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中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2014-03-29任微微
任微微
(闽江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在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中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任微微
(闽江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我国社会利益分配格局亦随之发生变化,各种社会矛盾也悄然渗入高校,近年来,高校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目前学界已对此给予一定的关注和研究.作为高校学生管理者,我们应当细致分析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起因,充分思考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积极预防并及时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以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提高学生法制意识和道德水平,促进高校的建设与发展.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与政治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和社会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利益分配格局亦随之发生变化,不可避免地,各种社会矛盾也随之出现,阶段性、局部小范围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汇聚青年精英的高校,虽看似平静祥和的象牙塔,但社会的利益之争也悄然渗入其中.由于大学生对社会政治经济利益分配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身思想的不稳定性,使得高校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其最终结果更加容易激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目前,政府和学界对于社会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和处置对策已进行了深刻和广泛的关注和了解,但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和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中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较少.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我们必须立足工作实践,有针对性地开展此类研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处理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维护高校的稳定与和谐.
1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概述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指:高校中的部分学生因为共同利益、共同要求而临时聚集在一起来表达他们的意愿或者发泄他们的不满情绪,从而实现他们某种特定利益的一种集群行为.①它是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由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在相对激烈的互动中产生的,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受到社会规范制约的大学生群体的一种狂热行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上街游行示威、集体罢课、罢餐、在校园内聚众抗议或闹事、网络集群事件等.
2 我国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
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高校群体性事件高发期,综合当前各地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情况,可以将其发生原因归结为:
2.1 内因
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群体中的精英,其各方面素质优于同年龄层次的其他群体.但由于目前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内心较为敏感脆弱,自我意识强烈,思想活跃,但看问题易以偏概全;部分大学生政治信念薄弱,社会责任感不够强,容易被外界煽动,同时受从众心理的影响,经常会不自觉地卷入群体性事件的漩涡.
2.2 外因
2.2.1 社会因素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负面问题,例如腐败问题、社会分配不公等,这容易触动青年大学生敏感的神经,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外在诱因.此外,青年大学生正处于血气方刚的年纪,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对国家外交问题也颇为关注,近年来中国与东亚各国领土争议、东西方意识形态矛盾也经常成为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回顾20年以来出现的数次社会动荡与风波,我国大学生因政治、外交问题而卷入群体性事件的例子层出不穷.笔者认为,此类事件一旦缺乏及时监控和正确的引导,极易被别有用心者利用,使其演变为恶性事件,成为社会安定稳定的隐患.
2.2.2 高校因素
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给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高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高校内部矛盾也日益凸显.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新建高校加快扩招步伐,在模式上采用了合并和多校区办学的形式,传统的高校办学模式和管理方式已明显无法满足其发展要求,此时,高校内部矛盾一一显现.第一,高校管理人员缺乏导致高校管理疲乏,管理人员对学生群体的情况缺乏了解、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将容易导致管理疏漏,使原本不大的矛盾演变为群体性事件.第二,高校办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的匮乏、高校招生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也容易成为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第三,部分高校官僚化风气严重,管理不透明化导致学生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妥善有效地解决,也易激化矛盾,使大学生失去对学校的信任和信心,用非常手段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3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群体性事件中的应用
学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处理群体性事件具有四个方面的作用:“灵敏的预警作用、沟通双方和加强理解作用、情绪安抚和评定作用、引领和导向作用.”②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群体性事件中主要发挥如下作用:
3.1 预测控制
列宁曾经说过:“神奇的预言是童话,科学的预言却是现实.”要预测群体性事件就是要预测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这是符合可知论原理的,是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因为人的思想和动机不会无端而生,其发生发展必有迹可循.作为思政工作者必须在大学生日常活动中,认真观察大学生行为与心理变化,及时解决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问题,疏导压力,防患于未然.同时,思政工作者还要注意在教育实践中及时总结规律,合理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适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将群体性事件消弭于萌芽阶段.例如,不久前,由于我国与东南亚近邻的领土争议,我市各高校大学生曾私下商议要上街游行示威,各校思政工作人员通过平时的观察和多年的工作经验,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预先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鼓励学生在合法前提下,合理表达自己的爱国意愿,有效地避免了无组织游行的爆发,防止学生的爱国热情被不怀好意的敌对势力所利用.
