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有孝与乐府诗笺评

2014-03-29王辉斌

关键词:英华乐府诗乐府

王辉斌

(湖北文理学院 文学院,湖北襄阳 441053)

乐府诗批评中的“笺释类批评”,就现所存见之材料言,应是肇始于清初的顾有孝《乐府英华》一书。所谓“笺释类批评”,主要是相对于“题解类批评”而言,即其与“题解类批评”虽然均是针对某一乐府诗而为,但“题解类批评”的重点是对“四本”(即“本题”、“本事”、“本义”、“本文”)的勾勒与阐述,而“笺释类批评”则重在对乐府诗的诗意、历史事实、典故、语词等进行考释。“笺释类批评”虽然也论乐府诗的艺术,但所占比例却是要明显地少于对意旨等之探求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乐府艺术论”乃属于“专论类批评”的范畴,即其主要是诗话、序跋等所关涉的重点。从形式的角度而论,“笺释类批评”又有“笺评”、“笺释”、“笺注”之分,但也并非完全各自独立,而是互有关联,如朱嘉徵《乐府广序》即为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顾有孝《乐府英华》中的“笺释类批评”,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在运作,一是嵌入诗句中的“小字注”(兼有评、注的特点),一为置于诗末的“篇末评”,而据此二者,又可知《乐府英华》之“笺释类批评”,实际上是以“笺评”为主的。四库馆臣认为《乐府英华》“每章下略加注释,而附与评语”云云[1],即是就其“笺评”之特点而言,但其认为“每章下略加注释”则并不准确,因为《乐府英华》中的注释,全部是以双行小字夹注于诗中的形式存在,而并不是每章之下“略加注释”的。

一、顾有孝及其乐府认识观

顾有孝(1619—1689),字茂伦,号雪滩钓叟、雪滩头陀,今江苏苏州人,明末诸生。清圣祖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举博学宏词,不就,以遗民终身。《吴江县志》卷三十三《隐逸传》于顾有孝的生平行事略有所载,其云:

有孝字茂伦,游华亭陈子龙之门,子龙死国难,有孝亦谢诸生。尝以吴中诗习多渐染钟、谭,与徐白、潘睦、俞南史、周安、顾樵辈过从商榷,一以唐音为宗,遂选刻《唐诗英华》,时诗体为之一变。继有《五朝诗英华》诸选,远近争购,由是有孝名亦著。康熙中,诏举博学宏词之士,公卿多欲荐引之,有孝坚以病辞,乃止。后巡抚汤斌聘修府志,亦不应,垂殁。时年七十一[2]。

这一记载表明,顾有孝在清代初期的诗坛上,不仅颇具影响,而且还是一位典型的“宗唐”派。顾有孝一生著述颇丰,除其别集《雪滩钓叟集》外,另有《乐府英华》10卷、《唐诗英华》22卷、《明文英华》10卷、《江左三大家诗抄》9卷、《闲情集》6卷等行世,《吴江县志》所言之“五朝诗英华”,所指当即此。

顾有孝之于乐府诗的批评,主要反映在《乐府英华》一书中。《乐府英华》现所存见者,有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所藏清许间堂刻本,2001年,齐鲁书社影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其中的第33册即《乐府英华》,所据底本就是上海图书馆所藏之许间堂刻本。国家图书馆藏许间堂刻本,卷首附有顾有孝的《乐府英华序》一文,其中有云:

……余取诸家而参定之,自汉迄于唐,共成十卷。余携以请正于钱宗伯牧斋先生。先生曰:“此书成,深有益于后学。夫学诗而不读乐府,是犹观宝而不览河宗,登山而不升泰岱,无以充其学识,宜付梓公之同好,毋徒自作枕中秘也。”余愧才识短淺,未能窥古人之堂奥,不敢自信。今特寿之棃枣者,承宗伯之意也[3]。

