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农村大学生落户城市与支持家乡建设
——以旅沪同乡会为视角

2014-03-28康敏奚建武

关键词:同乡会落户城乡

康敏,奚建武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上海200237)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1]23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农村大学生作为从农村走出的青年知识分子,对农村家乡的了解与认识较之城市大学生更为深刻,他们对于农村家乡普遍怀有深切感情,在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以后,也希望以自己所学知识为家乡的现代化建设做贡献。所以,农村大学生群体在当前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一、农村大学生:落户城市与支持家乡建设的二难选择

关于农村大学生选择落户城市还是支持家乡建设,这好像并不是一个相互矛盾的问题,但由于当下我国城乡二元化经济社会结构客观存在,农村大学生选择落户城市后,对农村家乡建设的支持与关注会渐少,在这种现实情境下,落户城市与支持家乡建设成为农村大学生面临的二难选择困境。在当前,落户城市的农村大学生参与支持农村家乡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很难得到有效发挥,不利于破解当下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进而难以为加速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做更大贡献。

(一)“农村大学生”概念的界定与地位分析

当前,我国在关于农村大学生的研究方面,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文献资料,对“农村大学生”这一概念的界定因基于不同视角,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在已有的研究资料里,对“农村大学生”概念界定以基于户籍和家庭所属阶层界定居多。范绪枝认为,农村大学生是相对城市大学生而言,指户籍在农村而考上大学的年轻人。他们父辈的职业多是务农、农民工或是个体工商户,处于社会中下层和下层,即社会弱势阶层。[2]基于我国户籍制度的规定和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家庭背景的差异,本文对“农村大学生”概念的界定是:农村大学生是指出身农村、进入普通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大学入学前户籍为农业户口,其父母、家庭位于农村,父母户籍为农业户口,父母从事农业劳动,或在城市务工经商且职业层次处于社会中下层。在农村大学生概念界定中,一方面,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农村大学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相对于城市大学生,父母家庭条件较差,无论在经济条件上还是在社会资本上都不占优势,他们更需要来自社会的关心和帮助。而另一方面,农村大学生作为从农村走出的知识分子,他们受过高等教育的熏陶,具备比一般农村子弟更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相对于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对于农村更加了解和熟悉,对于农村家乡也怀有朴素的感情,更加希望以自己的力量帮助农村家乡进行现代化建设。可以看出,选择落户城市的农村大学生在当前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落户城市的农村大学生在城市发展既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他们又是促进农村家乡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一支潜在力量,是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生力军。

(二)“扩招”与农村大学生群体数量增长

党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做出了高等教育扩招的重大决策,我国开始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进。由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所数(1998~2011)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额(1998~2012)统计柱状图显示,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和招生人数均明显增长。从1999年至2011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所数已经从1071所增加到2483所(见图1),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年招生数额也从1999年的159.7万人增加至2012年的688.8万人(见图2),在这些高校入学学生中,农村大学生占有一定比例。虽然近年来农村籍大学生在大学生总体中比例呈下降趋势,但农村籍大学生的绝对数量是不容忽视的。由于中国城乡二元化经济的客观存在,加之较严格的户籍制度,农民的子女若想较好地进入城市发展,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是一个客观选择,读书对于很多农民子女来说,往往是摆脱农村、进入城市的相对低成本途径。所以,很多农民家长会教育子女好好读书,以后进入城市发展,而且很多农民家庭比较看好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一旦子女考入高校,不论家庭经济状况如何,多数家庭会倾力支持其上大学,孩子上大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寄托着全家人的梦想。正因如此,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大学生进入高校。

图1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所数统计柱状图(1998~2011)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

图2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额统计柱状图(1998~201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

(三)落户城市与支持家乡二难选择困境

当下农村大学生在城市生活压力较大,很多在城市落户的农村大学生为买房和还房贷而奔波,由于多数农村家长无力支持孩子买房,农村大学生买房压力较之城市大学生更加沉重。当下城市日常生活成本也不断增加,农村大学生要想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生活和工作负担也比较重。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农村大学生支持家乡建设很多只是停留在了理想层面。农村大学生在选择落户城市发展后,自身在追赶城市生活节奏中尚处于勉强维持的水平,甚至工作生活存在较大困难,其对于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与理想,就难免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基于这种客观现实,应当寻求一种可操作性强的社会组织建设来帮助农村大学生支持家乡建设。清末和民国时期存在于沪的各地旅沪同乡会,作为一种社会团体组织,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从旅沪同乡会的建设和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尤其是对家乡建设的支持作用,我们可以探寻一些可行的思路、方法。

