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活力”探源

2014-03-29李忆华陈海利

重庆高教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活力德国培训

李忆华,陈海利

(南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1)

德国制造业享誉世界,经济长时间保持强势稳定发展态势,即使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今天活力依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德国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保证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工人见长的德国职业教育体系,被视为“德国制造”能够享誉世界的秘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探析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对于反思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加快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理性严谨、技术立国的社会文化底蕴

“教育犹如一条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的活水[1]。”德国职业教育充满活力,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重视教育培训,理性严谨、技术立国是德国民族文化的显著特点。

德国人的严谨理性是举世公认的。用德语来说,就是“所有的一切都在秩序中”。注重规范,凡事依章而行,在德国已经积淀为一种民族性格,一种文化基因。这一“德意志精神”教育人们要以负责任为荣,以严谨为荣。表现在职场上就是: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做出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来,靠什么?靠做人的认真。认真来自于责任感和职业忠诚度。责任感和职业忠诚度会让员工成为值得信赖的人。没有那个公司的领导会因为员工负责任而批评或责难他,相反会青睐有加。作为员工,忠诚于公司,对工作负责任,肯定是一个容易成功的人。你为公司付出责任,公司一定会给予应有的回报。这一传统促使职业教育的主体——学生在升学、就业,挑选学校类型、学科专业,完成学习、实践任务的时候,做到求真求实,严谨不苟。走上职场后,他们会认真对待每天的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尽职尽责,精益求精。实质上,“青年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除了掌握普通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更多地培养德意志民族观念和民族情感[2]。”即通过职业教育把世界观、价值观内化为青年的“生产技能和为国贡献的精神”。在德国,高级管理人员多数都是优秀的产品工程师,因此德国的机械产品大多都可以做到世界一流。在欧洲,尽管英法两国拥有精英教育的传统,并在某些尖端技术领域超过德国,但是德国是欧洲拥有学徒工和工程师最多的国家。德国总体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英法两国,在众多科技领域中独占鳌头。

德国全社会都重视职业教育。翻开德国联邦政府出版的《德国概况》,有一句这样的话:“德国是一个原材料匮乏的工业国家,它依赖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力量。”显然,书中提到的“技术力量”指的是技术工人、技术员,当然也包括专家,而这些人才大都是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因为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精细,众多职业对劳动者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像汽车机械师、机器安装工、银行商务员、单项贸易商务员、数据处理员、技术制图员、医学技术助理、面包师、幼儿园教师等等,都不是一般的大学教育可以造就的,都需要专门进行培训。

职业教育在德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最高,占的比重最大。在德国,教育是由各州分管的,唯有职业教育由联邦政府直接领导和协调。德国社会普遍认为,人生无贵贱,职业无高下,只要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谋生,都会得到社会的尊重。他们对人才的定义范围并非局限于前沿行业或学科的领军人物,更包括在普通行业中发挥专长的个人。这种广义的人才观和平等尊重的社会共识,使得德国有大量年轻人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并成长为优秀的产业工人。在德国人看来,上大学不是青年人成才的唯一通道。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关乎人的安身立命。获得职业资格是青年生存立世、实现自身价值、满足个性发展、获得社会认可的基础。上职业学校不比上大学低人一等。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实现从学徒到“师傅”的华丽转身的人,反而因为拥有一技之长而更容易受人敬重。无论是升学与就业,还是职场升迁,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考察始终占重要的比例。在德国,大学毕业生仅占同龄人的20%,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并由此走上工作岗位[3],少数人进入更高层次的专业培训或再学习后进入大学深造。这种从国家、社会到公民个人都认可职业教育、重视技术、尊重技术人才,而不盲目崇拜大学精英教育的理念是德国职业教育充满活力的重要思想基础。

二、职业学校与企业形成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

德国职业教育充满活力的另一种重要原因在于职业学校与企业形成了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源泉,企业为职业教育提供办学资源,彼此构成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投资参与职业教育。在德国,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企业投资占70%,政府投资只占30%[4]。企业把职业教育视为自己的份内事,把对职业教育的投资看作是对企业未来的投资。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除了有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财政拨款支持之外,第三渠道经费主要源于与企业的教学、科研合作。学校学生与企业签订培训(实习)合同,以学徒的身份接受培训(实习),企业不仅要负担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还要支付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等[5]。

二是组织实践培训。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直接面向企业生产。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对受训青年进行实用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承担职业教育职责,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在可能的情况下,企业往往是直接参与职业学校的教学活动。企业的工程师常常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主讲某些课程,并指导学生实践培训、毕业设计与论文写作。学生则在一线实践中确定选题并完成毕业设计与论文写作。尽管实践培训以企业运作为主,但是企业在制定、实施培训计划时,十分注重与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协调,从而使受训青年在接受企业实践培训之前,就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6]。在德国,大中型企业如奔驰公司、大众汽车公司、西门子等都拥有自己的职业培训中心。由企业组织实践培训,使职业教育与时俱进,这在直接服务于德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使教育保持与经济、技术同步发展,也为学生的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参与职业资格认证。德国建立了严密复杂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原则上,青年只有经过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才能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从事相关工作。而要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就必须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比如,如果做建筑工人,必须接受建筑学校的培训;做售货员,要经过商业学校的培训;甚至做农民耕田种地,也要进入农业职业学校和农场学习实践,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否则的话,银行不给贷款,还不能享受政府的农业补贴。而在职业资格认证的过程中,除了学校、有关专家外,企业、行业协会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职业学校不仅仅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特别是那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云集了一批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借助学校先进的实验室与科研设备,开展的科研“几乎无一不是紧密结合自身行业并贴近生产的应用型研究”[7]。对企业而言,只需要投入资金,便可以与职业学校合作,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实践证明,这一办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对于学校而言,一方面降低了办学成本,提高了办学效益;另一方面,顺应市场的需求,加强了教育与经济的联系,提高了人才就业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可以获得国家的经费补贴。一般情况下, 企业可获得占其净培训费用50%~80%的培训补助。如果所培训的职业符合发展趋势, 企业可获得100%的培训补助。此外, 企业通过提供培训还可以享受国家在税务方面的特惠[8]。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参与实践教学,不需要广而告之“招兵买马”,直接就可以为本企业招揽和储备高素质后备人才,从而节约了人力成本,夯实了企业的竞争力。