《序》文中所提到的“钱宗伯牧斋先生”,即著名诗人钱谦益,卒于康熙三年(1664),是年,顾有孝45岁。而值得注意的是,顾有孝在《乐府英华序》中述及“今特寿之棃枣者,承宗伯之意也”时,并不曾言及钱谦益在当时已病或者已卒,如此,《乐府英华》之编撰与板梓,皆在清世祖顺治晚期之际(1655—1661),当可论断之,但确时则无考。即是说,据《乐府英华序》可知,《乐府英华》的成书与印行,乃皆在顾有孝40岁前后,也即其青年之时(另详后)。

《乐府英华序》又有云:“乐府者,犹《三百篇》之雅、颂也。……至魏、晋、宋、齐、梁、陈、隋,以至于唐,虽其乐府题目仍旧,然各自命题,立义不同,章句亦异。夫作古题而蹈袭前人之糟粕,不能出己见,是犹学步邯郸,效颦西子,徒贻识者之诮耳。盖时世之升降,风气有不得不变者。乐府自汉至唐,已经三变。汉乐府质朴古雅,如商彝周鼎,光彩陆离,清庙之器,魏则去古未远,犹有骚雅遗风,兼以英才间出,各相雄长,人握隋侯之珠,家有荆山之璞,邺下人文于斯为盛,是一变也。沿及南北朝,日寻兵戈,礼废乐坏,即有好文之主,习尚纷华,务为淫靡,流荡忘返,元音不作,是又一变也。至唐而李杜诸大家乐府,并创新声,记载时事,扶衰起弊,横制颓波,是又一变也。”在这段文字中,顾有孝提出了有关乐府诗的三个方面的重要认识:其一是主张“作古题”者必须创新,否则与“学步邯郸,效颦西子”无异;其二是认为乐府诗在自汉而唐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其三是对唐代“并创新声,记载时事”的新乐府推崇有加,大力称道。这三方面的认识,互为表里,既构成了顾有孝乐府观最为本质的内核,又指导着其于《乐府英华》的编撰与笺评,因而显得格外重要。

而据《乐府英华序》还可知,顾有孝编撰《乐府英华》时,乃是集诸家之长而为。《序》文云:“自汉、魏以来,乐府有数十家,最著者有郭茂倩之《乐苑》,左克明之《乐府》,吴兢之《乐录》,郗昂之《解题》,沈建之《广题》,徐献忠之《乐府原》,各有意见。余取诸家而参定之,自汉迄于唐,共成十卷。”所举乐府书,由李唐而朱明,足见顾有孝“参定”之广博。但《序》文中所言之乐府书名,却又多有讹误,如将郭茂倩《乐府诗集》作“《乐苑》”,将左克明《古乐府》作“《乐府》”,将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作“《乐录》”等,即皆为其例。虽然如此,但并没有影响顾有孝对诸家“意见”的参考,这从钱谦益之于《乐府英华》稿本的充分肯定,即略可获知。

二、《乐府英华》笺评举隅

《乐府英华》所收乐府诗共10卷10类,即每卷一类,这种情况的收录,在由唐而明的“数十家”乐府书中,是并不多见的,即如有清一代的乐府诗总集,也无不如此。其所分之10类乐府诗,依序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歌辞”、“横吹歌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歌辞”。这完全是依照《乐府诗集》的分类与编排次序而为,只不过是减掉了最后的“杂歌谣辞”与“新乐府辞”而已。《乐府英华》每一类“歌辞”(或“曲辞”)所收之乐府诗,又基本上是对《乐府诗集》同类之作的一次遴选,这些遴选出来的乐府诗,在顾有孝看来,即成为了乐府诗的“英华”,故将其编为一集时,取名《乐府英华》。如卷一“郊庙歌辞”共收“郊庙乐府”130首,除《汉安世房中歌》十七章外,其馀即全部来源于《乐府诗集》,这一实况表明,《乐府英华》不仅与《乐府诗集》之间的关系甚为密切,而且也是其于“选择类批评”中所体现出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乐府英华》所选录的1000多首乐府诗,就其所分之10类而言,是足堪为“汉唐乐府”之代表的。此则表明,顾有孝是颇具诗选家之眼光的。

