杨难当不愿自己出面,想利用一个傀儡,既可以达到自己企图,又可以在将来给自己留一条退路,便从流民中找到两个人,“流人有许穆之,郝惔之二人投难当,并改姓为司马,穆之自云名飞龙,淡之自云名康之,云是晋室近戚。康之寻为人所杀”。[10]433年,杨难当挑选一只精兵,交给司马飞龙,以恢复东晋为旗号,委之以重任统兵攻蜀。“难当以益州刺史刘遣济失蜀土人情,以兵力资飞龙,使入蜀为寇。”[9]司马飞龙的部队一路势如破竹,节节胜利,“遂自仇池入绵竹,崩动群小,得千余人,破巴兴县,杀令王贞之。进攻阴平,阴平太守沈法兴,焚城遁走。”但不幸遇到了劲敌,益州刺史刘道济派重兵迎战,兵力相差悬殊,结果“道济遣军击飞龙斩之。”[16]虽然司马飞龙兵败被杀了,但事情并没有结束。司马飞龙进军四川,点燃了民众反对刘宋王朝残酷统治的农民大起义。
432年初,益州刺史刘道济曾提议擢升五城地方的帛氐奴和梁显二人为参军督护,但是长史“费谦固执不与”,[16]所以帛氐奴和梁显对费谦恨之入骨,于是他们就与赵广等人,鼓动群众,假说迎接司马飞龙叛宋恢复东晋,进占涪城(今绵阳)。“蜀土侨旧,翕然并反。”[16]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40多万人,随后他们打到益州。因为起兵时打着司马飞龙的旗号,但是飞龙已经被杀,所以他们便去找一个替身,到达阳泉寺,威逼寺中道士程道养冒名司马飞龙,“但自言是飞龙,则坐享富贵,若不从,即日便斩头。道养惶怖许诺。”[16]赵广改名为龙兴,号为蜀王、车骑大将军、益梁二州牧,建号泰始元年,备置百官”。[16]公元433年,起义队伍与刘道济所派大将裴方明部队作战,兵败被平定。至此,仇池王杨难当兼并四川的企图彻底破产,但是他并不就此罢手,决定铤而走险,亲自带领部队进兵四川,又担心实力不足,便希望借助北魏的力量。
三、仇池国对北魏称臣,攻打刘宋汉中受挫
仇池在过去曾对北魏称臣。427年11月,魏主遣军司马公孙轨兼大鸿胪,持节策拜杨玄为都督荆、梁等四州诸军事、梁州刺史、南秦王[10]。428年4月,杨玄遣使到北魏朝贡[17]。所以,杨难当继位后,继续对北魏俯首称臣。433年9月,魏主遣兼大鸿胪崔赜持节拜氐王杨难当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秦、梁二州牧、南秦王[15]。
433年,因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期间,不理政事,搜刮民众,挑起了民族冲突,宋文帝刘义隆遂派萧思话为梁州和南秦二州刺史,调原来的刺史甄法护镇西城。杨难当乘此新旧交接之际,及四川农民军围成都之机,兵发两路,一路直取梁州,另一路由自己带领,占领汉中。“杨难当以克汉中告捷于魏”,并给北魏“送雍州流民七千余家于长安”,[15]不失为一份“大礼”。
434年,萧思话到襄阳后,派司马、建威将军,南汉中太守萧讳为先头部队,迎战杨难当。萧讳沿道收兵买马,进据磝头。杨难当不敌,便焚掠汉中,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后,率领部队撤退,留下赵温守梁州,令魏兴太守薛健守黄金山。黄金山南接汉川,北枕驿道,险固之极。刘宋将领萧承之下令死攻,薛健溃散,启城而逃[18]。同时宋军萧思话部队也占领梁州。仇池军接连退守西城,下桃城,又失掉峨公山等地。杨难当派儿子杨和据守汉水一带。在汉水岸边,仇池国军队把刘宋萧思话的部队重重包围,双方相持了四十多天[18]。“合围数十重,短兵接战,弓矢无复用,贼悉衣犀革,戈矛所不能加。”[14]仇池军士都穿着犀牛皮制成的铠甲,犀革为犀科动物印度犀的皮。犀牛皮坚韧耐磨,其特有的耐穿刺性能,使刀箭无法伤害。在《孔子家语•子路初见第十九》里,记载有“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意思是,在南山有一种竹子,不必揉制加工便是直的,砍了拿来使用,锋利得可以贯通犀牛的皮革。可见犀革铠甲源远流长。萧讳是有勇有谋的大将,苦想数日,得出一计,让士兵用长槊(一种冷兵器,类似长枪,长度一般为5到6米,主要由步兵使用。)刺中敌人后,再用大斧锤击槊尾部,敌军无法抵挡,只得焚营而退。“讳乃截槊长数尺,以大斧椎之,一槊辄贯十余贼。贼不能当,因大败,烧柴奔走,退据大桃。”[14]刘宋的部队连战连捷。“追之,贼又败走,杀伤虏获甚多。”[14]434年,“悉收汉中故地,置戍葭萌水”。四月,杨难当遣使奉表谢罪[15]。
