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市市长陈金彪:借金融改革发力实体经济

2014-03-28陈沙沙

民生周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金改民资温州

陈沙沙

“请大家对温州经济有信心,温州经济已经走出低谷。”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市市长陈金彪如此评价试行两年的“温州金改”及其产生的作用。

2011年8、9月间,温州爆发了民间债务危机。一时间,“地下”融资混乱,炒钱、高利贷乱象丛生,使得曾引领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温州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质疑。“跑路潮”等字眼屡见报端,温州经济、温商信誉的多米诺骨牌骤然倒下。

为了解决民间资本有钱无处投、中小企业有项目难融资等问题,打通民间资本与实体经济之间阻塞的血脉,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确定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12项主要任务。

自此,“温州金改”拉开序幕。

两年间,围绕建立金改地方性、框架性的顶层设计,浙江省政府确定了20项工作要点,温州市委市政府确定了76项金改分解任务;相继设立温州金改广场、市股权营运中心等一批金融平台和载体;为了规范民间融资,首创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发布“温州指数”;推进了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组建地方金融监管局、金融仲裁院。

金融改革,能否使这座城市枯木逢春?面对《民生周刊》记者的疑问,陈金彪的回答是肯定的。

“去年已经逐步向好,28项综合经济指标中有18项实现正增长,12项在全省排名位置前移。全国百座城市里,温州的综合经济实力又上升了两位。”

在他的描述中,温州经济正在恢复元气,希望借着金融改革的契机,扭转经济“脱实向虚”的倾向,向实体经济再次发力。

民生周刊:温州金改的目标是什么?

陈金彪:温州作为国家经济领域改革的试验区,金改的根本任务是解决民间资金投资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两难”问题。这“两难”是世界性难题。

为破解民间资金投资难问题,我们引导民资进入金融领域,比如进行了温州银行、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探索创设“幸福股份”,引导民资投向基础设施。下一步,要研究探索“蓝海股份”。现在,温州发展需要大空间,拓展大空间需要大资金。要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引导民间资金参与海涂围垦。此外,还引导民资进入公共服务领域,让社会资本办学、办医、办养老机构,来满足人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

同时,我们通过政策支持,引导现有地方金融机构把关注点转向服务小微企业,探索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新思路,其关键点是要在创设金融组织机构上下功夫。现在,金融服务的主要问题是组织问题,缺少一批金融组织,我们在积极争取设立新银行的同时,充分利用温州现有的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民生周刊:温州金改的地方创新能否上升为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

陈金彪:金融是中央严加监管的领域,可以说,金融改革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最后“堡垒”。对于如何规范民间借贷,目前全国无论是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还是监管机关都没有先例可寻,温州是在先行先试。

现在,基本是商业银行一统天下。让民资进入金融业,构建地方金融体系,这对于国家的金融改革很有意义。我希望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和支持温州的金融改革。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倘若成功,也将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是对全国的一个贡献。

民生周刊:为什么要采取措施促使温商回归?

陈金彪:温商是温州赶超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温州重振雄风的独特优势。以前,温商为什么外出?这与生产要素制约、服务环境不完善有关。现在,我们提高政府效率,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创造好的投资环境,同时搭建平台,包括小微企业园在内的各类产业聚集区,让温商有平台,让温商有信心。

另外,我们也打亲情牌,吸引温商回乡投资。这两年,由于温商大量回归,温州的投资增速在浙江省连续3年位居第一。

目前,我们正实施“温商回归三年(2014-2016)超三千亿工程”,组织异地温州商会分期分批回乡考察投资;实施“百名领头雁工程”,激励更多领军企业和综合实力强的温商回归投资;吸引央企和省企与温州民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本地温商税收额和回归温商有效投资额设立排行榜,组织开展温商功勋(先进)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形成温商创先争优局面。

民生周刊:温州金改的基本框架已经搭成,2014年的计划是什么?

陈金彪:我们对今年金改任务做了梳理归类,重点是研究提出金改“十大任务”。

比如地方金融组织机构的完善问题,我们希望温州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改造能进一步拓展,同时正在探索建立社区银行,也期盼着民营银行能够获批。

此外,进一步拓宽民资的投资领域,像发行各类债券,这个需要迈出大步伐。还有监管体系问题。虽然温州建立了地方金融监管局,成立了金融仲裁院、金融犯罪侦查支队和金融法庭,出台了民间借贷条例,但我们还需要建立信用体系,并且是全国一盘棋的信用体系建设,这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民生周刊:媒体曾报道称部分企业撤出温州,其原因是什么?

陈金彪:温州的生产要素瓶颈历来都存在,我认为这两年不是在抬高,而是在下降。通过对土地利用的治理,腾出了降低土地要素的成本,而且房地产的成本也在下降。不过,劳动力成本提高了一些,这也是必然的。

有些企业撤出温州,可能是由于我们也在倒逼企业转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要转型,用机器换人,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如果“以亩产论英雄”的话,亩产出低于企业平均水平的,我们就进行整治,适度倒逼低效企业转型。

民生周刊:温州的产业空心化问题是否已经得到解决?

陈金彪:不能简单说温州产业都是空心化。我认为这是历史和产业结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由于我们产业结构转型相对比较缓慢,另一方面很多温州企业采取的是家族体系运行模式,使得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相对缓慢。

此外,由于利差诱发部分企业投向泡沫化领域,环境要素的制约也使得一些投资外移。

所以,这几年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抓实体经济,抓投资、抓金融改革,抓要素供给,抓土地围垦,抓服务环境的改善,现在实体经济势头很好。

猜你喜欢

金改民资温州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难忘九二温州行
山东金改三年成绩单
数字看沿边金改:日新月异
民资参与国有项目:足欲行而趑趄
发挥优势,服务民资——全国十六城市工程咨询协作网第二十三次会议在大连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