与《乐府诗集》所不同的是,《乐府英华》在批评的形式上,除了采用传统的“题解类批评”之外,还首创了“笺释类批评”,而且,其中的“笺释类批评”,又是以“笺评”为主的。虽然,在郭茂倩《乐府诗集》、左克明《古乐府》、徐献忠《乐府原》、梅鼎祚《古乐苑》等乐府诗的总集之“题解类批评”中,也偶尔有属于“笺释”范畴的文字,但其却并不能称之为“笺释类批评”。而《乐府英华》则不然。《乐府英华》中的“笺释类批评”,就其形式以言,乃与“题解类批评”毫无关联,即其之“笺释”,主要是以“小字夹评夹注”与“篇末评”两种形式来完成的(《乐府英华》中的“小字夹评夹注”以注为主,评则次之)。这是乐府诗批评史上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批评方式,其之肇始与产生,应与明末清初风起云涌的小说批评大相关联(可参拙著《四大奇书研究》第236—252页)。按顾有孝所生长与生活的苏州,在明、清两朝均为小说刻印最为繁盛之地,如李贽批点本《水浒传》、金圣叹批点本《水浒传》、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等,就皆曾板梓于苏州,所以,顾有孝《乐府英华》之“笺评”在形式上受其影响或启发者,也就势所必然。此外,明代中、晚期之际所推出的各种批评本诗歌总集,如冯唯纳《古诗纪》,以及钟惺、谭元春编辑并评点的《古诗归》、《唐诗归》等,对顾有孝编撰《乐府英华》也是曾产生过较大之影响的,这从《乐府英华》之“笺评”多引“诗纪云”、“钟惺云”、“谭元春云”等,即可准确获知。正因为有此两方面的原因,故而使得顾有孝在《乐府英华》的评点中,乃首次推出了“笺释类批评”这一全新的批评样式。