二、旅沪同乡会:一种介于政府与民众间的社会团体

清末和民国时期曾经存在于沪的各地旅沪同乡会作为一种介于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社会团体组织,由属于一定社会阶层的同乡人士组成,以同乡地缘情谊作为联络发展的基础。作为一种社会团体组织,旅沪同乡会的建设发展在当时发挥了较好的社会作用,政府利用这一社会团体来协助管理地方社会,民众通过这一团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愿望,构建了相对宽容的社会发展空间。

(一)旅沪同乡会的建设发展

在近代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由于地缘纽带和传统乡土情结的影响,同乡会这一社会组织在城市中出现并发展,上海在近代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随着各地人口大量涌入,旅沪同乡会发展迅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获得了迅速发展,例如徽州旅沪同乡会、宁波旅沪同乡会等,学界对旅沪同乡会也作了大量研究,很多学者对同乡会的发展持有积极态度。不仅有益于旅外同乡的利益自维,而且有利于旅居地及故乡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3]可以发现,在当时的社会建设中,旅沪同乡会这一社会团体组织的自身建设获得了较成熟的发展,同乡会由社会地位较高、拥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社会实力的同乡人士发起,广泛吸引各社会阶层的旅沪同乡共同发展组成,主要是商人阶层,也有政界人士和其他阶层人员。经费以向参加本会的旅沪同乡收取会费的方式筹集,建立了比较合理有效的财务和公产管理制度,财务管理比较透明,获得了参加者的信任。在管理上引入了选举制度,采取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会长、副会长等管理人员,在同乡会内部设立了各个专门的办事机构,管理分工较明确,保证了同乡会运行效率。例如,歙县旅沪同乡会,会员大会闭幕期间设执行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定期召开执监会议对会中的事务和会员提议的事件进行决议。[4]可以看出,同乡会设立了监督机构,尝试推行了民主选举制和内部分权制衡的机制,采取民主与现代的方式进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决策的公信度和执行力。

(二)旅沪同乡会的社会作用

旅沪同乡会发挥了较好的社会作用,既有利于参与同乡会的同乡人士维护自身权益,又有利于旅居地即上海当地的经济社会管理与发展,同时对于同乡会成员的故乡经济社会发展也发挥了较好的推动作用。旅沪同乡会所发挥的支持家乡建设作用是其社会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写下了浓重一笔。例如,1947年《宁波旅沪同乡会会刊》刊发《建设新宁波刍议》,对建设新宁波提出详尽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组织宁波建设协会,促进宁波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宁波旅沪同乡会对家乡经济社会建设主要是经济建设、赈灾、助学、帮困、设医等。[5]从宁波旅沪同乡会和其他旅沪同乡会的社会作用来看,同乡会对于家乡建设的支持是多方面的,体现在支持家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开发家乡教育,支持家乡医疗建设,参与家乡公共事务管理和当地政府决策的商讨,在家乡遭遇灾害时进行社会救济和赈灾,帮助家乡开展近代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建设。例如,当河南在中原大战中遭受兵灾和多种自然灾害时,河南旅沪同乡会为帮助家乡赈灾积极奔走,与河南省政府互相联系,了解赈灾实况和实际困境,致电国民政府陈述社会赈灾请求,积极展开募捐活动,求助上海报界进行宣传救灾,与上海各界名流接洽,力争引起更多社会人士对于河南灾害的关注,以扩大募捐的资助来源。可以说,传统乡谊和乡土情结把河南旅沪同乡会与家乡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同乡会成为河南赈灾事业的重要支持力量。上海作为当时中国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影响较深的地区,这些旅沪同乡们在上海接受了较强的近代化社会影响,其中很多人经营着具有近代化和现代化性质的产业,许多人受到了西方近代思想观念的影响,当他们通过同乡会这一社会团体组织支持家乡建设时,将上海地区先进的近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理念等带回家乡,促进了上海近代城市文明在家乡的传播和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处于相对封闭落后状态的家乡社会近代化转型。对于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而言,在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现实背景下,旅沪同乡会对于家乡建设的支持作用,密切了上海与同乡会故乡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上海与其他地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于推进当时中国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对于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也起了积极作用。

