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跟进推动茶产业持续发展
2014-03-29龚永新
龚永新
创意跟进推动茶产业持续发展
龚永新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 443100)
基于茶产品生产的视角,在对创意与创意跟进分别加以阐述的基础上,列举了创意跟进在各类茶产品生产上的表现,深刻分析了缺乏创意跟进对于产业发展形成的不利影响,并从协调的角度提出如何实施有助于产业发展的创意跟进。
创意;创意跟进;茶产业;创意停顿
一、创意与创意跟进
(一)创意
创意是融逻辑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系统思维、模糊思维等多元思维为一体,以人的综合知识体系、经验、直觉和灵感为基础,通过多种认知方式综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创造性思维过程[1]18。创意也是创造的思想前提。“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这样一些提法,一方面说明创意不是一部分人的事,更不是部分人的特权或“专利”,它是一种人人都具有的潜能,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另一方面也说明创意并非今天才发生,从历史渊源上看,它已走过了十分漫长的历程,当人类开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时候,创意便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只是这样的创意还比较原始、粗糙,没有现在这样严谨、准确。随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进程的加速,创意在不断地发生、不断地完善,包括创意的内涵。无法穷尽的创意,连同它引领的创造永远是促进经济增长、文化进步、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创意跟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是说,创意的发生并非是“无源之水”,宽泛地讲,创意发生一开始就具有跟进的涵义。比如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考古发现: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遗物中,“装饰品中有钻孔的小砾石、钻孔的石珠,……和钻孔的青鱼眼上骨等。”[2]41最初,人类将石块、鱼骨打磨成装饰品,后来又将玉石制成装饰品,说明“玉器”正是在“石器”的基础上,发生的创意跟进或创意迁移。所谓创意跟进,是指一次创意与多次创意的关系。一个产业兴起,不仅需要有创意,更需要有不断的创意跟进,产品的生产则更是如此。中国茶产业以产品的生产为前提,从最初的某一产品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产品世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归根结底也是创意跟进在茶产业发展上的深刻体现。从本质上讲,创意跟进也是创意,它具有创意的一般性特征,但本文所讲的创意跟进,与通常人们所理解的创意是有区别的,首先,是它的“跟进性”,即创意跟进的发生往往是针对人们最初的创意或发生的事实上,在跟进的基础上有创意,为获得方方面面的进一步完善;其次,是它的持续性,即创意跟进是持续不断,呈直线型、放射状发生的,而且由于有很强的针对性,创意跟进更容易取得成功,能不断地产生新的成果。
二、基于茶产品生产视角的创意跟进
(一)创意跟进与茶类完备
我国是茶的故乡,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我国先民早在公元前2737年就发现了茶树,对于如何利用茶叶,虽有祭品说、药物说、食物说、同步说等各种说法,但对于真正意义的饮用茶的时间,却不能说得很清楚。但有一点,看来认识也比较统一,即我国早期生产的茶叶类型单一,在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只有绿茶的生产,绿茶又是从烘青绿茶到晒青绿茶、炒青绿茶,后来才通过炒制绿茶的实践发展到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等制法,形成了目前六大基本茶类这一格局。
从生煮羹饮发展到制饼碾末,创意跟进的目的在于改进茶味,方便贮藏。饼茶青草气较浓,创意跟进为去掉青草气味,因而出现了蒸青制茶。当创意跟进再次将蒸青改进为炒青时,也就标志着绿茶生产技术的完全成熟。我国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分析认为:黄茶、黑茶是从炒青绿茶发展而来,红茶是从日晒绿茶发展而来,乌龙茶是从绿茶结合红茶发展而来,最后是红茶结合乌龙茶的制作有了白茶[3]192-197。陈椽教授的分析表明,当今六大基本茶类的历史形成,并不是互不相干、偶然发生的事件,而是在已有的茶类制法以及品质体现作参考的基础上,借助创意跟进的作用逐步完成的,这是一个试图做到尽善尽美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创意跟进就没有今天完备的六大基本茶类体系。