《乐府英华》中的“笺释类批评”,就其特点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解析乐府诗意而中的者众。此为《乐府英华》“笺评”之大端,即其所“评”所“注”者,多为顾有孝对某一乐府诗题旨的具体认识,而且大都以精准为能事。如于卷三李白《将进酒》一诗中的“岑夫子,丹丘生”下有“小字注”云:“岑是岑参,丹丘即元丹丘,白友此二人,故指之。”这一注释,强调了李白与“岑夫子,丹丘生”的过从关系,对把握此诗之题旨乃是大有裨益的。而其“篇末评”则云:“任达放浪,近于荡矣。然白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以为此解慰之词也。”[4]这27个字,共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任达放浪,近于荡矣”,是对李白个性的描述;“然白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是对李白不幸遭际的婉惜;“以此为解慰之词也”,则为对此诗所写之“本原”的揭示。综此三者而观,则李白的这首《将进酒》之所写,即得以清晰之展现。又如同卷《君马黄》的“篇末评”为:“此诗其伤朋友之缺乎?应是白遭谗被谤之时作。”[5]对于李白此诗之所写,前人多无解,唯明人胡震亨《李诗通》认为“以喻交之不终”(参见王琦注本《李太白全集》卷六),顾有孝所云“其伤朋友之缺乎”,即与其颇相类,而“应是白遭谗被谤之作也”,亦与胡震亨所言一致(参见詹鍈《李白诗文系年》“至德二载”条),可见,顾有孝对李白这首《君马黄》的“笺评”,乃是完全可以据信的。再如卷五《长歌行》的“篇末评”为:“真古诗不厌其平。此言人之待时,犹葵之待日也。”[6]以“真古诗”评价《长歌行》者,已独出机杼,而“此言人之待时,犹葵之待日也”,则从比兴的角度揭示出了其之本旨,堪值称道。又卷八李白《山人劝酒》之“篇末评”为:“白为明皇欲废太子瑛而作也。”[7]李白《山人劝酒》之寓意,在清代及其前,说者纷纭,言“为明皇欲废太子瑛而作也”,即为其中之一者,且最早为元人萧士赟提出,顾有孝持此说者,实际上是对萧士赟说的一种支持。类此四例者,在一部《乐府英华》的“篇末评”中,乃比比皆是,兹罢举之。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小字注。《乐府英华》中的“小字注”,一般说来,其篇幅都很小,多者近30字,少则只有3字,但所涉及的对象与所“笺释”的内容,却相当广泛,举凡校勘、注音、释词、评点等,乃应有尽有。以校勘为例,如卷四《木兰诗》于“旦辞爷娘去”之“旦”下有注云:“一作‘朝’。”又“赏赐百千强”之“赏赐”下有注云:“一作‘赐物’。”又“木兰不用尚书郎”下有注云:“一作‘欲与木兰赏,不愿尚书郎’。”又“双兔傍地走”之“双”下有注云:“一作‘两’。”这些注释的存在,不仅是顾有孝细心编撰《乐府英华》的一种见证,而且对于考察《木兰辞》的流传与句式演变等,乃是不无启迪作用的,特别是“木兰不用尚书郎”曾一度为两句五言诗的事实,更是一种极具校勘学价值的例证。次看评点。“小字注”中的评点,主要是针对某一句或某几句诗而发,且大都具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等特点。仍以《木兰诗》为例,其中的“小字注”评点即有六条之多。如“问女何所思”至“女亦无所忆”四句,其下“小字注”为:“四语妙妙。”于“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下有注云:“两行忽入浩然。”又于“万里赴戎机”至“壮士十年归”六句下有注云:“数语忽似律。”仅就这几例而言,已是将《木兰诗》的语言之妙,风格之变,句式之“律”,逐一加以揭示,这对于读者把握是诗的艺术特点,是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的。再看注音。《乐府英华》中的注音,一般都是与释词互为关联的,即“小字注”中的注音、释词大都同时而为,如卷五《乌生》有“唶我秦氏家”一句,其“唶”下有注云:“音‘惜’,叹声。”即为其例。又如卷七《采菱曲》“雕辎傃平隰”之“傃”下有注云:“音素,向也。”依然是注音、释词兼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三)引他书之评而几无改动。引录他人之言与他书之评,以进行乐府诗的“题解类批评”,乃自古而然,如陈朝智匠《古今乐录》一书,即为这方面的代表作。《乐府英华》虽然也属如此,但其却与《古今乐录》又有着较为明显之区别,原因是《古今乐录》所引录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对乐事、乐工、乐器、乐舞等方面的记述与分类,而《乐府英华》之引录,则重在对乐府诗艺术的述评与品鉴等。而尤值注意的是,《乐府英华》之所引,几乎都属于原文照抄,而少有撮其大意而为者,如卷四《陇头流水歌》之“篇末评”引“钟惺云”:“二语(指“手攀弱枝,足逾弱泥”二句—引者注),汉乐府妙境。二‘弱’字,雨雪饥渴之苦在其中。”[8]同卷《琅琊歌八曲》其七之“篇末评”引“谭元春云”:“游客读之心孤,地主读之情长。”又卷五《箜篌引》之“篇末评”引“唐子西云”:“古乐府命题,皆有主意。后人用乐府为题者,直当代其人而措词,如《公无渡河》,须作妻止其夫之词。太白辈或失之,唯退之《琴操》得体。”[9]这三条“篇末评”,经过比对可知,其一引自《古诗归》卷十四钟惺评语,一引自《古诗归》卷十四谭元春评语,一引自强幼安述《唐子西文录》之第一条,皆属于对原文的照抄,且一字不漏,而又一字不易。这种情况的引录,在宋、元、明、清诸多的乐府诗总集所引他书之评中,是并不多见的。此则表明,在文献资料的引用方面,顾有孝所持态度乃是相当严谨的。

以上所述表明,《乐府英华》中的“笺释类批评”,是确属有其自身特点的。而这些特点的存在,既体现了乐府诗批评在清初的发展与变化,又是顾有孝创新意识在乐府诗批评中的一种具体反映,而或此或彼,都是堪值称道的。

