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解构的 “基督” 必死的埃斯比诺萨
——博尔赫斯 《马可福音》之神学寓意解读

2014-03-29徐继明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埃斯十字架博尔赫斯

徐继明

(西华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被解构的 “基督” 必死的埃斯比诺萨
——博尔赫斯 《马可福音》之神学寓意解读

徐继明

(西华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 《马可福音》充分借助戏仿、重复等解构主义特有的文学手段,成功地实现了与 《圣经》中同名福音书的互文本建构,并通过埃斯比诺萨这个被解构的 “基督”,成功地向世人传达出小说被赋予的特殊神学寓意:世人渴望上帝的救赎,但上帝救赎的概念常常遭到世人片面而世俗化的消解;跟其他为传颂基督而殉道的基督教使徒一样,埃斯比诺萨的死,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揭示上帝所成就的十字架救赎的真正奥秘。

解构;基督; 《马可福音》;埃斯比诺萨;博尔赫斯

巴尔塔萨·埃斯比诺萨是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 《马可福音》中的主人公,一次偶然的机会受邀去到表哥的白杨庄园度假时被庄园中的雇工古特雷一家钉上十字架,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人生。埃斯比诺萨的确睡过雇工的女儿,但这绝非致其遭来杀身之祸的根本原因。他的死完全是由于他的言行举止被贫穷、愚昧,但骨子里依然流淌着信仰之血的古特雷一家所神化而致。在这样一个安宁祥和且未受现代文明侵扰的陌生地区,他被当作了那位为了拯救世人而最终注定担当起十字架重负的耶稣基督。从这层意义上讲,埃斯比诺萨是必死的,被钉十字架是他的必然结局。他的死正好应验了 《旧约》经文:“因他 (耶稣基督)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 (耶稣基督)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1]。此外,从某种程度上讲,埃斯比诺萨的遭遇亦可被视作众多为传颂基督美名而殉道的基督教使徒之遭遇的缩影。这两点正是博尔赫斯想要赋予小说《马可福音》的神学寓意之所在。

马可福音是 《新约》四福音书中篇幅最短且被普遍认为成书最早的福音书,它对神的儿子,耶稣基督在世上的一生,包括他的言语和行为、性格和为人、工作和生活,以及在世间的各种遭遇,一一作了全面的记述。博尔赫斯以该福音书的名字作为其小说 《马可福音》的名字,足见其想要通过作品传达某种神学寓意的深刻用意。实际上,就连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巴尔塔萨·埃斯比诺萨(Baltasar Espinosa)亦被作者赋予了某种特定的神学隐喻。巴尔塔萨的名字来源于 《旧约》中的一个国王伯沙撒 (Belshazzar)。伯沙撒王在与一千大臣摆宴狂饮盛赞金、银、铜、铁等所造之器皿时,王宫墙头忽现指头书写的神秘文字,先知但以理被带到王前释谜,并明确预言伯沙撒王国气数已尽,结果,“大流士的士兵当夜就攻占了巴比伦,杀死国王伯沙撒”[2]。熟悉 《圣经》的读者是不难从小说主人公埃斯比诺萨的名字的来历预感到他必死的结局的。

埃斯比诺萨被钉十字架的直接原因主要是由于他的言行举止完全被古特雷一家神化后而使其成为了全家人心目中再世的弥赛亚。事实上,博尔赫斯笔下的埃斯比诺萨跟马可福音中所记述的耶稣基督的确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

据马可福音记载,耶稣基督是一位充满智慧、言传身教的教师,听过他讲课的人不计其数。耶稣常以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的讲解,培养门徒的灵性、知性和生活的能力,建立他们的信心,督促他们实践所听到的教导,并且也让他们成为教师,去教导更多的人。马可福音多次详细记述了耶稣教训门徒及信众的场景。在古特雷一家人眼中,三十三岁的埃斯比诺萨不仅在年龄上跟耶稣相近 (据马可福音记载,耶稣三十三岁才正式开始传道),而且他的教训几乎令全家人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庄园被洪水围困期间,埃斯比诺萨在古特雷家中无意间找出本英文 《圣经》,为了练习自己的翻译能力,他偶然翻到马可福音并读给他们听。“使他吃惊的是,他们居然全神贯注地倾听,默不作声,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古特雷一家为了不耽误听福音,匆匆吃完烤肉和沙丁鱼”[3]。在古特雷一家看来,聆听埃斯比诺萨给他们读福音书,完全无异于面对面地接受耶稣的教诲。

