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

2014-03-29张弘娟邵春香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基底颈动脉颈部

张弘娟,常 海,邵春香

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许多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发病原因。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病人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探讨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脑缺血发作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1年8月在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IA病人88例为TIA组,男58例,女30例;年龄36岁~74岁(61.2岁±9.4岁);颈内动脉系TIA43例,椎基底动脉系TIA45例。所有病人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TIA诊断标准[1]。排除标准:CT显示责任病灶的脑梗死;出血性脑血管病;脑肿瘤;偏瘫性偏头痛;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心房颤动、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在同期来我院门诊体检的健康人群中选取80名为对照组,男48名,女32名,年龄38岁~70岁(59.7岁±8.1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PHILPS 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10.0 MHz。病人去枕仰卧位,头后仰且向被检对侧偏转,使被检侧血管充分暴露。依次检测主动脉弓、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全段、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外动脉。观察管壁内膜情况,测量内中膜厚度(IMT),有粥样硬化斑块者记录斑块部位、大小、数目及性质,若合并颈动脉狭窄计算管腔内径狭窄率。

1.3 观测指标

1.3.1 内中膜厚度 将颈动脉IMT0.9 mm~1.2 mm范围定义为内中膜增厚。局部内膜增厚并突向管腔,IMT>1.2 mm为粥样硬化斑块[2]。

1.3.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病理分型[3]①脂质性斑块:即软斑。斑块内部以脂质为主,呈低回声。②纤维性斑块:多为中等强度回声。③钙化性斑块:斑块内部强回声,斑块后方有声衰减,多呈不规则形。④混合性斑块:溃疡性斑块或斑块内出血。低中强回声混杂,斑块形状不规则,可见溃疡形成的“火山口”征。脂质性斑块和混合性斑块为不稳定斑块,纤维性斑块和钙化性斑块是稳定斑块。同时有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者归入不稳定斑块组。

1.3.3 颈动脉狭窄程度 采用NASCET方法[4]计算:颈内动脉狭窄率=(1-最狭窄处血管直径/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管径)×100%,如果存在多处狭窄,在最狭窄处计算狭窄率。将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正常(0);轻度狭窄(1%~49%);中度狭窄(50%~69%);重度狭窄(70%~99%);血管闭塞(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及连续校正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斑块检出情况 TIA组斑块检出率为63.64%(56/88),颈内动脉系TIA病人检出斑块30例,椎基底动脉系TIA病人检出斑块26例。TIA组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的27.50%(2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稳定斑块检出率TIA组为66.07%(37/56),对照组为27.27%(6/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斑块检出情况 例

2.2 斑块分布情况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系TIA组、椎基底动脉系TIA组、对照组的斑块发生率分别为52.83%、43.24%、5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基底动脉系TIA组锁骨下动脉起始处斑块发生率达24.32%,高于颈内动脉系TIA组的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斑块分布情况 例(%)

2.3 颈动脉狭窄情况 颈内动脉系TIA组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率为20.93%,与椎基底动脉系TIA组的4.4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的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3。

表3 各组颈动脉狭窄情况 例

3 讨 论

短暂脑缺血发作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微栓子学说和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学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在血流冲击下,内膜受损,斑块内部脂质外溢,斑块内出血形成溃疡,血小板被激活形成微小血栓进入脑循环,阻塞远端小动脉,引起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微小血栓被迅速清除,随即症状在短时间内完全缓解。颅外或颅内动脉主干中重度狭窄,引起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受血压、缺氧等因素影响,出现低灌注导致TIA。本研究显示TIA斑块检出率63.64%,不稳定斑块检出率占66.10%,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与TIA的发生正相关,不稳定斑块与TIA有密切关系,间接支持了TIA的微栓子学说。一项研究调查了动脉狭窄病人卒中或TIA风险与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的关系[5],证实不稳定斑块比稳定斑块发生卒中或TIA的风险高。

在本研究中,颈内动脉系TIA组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率为20.93%,高于椎基底动脉系TIA组和对照组。提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是颈内动脉系TIA重要原因,Handa等[6]认为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卒中发生率呈正相关,75%TIA和60%脑梗死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动脉狭窄和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是由于分叉处膨大,局部血流形成涡流,血流速度减慢,易使血液中的脂质、复合碳水化合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沉积于此处[7]。本研究中TIA组和对照组斑块均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但椎基底动脉系TIA组的锁骨下动脉起始处斑块发生率高于颈内动脉系TIA组,提示锁骨下动脉起始处斑块脱落可能是椎基底动脉系TIA发生的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TIA病人发生缺血性卒中危险性增高,而且其病死率较非卒中人群高[7]。颈部血管彩超在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方面具有无创经济、简便准确的特点,对TIA病人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及早发现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给予相应治疗,以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 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79.

[3] Markus HS,Mackinnon A.Asymptomatic embolization detected by doppler ultrasound predicts stroke risk in 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J].Stroke,2005,36:971-975.

[4] Ricci S,Celani MG,La Rosa F,et al.SEPIVAC:A community based study of stroke incidence in Umbria,Italy[J].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1991,54:695-698.

[5] Johnson JM,Kennelly MM,Decesare D,et al.Natural history of asymptomatic plaque[J].Arch Surg,1985,120:1010-1012.

[6] Handa N,Matsumoto M,Maeda H,et al.Ischemic stroke events and CAS[J].Stroke,1995,26:1781-1786.

[7] 汤洪川,包礼平,曹起龙,等.实用神经病诊断治疗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57.

猜你喜欢

基底颈动脉颈部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改良颈部重要外敷方法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向量方法——基底建模法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磁共振显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