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风险控制机制研究*

2014-03-29游怡

财会通讯 2014年15期
关键词:东道国国际化影响

游怡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国际化成长风险对国际化经营的影响相关理论研究,起源于欧洲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展的国际化渐进阶段理论。典型的是Miller系统性环境感知不确定性模型(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在系统研究基础上,Keith D.Brouthers对环境感知不确定性模型进行了完善。Brouthers对环境感知的不确定性风险进行了分类。国内外学者在相关细分领域中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对国际化成长风险所涵盖的各个方面予以完善扩充。本文将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所面临的风险分为政治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四类。四类风险对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成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面临的风险是积极正面的,并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起到良好作用时,则将有力推动企业国际化成长进程。否则将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

二、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的风险识别

(一)国际化成长风险的分类 (1)政治风险。一般而言,政治风险主要来源于东道国和母国两个方面。由于母国或者东道国政治局势动荡、国家格局发生变动或者政策性的产业及经济政策,导致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存在受到阻碍的风险。这种政治风险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局势的风险;二是政府政策的风险。东道国或母国政治局势的不确定和不稳定性,是导致政治风险的主要原因。对国际化成长的影响十分显著,是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过程中须首要考虑的因素。政策风险主要指的是母国或东道国经济政策的不稳定性对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影响。最为突出的是东道国政府为保护本国或本地区的产业、资源或维持经济稳定,而针对跨国企业制定的政策。这些政策通常会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东道国政府为吸引优质跨国企业进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如东道国政府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可能造成影响的有价格控制、国有化威胁、贸易限制和免税政策等。(2)市场风险。由于国际市场或母国的行业竞争,或者东道国的市场需求变化,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产生阻碍的风险。我们认为,市场风险主要在于竞争风险与产品市场风险两方面的内容。母国和东道国对产品进出口政策的调整也难以预见。东道国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变化是难以准确预判的,需求变化可能因消费者偏好的改变,以及替代品可获取性的改变而引致,互补品的短缺也可能对需求产生消极影响。在东道国的市场需求趋于稳定时,同一市场的竞争者则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Keith D.Brouthers,SteveWemer研究指出,在竞争者的产品、定价、策略与本企业趋同的情况下,竞争风险引致的市场风险十分显著。(3)技术风险。随着企业所在行业的技术水平不断升级,生产方式不断改进,产品推陈出新速度不断加快,将对企业国际化成长产生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于东道国的技术发展水平。我们可以将技术风险分为信息不对称的道德风险、进步和技术升级带来的竞争风险、以及研发投入与产出不相对应的风险。技术风险还受到当地人力资源状况的影响,对市场环境的健全程度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敏感度较高。行业技术的更新升级可能导致该行业主导企业变化甚至被淘汰。因此,行业发展总是伴随着行业技术风险。当前跨国企业的技术研发力量向智力资源密集的地区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通过国际分工,充分利用智力资源密集地区的智力资源价格较低的洼地效应,降低技术研发成本,提高技术研发效率。(4)管理风险。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制定发展策略,作出经营决策,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可预见的风险。企业管理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各方面的资源,使投入产出比最大化。而在企业国际化成长过程中,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的风险,在于能否合理配置内部的各种生产经营要素,将发展战略和现有技术充分运用到东道国的生产经营中。母国物质资源可利用程度与东道国之间可能存在差异。教育程度、人力资源素质、人才配置使用将对劳动力结构产生影响。土地资源的稀缺度,基础设施的完备配套程度,甚至是管理文化和管理理念的差异,都可能成为难以预见的风险。各种资源的成本、结构、质量和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都可能影响企业国际化成长。一般而言,天生国际化企业和以标准化产品为主的生产型和科技型企业,在拥有一定的国际化发展经验后,具有较好的风险适应能力。管理决策的正确与否将极大影响着企业国际化走向,也是企业国际化成败与否的重要内因。

