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英语语法的“显性自学”

2014-03-29娜,陈浪*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二语显性隐性

吴 娜,陈 浪*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系,四川 德阳 618000)

一、语法要不要教

关于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阵营。以Krashen为代表,认为语法教学对第二语言习得不起作用。他提出了监控模式,他认为有意识学习语言和无意识习得语言不同,有意识学到的内容是无法转变为无意识能力的。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语言不应该通过正式学习获得,而应该通过自然接触语料而习得[1]。Skehan[2]、Dekeyser[3]等都认为在正式语法课上学生只能学到陈述性知识,而无法获得正确使用语言的程序性知识,因为这两种知识在大脑中以不同的体系存在,其间没有接口。其实,早在1974年,Dulay和Burt等[4]就发现学习者的母语对学习者掌握英语语素的顺序没有本质的影响,这表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可以与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相同。即正式教授英语语法没有必要。

另一派认为语法应该正式教授,尽管理由各不相同。Pienemann[5]的研究发现,虽然语法习得顺序无法改变,但是语法教学的确可以加速某些结构的掌握,所以他提出了“可教性假设”。有些研究者,比如 Schmidt[6-7],认为语言是无意识习得而不是有意识学到的这种假设理论上存在问题。他提出了著名的“注意假说”(Noticing Hypothesis),其作为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得到几乎所有研究者的认可。

一般说来,现在的主流观点都认为语法应该正式教授。最主要的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交际法效果不理想。Swein[8]及其同事发现,在“浸入式”学习中,学习者虽然接触了大量语料,但仍然不能正确使用某些语法形式,而要提高学习者使用语法形式的准确率,正规教学是最有效的方式。Larsen-Freeman和Long的研究证明正规的语法教学对二语习得也有积极影响,能够加强习得、提高二语水平。

二、语法应该怎样教

许多学者认同语法的可教性,但如何教存在争议。其中,最大的分歧在语法教学应该采用“隐性教学法”(implicit instruction)还是“显性教学法”(explicit instruction)。

一些二语习得理论家认为语法规则应该采用隐性教学法让学习者在归纳中学习[9-13]。同掌握母语规则的方式一样,目标语言的结构也可以通过暴露、练习和习惯来学习。研究者们还相信记忆存留(即总体习得)也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得到加强。

不过,赞成语法的显性教学的研究者似乎更多[14-18]。研究者 McCarthy 和 Carter虽然同意语法可以通过归纳学习,但是只限于“口语的语法”[19]。Hall也指出,尽管第一语言的习得主要是通过归纳方式,但是“语言中很多更高级的特征却是显性学习的——比如在学校——甚至对母语也不例外”[20]。

国内的英语语法教学经历了“显性—隐性—显性”的过程。曾经语法翻译法是国内语法教学的主流,这种方法提倡显性语法教学。随着交际法的传入,显性教学法一度被打入冷宫。近年来,由于交际教学法的效果不尽人意,人们对显性语法教学又重拾兴趣。国内也有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证明显性语法教学在加速语言结构学习和记忆存留方面优于隐性语法教学[21]。

三、语法为什么应该在课外学

关于语法的显性和隐性学习孰优孰劣至今尚无定论。戴曼纯认为对二语学习理论中涉及的很多概念,比如“显性”和“隐性”,“意识”和“潜意识”、“有意学习”和“无意学习/伴随学习”、“接口”等,各位语言学家在使用上层次不清晰、界定不准确,“且描述和解释对象混乱”[22]。这种问题对二语学习的实证研究造成了困难,因此很难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笔者同意岑海兵关于二语语法学习的观点[23],也认为显性和隐性学习应该有机结合起来。但是与岑海兵不同的是,笔者提出一种全新的二语学习概念:隐性课堂教学+显性自学。这种学习方式尤其适用于大学英语语法的学习,其理由如下。

(一)显性和隐性学习的不同特点与要求

隐性语法学习是指不接受明确的语法结构解释而是通过接触大量实例和反复的练习来掌握某一语法结构的使用的过程。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接触大量实例,且实例必须符合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建立在隐性语言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交际法偏重听说训练,这种训练在课堂上更为有效。其一是因为在国内课堂外不具备接触大量实例的环境,其二是因为课堂内教师可以掌控材料的难度。

显性语法教学是指通过各种强调的手段明确地解释语法结构的方法,许多学者认为它能够加快对结构的掌握,对掌握隐性知识有促进作用。如果有合适的显性语法展示材料,这个过程无需教师参与。

(二)显性语法教学不适合课堂进行

虽然语法规则和结构原则的确可以通过归纳学习,但是归纳过程很慢,而且习得的深入必须依赖长时间的积累。然而,在课堂进行显性语法教学又面临下面的问题:1)解释规则需要时间;2)学习者的心理影像机制各不相同;3)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差异很大,需要的教学策略数量巨大;4)对很多学习者来说,语法学习枯燥无味。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