总之,职业学校与企业结成合作伙伴,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共谋职业教育发展,既共享了教育、经济发展成果,又增强了各自发展的活力。

三、坚持“实践优先”的人才培养理念

德国职业教育定位明晰。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总法》等法规明确规定:职业学校主要面向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工作领域,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的职责目标就是“保障青年人掌握一种胜任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作需要的技能,为年轻人开设一条成功的职业道路”[7]。围绕这一目标,德国职业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坚持“实践优先”的人才培养理念,理论与实践并重,着眼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在人才培养上更注重实践,更注重学生实际应用、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与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除了要拥有大学学历,通过相应的国家资格考试外,还必须要有两年的教育见习期和5年及以上的工作经历,特别是具有业界工作经历和实践指导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而对于文化知识,则是需要什么学习什么。在教学计划中,加大职业技能实训的课时比例,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能力本位”。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把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操作技能有机融合起来,注重应用技能的训练。学生在职业学校上课的时间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少:第一学年,每周有2天时间到校上课,每天上课9节,其中有3节文化课,6节专业课;第二三学年每周在校学习时间只有1天,其余时间均在企业实习[9]。以钟表制造专业为例,在课时分配上,实习环节课时占总课时的70%,理论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30%。在技能培训上,要求学生掌握加工、连接、拆装和调节技能、机器设备的维修保养和使用操作技能、零部件的测试技能、制图和设计技术等。在教学目的上,要求学生掌握时钟设计的基础工艺,具有分析钟表构件功能性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准确地发现并排除功能性障碍[10]。

“双元制”办学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即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学习与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在这一教育模式中,企业培训起主导作用,而职业学校则处于从属地位。一方面,学生要在学校学习必要的专业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要以学徒的身份与相应的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在企业进行技能培训,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教育要求与职业培训活动相融的能力,以及在现实职业工作环境中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反哺企业实际操作。在德国,大中型企业都建立了独立的学徒车间。如果是小企业,则直接在一线生产车间培训。学生实习活动由专门的培训老师负责指导。培训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企业生产需要什么,学徒就培训什么。而且,理论课与实践课尽可能选择在同一个地方或相邻的地点进行,使学生在实践、实习中碰到的问题,能及时从理论上进行探讨,理论问题又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理解。因此,学校在安排学生的实践、实训场所时会尽可能与社会上实际的生产或服务场所一致,培训内容也要求与生产流程、业务流程挂钩。

另外,经过企业严格训练后,学生还必须通过全国统一的结业考试。考试内容由企业、工会、各行业联合会等共同拟订,再由国家主管部门颁布。主考由职业学校教师、劳资双方代表以及行业协会等组成的专门考试委员会负责。考试内容一般包括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考试形式有口试、笔试、技能操作考核3种。其中,实践操作技能考核以实际的职业活动为主,按照实际职业活动环境来命题。考试通过者就意味着他具备在复杂的实际环境中胜任相应专业工作的条件,可以就业了。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通过职业准入考试成为技术工人之后,无需岗前培训,一步到位就能立即适应环境,进入工作状态,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是,这并不意味职业生涯的终点。有进取心的年轻人工作几年后,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技师、工程师或企业部门领导人,也可以选择进大学深造,成为高级专门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德国自1871年建立以来,经历数度起伏,既经历过社会经济的快速繁荣,又经历过战败后的迅速衰落,但是,每次衰落之后,德国总能在短时期内再度崛起,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究其原因,强大的工业实力是其数度崛起的直接推动力,而充满活力的职业教育为其工业腾飞插上了翅膀。与德国一样,我国也属于追赶型的后起国家。在改革进入纵深阶段,伴随劳动力成本进入补涨期,我国制造业的传统生产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正视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发展瓶颈,重塑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的良好环境,增进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必将有助于我国再造质量型的人口红利优势,提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形成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双赢”格局。

参考文献:

[1] 李忆华.论大学理念的提炼形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7-8.

[2] 林燕.德国青年职业教育与社会稳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5):18-20.

[3] 匿名.德国制造的秘密 中小企业与职业教育是关键[DB/OL]. (2012-12-06)[2013-08-11].http://auto.163.com/12/1206/16/8I2ATPUK000852JG.html.

[4] 刘箴. 切片观察德国职业教育[N].光明日报,2012-12-22(05).

[5] 路明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政府推动校企合作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1(2):39-41.

[6] 黄日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企业培训计划[J].外国教育研究,1995(2):47-50.

[7] 林勇.教育与经济系统视野中的德国职业教育及其借鉴[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56-159.

[8] 冯旭芳,李海宗.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9(1):133-135.

[9] 杨佩昌.你所不了解的德国人:为什么德国国富民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26.

[10] 黄日强.原联邦德国中等职业教育发达原因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105-108.

猜你喜欢

活力德国培训
培训通知
活力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全公开激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