(二)国际化成长风险变化特征识别 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识别。

(1)企业国际化阶段的主要特征。对企业参与国际化所经历的几个阶段的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受政府引导政策的影响程度。东道国和母国对企业国际化成长引导政策和支持政策,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企业国际化进程。从影响程度看,采取出口模式的企业,国际化成长对政府引导政策非常敏感,需要靠政府的支持突破贸易壁垒,甚至靠税收优惠政策获得利润。而采取特许经营模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对政府引导扶持政策的需求,但是对东道国市场和经济环境的把握程度有更高要求。从对外投资模式看,与东道国政府的优惠政策,良好关系,以及市场的开发程度,人力资源的素质,具有更加紧密的联系。二是对国内外相关资源的配置能力。企业对资源的国际化配置能力,实际上体现的是企业的控制力,也就是该企业采取一定的管理模式开拓海外市场的方式方法。企业对资源的国际化配置能力体现出企业在管理水平和投资绩效。企业强化控制力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更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从企业参与国际化的程度看,采取出口主导模式的企业,对生产资源的国际化配置能力要求较低,主要依靠国际化的营销分销渠道。而企业国际化采取特许经营模式,受到特许经营权的限制,对国际化资源的控制能力较弱。而国际化企业采取对外投资模式,要求能够完全掌控资金、管理、劳动力、研发、销售渠道等各个环节,必须有很强的资源配置整合能力,有着较高的控制能力。三是企业国际化成长效益。东道国及母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市场开发的程度,进入的时机和合作伙伴都是影响企业国际化成长效益的重要因素。从企业参与国际化的程度看,许多研究表明,国际化参与程度越强的企业,由于拥有更高主导权和更多控制权,往往能够取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并且能够持续长期发展。而国际化参与程度较低的企业,由于大部分生产经营过程都在母国,对东道国和母国的进出口政策非常敏感,往往受制于市场变化和非市场因素,盈利水平的波动较为明显。但国际化参与程度较低的企业受东道国经济政治波动的不利影响也比较小。

(2)企业国际化阶段的风险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不同国际化阶段的政治风险特征。政治政策风险是国际化进程中,影响效果最为明显,也最难以掌控的风险。企业国际化发展受政治或政策的引导性越强,那么面临的政治风险就越大。在出口导向型企业中,政府能够从国家层面出面化解各种难题帮助企业避免或克服各种贸易壁垒,并提供政策性的支持,甚至进行进出口配额的调控。为出口型企业国际化成长提供了重要支撑的同时,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也成为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潜在风险。而从特许经营模式看,由于合作伙伴在东道国已经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能力,已经适应了东道国的政治环境,因此受政治和政策风险的影响程度较低。而当企业采取对外投资的方式进行国际化发展时,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东道国及母国在持股比例、对市场的控制、本土行业的影响等方面的约束,受到政治风险的影响较大。同时,一旦东道国及东道国政治局势发生动荡,对外投资所遭受的损失可能是难以挽回的。因此,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受政治风险的影响,呈U型曲线。二是不同国际化阶段的市场风险特征。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采取出口主导模式,由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主要在母国完成,国际化发展受到东道国销售渠道的限制,受到国际市场风险的影响较大。如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行业,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受国际市场萎缩的影响较大。随着国际化进入方式的推进,采取特许经营以及对外投资模式的国际化成长路径,由于自身实力的不断增长,企业在进入国际化市场之前,已经对市场风险进行了提前预判,国际化发展基于准确的判断进行,受市场的风险影响较小,对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强。因此,从宏观角度看,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市场风险,随着企业对市场的熟悉程度不断加深以及企业自身实力的增长,市场风险会不断降低。三是不同国际化阶段的技术风险特征。对于出口主导型企业,技术水平主要体现为东道国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而受东道国的技术发展和技术革新速度影响较小,其技术水平提升主要受到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因此国际化的技术风险较小。对特许经营模式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特许经营相关约定的限制,对技术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很高,因此面临的技术风险比较高。对采取对外投资方式参与国际化的企业,无论投资额及所占股份的多少,对自身技术的控制能力足以使其防范和避免可能存在的技术风险。因此,对外投资的技术风险较小。四是不同国际化阶段的管理风险特征。当企业采取出口导向的国际化路径,由于大部分企业生产运营销售等环节管理集中在母国,仅有对外销售渠道和部分服务在东道国进行,当遇到管理风险时,可以采取减少出口、选择新的销售商或改变策略来降低管理风险,因此出口导向的管理风险很低。当企业采取特许经营模式的国际化路径,由于企业的主要任务其中在履行合同约定,同时,在东道国的经营管理由特许经营的授权方提供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面临的管理风险比较低。而企业采取对外投资方式进行国际化,作为独立性较强的经济实体,则需要全方位考虑对东道国的生产经营环境、人力资源状况及多种生产要素的管理,所面临的管理风险也比较大。总的来看,企业国际化外向度与的管理风险呈正相关性。综合考虑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政治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随着企业国际化外向程度的提高,对技术和管理的控制能力越强,所获得的投资回报率也相应提高,由于投资回报率与与经营风险正相关,因此面临的风险和投资的效益将同步提高。

