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秀亚散文创作与基督教

2014-03-29林烨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文学馆台南圣经

林烨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50年代以降,在台湾散文的发展脉络里,张秀亚有着重要的地位。她以早慧之资进入文坛,创作70余年,80余本著作,仅散文著作就有28本,可谓著作等身。这些作品从50年代起就陪伴着许多青年读者的成长,也影响了其后一批文坛新秀的创作,对台湾散文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天主教徒的张秀亚,在创作上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很深,作品常常流露出博爱、关怀的人道主义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

一、领受宗教关怀

作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张秀亚与天主教有着很深的因缘。她小时候就读的贞淑小学隔壁就是教堂,从小就受到心灵的启发。其后她考上了教会大学——辅仁大学,在那里她接受了洗礼,成为天主教的一员。此后,她更是以爱作为自己的生活原则,积极实践天主教最崇高的精神境界——信、望、爱,追寻生活中的真、善、美。

信仰生活是一种“爱德”或“善工”①的生活,是一种“爱天主”与“爱人”的生活,具体地表现在一个人的思想、态度、言语与行动上。张秀亚不仅在生活中积极实践天主教最崇高的精神境界,还把信仰生活中体验出来的点点滴滴,化成文字表现在文学创作中。因而不论是表现的内容还是写作的手法,都不难发现有宗教信仰的思想与精神蕴藏其中,可见宗教信仰与其创作的密切关系。

二、诠释宗教精神

张秀亚对基督教精神有着深刻的领悟。其作品,在字里行间都透着宗教的意境与思想。天主教徒这个特殊的身份,也使其在创作中努力宣扬基督主义思想,高扬人道主义的大旗,深刻阐释基督教精神。

(一)体悟基督主义思想

基于虔诚的宗教情怀,张秀亚每天看圣经、祈祷与静思,这潜移默化的影响及酝酿出来的对于宗教的心得在其文学创作中有深刻的体现。她的作品常常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其宗教信仰的思想与意念,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创作有关宗教题材的文学作品,使读者对宗教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加深对基督主义思想的体悟。

散文集《两个圣诞节》就是这样的书籍,整集分为地上的圣诞节和心中的圣诞节两部分。在《地上的圣诞节》中,作者讲述了节日所蕴含的爱的故事,即耶稣基督的诞生,是耶稣救世的序曲,真挚感人,张秀亚真实地再现了这一时刻,展现了这一“爱”的宗教。而在《心中的圣诞节》中,张秀亚则表达了对基督教思想的更深刻领悟:向着天主扬起你的心灵,使基督与他无限的爱,孕育在你的心中……②

这就是耶稣基督的爱,更是基督主义思想的结晶。张秀亚把这种爱作为创作的方向,用自己的全部心力唱出了灵秀之歌!而每一首歌都包含着宗教的关爱,传达着慰藉与鼓舞,是用全部生命来体悟的宗教精神。

(二)高扬人道主义思想

基督教是“爱”的宗教,奉行“爱天主在万有之上”和“爱人如己”的最高原则,这种爱是博大、无私的,有着人道主义的关怀。正是对这种基督教人道主义精神的认同,张秀亚在散文创作中时时流露出博爱的思想,表现出对芸芸众生充满基督教意味的人文关怀,这贯注于她文学创作的全过程,亦成为她高扬的主旋律。

在《静夜思》这篇散文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那在清晨、深夜中叫卖的老妇人,生活的艰辛本不是她能承受的,但命运却给了她如此的悲苦,不能不叫人同情落泪。这凄婉的呼声,会使人的心灵凄楚地发疼,在这弱而悲的叫卖声中,那些弱者的艰辛只为求得温饱,但就算是这最低的要求,有时候也不能满足。作者把自己对弱者的同情融入作品中,体现了人道主义的关怀。

因为深受基督教人道主义精神的感化,张秀亚关注的焦点都是无私奉献的人们、生活艰辛的民众,她希翼在创作中宣扬基督教爱的哲学,用真诚唤起人们博爱的思想和普泛的同情心,高扬人道主义。