3.2 舆论宣传
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学生群体性事件爆发之时,必须尽快将手中掌握的宣传工具利用起来,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正面教育作用.第一,当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突然发生时,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强大的舆论宣传向学生澄清事实,让学生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和位置,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准确的判断.因为,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之初,若学生对周围的情况一无所知,易受从众心理影响而加入闹事群体中.第二,若信息闭塞、管理者解释不及时,也会使谣言迅速传播,使学生心态失衡,造成恐慌,加剧危机.所以,此时思政工作者应当利用媒体、网络等手段和渠道,灵活、快速地发布正确、积极的信息,通过舆论造势正面教育学生,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使学生明辨是非,迅速控制事态.
3.3 疏导沟通
疏导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广泛而常用的方法,其效果也比较显著.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一般是由于学生群体利益诉求渠道不畅而致,因此用疏导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将学生压抑于心的不满发泄出来,通过引导,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例如前两年大学城发生的学生因不满食堂饭菜价贵而引发的大规模的罢餐行为,各高校的政工干部并未强制堵塞言路,压制学生.而是温和抚慰学生的激动情绪,认真听取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平息学生的不满情绪.上级部门在收到情况反馈后在短时间内对学校膳食制度进行了合理的调整,解决了学生吃饭难问题.又如针对高校频发的网络群体事件,思政教育者可以采用网络疏导的办法,采用疏通与引导相结合、应势疏导和造势疏导相结合,令网络舆情重新朝着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发展.
3.4 冲突调解
这里的冲突调解是“针对人们的思想矛盾和行为激化状态,通过建立健全制约机制和宣泄渠道,调解冲突产生的条件,减少和削弱冲突导致的震荡和破坏而采取的一种应急方法”.③在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中,一些比较缓和的突发事件可以通过缓和的教育方法来处理,但对于冲突比较激烈的群体性事件,宜采用思想政治教育中特殊的冲突调解法来处置:一是热处理的方法.就是面对冲突,果断处置,迅速控制事态,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导致的影响和破坏.例如,若高校发生某些违背四项基本原则或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校园安全稳定的冲突,应当以坚决反对的态度,对其加以阻止,而不应采用调解、疏导等怀柔方法.若思政工作者认为仅凭一己之力无法迅速制止冲突时,还应当尽快要求上级组织力量协助处理.在快速处理这些危害严重的群体性事件后,要尽快摆正视听,向广大学生群体做好解释说服工作,避免后续副作用.二是冷处理的方法,就是面对那些虽然比较激烈的,但并不会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对校园安定稳定的冲突,可以暂时进行冷却、降温调解,而后通过细致的工作,采取有效的策略来说服教育,妥善解决问题.例如,当校园内发生大学生在非正常猝死时,死者家属可能会纠众闹事,同时,其他学生也会采取游行、集体悼念等形式要求校方给个说法,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生活.对于此类冲突,宜采用冷处理的方法,先暂时冷却当事人的情绪,从侧面了解他们的要求,并请出权威人士(如校领导)出面做思想工作,必要时,可做出不违背原则的妥协让步,争取使对方也做出一定的妥协.若不能达到目的,宜向对方陈述继续僵持的不利后果,促使双方达成协议,以消除冲突.
3.5 善后与评价
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给高校的教学生活秩序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是高校管理过程中各种矛盾的现实反映.虽然此类事件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高校和谐,但其也具有相对积极的意义.在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后,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分析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起因、发展,反思整个过程的处置措施是否得当.同时,我们要并从高校实际出发,进一步深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实例教育,摆正学生的心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加快高校软硬件建设,满足学生学习、就业等领域中的利益诉求,为今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铺平道路.
高校群体性事件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我们对它缺乏足够的重视,它就将对高校安定稳定造成严重的破坏;只有充分地认识科学处理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必要性,并熟练掌握处置方法,在整个过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作用,才能通过解决事件来宣泄大学生长期积累的各种压力和不满,帮助他们实现合理的利益诉求,促进高校的建设与发展.
注 释:
①王静.大学生群体事件的预防及处置策略研究[D].中北大学,2011.
②彭晓宽.论思想政治工作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D].西南大学,2006.
③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20.
〔1〕张冬云.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苏州大学,2010.
〔2〕欧阳美平,胡慧玲.高校群体性事件与大学生从众心理的正向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2).
〔3〕韩洪生.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防控对策[J].江苏高教,2011(2).
〔4〕黄湘镇.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征及处置研究[A].李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大学[C].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G641
A
1673-260X(2014)01-01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