(二)创意跟进与名茶创制
在我国,随着晒青、蒸青、炒青绿茶技术的逐步成熟与完善,在创意跟进的不断推动下,茶叶花色变得越来越多,这为丰富形质俱佳的名茶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其表现在特种绿茶的创制领域就显得更为突出。如休宁松萝、西湖龙井、平水珠茶、六安瓜片等,都属于炒青绿茶,但又各自品味不同,特色鲜明。
创意跟进也经常发生在各种名茶制法与品质特征的相互碰撞之间,如扁形的龙井茶发生于大方茶之后,它比大方茶制作的技术更复杂、掌握的难度更大,当然形成的品质质量也会更加优异。从创意跟进的角度而言,在大方茶的基础上,新的创意形成了龙井茶与大方茶的区别。同时,在与其它名茶的比较发展中,创制者有所思、有所悟,因而新的创意出现了,这一切都使龙井茶在获得生产技术与品质形成上不断完善,不断实现着差异化发展。于是,今天的龙井茶生产,在一般炒青绿茶的基础上,不仅从程序上增加了鲜叶摊放(这一方法的好处在于随着鲜叶部分水分散失,青草气减轻,茶香增进,减少了苦涩味,增加了氨基酸含量,提高了鲜爽度,使炒制的西湖龙井外形光洁,色泽翠绿。)更可贵的是龙井茶从制作技术上,通过不断创新、完善,有了其它名茶难于超越的“十大手法”,这“十大手法”就是“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压、磨”等,“十大手法”连同其手工操作产生的“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龙井茶品质,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今天,从制法、从品质,没有人能够质疑龙井茶久居“中国十大名茶”榜首的地位,说明它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然而这种精湛的技艺、高贵的品质正是由于创意跟进的成全。
(三)创意跟进与茶的精、深加工产品
通过毛茶加工的产品,在长短、粗细、轻重、整碎等诸多方面都表现为参差不齐的现象,这与商品整齐划一的要求差距很大,因而生产上就有了毛茶加工(精制)的要求。精制为创意跟进提供了新的平台,特别是为适应大批量毛茶加工,毛茶加工机械的创制需要创意。我国目前用于茶叶精制的圆筛机、抖筛机、飘筛机、炒车机、切茶机、风选机、拣梗机、匀堆装箱机、运输机械、茶叶粉尘处理设备等,不仅是在借鉴农村农用、城市工业机械设备的基础上,同时借助创意跟进发展而来,而且创意跟进也推动着茶机设备的更新换代,丰富着茶机设备的品种花色,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这方面的创新成果。
今天,随着茶叶深加工的迅猛发展,茶产品多样化开发力度越来越大。过去我们把对茶的利用主要瞄准在“喝”的问题上,现在我们不仅有了各种各样用于“喝”的商品茶,而且视野更加宽阔,通过创意创新提高对茶的综合运用,从而使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日用化工品、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及其丰富的深加工茶产品脱颖而出。最可贵的是,在茶产品的深加工及其深加工产品的消费领域,创意跟进顺应着时代潮流,强调先进的开发理念,运用先进的技术设施,突出先进的运作模式,讲究先进的方法策略,使深加工产品生产与消费发展迅猛并呈现出美好的前景。
综上所述,基于茶产品生产视角创意跟进的表现,不难做出这样的判断:第一,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意;第二,自古以来,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创意跟进的作用是一个基本事实;第三,创意跟进以不同的形式推动茶产业发展;第四,由于创意跟进导致创意无穷,所以茶产业发展具有更广阔的空间。
三、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创意停顿及其后果
(一)同质化现象是缺乏创意跟进的突出表现