三、社团组织的建设与二难困境破解

基于前文分析,借鉴历史上旅沪同乡会的建设发展,可以发现适度地发挥社会团体组织的力量是有益于改善社会管理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而党的十八大也提出了在当前推动人民社团建设,“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1]38而中华传统乡谊是加强社会联络、构建社会团体的一种可贵精神资源,我们可以从乡谊与社会团体组织建设的角度探索对于农村大学生落户城市和支持家乡建设二难选择困境的化解办法。首先,发挥乡谊在社会团体组织建设中的凝聚作用,积极推动社团建设,增加农村大学生社会资本积累。在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发展中,要重视中华传统乡谊的保护和传承,倡导珍视乡谊、尊重乡谊的社会风气,充分发挥乡谊在社会团体组织建设中精神引导和凝聚人心的作用。应关注在城市落户工作的农村大学生市民群体的生活状况,推动适于这一群体参与的社会团体组织建设,采取一定的政策扶持和政策引导,邀请城市政界商界等各界杰出人士、各领域佼佼者广泛参与,吸引那些城市社会中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的农村大学生的同乡人士参与建设这一社团组织平台,让农村大学生在参与社团组织活动中有机会结识同乡人士,依托乡谊积累社会资本和拓展社会发展空间,将社团发展成为同乡人士交流的平台,在城市社会中构建以中华传统乡谊为基础的新的公共空间。其次,农村大学生利用社团组织力量支持家乡建设。农村大学生作为从农村走出的知识分子,虽然身在城市,但和农村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加之中华传统乡土情结的影响,他们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当他们在社团中与城市中较成功的同乡人士形成团体力量时,不仅为其自身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也为其支持家乡提供了组织力量,将带动更多城市社会群体关注农村家乡,激发更多人关心农村、开发农村和发展农村的热情。这一社团也将成为联系城市与农村的桥梁,通过农村大学生将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辐射到农村,在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中开发新的社会参与群体,拓展城乡之间新的要素交流渠道。开辟所落户城市与农村家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帮助农村家乡引进来自所落户城市的工业投资、资金技术、市场开发等,促进农村家乡农业产业化和二、三产业的成长发展,助力家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建设等。最后,农村大学生在城乡之间也将得以进退有据、进退自由,在城市可以获得更多发展资源,较好融入城市生活,回到家乡也可以利用其出身农村了解农村的天然优势,借助城市社团的社会力量支持农村现代化建设,从而走出落户城市与支持家乡的二难选择困境,发挥其在推动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中的独特作用。

四、结语

本文从当今我国农村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现实出发,对农村大学生的概念作了界定,探讨了农村大学生在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分析了农村大学生落户城市自身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从而指出农村大学生面临落户城市与支持家乡的二难选择困境。从历史上存在的旅沪同乡会视角出发,基于我国的现实环境,提出了在当代建设落户城市的农村大学生参加的社会团体组织,发挥这一社团组织的力量,农村大学生可以在较好地融入城市工作生活基础上,通过社团组织平台发挥其支持农村家乡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从而走出二难困境。落户城市的农村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他们的发展应当得到国家与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其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处于特殊而重要的地位,理应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作为从农村走出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于推动农村城镇化的作用应当得到更好地发挥,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范绪枝.贫富分化代际传承趋势下的农村大学生向上流动分析[J].知识经济,2012,(16).

[3]虞和平.清末以后城市同乡组织形态的现代化:以宁波旅沪同乡组织为中心[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3).

[4]储德天,徐松如.从歙县旅沪同乡会组织来看社会变迁[J].黄山学院学报,2004,(1).

[5]乐承耀.宁波旅沪同乡会成立百年纪念[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2).

猜你喜欢

同乡会落户城乡
风雨兼程,紫荆花开——扬州(香港)同乡会十年侧记
“东方明珠”与“江中明珠”间的浓情厚意——记香港扬中同乡会
“抢人大战”待升级——“落户式抢人”或许不灵了
山农大未来农业研究院落户西海岸
城乡涌动创业潮
近代旅外徽州同乡会的治理架构与社会功能
同呼吸 共祭奠——加拿大南京同乡会呼吁全球侨胞团体国家公祭日举办海外同步祭奠活动
海口出台积分落户新政打通保障房商品房转换通道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