三、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风险测度指标体系

(一)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的风险指标体系 从对国际化成长风险的相关理论梳理中能够发现,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面临的风险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趋势,而且,这种风险可能相互交织共同作用,造成一系列不确定风险。因此,对风险的感知要从企业整体角度进行而不应简单作出分类并进行若干个独立的风险管理。1988年,Fatehi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企业国际化成长风险之间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将系统风险割裂开,仅对某一个领域的风险问题,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如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甚至严重自然灾害的将会影响国外直接投资经营的现金流。但是,与当时许多研究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的学者一样,他们并没有就国际化成长风险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给出一个全面的测度上的说明。直到1992年Miller提出了一体化的风险管理模型,而后在1995年,Keith D.Blouthers在其研究中对Miller的一体化风险模型进行完善和补充,也进一步明确了一体化风险的研究思路。因此,我们认为,企业一体化风险就是从企业整体角度出发,综合分析、识别和评价企业所面对的各类风险。而一体化风险管理的思想也逐渐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的研究发现,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在实践中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有时也相互抵消,而且在管理上有许多共性。只有全盘考虑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才不会顾此失彼;只有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对企业的整体效应,深入研究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真正降低风险管理控制成本,增加风险管理的效益,这便产生了近年来风险管理领域前沿的体化风险管理(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IRM)。基于我们对风险感知与一体化风险的认识与探讨,本文将Miller(1996)国际化成长风险感知模型加以扩展,并借鉴Root(1994)对国际市场进入战略模式决策的相关研究,提出并构建一体化国际化成长风险感知模型,如图(1)所示。

为达到对主要类型国际化成长风险的一体化感知,除了需要对国际化成长风险有定性的认识外,我们还需要对各种国际化成长风险进行定量的研究。我们以宏观环境风险、行业环境风险和企业内部风险这三类风险共同构成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进程中所面临的整体性国际化成长风险,或者说是一体化国际化成长风险,并利用本文建立的风险测度指标体系对不同风险进行测量,通过对测度的结果分析达到对一体化国际化成长风险的感知,进而探讨风险感知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时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