四、仇池王杨难当向刘宋奉表谢罪,获得宽宥
公元434年4月,杨难当遣使向刘宋王朝谢罪,极力为自己发兵袭击刘宋军队开脱罪责:“梁州刺史甄法护诬臣遣司马飞龙扰乱西蜀,诸所谮引,言非一事,长途万里,无路自明,……劳烦师旅,负辱之深,罪当诛责,远隔遐荒,告谢无地,谨遣兼长史齐亮听命有司,并奉送所授第十一符策,伏待天旨。”他辩解说,由于甄法护诬告自己派司马飞龙入蜀起兵,又听到刘宋朝廷不利自己的传闻,便派使臣姚道贤携带书信找梁州刺史萧思话说明缘由,但是中途被杀,造成误解。再加流人怀乡,进行抵抗,因此,现在再派齐亮前去朝廷说明详情,并送还第十一号册封苻策,等待朝廷治罪。
宋太祖刘义隆看到杨难当仍承认对自己的臣属关系,认罪态度比较诚恳,又考虑到对杨难当进行严惩,只能把仇池逼到北魏的怀抱中,将对自己极为不利,于是太祖下诏原谅了杨难当:“杨难当表如此,悔谢前愆,可特恕宥,并特还章节。”[9]继续对仇池实行羁縻政策。但杨难当却把刘宋对自己的姑息视作懦弱的表现,于436年2月,自称大秦王,年号名建义元年,立妻为王后,世子为太子,设置百官,与宋、魏二王朝天子的制度相同。“然犹贡奉宋、魏不绝。”[19]
五、为争夺上邽,仇池又和北魏兵戎相见
上邽,在今甘肃天水市,位于渭水上游,陇山以西,为秦陇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大夏、仇池等少数民族政权多次为争夺上邽而厮杀。4l0年,大夏王赫连勃勃率军攻陷仇池国的上邽。436年5月,赫连勃勃弃城西走,北魏乘机占领了上邽。仇池王杨难当认为上邽过去归自己统治,于是发兵想从北魏手中夺回来,“氐王杨难当将兵数万寇魏上邽。”[19]北魏皇帝大怒,魏主遣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尚书令刘絜督河西、高平诸军带领大军进行讨伐。北魏境内的百姓积极支持北魏政府军。上邽被仇池军重重包围,守军将领罗汉与其他将领商量:“今若不出战,示敌以弱,众情携贰,大事去矣。”于是他们率领千余骑兵出城,直冲难当军,所向披靡,杀难当左右队骑八人,难当大惊。这时,正赶上平东将军崔赜带来北魏皇帝赐难当的诏书,斥责他的叛逆行为,令其立刻撤军。于是杨难当率军回撤仇池[19]。
仇池军撤走后,北魏诸将向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建议:“以为不诛其豪帅,军还之后,必相聚为乱。又大众远出,不有所掠,无以充军实,赏将士,丕将从之。”但是中书侍郎高允极力反对:“如诸将之谋,是伤其向化之心,大军既还,为乱必速。”乐平王丕认为有道理,便下令对百姓进行抚慰,让军队秋毫无犯[19]。结果“禁令齐肃,所过无私,百姓争致牛酒。”[20]秦陇遂安。袭击上邽失败后,杨难当令儿子杨顺为雍州刺史,守下辨[9]。杨虎为益州刺史,守阴平[21]。
六、后仇池第二次进攻刘宋的蜀地,兵败被灭,入北魏求救
440年,仇池再次发生天灾,“其国大旱,多灾异”,杨难当把自己的大秦王称号降为武都王[17]。面对大量灾民嗷嗷待哺,杨难当重新把目光移到了四川,认为四川对仇池来说太重要了。于是不惜拼死放手一搏。于441年11月,“氐王杨难当倾国入寇,谋据蜀土,遣其建忠将军待冲出东洛以御梁州兵。”[19]杨难当对刘宋王朝的进攻又卷土重来,攻占了葭萌,活捉刘宋的晋寿太守申坦,遂包围涪城。巴西、梓渔二郡太守刘道锡固守涪城,杨难当攻打了十余日不克。
杨难当的再次叛逆使刘宋皇帝刘义隆怒不可遏。12月,刘义隆下令裴方明、刘康祖、梁坦等进攻仇池,由秦、梁二州刺史刘真道任指挥,攻打仇池将待冲,将之擒获杀掉[10]。442年5月,裴方明到汉中,长驱前进,占领武兴、白水等地,进攻兰皋。杨难当遣建节将军苻弘祖守兰皋。苻弘祖帅万余人列阵拒战。裴方明击破兰皋,“斩弘祖,杀二千余人。”[17]杨难当令其子杨虎为益州刺史,守阴平,自己带军撤走。杨虎听说父亲撤退了,也连忙逃跑到下辨。裴方明军队紧追不舍,擒获杨虎,送到建康,斩首示众[22]。浊水一战,刘宋军杀死仇池将军苻弘祖,斩弘祖和所帅军队3 000多人,并打败杨难当的另一儿子杨和的军队[17]。裴方明军乘胜追击,直扑仇池老巢,仇池留守将领杨万寿等投降,后仇池亡国[23]。公元442年5月,刘宋王朝以辅国司马胡崇之镇守仇池,立杨保炽为杨玄的后代,共同防守[22]。杨难当逃入北魏求救。