有人说:“人活到老,但茶名记不了。”笔者个人以为,记住茶名,不仅仅是指记住茶的命名或称谓,还包括能基本掌握这个茶的制法和品质特征,特别是品质特征。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六安瓜片等为什么好记,是因为这些的茶品质特点突出,尽管你只有过一次印象,有时也会终身难忘。同样建立在绿茶基础上的各地名茶创制,大可利用各地不同的品种资源、生态条件、传统的生产资源与人文资源,创造出具有地域特点、人物特点以及品质特点的茶产品,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制法无特点,品质风格更无特点比比皆是,特别是近年来这种现象变得相当突出。千人一面、众茶一律,这样的“茶名”就更不容易记住啦!这是同质化在产品生产领域的突出表现,而造成这种同质化表现的,正是因为缺乏创意跟进。问题不在于有没有创意,而在于有没有创意跟进。因为,如前所述,当我们今天创制任何一种名茶,抑或是开发出新的茶类,都不可能抛开以往人们在茶叶创制过程中已经形成的经验,而不顾一切的重来。我们总是在总结汲取前人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最终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物”或“新种”,就算那只是属于自己的微不足道的一点改动,也是由于创意跟进获取的成功。
(二)“龙头蛇尾”是缺乏创意跟进导致的必然后果
如果说缺乏创意跟进将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那么缺乏创意跟进,往往还会带来产品平庸、滞销,进而在产业层面上出现“龙头蛇尾”的现象。有时候,在产品的生产上,有想法、无落实;有技术、无设备;有产品、无市场;有市场、无路径,都可能导致“龙头蛇尾”现象,甚至一个好的创意,因缺乏创意跟进,“热”过一阵之后,也会变得无声无息,这叫“昙花一现”。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开发新茶类、创制新产品的过程中,将传统茶类、茶叶加工技术与工艺,通过“剪贴”、重组,用于生产实践,在“新茶类”、“新茶种”的开发上取得了成功。然而,对这样的成功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通过“剪贴”、重组取得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对商品茶实施的“拼配”,它体现了创意跟进的效果;另一方面,这种所谓“成功”的取得,可能使技术、产品变得更加没有特色,甚至由于“过度抄袭”导致的这种产品的无特色、无质量,得不到市场的认可与支持,最终造成产品开发草草收场。
(三)创意跟进的不协调不能有效推动产业发展
在茶产品的生产上,有时候我们不缺能工巧匠,甚至不缺相应的科技人员,但当一个新产品开发出来后,经历了很长时间,甚至经过了很多的努力,却并没有将其推广开来,并没有形成相应的品牌并不断增加其市场份额。这不是因为缺乏好的指导理念,也不是没有生产出好的产品,或者说不是因为产品生产过程中缺乏创意跟进,而是因为经营模式的问题,在产业链上的创意跟进的协调不够,缺乏从策略上的创意跟进等等。有了好东西,没有好的模式作保障,没有灵活机动的策略应对,事实是照样“吃不开”。
鄂西南茶区具有适宜生产名茶的条件,如气候、土壤、品种资源、技术水平等,至少都优于湖北境内其他茶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湖北省开展了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紧接着又掀起了名茶创制的热潮,结果是这一地区获取的良种茶树材料最多、老一辈通过努力创制的名茶也最多。遗憾的是,我们现在仍然是以选用外地茶树良种为主,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创制的、不同程度享誉省内外的名茶多数已从市场上退出。这种情况说明,有了产品生产上创意跟进,甚至有了好的产品还不行,还要在做大做强的方方面面有创意跟进,只有协调的创意跟进才能有效推动产业的发展。
四、产业发展中协调推进的创意跟进
(一)理念创意的跟进是前提
理念创意是指针对产业发展的理念而形成的创意。正如《体验经济》作者所说:“业主设计了精炼的主题,从而迈出通往体验之路的第一步,而且也是关键的一步[4]48。”这个主题就是我们说的理念创意,所谓“精炼的”,则是创意与创意跟进的共同作用。在发展产业过程中,无论是涉及产品开发,涉及创新模式,还是采用什么样的策略等,都离不开科学理念为前提,进而以理念创意指导创意跟进的结构优化。
“人是思维的动物”,这说明有了一次的理念创意,连续、多次的发生理念创意就是很正常的事,关键是要保持强烈的创意冲动。纵观我国茶类的不断完备、名茶的不断丰富以及通过产业链的延长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深加工产品,以至于此物为彼物、此物非彼物;此茶为彼茶、此茶非彼茶,这些都是来源于理念创意跟进的引导。
(二)模式创意的跟进是重点
