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遗址博物馆文物英译名探究
2014-03-29李新新
杜 晶*,李新新
(西华大学 外国语学院,成都 610039)
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各民族的宝贵遗产。为进一步规范文物名称的翻译,为其他文物翻译工作提供借鉴,推动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本文从金沙遗址博物馆文物英译名入手,探究文物名称翻译的标准和方法。
一、文物及文物名称的分析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名称,展示了人类对美的理解与追求,以及不同文明与文化在不同时期时的不同形态。它是人们对价值观、信仰、行为以及生活环境等文化元素的描述,能够传递丰富的文化内涵。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Newmark)将各种文本分为三大类型,即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1]。博物馆文物名称是以信息型文本为主[2],它重视读者,重视读者对信息的理解和把握。信息型文本功能的核心是“真实性”,其最终目的是把有关信息传递给读者,最后普及给整个人类。
二、文物名称的翻译标准
对于文物名称的翻译,国内外均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通过研究金沙遗址博物馆文物英译名,认为文物名称翻译可参考“忠实准确、通顺流畅、规范专业”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
(一)忠实准确(faithful and accurate)
文物名称,虽然有的简单明了,有的复杂详细,有的含蓄抽象,但翻译时都必须遵循忠实准确的原则。文物名称的翻译是体现博物馆整体水平的重要部分,是帮助外国游客认识和了解中国古老文化的基石,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文物的印象。要达到忠实准确的标准首先要避免语法错误,包括前后译名不统一、大小写错误、拼写错误等,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例一:铜戈 Bronze Bagger-axe
很明显,“戈”应该是用“dagger-axe”,而不是“bagger-axe”。这样的拼写错误是博物馆里文物名称翻译中最常见的错误,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的粗心,或者是在标牌制作过程中由于制作人员工作不负责造成的。又如:在遗迹馆的简介中,漆木器被翻译成“lacquered wood wares”;但是在11号遗迹的文字说明中,却被译成“lacquer wood wares”,前后译名不统一。如果译者在翻译时多一份责任心和使命感,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避免。
笔者认为,在忠实准确的标准下还应该体现文物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翻译文物名称时要体现其时代特色,反映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因为它们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某个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特色,是区别于其它文化的标志。
例二:农耕之祖——木耜
Si(Spade-shaped Digging-stick end)——The Father of all Farming Tools
“耜”作为我国古代所特有的农具,采用音译与释义结合的方法不但忠实了原文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而且保留了汉民族文化特殊韵味。
(二)通顺流畅(smooth and fluent)
有些文物的名称是对基本概念较为全面的描述,详尽地说明某一文物“是什么样的”。具体表现在对艺术造型、主题花纹、质地、工艺等文化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描述。文物越精致,其名称就越复杂。因此,在翻译这些名称时要用词恰当、通顺易懂、表达流畅,以符合外国游客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从而避免因为语言形式的差异而影响信息的理解。
例三:肩扛象牙人形纹玉璋
Jade Zhang with Human Figure Shouldering an Elephant Tusk
阳刻昆虫纹玉牌
Jade Plaque with Incised Insect Pattern
上例中的文物译名条理井然,流畅自如,符合翻译“通顺流畅”标准的要求。
文物译名应该言简意赅、重点突出,以避免同义重复和语意不当,让外国游客更加轻松自如地接受文物所传达的信息。所以,笔者认为“见名明义原则”也是这一标准不可或缺的部分。
例四:石蛇 Stone Snake
玉剑 Jade Sword
铜牛首 Bronze Ox Head
以上文物的译名简洁明了,均采用“材质加造型”的翻译形式,能使人“见名明义”,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并实现了原名和译名风格上的统一。
(三)规范专业(standard and professional)
文物名称翻译是科技英语的一个分支,所以表述要符合科技语言和术语规范,尽可能利用译入语中已有的约定俗成词汇。如“杵”、“锛”、“戈”、“凿”这些传统工具都有着规范化的译名:“pestle”、“adze”、“daggeraxe”、“chisel”。
然而,通过语义对比分析可知概念意义相类似的一些词有时含有不同的语义特征,如形状、大小、材料等[3]。其中这些差异都取决于这些文物的考古鉴定,如特定形状、功能以及特征等文化内涵。再者,汉语存在一词多义。翻译时应根据具体实物及其制作方式尽力做到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因此,翻译时必须依据文物学科的专业知识,结合文物本身来选择用词。
例五:兽耳形铜器 Bronze Animal Ear-shaped Object
眼睛形铜器 Eye-shaped Bronze Attachments
龙形铜器 Bronze Dragon-shaped Artifact
例五中,3件文物同为铜器,却有着3种不同的译名。这都取决于文物本身的特点,可见,译员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是文物被外国友人正确了解文物及其文化内涵,并使信息得以传播的重要保证。
三、文物名称翻译的方法
文物名称翻译常见的方法包括直译法、意译法、释义法、音译法、结合法等。而金沙遗址博物馆中文物名称的翻译主要采用了直译法和结合法两种。
(一)直译法
直译是既保持原名内容、又保持其形式的翻译方法。当译入语与原语用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能产生同样的效果,且译出的名字明白易懂、符合语言规范时,就宜采用直译法。例如,金沙遗址博物馆中直接将“石虎”翻译成“Stone Tiger”,“玉贝”翻译成“Jade Seashell”,这很容易让外国游客理解到这两件历史文物分别是形如老虎的石器和形如贝壳的玉器。通过直译,文物名称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就能更自然地表达,这是文物名称翻译最常用的方法。
(二)结合法
金沙遗址博物馆文物名称翻译,最为常见的结合法是“直译加音译”和“音译加释义”这两种形式。音译是指把一种语言的语音用另一种语言中跟它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语音表示出来,它强调的是等价[4]。一方面,由于有些文物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翻译时为了保持其民族特色,最好使用音译法,否则将失去原有的韵味;另一方面,汉语中的某些词语或概念在英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此时原文与译入语的差异最大,翻译时往往无法从语义上入手,而音译法则能很好地解决这种矛盾。释义是指舍弃原文中的具体形象,直接解释出原文的意思。它既可使译文简洁明了,又不损害对原文信息的传达。
1.直译与音译结合
例六:玉璋 Jade Zhang
玉璧 Jade Bi
“璋”和“璧”均为中国古代用来祭祀之玉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中国特色。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或者相似的词语,所以用拼音代替,可以让外国游客了解到文物名称原汁原味的中国发音,增加他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有利于探索源语言的文化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2.音译与释义结合
例七:玉钺 Jade Yue-axe
玉圭Jade Gui-tablet
“钺”是中国古代武器和礼器的一种,为一长柄斧头。“玉圭”是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多为上部尖锐下端平直的匾状或碑状。这里采用音译与释义结合的方法不仅易为国外游客所理解,而且能较好地介绍中国民族文化。
四、结语
文物名称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问题,更是一个博物馆的形象展现,乃至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对其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同时,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和历史文化的交流,应予以重视。本文通过探究金沙遗址博物馆文物英译名,以期为进一步规范文物名称翻译提供借鉴。
[1]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郦青,胡雪英.博物馆文物展品英译研究:以浙江省博物馆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2011,24(3):46 -49.
[3]李开荣.论文物名称英译文化信息的处理.[J].中国科技翻译,2001(4):10-13.
[4]杨佳,刘炜,谈湘.文化传播视域下的旅游翻译策略研究:以张家界旅游景点名称英译为例[J].海外英语,2012(5):163-164.
[5]师新民.文物名词英译探讨[J].中国科技翻译,2007(3):62.
[6]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