七、北魏发重兵进攻刘宋,为杨难当报仇
杨难当被裴方明打败后,弃仇池与千余骑,逃到上邽。拓跋焘听到杨难当前来投奔后,派遣中山王拓跋辰赶到上邽,和杨难当共赴北魏皇帝的朔北行宫[10]。442年6月,他们到达行宫,地址位于阴山的北面。杨难当到时,大殿刚修建完,“因名曰广德殿焉。”[24]杨难当在广德殿拜见拓跋焘,侍中司徒东郡公崔浩为之刻石树碑[25]。北魏君臣认为:仇池被刘宋掌握,对北魏极其不利,决定重新夺回来。442年7月,魏王朝认为刘宋侵犯了忠于自己的藩属仇池国,决定为杨难当报仇,要兴兵十道伐宋,向刘宋下战书,告诫刘宋马上从仇池撤军,否则会招致亡国之祸。
刘宋王朝回书北魏,历数杨氐的反叛无常,说仇池是自己多年的藩属,“杨氐先世以来,受晋爵号,修职守藩,为我西服。”“仇池奉晋十世,事宋三叶”,本来在433年,仇池王杨难当发兵突袭刘宋军,失败求饶,信誓旦旦,永不再犯,已经宽赦过他一次,“昔景平之末,国祚中微,彼乘我内难、侵我司、兖,是以七年治兵,义在经略,三帅涉河,秋毫不犯,但崇此信哲,不负约言耳。”没有想到杨难当违背自己的誓言,再次背叛,“彼伺我军,仍相掩袭,俘我甲士,翦我边民”、“猖狂妄作,为臣不忠,宜加诛讨。”我们有征伐逆臣的权利,请你们不要太过分了,“移书之言,亦已过矣!”[26]派辅国司马胡崇之为龙骧将军、秦州刺史、平羌校尉,守仇池。
于是,北魏派军大举进攻,公元443年春正月,魏军皮豹子部大败宋军。“进击乐乡,将军王奂之等败没。”[22]“擒义隆将王奂之、王长卿等六人,斩首二千余级,俘获一千人。豹子进军下辨,义隆将强玄明、辛伯奋弃城遁走,追斩之,悉获其众。”[27]
443年2月,北魏拓跋焘遣安西大将军吐奚弼、平北将军拓跋齐等二万人与胡崇之在浊水决战。浊水距离仇池八十里,胡崇之“遇齐等战败没,余众奔还汉中。”[9]北魏重新占领仇池,赶走了刘宋所册立的仇池镇将杨保炽,另立杨保宗。公元432年,难当拜保宗为镇南将军,镇宕昌。“保宗谋袭难当,事泄,收系之。”[9]3月,杨保宗与兄保显自童亭逃奔北魏。拓跋焘拜保宗征南大将军、秦州牧、武都王,尚公主。镇上邽[10]。由于杨保宗弟杨文德劝杨保宗叛魏自立,杨保宗又被魏将元齐所执,被杀。“三月……魏河间公齐与武都王杨保宗对镇雒谷,保宗弟文德说保宗,令闭险自固以叛魏。或以告齐,夏四月,齐诱执保宗,送平城,杀之。”[22]秦州主簿边因知之,密告齐,乃说保宗令叛,事泄,齐执保宗送京师,诏难当杀之[18]。
公元443年4月,前仇池国镇东司马苻达、征西从事中郎任胐等举兵叛魏,立杨保宗弟杨文德为仇池公,并向宋王朝告捷,杨文德被封为武都王。杨文德是杨玄幼子,他曾以黄金四十斤贿赂魏将古弼,而被留在仇池。魏败宋军于浊水戍。“杨难当之来也,诏弼悉送其子弟于京师。杨玄少子文德,以黄金四十斤赂弼。弼受其金,留文德而遇之无札,文德亡入刘义隆。世祖以其正直有战功,弗加罪责也。”[28]杨文德遣使节驰告刘宋朝廷,太祖下诏令梁州刺史申坦前去援助,并为杨文德加官进爵:“可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北秦雍二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平羌校尉、北秦州刺史,封武都王。”[9]447年,武都国建立了。
后仇池国从385年杨定建国,到442年被刘宋所灭,经历三代五主,纵观这58年中后仇池国与刘宋、北魏的三角关系,可以看出,在建国前期,后仇池虽然国小力弱,但其地理位置优越,控制了陇蜀道。所以北魏和刘宋都尽力拉拢仇池,仇池便利用二者的矛盾,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对刘宋和北魏实行灵活多变的等距离外交,在夹缝中得到了生存延续的时间和空间。但是在后期,为灾荒所逼,杨难当自不量力,两次对刘宋发动战争,以小博大,结果招来灭顶之祸。
[1]徐日辉.前仇池国述论[J].社会科学,1988(6).