图1 一体化国际化成长风险感知研究模型

(二)风险测度维度概念的提出及理论依据 本文通过对以往关于国际化成长风险的研究进行整理综述后发现,对过去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面临风险的研究主要基于三个维度:一是风险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程度产生影响的机制。二是风险对企业国际化成长的不确定性及产生原因。三是国际化风险的控制程度及控制机制。这三个变量又分属于两个层面,即主观层面和客观层面。作为国际化成长风险测评的第三个维度,风险的可控性属于主观层面,它更多地体现出人们主观感知的能动性。客观层面主要来自于风险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程度以及风险的不确定性,这是因素具有客观性,不会随着人的意志变化。其中,风险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程度可以采取技术方法进行量化评价,而风险的不确定性可以采取计算概率的方式进行评价和研究。本文将从上述两个层面的三个变量进行风险测评,对国际化成长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1)风险的影响程度。一些战略管理和组织管理领域的学者最早对国际化成长风险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普遍认为,国际化成长风险在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后对企业的营业额,投资绩效,市场占有率等都有极大影响。Hill(1998)提出东道国和母国的不可预见性风险都将对企业国际化成长造成潜在的巨大影响,而许多影响是负面的。Werner&Brouthers在一篇研究“国际风险和可感知环境不确定性”的文章中也论述过国际化成长风险对公司造成的影响。认为国际业务机会比国内业务机会存在更多的风险。在国际化进程中,公司会面临很多新型的风险,因此会引致很多以前在国内环境可以避免的成本。另外,国际化成长风险还可能通过政府行为来影响公司绩效,这给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随后,KeithD.Brothers在研究国际化成长风险影响软件业进入模式战略的论文中再次提到了国际化成长风险的影响。他用“陌生的新大陆”一词来描述企业在进行国际扩张时所遇到的众多多变的风险,而所有这些风险都是之前企业在国内经营所未曾遇到过的。(2)风险的不确定程度。很多学者在研究风险的不确定程度时得到了趋于一致的结论,也就是国际化成长风险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极有可能对企业国际化成长造成难于估量的负面作用,严重情况下这种不确定性会导致企业国际化进程夭折。Daft在研究企业面临的环境时指出,国际化成长风险的不确定性,为企业制定避免国际化成长风险的应对策略增添了难度,同时这种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企业应对风险策略的失效,同时,国际化成长风险的复杂性增加了调整应对策略的难度和成本。Miller通过问卷的形式对企业经营者进行调查,结论是经营管理者普遍认为国际化风险意味着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不利影响。而Miller却指出,风险不仅仅是生产经营管理中难以评价和测量并且难以准确把握的不确定因素,而且还包括企业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调整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难于预测和防控。在企业国际化成长中这些不确定性,可能来自于经营环境的改变、不可预测的行为选择或二者的结合。Keith D.Brouthers在分析提出系统性的国际化成长风险模型时,研究发现由于国际化成长风险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相互关联性,在制定应对某些风险的管理措施时,往往可能影响对其他风险的管理策略,也就是在关联性的作用下,风险防控措施也具有不确定性。根据Shapiro&Ritman提出的风险决策关联性理论,不仅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会对风险作出预判并采取防范措施,而且国际化成长风险会影响企业决策。如需要购买保险应对自然灾害和不可抗力风险带来的损失,储备一定量的流动资金应对货币汇率变动的风险,通过改善股权的强化企业的控制力。但这些根据风险制定的决策将对国际化风险造成不完全确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国际化风险作出综合评价,以优化国际化策略。Subodh P.&Kulkarni从对公司交易模式决策的影响程度出发,将国际化成长风险分为三个类型,并且提出任何一个类型的风险都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都是很难预测的。(3)风险的可控程度。有学者将风险控制作为企业国际化成长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组织理论认为风险是组织中相关变量的不可预见因素,将对组织绩效产生很大影响。战略管理研究认为风险是企业环境的未知因素,是管理过程和决策制定中难以控制和预判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加剧了风险的不确定性,使管理和控制风险变得十分困难。Miller的研究指出,因为不同类型和不同领域的企业在国际化成长中将会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和财务决策,因此,虽然国际化成长风险必然会对企业造成影响,但风险对不同企业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根据分析,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国际化方式,在某些风险上所受的威胁较小,而在某些方面的风险则较大。如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政治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时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则较弱。其他国际化方式也普遍具有这一特征。Miller的研究还指出,管理者更加期望主动通过发现和改变风险的不确定性,不希望国际化风险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发展进程产生负面影响。Keith D.Brouthers在Miller一体化模型的基础上,阐述了企业国际化风险的可控性问题,强调了国际化成长风险的潜在性,不能简单地将存在或不存在风险的判断作为风险控制的前提,而应该根据风险评估情况采取适当策略控制或避免风险。

四、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风险测度评价方法与应用

(一)国际化成长风险测度的层次分析法 当前关于企业国际化经营中所遇到的国际化成长风险评价研究,绝大多数都是对东道国政策、跨文化管理、海外市场竞争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建议,即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化成长风险的定性分析上。而更具说服力的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所提供的结论更具现实性、实践性和直观性,但在国际化成长风险评价中较少采用。由于企业国际化成长风险的定量评价研究起步较晚,所以涉及这方面的理论探讨及评价方法相对比较少,主要有价值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神经网络评价法等,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参评因素的选择、权重的确定、数学方法的使用不同。对于多指标评价,本文认为目前广泛使用的层次分析法是国际化成长风险测度评价的较好选择。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运筹学家萨迪(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方法。该方法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属于多目标决策方法的一种。AHP方法在理论上科学合理而且在应用上简便易行,又能对定性问题及定量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实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一定数量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形成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单易行的决策方法。是对难于完全定量的复杂系统作出决策的模型和方法。