三、《乐府英华》价值所在

在乐府诗批评史的长河中,自西汉扬雄《琴清英》始,“题解类批评”即伴随着历朝历代的乐府诗总集而存在,而发展变化,其间,虽然也产生了如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之类的专门性题解著作(即没有收录乐府诗),但就批评的类别言,其仍然属于“题解类批评”的范畴,而与“品第类批评”、“专论类批评”等批评形式相区别。至于“整理类批评”与“选择类批评”,则因各种乐府诗总集的编撰,而相互关联,共同发展,并与“题解类批评”相始终。所以,从总的方面讲,清代以前的乐府诗批评,因乐府诗总集的大量编撰印行,而使得“题解类批评”发展迅猛,风光无限。但当顾有孝《乐府英华》问世后,这种传统的批评状况,即因“笺释类批评”的勃兴而得以改变,并发展为以“笺评”、“笺释”、“笺注”为主的多种批评样式(也有相互交融者),从而结束了“题解类批评”一统乐府诗总集批评的局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则有朱乾《乐府正义》(“笺评”)、朱嘉徵《乐府广序》(“笺释”)、黄节《汉魏乐府风笺》“笺注”等专书。虽然,这些乐府诗专书中也有篇幅或长或短的题解存在,但这些题解已并不属于作者进行批评的主要形式了,故而有的只是一种极简略的诗题(曲调)介绍,或者是对“本事”的简要交待。因之,这种题解之于读者而言,显然只是在可有与可无之列的,原因则为其于乐府诗题旨的把握与艺术之品鉴等,并不能起到应有的导读作用。

“笺释类批评”的出现,使乐府诗总集批评的形式得以彻底改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笺释类批评”对每首乐府诗的批评文字,不是如“题解类批评”那样置放于诗题之下,或者诗题与诗歌本文之间,而是在诗歌本文的诗句之后(此指“小字注”)与篇末,从而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批评格局。其次,就批评的内容言,诚如本文开首所言,“笺释类批评”主要是对乐府诗的题旨、语词、典实与艺术等所进行的考析或诠释,其相对于“题解类批评”对“本事”等“四本”之勾勒,所批评的内容显然是更为丰富与更为全面的。此则表明,“笺释类批评”在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都是有别于“题解类批评”的。藉此而观,可知“笺释类批评”之于乐府诗的批评,其实是在对每一首乐府诗所进行的多维立体之观照,这一特点在朱嘉徵《乐府广序》等著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从对诗意的理解、题旨的把握、艺术的品鉴等方面以论,“笺释类批评”较之“题解类批评”,则更是有助于人们对乐府诗的品鉴与赏读的。仅就这一方面来说,顾有孝之于《乐府英华》所推出的“笺释类批评”这一新的批评形式,以及由此而对全书乐府诗所进行的笺释批评,诚如上引《乐府英华序》中钱谦益之所言,乃是确属“深有益于后学”的。

而更为重要的是,顾有孝《乐府英华》所首创的“笺释类批评”,不仅拓展了清代乐府诗批评的形式领域,并且还标志着乐府诗批评的组织结构体系,在有清一代得以更进一步之健全与完善。由于“笺释类批评”之于乐府诗的批评,更注重的是对其题旨、比兴、作法、语词等方面的考释与笺评,因而也就更能受到当时人们的喜爱与推崇,正因此,以“笺释”的形式进行乐府诗批评,即成为了批评家们的一种最爱。所以,自顾有孝《乐府英华》始,“笺释类批评”便以一种具有主流特点的批评形式,出现在清代中、后期的乐府诗批评之中,并藉此推出了一批深有影响的专书,如上举朱乾《乐府正义》、朱嘉徵《乐府广序》、黄节《汉魏乐府风笺》,以及曾廷枚《乐府津逮》、庄祖述《汉短箫铙歌曲句解》、陈本礼《汉乐府三歌笺注》、王先谦《汉铙歌释文笺正》等,即皆为其例。而还值注意的是,这些乐府诗专书相互之间的影响,也是比较明显的,如黄节《汉魏乐府风笺》之“集评”,自始至终引录朱嘉徵《乐府广序》之“笺释”的事实,即足以说明之。所以,从总的方面讲,顾有孝《乐府英华》之“笺释类批评”,对于清代中、后期的乐府诗批评,特别是对于乐府诗总集类的批评,乃是产生了相当广泛之影响的。