埃斯比诺萨神奇地治好受伤的小羊羔一事直接把他在古特雷一家心目中的地位推上了 “神”的宝座。管家女儿的小羊羔受伤后,他们以当地人传统的方法用蜘蛛网包在伤口上给羊治伤,但疗效欠佳。学医的埃斯比诺萨用几片药丸很快就奇迹般地止住了羊的出血,他的举动简直让全家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开始胆怯地向他们发布命令,而这一家人非常顺从地把他当作了主人,对他言听计从,时时刻刻,仿佛迷途的羔羊似的老是跟随着他。在古特雷一家看来,这种奇迹俨然就是马可福音中类似神迹的再现。据门徒马可记述,耶稣传道期间先后在各地行了许多神迹,驱污赶鬼,奇迹般地治好了所有前来求医的病人。许多人听见耶稣所行的神迹后就纷纷从四面八方来到他那里,一路跟随他,作他的信徒。可以说,从埃斯比诺萨用药丸为他们治好受伤的小羊羔那一刻起,古特雷一家就已经开始把他当作福音书中所记述的那位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耶稣基督了。

对于古特雷一家接下来的一系列奇怪的行为举动,埃斯比诺萨本人也许并不清楚其中的真正缘由,但对于要求一遍又一遍从头到尾反复聆听马可福音的古特雷一家而言,他们或许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足以体现他们对再世弥赛亚的那份拳拳的敬虔之心。管家的女儿夜间去到埃斯比诺萨的房间陪他睡觉,究竟是谁指使她去的不得而知,但至少看得出她没有受到任何人的胁迫或引诱,尽管挨着他躺在床上时,她还是非常紧张,身子像筛糠似的哆嗦,因为这毕竟是她第一次同男人睡觉。管家女儿的这一奇怪举动多半是受了福音书中相关记述的启示。耶稣传道期间,的确吸收了不少的女性信徒。她们一路跟随耶稣,要么尽其所能、倾其所有为耶稣见证,要么车前马后地侍奉着耶稣,维护他的圣洁,传扬他的美名。在耶稣看来,信徒奉献只要诚心尽力,就不失为大有信心。比如,有一次奉献时,耶稣看见有些财主往银库里大把大把地投钱,有个穷寡妇只往里投了两个小钱,可耶稣却对门徒说:“……这穷寡妇投入库里的,比众人所投的更多……这寡妇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4]。还有一次说的是耶稣在伯大尼的西门家坐席时,有个女人因拿一瓶十分名贵的香膏涂抹耶稣的头而被旁人指责为太浪费。耶稣对众人说:“……她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她所作的,是尽她所能的”[5]。耶稣的教导非常清楚,奉献乃信徒之荣耀;奉献,无论大小,只要尽心尽力即可。穷困潦倒的古特雷一家既拿不出钱也买不起名贵的香膏奉献给他们心目中的弥赛亚,他们所能做的,除了像迷途的羔羊似的跟随埃斯比诺萨以及在他朗读 《圣经》时把他掉在桌子上的食物碎屑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之外,再把纯洁的女儿献给他就已经是全家人最敬虔的奉献。埃斯比诺萨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被古特雷一家推上了 “神”的宝座。在凭借其并不充足的神学知识回答完古特雷关于 “耶稣基督是不是为了拯救世人才让人杀死的”[6]以及 “给耶稣钉上钉子的人也能得救吗?”[7]等问题后,可怜的埃斯比诺萨也许丝毫未察觉到必死的厄运正一步一步地向他走来,可古特雷一家却逐渐看到了救赎的希望。他们拆下工具棚顶的大梁,钉了一个十字架,准备钉死埃斯比诺萨,成就 “神”的旨意。