显性语法教学要求老师用符号或者声音的变化等来强调语言的结构,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结构。现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完全可以被计算机、因特网和手持设备替代。近20年学者们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的研究表明它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它最大的作用就在于在课堂教学中抛弃语法讲授,将整个课堂时间用于交际性互动。”[12]

(四)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大学生是心智成熟的学习者,拥有较高的逻辑推理能力、自学能力、自律能力以及计算机使用水平。对于这样的学习者,只要材料合适,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逻辑能力、在自我监督的情况下使用计算机或者手持设备掌握某一语法结构的使用。

四、什么样的语法材料适合课外自学

“合适的材料”是“语法显性自学”的关键。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合适呢?

首先,合适的“显性自学”语法材料必须是可以高度定制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前面提到的课堂教学的问题。这种可定制性包括:1)计划上可定制。指计算机教学模块能够在灵活的时间和地点以多样且便利的方式呈现给学生。2)节奏上可定制。指学生能够控制展示的速度和练习的时间。3)回馈上可定制。意味着计算机能够测量和操控学习者的反应时间从而增强认知和回忆的效果。4)学习风格上可定制。要求计算机辅助学习材料能够满足不同风格学习者的要求(听觉输入优先、视觉输入优先、任务时间学习者掌控等)。多媒体的学习材料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不同渠道的语言输入:声音、文本、图片和动画等,这些多媒体形式既可以按顺序展现或同时展现,又允许学习者自主选择展现方式。总之,好的语法自学材料应该是可以高度定制的。

其次,合适的“显性自学”语法材料在设计上要能完全取代教师在课堂语法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和操控上。为了达到显性教学的目的,教师常常会在例句的重要结构部分打上横线等标记,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不管是传统的板书还是多媒体展示);板书时,教师可能会采用一些符号来展示语法结构的变化过程除此之外,教师还会有意识地用语言来强调正在学习的结构。用于“显性自学”的语法材料应能达到上述所有效果。

五、结语

在隐性教学法和显性教学法孰优孰劣尚无定论的情况下,笔者提出“隐性课堂教学,显性自学”的理念,可以解决大学英语课时不足和任务繁重之间的矛盾。这种方式也符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利用了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多媒体展示技术。这种理念对自学课件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研究什么样的材料能够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增强语言输出的流利度和准确度。

[1]KRASHEN 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2]SKEHAN 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3]DEKEYSER R.Beyond focus on form:cognitive perspectives on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second language grammar[A].In:Doughty C,Williams J,editors,1998.

[4]DULAY H,BURT M.Natural sequences in chil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Language Learning,1974(24):37 -53.

[5]PIENEMANN P.Psycho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teachability of languages[J].Studies in Second Lanuage acquisition,1984(6):186 -214.

[6]SCHMIDT R.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90,11(2):129 -158.

[7]SCHMIDT R.Attention[A].In:Robinson P,editor.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8]SWAIN 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ules of co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In:Gass S,madden C,editor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owley,MA:Newbury House,1985.

[9]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10]KRASHEN S,TERRELL T D.The natural approach: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M].Oxford:Pergamon,1983.

[11]VANPATTEN B.On babies and bathwater:Input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7,71(2):156-164.

[12]VANPATTEN B.Grammarteachingfortheacquisition-rich classroom[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93(26):435 - 450.

[13]WILLIAMS J.Memory,attention,and inductive learning[J].Studies in Second Lanuage acquisition,1999,21(1):1 -48.

[14]DEKEYSER R.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 of L2 grammar:a pilot study[J].TESOL Quarterly,1994,28(1):188 - 194.

[15]DEKEYSER R.Learning second language grammar rules:an experiment with a miniature lignuistic system[J].Studies in Second Lanuage acquisition,1995,17(3):379 -410.

[16]NAGATA N.An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of deductive and inductive feedback generated by a simple parser[J].System,1997,25(4):515-534.

[17]SELIGER H.Inductive method and deductive method in language teaching[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75,13(1):1 -18.

[18]SHEEN R.The advantae of exploiting contrastive analysi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J].IRAL,1996,34(3):183-198.

[19]MCCARCHY M,CARTER R.Spoken grammar:what is it and how can we teach it?[J].ELT Journal,1995,49(3):207 -218.

[20]HALL C.Overcoming the grammar defict: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ing German grammar to undergraduates[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98,55(1):41 -60.

[21]高海英,戴曼纯.中国学生英语关系从句外置结构的习得: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6):444 -450,481.

[22]戴曼纯.二语习得的“显性”与“隐性”问题探讨[J].外国语言文学,2005(2):101-111.

[23]岑海兵.二语语法显性与隐性学习的认知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2-36.

猜你喜欢

二语显性隐性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