二、取法宗教写作

宗教作为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与精神现象,它和文学既存在着一致性,又各有特点,二者相互影响,推动文学不断发展。

基督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就开始了它的汉语文化阐释时代。通过作家的价值取向、情感方式和审美情趣,影响着文学的语言、艺术风格和审美内涵,乃至文学的整体风貌。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张秀亚,无论其创作语言还是写作手法都受到基督教文化全面的渗透和影响,保留有鲜明的基督教和《圣经》印记。

(一)基督教语言

《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和历史文献,还是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是基督教的文化经典,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组成,记载着基督教教义,传达着基督教精神。《圣经》中的文字、词句、故事也一直是很多作家创作的宝库。

张秀亚在创作中也使用了不少基督教的语言。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上帝、天国、救世者、十字架、皈依等基督教词语。

十字架代表的是沉重的负荷,艰巨的责任,险阻的历程。……由于当初耶稣基督本着救人救世之宏旨,而受尽苦辛,屡遭横逆,终于背负着十字架,为了救世救人而牺牲了自我,他在十字架上的最后一句话是:“完成了。”……自此以后,十字架遂代表着仁爱、牺牲;代表着责任、重负;更代表着无限的光荣,十字架的光辉,乃照耀寰宇。③

这段文字是张秀亚对十字架涵义的解释,用的是基督教的词语和《圣经》的典故,刻画了耶稣基督为救人救世而背负苦难、牺牲自我的形象,表达了对耶稣人格和精神的崇尚。

基督教词语是诠释基督教精神的一把钥匙,而《圣经》中的教义同样是对基督教精神的有力诠释。张秀亚对《圣经》十分熟悉,在作品中常常引用《圣经》教义,表达思想,传达基督教精神:

友情的特质是慷慨的给予,这正好借用《圣经》上的话来形容:“……用大斗装满,压缩增加到流溢出来,倾倒于你的胸怀。”一个幸运的接受者,只应怀着感激,欢欣的接受,如果斤斤较量,那么便是个小气的人,永远不配接受,也不配享受这最美的情感,这上天最好的赠与。④

此外,张秀亚还引用《圣经》中的言论来谈散文的写作。她指出,《圣经》上有一句话说:“成人如不能变成小孩子,便不能进天国。”我们也模仿着说一句:“成人如果没有一双小孩子般天真的眼睛,便不能写出动人的诗文。”⑤这里,作者借用《圣经》中的话来说明写散文需要多观察,以孩子般的纯真与好奇来透视观览一切,从“同”中寻出“异”来,这样才能在大自然及人类社会中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以这天真的慧眼观察,才能发现宇宙及人生之奇密。这《圣经》的教义指导了文学的创作,可见基督教语言的启示性。

(二)“圣经式”写法

《圣经》作为文学经典,其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在题材创新、人物塑造、叙述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都有着超然之处。后来者不仅受其道德熏陶,在创作题材与形式技巧方面也受其影响。在《圣经》中很多篇章都是以第一人称书信体的形式写成的,以此来宣扬基督教思想,并将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这种“圣经式”的叙事方法和文体形式对张秀亚的散文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书信是最温柔、率真、亲切、自然,而且可以包含一切文学,融抒情、叙事、说理于一体的创作方式。在作品中,张秀亚多以第一人称直抒胸臆的方式向对方诉说人生经历,铺展心路历程。而这诉说的对象大多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而是存在于作者心中的倾诉对象,作者用书信的形式与心中的自我进行交谈,显得真实、亲切,情感也更动人。在作者的笔下菁菁就是心中的另一个自我,作者与她无所不谈,畅享生活中的各种感悟。从往日生活的回忆到近日生活的状况;从对母亲的怀念与生日祝福到寂寞时翻读的诗文到心中的感悟,都是她们共同的话题。无论是怀念过去还是享受现在;无论是生病时的无助还是恢复时的舒畅;无论是生活的领悟还是写作的感悟;无论是快乐还是忧伤;无论是孤独还是幸福……她们都一同分享。