俄国神学家别尔嘉耶夫在论及神与人的生存辩证法时说道:“应该永远记住,在每个人,甚至最现代的人的潜意识层次上,都潜藏着祖先的灵魂,这灵魂起源于最原始的时代”[8]。古特雷一家用十字架钉死埃斯比诺萨以寻求救赎的奇异举动正是其潜意识中古老而狂热的宗教信仰的集中爆发。古特雷的祖先在十九世纪从英国来到此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代人以后,他们把英语几乎忘得一干二净,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了。到了古特雷这一代,家庭的窘境更是苦不堪言。古特雷太太已过世好几年,家中现在共三口人,父亲古特雷、一个特别粗鲁的儿子和一个不像父母的亲生女儿。从家庭成员的构成、一家人的居住条件以及他们沉默寡言的性格描写等都可以看出,眼下的古特雷及其家人显然是早已被上帝所遗弃。从家里保持下来并记载有家族历史的英文 《圣经》可以看出,他们的祖先曾经的确有过明确的宗教信仰,甚至蒙受过神的大恩和庇护。及至古特雷这一代,伴随他们的却只有痛苦和贫困。“他们没有宗教信仰,但他们的血液里仍残留着加尔文教派固执的狂热和潘帕草原的迷信”[9]。此时此刻,埃斯比诺萨的出现终于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找到了救星。他们决意模仿马可福音中神与人的生活场景,创造自己的弥赛亚,并寄望全家人都能重新得到上帝的恩典和救赎。

埃斯比诺萨究竟能否给古特雷一家带来他们所期望的救赎这一点不得而知,但博尔赫斯想通过这个被解构的 “基督”所传达的神学寓意却不难推测: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上帝以十字架所成就的对世人的救赎;上帝的救赎概念常受到世人片面而世俗的消解;为了得到救赎,世人甚至能够自行创造上帝。众所周知,小说 《马可福音》成书的年代正是解构主义盛行的年代,博尔赫斯通过戏仿、重复及互文性等解构主义特有的笔触,消解了正统意义上的上帝救赎概念,把埃斯比诺萨变成了古特雷一家心目中的弥赛亚。其实,为了摆脱苦难而自行创造弥赛亚的做法绝非古特雷一家所独创。基督教的第一代传教者保罗在古代文化和宗教中心希腊传教时就说道:“自上帝创造人类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上帝,并尽可能按照他们自己的感觉去找出上帝”[10]。俄国神学家别尔嘉耶夫也认为:“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和样式创造上帝的,就像某个时候曾经创造诸神一样,这个说法是正确的”[11]。至此,埃斯比诺萨这个被解构的 “基督”能否为古特雷一家带来他们所期望的救赎,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在与世隔绝的白杨庄园,是埃斯比诺萨重新点燃了古特雷家族中沉寂已久的信仰之火。他给他们朗读 《圣经》,诠释他们提出的神学疑问,并神奇地医治好受伤的小羊羔。他的活动和影响与 《圣经》中所记述的耶稣基督的活动和影响看似相似,但二者实际上存在着极大的本质区别。熟悉 《圣经》的读者都清楚地知道,无论从哪方面讲, 埃斯比诺萨都没法与耶稣基督相提并论。耶稣基督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方方面面都堪称世人的楷模,而埃斯比诺萨却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陷,比如懒散、无知而又不知上进,直到33岁还没有从医科学校毕业,等等。因此,这个受到古特雷一家如此顶礼膜拜的埃斯比诺萨在博尔赫斯看来,最多只能算个被解构了的 “基督”,而古特雷一家之所以会如此坚决地认定埃斯比诺萨就是他们再世的弥赛亚,这完全是由他们骨子里所流淌的加尔文教派固执的宗教狂热所决定的。加尔文教派非常强调基督徒的现世生活,主张基督徒的新生活就是力求在现世生活中实现上帝的律法。“啊!人的活动是多么伟大的一种熟练生活啊,他认为他不是自己。他由他自己的理性建立了他自己的主权与政府,并以它奉献给上帝”[12]。从加尔文本人对基督徒生活的上述描写中,不难找到古特雷一家人如此奇怪的行为的动机和目的,他们就是要创造他们自己的弥赛亚,以期迅速而彻底地改变他们的现世生活。