但《乐府英华》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憾,如没有收录唐代的新乐府即为其中之一。对于唐代的新乐府,如上所述,顾有孝在《乐府英华序》中乃曾大加称道,不仅认为其具有“记载时事,扶衰起弊,横制颓波”等特点,而且还称之为“乐府自汉至唐,已经三变”中的一变,然全书却没有一首新乐府。所以,王运熙《乐府诗述论》对此特地指出,顾有孝在《乐府英华序》中,“于唐人新乐府甚为推崇,书中乃屏新乐府不录,殊为可怪。”[10]这一实况表明,顾有孝于《乐府英华》中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与其乐府认识观存在着较大之差异的。至于《乐府英华》中的“笺释”(主要指“篇末评”)多引钟惺、谭元春《古诗归》评语,而使其之所见“纤巧而空泛”者,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亦已言之。但需加指出的是,顾有孝之“笺释”如钟、谭评语“纤巧而空泛”者,就《乐府英华》全书而言,实则只存在于对南朝乐府的“笺释”方面,如卷六《双行缠》之“篇末评”等,而非是全部的“篇末评”之评语,如上举对李白诸乐府诗题旨的解析,即与“纤巧而空泛”毫无关联。又,上引《吴江县志》有云:顾有孝“尝以吴中诗习多渐染钟、谭,与徐白、潘睦、俞南史、周安、顾樵辈过从商榷,一以唐音为宗,遂选刻《唐诗英华》,时诗体为之一变。”但从《乐府英华》多引“钟、谭”评语之实际情况考察,可知《乐府英华》之编撰,当为顾有孝在青年时之所为。而此,与《乐府英华序》言《乐府英华》之未刊稿受到钱谦益之赏识者,则正相扣合。

《乐府英华》作为乐府诗批评史上的第一部“笺释类批评”专书,其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乃是无需讳言的,但从宏观的角度审视,其于健全乐府诗批评组织体系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种种影响,却是远比其问题要重要许多的。而《乐府英华》所具有的批评价值,也正在于此。

[1]永瑢.四库存全书总目(卷一九三,总集类存目三)[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集部,总集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顾有孝.乐府英华序[O]//乐府英华(卷首).国家图书馆藏清许间堂刻本.

[4]顾有孝.乐府英华(卷三)[O].国家图书馆藏(清)许间堂刻本.

[5]顾有孝.乐府英华(卷三)[O].国家图书馆藏(清)许间堂刻本.

[6]顾有孝.乐府英华(卷五)[O].国家图书馆藏(清)许间堂刻本.

[7]顾有孝.乐府英华(卷八)[O].国家图书馆藏(清)许间堂刻本.

[8]顾有孝.乐府英华(卷四)[O].国家图书馆藏(清)许间堂刻本.

[9]顾有孝.乐府英华(卷六)[O].国家图书馆藏(清)许间堂刻本.

[10]王运熙.汉魏六朝乐府诗研究书目提要[M]//乐府诗述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英华乐府诗乐府
乐府诗中发展出早期叙事诗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on the breaking of aluminum particle shells
Empirical Likelihood for Partially Linear Models Under Associated Errors
《乐府新声》2021年(第39卷)总目录
乐府诗
品读乐府
《乐府三首》
《传奇汇考》《乐府考略》述考
汉乐府古辞在唐代的传播
QUANTILE ESTIMATION WITH AUXILIARY INFORMATION UNDER POSITIVELY ASSOCIATED SAMP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