作者不仅借由书信体这种心灵间的对话将自己的感情一泻而出,还常用日记体这种第一人称自述悲喜的形式揭露生命中最幽微的部分。

在《爱琳的日记》中:

命运的打击,一个接着一个来了,……这真是生命的秋天,爱死去了,恨也死去了,忧伤也死去了,……让我和那树那花一起歌唱吧:“活着,毕竟是可赞美的。”⑥

失婚的巨痛是无法抚平的创伤,她在其中奋力挣扎,意欲超脱生命的重负,寻求心灵的希望。这点点滴滴的伤痛、自我慰藉的挣扎都是作者用心灵谱成的文字,是最真实的自我揭露。

其实,不管是向人倾诉还是自我低语,都是张秀亚内心的自我对话,所要呈现的是她真实的情绪与感受。她以第一人称直抒胸臆的手法叙写坎坷的人生,袒露心路历程,显然是受到《圣经》中书信体篇章的影响。这种自知视角的书信体、日记体的叙事方法,不仅最贴近作者的真实情感,而且呈现了最真实的自我揭露,是灵魂微语,生命之歌!

张秀亚的散文创作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基督教式散文”,不仅扩大了散文的书写空间也给其后的作家很多启发。

注释:

①“善工”的解释来自于思高圣经学会译释《圣经》,第2050页,“善工:主动的爱德,或为耶稣基督的活泼信德所流露出来‘爱’的行为。”转引自吴伟特:《张秀亚女士文章中的宗教意涵》,吴丽珠主编:《永不凋谢的三色堇——张秀亚文学研讨会论文集》,台南:台湾文学馆,2005年,第160页。

②张秀亚:《心中的圣诞节》,见散文集《两个圣诞节》,林瑞明主编:《张秀亚全集》第三卷,台南:台湾文学馆,2005年,第394-395页。

③张秀亚:《十字架的光辉》,见散文集《诗人的小木屋》,林瑞明主编:《张秀亚全集》第七卷,台南:台湾文学馆,2005年,第265-266页。

④张秀亚:《友情与爱情》,见散文集《牧羊女》,林瑞明主编:《张秀亚全集》第二卷,台南:台湾文学馆,2005年,第238页。

⑤张秀亚:《关于如何写散文》,见散文集《湖上》,林瑞明主编:《张秀亚全集》第三卷,台南:台湾文学馆,2005年,第145页。

⑥张秀亚:《爱琳的日记》,见散文集《爱琳的日记》,林瑞明主编:《张秀亚全集》第三卷,台南:台湾文学馆,2005年,第211-213页。

[1]林瑞明.张秀亚全集:1-15册[M].台南:台湾文学馆,2005.

[2]刘登翰,庄明萱,黄重添,等.台湾文学史[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

[3]吴丽珠.永不凋谢的三色堇:张秀亚文学研讨会论文集[C].台南:台湾文学馆,2005.

[4]吴伟特.张秀亚女士文章中的宗教意涵[C]//吴丽珠.永不凋谢的三色堇:张秀亚文学研讨会论文集.台南:台湾文学馆,2005.

[5]王向阳.温情理想主义者的救赎之道:基督教精神对陈映真人格和文本内蕴的濡染[J].文史博览·理论,2007(7):29-31.

[6]袁秀萍.《圣经》的文学性及其对中西文学的影响评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8):186-189.

[7]杨剑龙.“上帝赐予了她悲观的分子”:论基督教与庐隐的小说创作[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82-89.

猜你喜欢

文学馆台南圣经
上海天文馆:全球最大规模天文学馆复刻天体运行轨道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王炜丽设计作品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新时期以来文学馆的创生与发展
主持人语
民众排队3小时等吃台南早餐 只为1碗咸粥等8则
台南孙中山铜像被拉倒 国台办:“台独”不得人心等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