埃斯比诺萨身上的许多缺点使他的确无法与耶稣基督同日而语,但就古特雷一家钉死他的动机和目的以及他临死前从容镇定的表现而言,他的死也并非完全毫无意义。他的经历更像是 《圣经》中所记述的不少基督教使徒之信灵生涯和遭遇的一个缩影。在耶稣基督众多的门徒、使徒及信众当中,有不少人都跟埃斯比诺萨一样出生低微、才疏学浅,有的出道前身上所沾染的恶习甚至远远超过了埃斯比诺萨,但自从跟随耶稣基督之后,他们就一心一意地传扬福音,弘扬上帝的美名,哪怕是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比如,负责在整个罗马帝国的早期基督教社会中传播基督教福音的保罗,在成为基督教使徒之前一直迫害基督徒,但后来成为了基督教历史上最伟大的宗教领导者之一,并最终为弘扬上帝的美名在罗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还有被众人用石头活活打死的司提反以及第一个为传扬福音而殉道的使徒雅各,都以他们的死而成为基督教历史上彪炳千秋的英烈。埃斯比诺萨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基督教使徒,甚至连真正意义上的信徒都很难说得上,但在古特雷一家人的心目中,他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就是在给他们面对面地传扬上帝的福音,并使他们最终看到了救赎的希望。从这层意义上讲,几乎看不出埃斯比诺萨的死与 《圣经》中所记述的基督教使徒为传扬基督美名而殉道的慷慨之举有什么两样。事实上,从小说戛然而止的结尾中,也看不出埃斯比诺萨有丝毫的恐惧或逃避。他是那样的从容镇定。他抬头望着天空,静静地聆听空中传来的鸟叫声,他甚至能猜得出那是朱顶雀的叫声。

综上所述,无论从主人公埃斯比诺萨的言行举止、个人遭遇,还是故事所发生的特定场景而言,《马可福音》都成功地实现了与 《圣经》中同名福音书的互文本建构。博尔赫斯借助戏仿、重复等解构主义特有的文学手段,成功地向世人传达出小说被赋予的特殊的神学寓意:世人渴望救赎,但很少有人能明白上帝以十字架所成就的对世人的救赎的真正奥秘。十字架意味着上帝对人类救赎计划的完成,它以耶稣基督肉身的毁灭为标志,却给人类带来了永生的希望,带来了生命的曙光。正如耶稣基督的门徒彼得所指出的,十字架并非是一次偶发事件,乃是 “成就神手和神旨意所预定必有的事……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13];而在现实生活中,上帝的救赎概念则一直面临着被世人片面而世俗化地消解的危险。埃斯比诺萨就是这样一位被解构了的“基督”。虽然他只是为了满足古特雷一家人片面而世俗化的救赎愿望而被刻意创造出来的 “弥赛亚”,但他的死并非完全毫无意义,至少他的死让古特雷一家看到了救赎的希望,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揭示十字架救赎这一 《圣经》原型的真正奥秘。

[1][4][5][13]中文和合本《圣经》[M].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2008:1177、84-85、87、284.

[2]Lockyer,Herbert,Sr.Nelson’s Illustrated Bible Dictionary[M].ThomasNelsonPublishers,1986.143:143.

[3][6][7][9]Borges,Jorge Luis.“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Short Fiction:An Introductory Anthology, Second Edition[M].Toronto:Nelson,2005:437、438、438、437.

[8][11][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 神与人的生存辩证法[M].张百春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08、307.

[10]Keeley,Robin.Eerdmans’Handbook to Christian Belief[M].Lion Publishing,1982:26.

[12][美]保罗·蒂利希.基督教思想史[M].尹大贻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244.

[责任编辑:黄志红]

I106.4

A

1674-3652(2014)01-0089-04

2013-11-26

徐继明,男,四川遂宁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埃斯十字架博尔赫斯
梦寐以求的生日礼物
对话
这个“花瓶”不简单!毒枭教父背后有个狠辣女人
那个在地铁里读博尔赫斯的人
美防长访越南,给一艘船
人生十字架
请将我钉在俗世的十字架上
博尔赫斯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出版
十字架
作家们的作家
——读《博尔赫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