[2]徐日辉.后仇池国述论[J].兰州学刊,1986(6).
[3]徐日辉.阴平国述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4).
[4]徐日辉.武都国述论[J].民族研究,1987(5).
[5]徐日辉.武兴国述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
[6]郑炳林.仇池国二十部护军镇考[J].西北民族研究,1991(12).
[7]王浩,强竹青.浅析仇池国存在的原因[J].陇东学院学报,2009(4).
[8]樊翔.仇池政权民族关系考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9]宋书·卷98·氐胡传[M].
[10]魏书·卷101·氐传[M].
[11]资治通鉴卷120·宋纪二[M].
[12]宋书·卷65·吉翰传[M].
[13]资治通鉴·卷121·宋纪三[M].
[14]宋书·卷78·萧思话传[M].
[15]资治通鉴·卷122·宋纪四[M].
[16]宋书·卷45·刘粹传[M].
[17]魏书·帝纪四·上[M].
[18]南齐书·卷1·本纪[M].
[19]资治通鉴·卷123·宋纪五[M].
[20]魏书·列传57·崔挺传附“崔纂”[M].
[21]读史方舆纪要·卷3[M].
[22]资治通鉴·卷124·宋纪六[M].
[23]宋书·卷47·刘怀肃传[M].
[24]魏书·卷4·帝纪[M].
[25]武阶备志·卷15·仇池杨氐传[M].
[26]宋书·卷95·索虏传[M].
[27]魏书·卷51·皮豹子传[M].
[28]魏书·卷28·古弼传[M].
(责任编辑:张新玲)
A Study on the Triangular Relationship among Later Chou Chi, Northern Wei and Liu Song Dynasty
ZHANG Shiwei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Wei, J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Later Chou Chi Dynasty was founded by Yang Ding of Di nationality in the Southeast present Gansu Province. Since it was between two forces of Northern Wei and Liu Song Dynasty, in order to survive, Later Chou Chi Dynasty had to submit to them and be quick to switch sides. The purpose was to be the third party benefiting from the tussle and strengthening its own forces. Northern Wei and Liu Song Dynasty tried to co-opt Later Chou Chi Dynasty and implemented a Jimi policy on it in order to suppress each other. Faced with natural disasters, two wars were launched by Later Chou Chi Dynasty on Liu Song Dynasty but failed and led to the demise of the Dynasty.
Later Chou Chi Dynasty; Liu Song Dynasty; Northern Wei Dynasty
K29
A
1009-8135(2014)05-0080-05
2014-07-02
张士伟(1967-),男,河北省威县人,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