(二)国际化成长风险测度的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在AHP方法中,首先要建立决策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的模型。评价系统是以国际化风险的各方面评价指标为基础组成的,是衡量各种国际化成长风险的基础性指标。对评价指标的选择,是构建评价系统的重要环节,必须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客观性。如果未能选择恰当的评价指标,必然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对避免和防范国际化风险的决策将产生影响。综上所述,必须科学地制定评价指标、选择策略,主要应考虑以下方面:一是科学性。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是关键一步,要有主要决策层参与。对评价指标的选取,构造成对比较阵是数量依据,应由经验丰富、判断力强的专家学者给出。二是可得性。所选取的指标必须能够经由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取得,所取得的指标应当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能够作为计算和比较的根据。三是系统性。所设置的评价指标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所研究的问题,得到的结论必须具有明确性和实用性,能够从各个方面提供综合性的评价。在进行问卷调查,和汇总统计的基础上,着重理清所分析问题主要包含的影响因素,因素组合的系统性,各个影响因素内部的关联性。根据层次分析法规则构建包含各个因素并逐一归类的递阶层次结构。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将决策的目标、考虑的因素(决策准则)和决策对象按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分为最高层、中间层和最低层,绘出层次结构图。其中,最高层包含决策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最低层包含决策时的备选方案。中间层包含考虑的因素、决策的准则。最终使问题归结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定。(2)指标权数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基本思路首先是需借助专家的意见,通过两两比较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相应的比例标度,构造上层某因素对下层相关因素的评判矩阵,以及得出下层相关因素对上层某因素的相对重要序列。解评判矩阵,得出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并检验评判矩阵是否满足一致性要求。因此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其关键问题为列出评判矩阵,并计算得出特征向量。所分析问题的各个因素的关联性由递阶层次结构决定。在递阶层次结构研究确定后,决策选择就取决于各层各个因素的次序选择与统计计算。可按照比率标度对判断进行定量分析,将次序选择作为影响因素之间两两对照分析,形成Lt判断矩阵。该判断矩阵表示A因素与下一层次因素B1、B2、…、Bn之间有联系,要对B1、B2、…、Bn之间进行相对重要性的比较,以确定判断矩阵B=(bij)nxn(T.L.Saaty,2008)。AHP法提出了相对重要性的比例标度,见表(1)所示。

表1 层次分析法1-9级标度涵义表

利用上面的相对重要比例标度方法,对于因素Bi和Bj作相互比较判断,便可获得一个表示相对重要度的数字bij,可构成判断矩阵。如果Bi比Bj稍微重要,那么,bij=3;Bi比Bj的重要性在同样重要和稍微重要之间,则bij=2等。

(三) 层次分析法在国际化成长风险测度中应用可以从多方面考虑国际化成长风险的测度,可以考虑国际化成长风险对企业收回海外投资产生的影响,也可以从国际化成长风险发生的频率来评价各类国际化成长风险,但是这些指标往往只是从某个方面去评价某一类国际化成长风险,而本文需要建立指标体系,用来评价所有类型的国际化成长风险,最终达到对一体化国际化成长风险的评价和测度。因此,本文的国际化成长风险测度指标必须全面、细致、准确,而且指标之间必须主次分明。因此,借鉴层次分析法的思路来构建本文中的国际化成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本文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中,目标层即是对一体化国际化成长风险的测度,准则层即是通过分析风险及国际化成长风险测度的特点,确定从哪些方面来评价国际化成长风险,方案层则指的是为了描述国际化成长风险某一方面的特点而设定的一些具体的评价指标。其对应关系为:目标层——一体化国际化成长风险感知;准则层——从不同方面评价国际化成长风险;方案层——明确各方面具体的评价指标。

[1] 杨鸿海:《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研究》,《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全集》(2006年)。

[2] 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 Thomas L.Saaty.Decision Making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International Journal Services Sciences,2008.

猜你喜欢

东道国国际化影响
聚焦港口国际化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论投资者——东道国仲裁中法庭之友陈述的采纳
国际投资仲裁庭对东道国反请求的管辖权探析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晚近国际投资协定中东道国规制权的新发展
妥协与平衡:TPP中的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