模式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比如涉及产品的有生产模式、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等。生产模式是指企业体制、经营、管理、生产组织和技术系统的形态和运作方式;商业模式是指对企业如何运作的描述;管理模式是指基于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改变企业的管理流程、业务运作流程和组织形式。这些都是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没有这些环节的环环相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或许是不靠谱的说法。而在这方面,模式创意的跟进能迅速完善这些环节,并组织起协调的运行。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产业模式上不乏积极探索。如产业发展上,有龙头企业+基地+茶农模式,行业协会+专业厂家+茶农模式,专业茶叶市场+经销户+茶农模式等。近年来,一些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联合,有的甚至通过在名茶原产地建立基地,集中各地的名茶生产优势,统一使用自己创建的品牌,即从品牌的角度突破大多数公司依赖单款品牌内容的局限,实现了多元化的表现,从而促进了企业的迅速崛起[5]。还有,一个叫“名茶小镇”的公司,在创建“渠道运营模式”中,提出“只做原产地品牌”和“只做直营”的理念,跨省携手、强强联合,打造中国名茶市场旗舰,也为模式创意的跟进做出了示范。
(三)策略创意的跟进是保障
正如“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一样,发展产业也离不开对政策与策略的研究。策略是指解决问题过程中方式、方法的具体应用。比如对于一个新产品而言,策略可能就是为满足某种需求,推出某个新产品、取代某个旧产品;使用某个新方法、实现某个新目标等。推动产业持续发展,不讲策略不行,策略是对形势、环境灵活机动的应变或适应。
近年来,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在策略创意上,有些特点,频频出招,十分抢眼。如在营销策略上,也善于利用一些公关赞助的机会,扩大其影响。2005年承办了由云南省青少年展基金会主办的“滇茶大益天下——马帮西藏行”。2006年,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支持下,提供公益赞助,拍摄CCTV大益大型电视节目《我的长征》,并共同发起成立“我的长征——红色大益”爱心专项基金。2007年再次提供公益赞助,做成CCTV大益大型电视节目《祖国不会忘记》,结合开展“大益杯”北京高尔夫巡回赛等活动,使大益品牌唱响全国上下,大益公益足迹走遍神州大地[6]。事实证明,这些策略创意形成与跟进实施,不只是提升企业与产业的知名度、美誉度的问题,也实实在在地给大益产业发展换回了“真金白银”。
[1]陈放.中国创意学[M].北京:经济出版社,2010.
[2]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M].香港:香港神州图书公司,1974.
[3]陈椽.中国通史[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4]B.约瑟夫·派恩二世,吉尔摩.体验经济(修订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龚永新.和合永安与“万生堂”——崛起于荆楚大地的茶文化创意企业[I].人民网,2012-07-02.
[6]梁永福.大益普洱茶的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8).
(责任编辑:于开红)
The Driving Force of Innovation Follow-up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GONG Yongxin
Based on the elabo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follow-up,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 manufacture, lists the functions of innovation follow-up in tea production, and ha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bad effects of the shortage of innovation follow-up on tea production. It also points out the methods of how to adopt follow-up innovation in industry development from the angle of coordinated growth.
innovation; innovation follow-up; tea industry; tea products; deficient innovation
S571.1
A
1009-8135(2014)05-0049-04
2014-04-17
龚永新(1955-),男,湖北兴山人,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茶学、茶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